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要求教学要有所创新,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既充分重视教师的主体作用,也要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讲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文章就农村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做出论述。
【关键词】农村小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常见问题;解决策略
一、前言
不论是农村小学还是城镇小学,语文是各科学习的基础,语文学科能培养学生的理解力、阅读力。在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方面,很多一线教师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是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实施,传统课堂中以传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必须要寻找到一条适合新时代发展的途徑。现在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经过中外理论和实践证明具有高效性和优越性的一种学习方式,而且也是课堂教学改革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一)提高了教学效率
小组合作模式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通过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学生们自主学习并讨论得出结果,这样让师生、生生之间有足够的交流和实践机会,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二)充分调动积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知识和生活充满了好奇心,只是注意力容易分散。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专注度,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三)真正地回归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而小组合作学习却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这就转换了教师的角色定位,使教师的教变得轻松、灵活,学生的学亦轻松、主动,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展示自我的可能。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流于形式
毕竟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很多教师还停留在传统教学的层面上,对于分组学习还仅仅是一种应付,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成为营造主体学习热烈气氛的工具。或者是小组的氛围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大家都是在单独学习,有的甚至都没有参与过讨论和合作,这样的小组就是涣散型的,没有真正地体现出小组的优势,学习结果也不能完全代表整组水平。
(二)分组缺乏全局观
小组的划分通常是就近组合或者自由自合,或者老师根据成绩高低来组合,这种情况就会导致整体的实力不均衡,小组后续建设也缺乏整体规划和设计,导致小组缺乏凝聚力,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小组力量不能最优发挥,小组与小组之间力量悬殊,课堂沦为少数人的舞台,大多数学生处于依赖、观望的状态,合作学习意义全无。
(三)小组成员参与度不够
在组建小组之后,有的学生习惯性地领导大家的思维,有的比较被动地接收,往往导致的情况就是,积极性高的学生能更好地学习知识,而惰性重的学生仅仅是附和或者干脆不去思考。
(四)教师对于小组的培训不够
尽管实行分组学习之后,主体学习者是学生,但是离不开教师适时地、正确积极地指导。平常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缺乏对小组长、学科组长的培训,导致出现小组运行不畅,职责不明,合作不力等问题。
四、分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从中可以发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既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改变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转变,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 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小组学习,观念认知要统一,角色定位要明确,做学生的帮助者和引导者,从而建立高效的课堂。
(二)科学组建小组团队
科学合理的小组,一定是在充分了解了学生的性格、能力的前提下组建的,而不是随意地分配,遵循自愿以及相对均衡的原则,组与组之间成员数量、男女性别比例、学习能力要相对平衡,优秀生、中等生与后进生要合理搭配,以利于小组内部的相互帮助及小组间的公平竞争,避免出现两极分化。另外,小组组建之后,尽量固定化,这也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因为相互了解,大家就会更加团结。同时教师要指导小组长对组员进行角色分工,根据组员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方面,赋予其相应的身份和职责,如组长、记录员、检查员、评论员、观察员等角色,各成员间相互配合,各司其职,确保小组顺利高效运行。
(三)精心选择学习内容
教师在吃透教材之后,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因为学生在没有领悟课文之前,是一片茫然的,如果教师能够非常准确地提出学习内容,那么学生就会有针对性地去理解或者阅读,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是否适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将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四)教师评价要方式多样
对于小组学习成果,教师一定要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要做到及时、准确,有针对性、多样性,奖惩有度,奖惩分明。对于小组学生的展示和成果,做得好的,要及时鼓励,对于好的点在哪里也要点评到位,有利于同学们之间相互学习。对于做得不好的小组,也要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问题在哪里,如何改进,标准是什么,一定要明确。还可以采用小组之间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这样一来,课堂氛围也就调动起来了。
五、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案例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第7课《蟋蟀的住宅》,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运用的拟人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
从教学环节我们看到,在这一节课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安排了三个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
活动一:全体通读课文,小组讨论思考:作者观察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笔者要求每个小组认真讨论,然后举手回答。有的同学答“蟋蟀的住宅”,有的同学答“蟋蟀怎样建住宅的”。都没有错,然后再进行第二项小组活动。
活动二:小组先朗读第二段,再思考并讨论蟋蟀发生了什么?
学生回答:蟋蟀和其他昆虫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教师再问:“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学生回答:慎重选址,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其他昆虫的隐蔽所是怎样的?)
自己挖掘,除了选址慎重,蟋蟀还有什么与其他昆蟲不同?
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小结:通过对比,作者发现蟋蟀的住宅选址慎重,而且是自己挖掘,这也是蟋蟀的洞穴叫住宅,而其他昆虫的洞穴叫隐蔽所的原因。
活动三: 小组朗诵3-6自然段,并思考讨论,作者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介绍的?
让同学们自己去总结蟋蟀住宅的特点,从而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活动四:小组讨论还有哪些动物的住宅,并能借用课文的写法写出来。
六、结语
笔者认为,小组学习不能生搬硬套,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做好课前备课,充分设置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中如果能适当做到前置性学习,精选合作学习内容,增强合作意识与评价,做到分工明确,要求具体,一定会更使小学语文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使学生真正学会小组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赵笑梅.小组合作学习的四个基本经验[J].教育科学研究,2001(12):52-53.
[2]刘黔欣.小组合作式教学中的低效现象及对策[J].教育导刊,2012(08):82-83.
[3]周士军.提高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6(29):53-54.
[4]王燕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农村小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常见问题;解决策略
一、前言
不论是农村小学还是城镇小学,语文是各科学习的基础,语文学科能培养学生的理解力、阅读力。在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方面,很多一线教师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是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实施,传统课堂中以传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必须要寻找到一条适合新时代发展的途徑。现在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经过中外理论和实践证明具有高效性和优越性的一种学习方式,而且也是课堂教学改革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一)提高了教学效率
小组合作模式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通过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学生们自主学习并讨论得出结果,这样让师生、生生之间有足够的交流和实践机会,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二)充分调动积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知识和生活充满了好奇心,只是注意力容易分散。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专注度,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三)真正地回归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而小组合作学习却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这就转换了教师的角色定位,使教师的教变得轻松、灵活,学生的学亦轻松、主动,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展示自我的可能。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流于形式
毕竟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很多教师还停留在传统教学的层面上,对于分组学习还仅仅是一种应付,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成为营造主体学习热烈气氛的工具。或者是小组的氛围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大家都是在单独学习,有的甚至都没有参与过讨论和合作,这样的小组就是涣散型的,没有真正地体现出小组的优势,学习结果也不能完全代表整组水平。
(二)分组缺乏全局观
小组的划分通常是就近组合或者自由自合,或者老师根据成绩高低来组合,这种情况就会导致整体的实力不均衡,小组后续建设也缺乏整体规划和设计,导致小组缺乏凝聚力,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小组力量不能最优发挥,小组与小组之间力量悬殊,课堂沦为少数人的舞台,大多数学生处于依赖、观望的状态,合作学习意义全无。
(三)小组成员参与度不够
在组建小组之后,有的学生习惯性地领导大家的思维,有的比较被动地接收,往往导致的情况就是,积极性高的学生能更好地学习知识,而惰性重的学生仅仅是附和或者干脆不去思考。
(四)教师对于小组的培训不够
尽管实行分组学习之后,主体学习者是学生,但是离不开教师适时地、正确积极地指导。平常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缺乏对小组长、学科组长的培训,导致出现小组运行不畅,职责不明,合作不力等问题。
四、分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从中可以发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既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改变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转变,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 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小组学习,观念认知要统一,角色定位要明确,做学生的帮助者和引导者,从而建立高效的课堂。
(二)科学组建小组团队
科学合理的小组,一定是在充分了解了学生的性格、能力的前提下组建的,而不是随意地分配,遵循自愿以及相对均衡的原则,组与组之间成员数量、男女性别比例、学习能力要相对平衡,优秀生、中等生与后进生要合理搭配,以利于小组内部的相互帮助及小组间的公平竞争,避免出现两极分化。另外,小组组建之后,尽量固定化,这也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因为相互了解,大家就会更加团结。同时教师要指导小组长对组员进行角色分工,根据组员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方面,赋予其相应的身份和职责,如组长、记录员、检查员、评论员、观察员等角色,各成员间相互配合,各司其职,确保小组顺利高效运行。
(三)精心选择学习内容
教师在吃透教材之后,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因为学生在没有领悟课文之前,是一片茫然的,如果教师能够非常准确地提出学习内容,那么学生就会有针对性地去理解或者阅读,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是否适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将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四)教师评价要方式多样
对于小组学习成果,教师一定要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要做到及时、准确,有针对性、多样性,奖惩有度,奖惩分明。对于小组学生的展示和成果,做得好的,要及时鼓励,对于好的点在哪里也要点评到位,有利于同学们之间相互学习。对于做得不好的小组,也要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问题在哪里,如何改进,标准是什么,一定要明确。还可以采用小组之间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这样一来,课堂氛围也就调动起来了。
五、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案例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第7课《蟋蟀的住宅》,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运用的拟人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
从教学环节我们看到,在这一节课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安排了三个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
活动一:全体通读课文,小组讨论思考:作者观察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笔者要求每个小组认真讨论,然后举手回答。有的同学答“蟋蟀的住宅”,有的同学答“蟋蟀怎样建住宅的”。都没有错,然后再进行第二项小组活动。
活动二:小组先朗读第二段,再思考并讨论蟋蟀发生了什么?
学生回答:蟋蟀和其他昆虫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教师再问:“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学生回答:慎重选址,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其他昆虫的隐蔽所是怎样的?)
自己挖掘,除了选址慎重,蟋蟀还有什么与其他昆蟲不同?
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小结:通过对比,作者发现蟋蟀的住宅选址慎重,而且是自己挖掘,这也是蟋蟀的洞穴叫住宅,而其他昆虫的洞穴叫隐蔽所的原因。
活动三: 小组朗诵3-6自然段,并思考讨论,作者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介绍的?
让同学们自己去总结蟋蟀住宅的特点,从而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活动四:小组讨论还有哪些动物的住宅,并能借用课文的写法写出来。
六、结语
笔者认为,小组学习不能生搬硬套,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做好课前备课,充分设置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中如果能适当做到前置性学习,精选合作学习内容,增强合作意识与评价,做到分工明确,要求具体,一定会更使小学语文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使学生真正学会小组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赵笑梅.小组合作学习的四个基本经验[J].教育科学研究,2001(12):52-53.
[2]刘黔欣.小组合作式教学中的低效现象及对策[J].教育导刊,2012(08):82-83.
[3]周士军.提高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6(29):53-54.
[4]王燕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