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地理教学;读图能力;
读图方法;归纳能力;
思辨能力;分析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1(A)—0057—01
在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中,我们发现不仅在地理部分的试题中每题有图、无图不成题,而且在政治、历史部分的考题中往往也是以图为载体进行相关内容的考查。所以读图、识图、析图,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既是考试的内容也是考试的载体和工具。如果不掌握好地图,不提高读图能力,不注重地图的运用,在考试中学生就会有疏漏。因此,提高读图能力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掌握读图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技能
读图时要注意地图的名称、图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线,以此确定地图的类型、地域范围等。对地图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善于从多角度对图像进行有效分析,对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进行思考,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达到准确理解地图的内涵、得出正确结论的目的。使学生养成读图习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读图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步骤:1.识别地图类型,明确读图目的;2.识别图例,了解方向和比例;3.认真读图,弄清问题;4.自我检查,相互交流读图结果;5.师生讨论得出结论。例如,讲我国降水分布特征时,应以地图为框架,通过读图—分析—归纳的教学过程,找到答案。首先,读“年降水量分布图”,根据教材提出的读图要求,仔细观察每一条线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分布特征,对它们的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明确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状况及总趋势,即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通过读图活动,学生不仅会对我国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有直观认识,而且会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效果是文字叙述所不能比拟的。
二、 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的能力
因为地理事物及多种地理要素常常结合在一起,相互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这些联系可以通过地图准确地反映出来。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纳、综合,使学生学会一图多思、一图多用。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思维逐步提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同一幅图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例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若从生态系统组成角度来看,图中四个方框分别表示哪一部分?若是从地壳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图中四个方框分别表示岩浆、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中的哪一个?若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则又是表示海水、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中的哪一个方面?这样,经常进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大有好处。多图并用就是重视图与图之间的联系,同时用几幅图来综合说明、比较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地图意识及思维能力。
三、要注意整体性、规律性、特殊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地图反映的是众多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相对位置、空间结构及相互联系等。有时需要将其中某些组成部分分割开来,以突出某一空间或某一地理事物、现象。在读图时要求学生不能只了解一幅图的概貌,还必须对图中局部地区、个别事物有所认识、分析和了解。如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中,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中美地峡东北部、巴西东南部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的特殊现象。指导学生从海陆位置、盛行风向及流经的洋流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个性中所包含的共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绘图制表、缺图补图,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绘制图表、缺图补图”要求学生能模仿、记忆、想象,做到眼、手、脑并用,有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是读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例如,区域图的识别,通过学生的动手绘画过程,对区域地理位置、重要地理事物及其分布范围等都会形成较深刻的影响,加强对地图的认识,从而达到强化学生读图意识的目的。
五、掌握图文变换的方法,着重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图文变换主要是指数据表格与图形之间的变换,通过变换,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如,针对人口、资源、气象、工农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图文变换将表格文字变成柱状图、曲线图或叠加图形,改变设问角度等方式提高读图分析能力。要善于通过读图、识图活动获得与某些热点问题有关的地理信息,并善于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分析和思考现实问题。
读图方法;归纳能力;
思辨能力;分析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1(A)—0057—01
在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中,我们发现不仅在地理部分的试题中每题有图、无图不成题,而且在政治、历史部分的考题中往往也是以图为载体进行相关内容的考查。所以读图、识图、析图,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既是考试的内容也是考试的载体和工具。如果不掌握好地图,不提高读图能力,不注重地图的运用,在考试中学生就会有疏漏。因此,提高读图能力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掌握读图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技能
读图时要注意地图的名称、图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线,以此确定地图的类型、地域范围等。对地图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善于从多角度对图像进行有效分析,对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进行思考,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达到准确理解地图的内涵、得出正确结论的目的。使学生养成读图习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读图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步骤:1.识别地图类型,明确读图目的;2.识别图例,了解方向和比例;3.认真读图,弄清问题;4.自我检查,相互交流读图结果;5.师生讨论得出结论。例如,讲我国降水分布特征时,应以地图为框架,通过读图—分析—归纳的教学过程,找到答案。首先,读“年降水量分布图”,根据教材提出的读图要求,仔细观察每一条线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分布特征,对它们的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明确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状况及总趋势,即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通过读图活动,学生不仅会对我国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有直观认识,而且会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效果是文字叙述所不能比拟的。
二、 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的能力
因为地理事物及多种地理要素常常结合在一起,相互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这些联系可以通过地图准确地反映出来。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纳、综合,使学生学会一图多思、一图多用。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思维逐步提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同一幅图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例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若从生态系统组成角度来看,图中四个方框分别表示哪一部分?若是从地壳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图中四个方框分别表示岩浆、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中的哪一个?若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则又是表示海水、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中的哪一个方面?这样,经常进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大有好处。多图并用就是重视图与图之间的联系,同时用几幅图来综合说明、比较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地图意识及思维能力。
三、要注意整体性、规律性、特殊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地图反映的是众多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相对位置、空间结构及相互联系等。有时需要将其中某些组成部分分割开来,以突出某一空间或某一地理事物、现象。在读图时要求学生不能只了解一幅图的概貌,还必须对图中局部地区、个别事物有所认识、分析和了解。如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中,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中美地峡东北部、巴西东南部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的特殊现象。指导学生从海陆位置、盛行风向及流经的洋流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个性中所包含的共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绘图制表、缺图补图,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绘制图表、缺图补图”要求学生能模仿、记忆、想象,做到眼、手、脑并用,有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是读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例如,区域图的识别,通过学生的动手绘画过程,对区域地理位置、重要地理事物及其分布范围等都会形成较深刻的影响,加强对地图的认识,从而达到强化学生读图意识的目的。
五、掌握图文变换的方法,着重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图文变换主要是指数据表格与图形之间的变换,通过变换,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如,针对人口、资源、气象、工农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图文变换将表格文字变成柱状图、曲线图或叠加图形,改变设问角度等方式提高读图分析能力。要善于通过读图、识图活动获得与某些热点问题有关的地理信息,并善于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分析和思考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