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有一些精彩的课堂长久地在脑海中印刻着,没有刻意去记,但常常涌上心头,浮现眼前——
支玉恒老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让学生自由朗读,就“悟出道理、受到感动、得到启发、感到兴趣、提出疑难”五个方面圈点批注,然后交流。支老师则坐在学生的座位上学习、追问,或者在学生碰上困难的地方点拨。
学生汇报“说碰壁”一部分时,支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
第一次追问:“好,你是说作者用‘碰壁’来说什么呢?”这一次追问学生弄懂了“碰壁”的真正含义。
第二次追问:“我还不明白,究竟是说鼻子还是说社会的?”这一次追问,学生弄懂了借碰壁谈社会黑暗。
第三次追问:“作者最后懂了,墙壁比伯父的鼻子硬多了,当然碰扁了。这就是她的‘恍然大悟’,作者‘恍然大悟’懂了什么呢?”这一次追问,学生发现作者那一刻的恍然大悟其实是只知其一。
第四次追问:“那么鲁迅先生要说旧社会就说旧社会得了,直截了当,干吗要说鼻子呀?”这一次追问,学生发现鲁迅先生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深沉浓郁的爱国情。
细细研读实录,原来,支老师借助追问让学生在“字面意思、背后含义、鲁迅先生的语言艺术与人格魅力”之间走了一个来回。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积极主动思考的状态中,这样的读与悟才是真正的学习。
所有的教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学生的学,我们也常常说“教是为了不教”“为学而教”,那么,何不一手研究怎样教,一手研究怎样学,让我们教的路径与学生学的路径保持基本一致!
薛法根老师执教《匆匆》一课时,让学生仿照文中语句说一说“我们的时间是怎样过去的”:
生:读书时,日子从翻动的书页里过去。
师:改动一下“翻动”的顺序试试。
生:读书时,日子从书页中翻动过去!
这一改,真让人拍案叫绝!那么,这样精彩的课堂生成是源于什么呢?答案毋庸置疑,这样的精彩生成源于顺学而导,源于教师敏锐的语感、准确的引导!
看到这一幕,我在想,如果当时站在讲台上的是我,我大概反应不过来,我大略会表扬学生“说得真好!能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运用作者的语言模式表达”。由此可见,能否顺学而导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直接体现。
而实现顺学而导的途径至少有二:一是教材的深度解读,教师对教材有了深入骨髓的理解才能在课堂上让自己化身作者与学生实现心灵对话;二是对语言的高度敏感,教师对语言有了高度敏感才能在课堂上抓住转瞬即逝的“契机”,并迅速转化为学生学习语言的“良机”。
一手研究教,一手研究學,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处处闪耀着成长的光彩。
(作者单位:河南洛阳市洛龙区教研室)
责任编辑 郭艳红
支玉恒老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让学生自由朗读,就“悟出道理、受到感动、得到启发、感到兴趣、提出疑难”五个方面圈点批注,然后交流。支老师则坐在学生的座位上学习、追问,或者在学生碰上困难的地方点拨。
学生汇报“说碰壁”一部分时,支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
第一次追问:“好,你是说作者用‘碰壁’来说什么呢?”这一次追问学生弄懂了“碰壁”的真正含义。
第二次追问:“我还不明白,究竟是说鼻子还是说社会的?”这一次追问,学生弄懂了借碰壁谈社会黑暗。
第三次追问:“作者最后懂了,墙壁比伯父的鼻子硬多了,当然碰扁了。这就是她的‘恍然大悟’,作者‘恍然大悟’懂了什么呢?”这一次追问,学生发现作者那一刻的恍然大悟其实是只知其一。
第四次追问:“那么鲁迅先生要说旧社会就说旧社会得了,直截了当,干吗要说鼻子呀?”这一次追问,学生发现鲁迅先生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深沉浓郁的爱国情。
细细研读实录,原来,支老师借助追问让学生在“字面意思、背后含义、鲁迅先生的语言艺术与人格魅力”之间走了一个来回。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积极主动思考的状态中,这样的读与悟才是真正的学习。
所有的教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学生的学,我们也常常说“教是为了不教”“为学而教”,那么,何不一手研究怎样教,一手研究怎样学,让我们教的路径与学生学的路径保持基本一致!
薛法根老师执教《匆匆》一课时,让学生仿照文中语句说一说“我们的时间是怎样过去的”:
生:读书时,日子从翻动的书页里过去。
师:改动一下“翻动”的顺序试试。
生:读书时,日子从书页中翻动过去!
这一改,真让人拍案叫绝!那么,这样精彩的课堂生成是源于什么呢?答案毋庸置疑,这样的精彩生成源于顺学而导,源于教师敏锐的语感、准确的引导!
看到这一幕,我在想,如果当时站在讲台上的是我,我大概反应不过来,我大略会表扬学生“说得真好!能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运用作者的语言模式表达”。由此可见,能否顺学而导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直接体现。
而实现顺学而导的途径至少有二:一是教材的深度解读,教师对教材有了深入骨髓的理解才能在课堂上让自己化身作者与学生实现心灵对话;二是对语言的高度敏感,教师对语言有了高度敏感才能在课堂上抓住转瞬即逝的“契机”,并迅速转化为学生学习语言的“良机”。
一手研究教,一手研究學,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处处闪耀着成长的光彩。
(作者单位:河南洛阳市洛龙区教研室)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