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笔者对困惑了多少年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在困惑中求证解惑的方法,深深地期待历史教学出现花开满园的迷人风景。
初中历史课教学作为基础学科教育,历来不受学校、家长、学生的重视,在十几年的历史教学中,笔者有着深切的体会。究其缘由,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受教育”体制的影响。中考成为学校教学的指挥棒,片面追求升学率成为各学校重视的指标。同时也使得各学科有了“主科”和“副科”之分,这样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历史科就被搁置冷落于一旁,导致很多历史教师因为肩无重任,从而缺少了奋斗的动力,至于业绩荣誉更无从谈起,这些是令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感到极为困惑与失落的。
第二,历史教育观念陈旧落后。传统上的历史教学习惯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这样的历史教学,除了应付考试,没有任何用处,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源头”,使学生的个性被压抑,潜能得不到开发,历史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第三,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旧的历史教学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由此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即使现在的课堂教学因为有了多媒体的辅助,但是,这种多媒体教学好多只是把过去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的教学换了点形式而已。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局面不仅造成了众人对历史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且对它的教学困难性也同样缺乏足够的认识。
基于以上三点,笔者以自身教学实践的初步体会,浅谈以下三个策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教师个人必须有职业荣誉感
老师的责任感来自于多个方面:“历史使人明智”,可以;政府的真正重视,而不是三个两个的口号或者每年在教师节的形式,可以;从待遇上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不让老师们在辛苦耕耘之余还要为孩子上学或者其它一些日常琐事所左右,可以。倘若做到了这些,我想,任何教师都会有较高的职业荣誉感。我们从事的教学不是讲述陈腐的万年之谷,而是先祖千百万年遗留的人类文化精髓和来自灵魂深处的传统。当教师不因从教“历史”而愧色的时候,他就会把自己的热情和激情真正用到了教学上。那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也就指日可待了。
二、双边性的探究性学习的真正实现
“探究性学习”在现在的教学中被认可程度是非常高的。它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即收集历史资料并理解、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做出合乎逻辑解释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的确很有成效。对于这项工作的开展,我个人认为可从以下两点考虑。
1.利用好校外的教育资源。做好探究性学习可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博物馆、展览馆、历史遗迹遗址、名人故居等处去阅读历史。历史就是实践,就是你的眼见,这种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是探究和研究的过程。
2.完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主要分成三个方面:①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此种评价要注意探究过程资料的积累,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写好课题方案或活动计划,记录好每一次活动的内容,并注意及时整理和保存。②对历史学业的评价。此种评价要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尽可能减少单纯的记忆性试题,应该增加思维能力题,或者尝试采用开放性的试题,使学业评价为提高学生的能力服务。③对教师的评价。此种评价要关注其主导作用,即关注教师设计学习任务的适度性、组织探究活动的条理性、指导学生的有效性等,以促使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使教学成为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活动。
三、“学史致用,重铸人格”是目的
学习历史知识,是通过所学的历史,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行为习惯。无史之人如同无根之树,漠视自己的根和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就不会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和共同的社会意识。当今社会人文素质每况愈下,塑造人格国格的任务刻不容缓。而历史作为社会学科的教科书,不仅以其所传授的历史知识担负着文化教育的任务,而且在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历史上众多的光辉典范,如: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毛泽东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等等无不激励着孩子确立与调整自己的人生观,完善与守护自己的人生观。当然,人格的重铸要经过长时间的学、思、行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才能使思想和言行融合,内在与外表完善统一,从而达到道德修养、完善人格的最高境界。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
综上所述,要走出初中历史教学的困境,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应重视确立自己正确的教学思想,抛弃自己陈旧的教育理念,抱着一个“学史致用,重铸人格”的理想,我们终将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那个时候,历史人也好,地理生物也罢,这些“小课”春天的到来,那么这种困惑也就真正得到解决了。
初中历史课教学作为基础学科教育,历来不受学校、家长、学生的重视,在十几年的历史教学中,笔者有着深切的体会。究其缘由,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受教育”体制的影响。中考成为学校教学的指挥棒,片面追求升学率成为各学校重视的指标。同时也使得各学科有了“主科”和“副科”之分,这样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历史科就被搁置冷落于一旁,导致很多历史教师因为肩无重任,从而缺少了奋斗的动力,至于业绩荣誉更无从谈起,这些是令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感到极为困惑与失落的。
第二,历史教育观念陈旧落后。传统上的历史教学习惯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这样的历史教学,除了应付考试,没有任何用处,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源头”,使学生的个性被压抑,潜能得不到开发,历史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第三,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旧的历史教学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由此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即使现在的课堂教学因为有了多媒体的辅助,但是,这种多媒体教学好多只是把过去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的教学换了点形式而已。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局面不仅造成了众人对历史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且对它的教学困难性也同样缺乏足够的认识。
基于以上三点,笔者以自身教学实践的初步体会,浅谈以下三个策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教师个人必须有职业荣誉感
老师的责任感来自于多个方面:“历史使人明智”,可以;政府的真正重视,而不是三个两个的口号或者每年在教师节的形式,可以;从待遇上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不让老师们在辛苦耕耘之余还要为孩子上学或者其它一些日常琐事所左右,可以。倘若做到了这些,我想,任何教师都会有较高的职业荣誉感。我们从事的教学不是讲述陈腐的万年之谷,而是先祖千百万年遗留的人类文化精髓和来自灵魂深处的传统。当教师不因从教“历史”而愧色的时候,他就会把自己的热情和激情真正用到了教学上。那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也就指日可待了。
二、双边性的探究性学习的真正实现
“探究性学习”在现在的教学中被认可程度是非常高的。它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即收集历史资料并理解、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做出合乎逻辑解释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的确很有成效。对于这项工作的开展,我个人认为可从以下两点考虑。
1.利用好校外的教育资源。做好探究性学习可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博物馆、展览馆、历史遗迹遗址、名人故居等处去阅读历史。历史就是实践,就是你的眼见,这种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是探究和研究的过程。
2.完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主要分成三个方面:①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此种评价要注意探究过程资料的积累,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写好课题方案或活动计划,记录好每一次活动的内容,并注意及时整理和保存。②对历史学业的评价。此种评价要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尽可能减少单纯的记忆性试题,应该增加思维能力题,或者尝试采用开放性的试题,使学业评价为提高学生的能力服务。③对教师的评价。此种评价要关注其主导作用,即关注教师设计学习任务的适度性、组织探究活动的条理性、指导学生的有效性等,以促使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使教学成为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活动。
三、“学史致用,重铸人格”是目的
学习历史知识,是通过所学的历史,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行为习惯。无史之人如同无根之树,漠视自己的根和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就不会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和共同的社会意识。当今社会人文素质每况愈下,塑造人格国格的任务刻不容缓。而历史作为社会学科的教科书,不仅以其所传授的历史知识担负着文化教育的任务,而且在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历史上众多的光辉典范,如: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毛泽东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等等无不激励着孩子确立与调整自己的人生观,完善与守护自己的人生观。当然,人格的重铸要经过长时间的学、思、行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才能使思想和言行融合,内在与外表完善统一,从而达到道德修养、完善人格的最高境界。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
综上所述,要走出初中历史教学的困境,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应重视确立自己正确的教学思想,抛弃自己陈旧的教育理念,抱着一个“学史致用,重铸人格”的理想,我们终将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那个时候,历史人也好,地理生物也罢,这些“小课”春天的到来,那么这种困惑也就真正得到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