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当我捧起2006年第九期《福建教育》,翻阅慧心卷首中的《要画脚,不要画鞋子》时,对作者孙建锋的“要教人,不要教教案”的教学理念深有同悟。他的“教案有人,字字玑珠;教案无人,废纸一张”的昭示深刻透彻,他的这一教学理念触类旁通,不就是语文课程标准人文性的又一诠释吗?“人在教学在,人在性灵在”,这就是语文教学的人性灵的精髓所在。那么,语文的课堂教学如何显现人的性灵呢?下面拾掇了本人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实例。
一、人性灵的解读文本
如教学《为人民服务》这课,在理解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时,有一学生插嘴道:“人们一直在赞颂伟大的母爱,如果有一母亲要替犯了罪的儿子去死,这母亲的死是比泰山还重,还是比鸿毛还轻呢?”他的话音刚落,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母亲的死比泰山还重,理由是这就是伟大的母爱,母亲为了儿子可以牺牲一切,哪怕是自己的生命……”还没容他说完,有的学生马上反对:“这母亲的死比鸿毛还轻,因为她是替干了坏事的儿子去死,她的儿子触犯了法律,是谁也替代不了的,再看看毛泽东主席是这样说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这母亲的死毫无意义,死得一毛不值。”这一学生的回答博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学生的掌声说明了一切,学生的掌声告诉了我,他们不仅理解了文本,还树立了正确的人生生死观。教师如果在课堂上不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课上把学生的“多嘴”当成捣乱,直接给挡回去,那么,这精彩的人格健全的语言就无法听到,学生的精神领域也就无法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二、人性灵的节外生枝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上的话,一只眼睛看纸的背面。”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焕发光彩的生命体。语文课堂是人文性的课堂,体现着人文性的关怀,教师的人性与学生的人性相互碰撞,会发出动人的火花。
有一次,班上的一位心理特殊的女生,学校领导要找她谈话,叫我通知她。由于该生的心理特殊性,我为了保护她的自尊心,在全班同学的面前我撒了个谎,叫她到校长办公室帮我去取东西,她爽快地去了。当课上到半节课时,这一女生满脸怒气地回来了,气赌赌地趴在座位上,手在纸上不停地写着什么。我和其他同学看到这一幕,心里都吃了一惊,因为这一女生往往会有一些过激的行为。正巧,那天学的课文是《穷人》,学生在体会了穷人的家境贫穷后,又体会到了穷人的心地十分善良。就在这时,一位男生说了一句:“老师,你也很善良,你在刚才上课前使用了一招善意的谎言。”他的话音刚落,同学们一起附和道:“是的,刚才我们都明白。”我看到这情景,非常感动:知我者,我的学生也。我脱口而出:“理解万岁!”课堂上这一节外生枝,验证了歌德的话,学生的眼睛不仅看到了纸上的话,而且看到了纸的背面,人性灵在焕发光彩。正如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语文的教学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情感的沟通,心灵的碰撞和用心的呵护,文字的鲜活,但内涵更为丰富。
三、人性灵的故事思索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老师给学生出了一道关于过沟的问题,大致内容如下:春游时遇到一条水沟,不宽,但水浑浊,看不到深度,但一里远的地方,有一座小桥横亘在沟上。老师的问题是:请问,怎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沟的对岸。同学们有的选择奋力一跳,有的选择挽起裤腿趟过去,有的说要找一根木棍撑过去,还有的说要找一块木板搭在沟上走过去。而只有一个学生的回答与众不同,他选择的是拼命从站立点跑向那座桥,从桥上绕过去,再跑到站立的对岸。
同学们说他痴傻,取笑他。老师却没有急于说明这些答案的对错,他问这个绕桥而过的孩子:为什么这样选择。孩子说:“跳,用力不够可能掉进沟里,也可能落到沟边的软土上滑进沟里;挽起裤腿趟那不知深浅的水,让人害怕;用木棍撑,一怕木棍短撑不起来跌入沟中,二怕撑起的木棍忽然折断;而在荒野里,是很难找到搭沟的木板的,因此,我选择拼命地跑过去。这样可能会累一些,时间长一些,但这样过沟心里有底、踏实。”听了故事后,我的学生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分析,就是学生的人生过程,就是学生做人做事的过程,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有各自的人生之路,该选择怎样地过沟,学生自然有数,这样的语文课堂是焕发生命的课堂,是从小语文观转向大语文观的课堂。
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语文教学的魅力在于提升生命韵味,陶冶人文情怀。语言和精神永远是语文教学的两根支柱,离开了精神的语言缺乏生气灵性,离开了语言的精神空洞乏味。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把握好语言和精神的关系,通过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增加语言灵性,提升精神悟性,行使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使语文学习真正为学生打好“语言发展”和“精神提升”的基础,让语文课堂的人性,处处焕发灵性,处处焕发光彩。
当我捧起2006年第九期《福建教育》,翻阅慧心卷首中的《要画脚,不要画鞋子》时,对作者孙建锋的“要教人,不要教教案”的教学理念深有同悟。他的“教案有人,字字玑珠;教案无人,废纸一张”的昭示深刻透彻,他的这一教学理念触类旁通,不就是语文课程标准人文性的又一诠释吗?“人在教学在,人在性灵在”,这就是语文教学的人性灵的精髓所在。那么,语文的课堂教学如何显现人的性灵呢?下面拾掇了本人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实例。
一、人性灵的解读文本
如教学《为人民服务》这课,在理解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时,有一学生插嘴道:“人们一直在赞颂伟大的母爱,如果有一母亲要替犯了罪的儿子去死,这母亲的死是比泰山还重,还是比鸿毛还轻呢?”他的话音刚落,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母亲的死比泰山还重,理由是这就是伟大的母爱,母亲为了儿子可以牺牲一切,哪怕是自己的生命……”还没容他说完,有的学生马上反对:“这母亲的死比鸿毛还轻,因为她是替干了坏事的儿子去死,她的儿子触犯了法律,是谁也替代不了的,再看看毛泽东主席是这样说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这母亲的死毫无意义,死得一毛不值。”这一学生的回答博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学生的掌声说明了一切,学生的掌声告诉了我,他们不仅理解了文本,还树立了正确的人生生死观。教师如果在课堂上不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课上把学生的“多嘴”当成捣乱,直接给挡回去,那么,这精彩的人格健全的语言就无法听到,学生的精神领域也就无法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二、人性灵的节外生枝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上的话,一只眼睛看纸的背面。”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焕发光彩的生命体。语文课堂是人文性的课堂,体现着人文性的关怀,教师的人性与学生的人性相互碰撞,会发出动人的火花。
有一次,班上的一位心理特殊的女生,学校领导要找她谈话,叫我通知她。由于该生的心理特殊性,我为了保护她的自尊心,在全班同学的面前我撒了个谎,叫她到校长办公室帮我去取东西,她爽快地去了。当课上到半节课时,这一女生满脸怒气地回来了,气赌赌地趴在座位上,手在纸上不停地写着什么。我和其他同学看到这一幕,心里都吃了一惊,因为这一女生往往会有一些过激的行为。正巧,那天学的课文是《穷人》,学生在体会了穷人的家境贫穷后,又体会到了穷人的心地十分善良。就在这时,一位男生说了一句:“老师,你也很善良,你在刚才上课前使用了一招善意的谎言。”他的话音刚落,同学们一起附和道:“是的,刚才我们都明白。”我看到这情景,非常感动:知我者,我的学生也。我脱口而出:“理解万岁!”课堂上这一节外生枝,验证了歌德的话,学生的眼睛不仅看到了纸上的话,而且看到了纸的背面,人性灵在焕发光彩。正如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语文的教学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情感的沟通,心灵的碰撞和用心的呵护,文字的鲜活,但内涵更为丰富。
三、人性灵的故事思索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老师给学生出了一道关于过沟的问题,大致内容如下:春游时遇到一条水沟,不宽,但水浑浊,看不到深度,但一里远的地方,有一座小桥横亘在沟上。老师的问题是:请问,怎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沟的对岸。同学们有的选择奋力一跳,有的选择挽起裤腿趟过去,有的说要找一根木棍撑过去,还有的说要找一块木板搭在沟上走过去。而只有一个学生的回答与众不同,他选择的是拼命从站立点跑向那座桥,从桥上绕过去,再跑到站立的对岸。
同学们说他痴傻,取笑他。老师却没有急于说明这些答案的对错,他问这个绕桥而过的孩子:为什么这样选择。孩子说:“跳,用力不够可能掉进沟里,也可能落到沟边的软土上滑进沟里;挽起裤腿趟那不知深浅的水,让人害怕;用木棍撑,一怕木棍短撑不起来跌入沟中,二怕撑起的木棍忽然折断;而在荒野里,是很难找到搭沟的木板的,因此,我选择拼命地跑过去。这样可能会累一些,时间长一些,但这样过沟心里有底、踏实。”听了故事后,我的学生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分析,就是学生的人生过程,就是学生做人做事的过程,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有各自的人生之路,该选择怎样地过沟,学生自然有数,这样的语文课堂是焕发生命的课堂,是从小语文观转向大语文观的课堂。
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语文教学的魅力在于提升生命韵味,陶冶人文情怀。语言和精神永远是语文教学的两根支柱,离开了精神的语言缺乏生气灵性,离开了语言的精神空洞乏味。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把握好语言和精神的关系,通过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增加语言灵性,提升精神悟性,行使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使语文学习真正为学生打好“语言发展”和“精神提升”的基础,让语文课堂的人性,处处焕发灵性,处处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