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分类号:G416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对中小学生不良品德及行为的教育往往是教师工作的重点,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原因是不良品德及行为的学生如果任其发展,很容易在不良的诱因下走上歧途,甚至会走上犯罪道路;虽然不良品德及行为的学生人数不多,但其活动的能量很大,不做好这部分学生的转化工作既不能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又会给班级、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带来不安的影响,因此了解学生不良品德及行为的形成原因对于做好学生不良品德及行为矫正工作尤为重要。
一、不良品德及行为的涵义
所谓不良品德是指中小学生那些与社会道德规范不相吻合,甚至相违背的品德行为。尽管品德不良学生只是极少数,但教师仍有责任帮助他们克服品德缺陷,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所谓不良行為也就是“问题行为”,是指举止行为有偏差的行为,之所以用问题行为这种说法,原因有三:一是不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二是尊重学生人格的表现;三是有利于学生成长进步。中小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会碰到各种问题,产生问题行为。其中有的属于智育方面,如学习困难导致烦恼情绪滋长,发生厌学的行为;有的属于生理方面,如生理成熟过程中青春期情绪波动,异性交往行为等;有的属于思想道德方面,如道德自控能力薄弱而引起的破坏性行为。问题行为并不限于那些品德有缺陷的学生,还有其它学生,包括“优等生”也会产生问题行为,因此问题行为是个更为广泛的概念,问题行为的矫正也具有更普遍的意义。
二、不良品德及行为的归因分析
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影响作用。家庭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社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自发的影响作用;学校对学生思想品德具有自觉影响和主导作用。因此中小学生不良品德及行为产生与这三者是分不开的。
(一)、社会原因
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国际间交往日趋增多,在引进西方国家先进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同时,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颓废的思想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侵袭着一些意志薄弱的人和缺乏生活经验的青年学生,剥削阶级的残余势力利用广播、书籍、报刊、录音、录像等各种渠道毒害青年学生,再则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形形色色的腐败现象,这些都对中小学生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和腐蚀作用,如:攀比心理、拉帮结伙称“老大”,大肆挥霍父母血汗钱等等。
(二)、学校原因
现如今,中小学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思想不端正,德育工作比较薄弱,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要求的情况,没有认识到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特别有一些教师,没有按照《教育学》、《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对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冷嘲热讽就是体罚,不尊重、不理解、不信任学生,造成对立面。还有的教师热教书冷育人,视成绩好、听话的孩子为“掌上明珠”,对于暂时调皮、不能给学校和老师“争光”者冷落一旁,这从心里上挫伤了部分学生上进的积极性。为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1年1月18日发出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表明我国在21世纪不仅要成为经济上、科技上强国,而且要成为道德上的强国、精神文明的强国。这个责任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是责无旁贷的。
(三)、家庭原因
家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如有些下岗的父母经常满腹牢骚,在孩子面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对未来没有进取精神。这对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缺乏分辩是非能力的学生来说,影响是极坏的。有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对孩子提出一些超越孩子思想水平、智力水平、心理能力的过高要求,产生了身体压垮了、厌学、不敢讲真话、报喜不报忧的后果。甚至达到离家出走的后果。现在离婚率比上一世纪要多得很,这样家庭的孩子如果处理不好,会产生厌恶家庭、憎恨父母、失学、离家出走、浪迹社会等行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还有像一些专制家庭、违法家庭、放任自流家庭其影响都是恶劣的,因此家庭对学生品德和行为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总之,只有了解并掌握学生不良品德和行为形成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不良品德及行为的矫正。
参考书目:张济正《学校管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罗正华《教育学》…………中央广播点射大学出版社
张世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对中小学生不良品德及行为的教育往往是教师工作的重点,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原因是不良品德及行为的学生如果任其发展,很容易在不良的诱因下走上歧途,甚至会走上犯罪道路;虽然不良品德及行为的学生人数不多,但其活动的能量很大,不做好这部分学生的转化工作既不能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又会给班级、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带来不安的影响,因此了解学生不良品德及行为的形成原因对于做好学生不良品德及行为矫正工作尤为重要。
一、不良品德及行为的涵义
所谓不良品德是指中小学生那些与社会道德规范不相吻合,甚至相违背的品德行为。尽管品德不良学生只是极少数,但教师仍有责任帮助他们克服品德缺陷,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所谓不良行為也就是“问题行为”,是指举止行为有偏差的行为,之所以用问题行为这种说法,原因有三:一是不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二是尊重学生人格的表现;三是有利于学生成长进步。中小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会碰到各种问题,产生问题行为。其中有的属于智育方面,如学习困难导致烦恼情绪滋长,发生厌学的行为;有的属于生理方面,如生理成熟过程中青春期情绪波动,异性交往行为等;有的属于思想道德方面,如道德自控能力薄弱而引起的破坏性行为。问题行为并不限于那些品德有缺陷的学生,还有其它学生,包括“优等生”也会产生问题行为,因此问题行为是个更为广泛的概念,问题行为的矫正也具有更普遍的意义。
二、不良品德及行为的归因分析
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影响作用。家庭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社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自发的影响作用;学校对学生思想品德具有自觉影响和主导作用。因此中小学生不良品德及行为产生与这三者是分不开的。
(一)、社会原因
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国际间交往日趋增多,在引进西方国家先进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同时,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颓废的思想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侵袭着一些意志薄弱的人和缺乏生活经验的青年学生,剥削阶级的残余势力利用广播、书籍、报刊、录音、录像等各种渠道毒害青年学生,再则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形形色色的腐败现象,这些都对中小学生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和腐蚀作用,如:攀比心理、拉帮结伙称“老大”,大肆挥霍父母血汗钱等等。
(二)、学校原因
现如今,中小学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思想不端正,德育工作比较薄弱,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要求的情况,没有认识到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特别有一些教师,没有按照《教育学》、《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对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冷嘲热讽就是体罚,不尊重、不理解、不信任学生,造成对立面。还有的教师热教书冷育人,视成绩好、听话的孩子为“掌上明珠”,对于暂时调皮、不能给学校和老师“争光”者冷落一旁,这从心里上挫伤了部分学生上进的积极性。为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1年1月18日发出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表明我国在21世纪不仅要成为经济上、科技上强国,而且要成为道德上的强国、精神文明的强国。这个责任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是责无旁贷的。
(三)、家庭原因
家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如有些下岗的父母经常满腹牢骚,在孩子面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对未来没有进取精神。这对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缺乏分辩是非能力的学生来说,影响是极坏的。有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对孩子提出一些超越孩子思想水平、智力水平、心理能力的过高要求,产生了身体压垮了、厌学、不敢讲真话、报喜不报忧的后果。甚至达到离家出走的后果。现在离婚率比上一世纪要多得很,这样家庭的孩子如果处理不好,会产生厌恶家庭、憎恨父母、失学、离家出走、浪迹社会等行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还有像一些专制家庭、违法家庭、放任自流家庭其影响都是恶劣的,因此家庭对学生品德和行为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总之,只有了解并掌握学生不良品德和行为形成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不良品德及行为的矫正。
参考书目:张济正《学校管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罗正华《教育学》…………中央广播点射大学出版社
张世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