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广种薄收,是众所周知的。我们在反思原因的时候总会不约而同地归罪于高考,归罪于标准答案,甚至还会义愤填膺地声讨:“我又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谁知道出题者是怎么想的?”其实真正应该反思的倒是我们自己——我们的阅读教学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教学无非就是把教参上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仅在于前者是声情并茂地讲授,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些知识点;后者是无论你是否理解,只要记住这些知识点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实际上,仅仅从应试的角度看,我们的课堂教学所做的基本上就是无用功:考的是分析陌生文章的能力,学生记住的只是熟悉的文章的赏析——如果非要证明有点用的话,也无非是扩大了阅读视野、了解了一些名家名作,实质上仍然只是知识点量的积累,这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相比还是“丢了西瓜拣芝麻”的问题。其次,从学校教育学生根本目的的角度来看,我们所做的也是一出发就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学校的短暂教育中,学会的是自我终身教育、终身发展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理解并记住某些知识点,所以我们阅读教学的重心也应该放在阅读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上。第三,从阅读规律本身来看,阅读教学也不应该是教师手握标准答案的一言堂。对一篇文章的赏析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参上的赏析也只是一家之言,为什么我们不能尊重阅读规律本身,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阅读文本。而且,惟其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其在社会上立足、具备良好的竞争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现在,在世界范围内,一种新的课程理念正在形成:从科学主义的精细处理到和人文主义的机智探索相平衡,以人为本成为基本趋势。在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方向,已经出台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语文,应该从科学主义的精细肢解走向人文主义的机智感悟。所谓新语文,也就是人文主义的智慧之花。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把主角让位给学生,教师只是导演,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甚至比导演更民主,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重新演绎文本、应用文本。下面是我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步骤:
一、下足预习工夫,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讲一篇新课文之前,一定要充分地做好鼓动宣传工作,即宣扬它的几大看点,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做好课前预习。比如《荷花淀》的课前预习,我是这样引导的:
一提到战争,我们就会想到血与火、恐惧与死亡。而孙犁笔下的抗日战争竟然写得那样轻松、优美,是他忘记了战争的残酷,还是“别有用心”呢?这是一个有鲜明创作个性的作家,因为他的这篇《荷花淀》,即现在的白洋淀成了一个旅游区;还是因为这篇《荷花淀》,竟然以他为首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荷花淀派”。这究竟是怎样一个作家,竟然用优美来表现残酷、用散文诗的笔法来写小说?让我们走进荷花淀,触摸作家的内心世界吧。
有了这些引导,学生就不再把预习当成一份可有可无的作业或不得不做的苦差事,而是急于探索其中的奥秘,并对这一课的讲解充满热切的期待。
当然,还要做好常规性的预习指导:第一步,浏览全文,整体把握文意。第二步,勤查工具书,做好字词积累。第三步,逐句、逐段精读:一是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二是提出新的问题并试图解答。对于自己不能解答的,做好标记,留待课堂讨论。
二、课堂答疑,教师只是辩论的主持人
對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要分门别类地抛给相应知识层次、理解能力的同学解决,力争让不同层次的的同学都有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保护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促其继续发展。
对于学生因占有材料不全面而导致的观点偏颇,教师可以补充材料并协助其完善观点。
对于学生不同于教参的新观点,只要言之成理、有理有据,就要充分肯定其创新性。
比如关于《孔雀东南飞》的问题:“刘兰芝贤慧、聪明、漂亮,为什么还会被婆婆驱遣?”学生们热烈讨论后得出了种种不同结论:有的认为刘兰芝是因为不能生育而被遣归,理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兰芝结婚三年没有生育,焦母不能容忍其“只开花不结果”;有的认为是性压抑(焦母早年丧夫)和更年期综合症引起的并发症作用于焦母,使其产生心理变态所致;有的认为是恋子情结造成的,焦母独自一人把仲卿兄妹俩拉扯大,所有感情都寄托在子女(尤其是儿子)身上,但自从兰芝插足之后,因夫妻俩的恩爱而疏远了母子感情,焦母无法容忍儿子的背叛,必欲拔之而后快;即使有学生与教参上“英雄所见略同”,也提出了新的论据:主要是兰芝个性强烈,骨子里充满反抗意识,不是俯首帖耳地顺从,焦母不能容忍……学生们活跃的思维有时候会让老师大吃一惊。当然,教学相长,师生双方都受益匪浅。
三、感动之后还要有行动,落实到学以致用
对于思想性较强的文章,引导学生继续挖掘,写成专题小论文。比如:对于祥林嫂是自然死亡还是自杀的考证;由现代人不喜欢林妹妹而崇拜李宇春引发的审美标准大讨论等。
对于艺术性较强的文章,引导学生仿写、创新。比如:模仿《再别康桥》优美、细腻的感知方式写与家乡、朋友的分别;模仿《拿来主义》幽默、犀利的文笔批评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等。
四、留下空白的艺术
文学史上有说不尽的阿Q、说不尽的《红楼梦》。我想一篇文章我们也不可能分析得淋漓尽致,也没有必要分析得面面俱到。所以,有时候留一些悬而未决的“疑案”并不是教师的无能,相反,这恰恰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而且,留些空白给学生以后填充,也留给了他们继续咀嚼、回味、丰富这些名家名作的想象的空间。
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教学无非就是把教参上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仅在于前者是声情并茂地讲授,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些知识点;后者是无论你是否理解,只要记住这些知识点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实际上,仅仅从应试的角度看,我们的课堂教学所做的基本上就是无用功:考的是分析陌生文章的能力,学生记住的只是熟悉的文章的赏析——如果非要证明有点用的话,也无非是扩大了阅读视野、了解了一些名家名作,实质上仍然只是知识点量的积累,这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相比还是“丢了西瓜拣芝麻”的问题。其次,从学校教育学生根本目的的角度来看,我们所做的也是一出发就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学校的短暂教育中,学会的是自我终身教育、终身发展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理解并记住某些知识点,所以我们阅读教学的重心也应该放在阅读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上。第三,从阅读规律本身来看,阅读教学也不应该是教师手握标准答案的一言堂。对一篇文章的赏析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参上的赏析也只是一家之言,为什么我们不能尊重阅读规律本身,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阅读文本。而且,惟其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其在社会上立足、具备良好的竞争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现在,在世界范围内,一种新的课程理念正在形成:从科学主义的精细处理到和人文主义的机智探索相平衡,以人为本成为基本趋势。在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方向,已经出台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语文,应该从科学主义的精细肢解走向人文主义的机智感悟。所谓新语文,也就是人文主义的智慧之花。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把主角让位给学生,教师只是导演,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甚至比导演更民主,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重新演绎文本、应用文本。下面是我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步骤:
一、下足预习工夫,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讲一篇新课文之前,一定要充分地做好鼓动宣传工作,即宣扬它的几大看点,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做好课前预习。比如《荷花淀》的课前预习,我是这样引导的:
一提到战争,我们就会想到血与火、恐惧与死亡。而孙犁笔下的抗日战争竟然写得那样轻松、优美,是他忘记了战争的残酷,还是“别有用心”呢?这是一个有鲜明创作个性的作家,因为他的这篇《荷花淀》,即现在的白洋淀成了一个旅游区;还是因为这篇《荷花淀》,竟然以他为首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荷花淀派”。这究竟是怎样一个作家,竟然用优美来表现残酷、用散文诗的笔法来写小说?让我们走进荷花淀,触摸作家的内心世界吧。
有了这些引导,学生就不再把预习当成一份可有可无的作业或不得不做的苦差事,而是急于探索其中的奥秘,并对这一课的讲解充满热切的期待。
当然,还要做好常规性的预习指导:第一步,浏览全文,整体把握文意。第二步,勤查工具书,做好字词积累。第三步,逐句、逐段精读:一是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二是提出新的问题并试图解答。对于自己不能解答的,做好标记,留待课堂讨论。
二、课堂答疑,教师只是辩论的主持人
對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要分门别类地抛给相应知识层次、理解能力的同学解决,力争让不同层次的的同学都有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保护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促其继续发展。
对于学生因占有材料不全面而导致的观点偏颇,教师可以补充材料并协助其完善观点。
对于学生不同于教参的新观点,只要言之成理、有理有据,就要充分肯定其创新性。
比如关于《孔雀东南飞》的问题:“刘兰芝贤慧、聪明、漂亮,为什么还会被婆婆驱遣?”学生们热烈讨论后得出了种种不同结论:有的认为刘兰芝是因为不能生育而被遣归,理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兰芝结婚三年没有生育,焦母不能容忍其“只开花不结果”;有的认为是性压抑(焦母早年丧夫)和更年期综合症引起的并发症作用于焦母,使其产生心理变态所致;有的认为是恋子情结造成的,焦母独自一人把仲卿兄妹俩拉扯大,所有感情都寄托在子女(尤其是儿子)身上,但自从兰芝插足之后,因夫妻俩的恩爱而疏远了母子感情,焦母无法容忍儿子的背叛,必欲拔之而后快;即使有学生与教参上“英雄所见略同”,也提出了新的论据:主要是兰芝个性强烈,骨子里充满反抗意识,不是俯首帖耳地顺从,焦母不能容忍……学生们活跃的思维有时候会让老师大吃一惊。当然,教学相长,师生双方都受益匪浅。
三、感动之后还要有行动,落实到学以致用
对于思想性较强的文章,引导学生继续挖掘,写成专题小论文。比如:对于祥林嫂是自然死亡还是自杀的考证;由现代人不喜欢林妹妹而崇拜李宇春引发的审美标准大讨论等。
对于艺术性较强的文章,引导学生仿写、创新。比如:模仿《再别康桥》优美、细腻的感知方式写与家乡、朋友的分别;模仿《拿来主义》幽默、犀利的文笔批评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等。
四、留下空白的艺术
文学史上有说不尽的阿Q、说不尽的《红楼梦》。我想一篇文章我们也不可能分析得淋漓尽致,也没有必要分析得面面俱到。所以,有时候留一些悬而未决的“疑案”并不是教师的无能,相反,这恰恰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而且,留些空白给学生以后填充,也留给了他们继续咀嚼、回味、丰富这些名家名作的想象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