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就会情动辞发,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与作品同喜同悲,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1. 挖掘教材,诱发情感
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挖掘教材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则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如在教《凡卡》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激起学生对旧社会的痛恨,我重点抓住第八自然段,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扣准字、词、句,从挨打、挨饿、不得安睡这几方面感受凡卡的痛苦生活。再加上反复的朗读,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情不自禁地对凡卡的悲惨遭遇产生了深切的同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罪恶的旧制度的痛恨以及对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热爱之情。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在美国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在别人都放弃的情况下,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救出了他的儿子以及他儿子的同学的感人故事,体现了伟大的父爱。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来阻止他。”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成“他挖了36小时”?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了这几个数字充分的体现了父亲挖的时间长,挖得非常的艰辛。然后,我让学生想象:这位父亲有可能是怎样挖的?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说他双手挖,手指都出血了;有的说用双手搬着大石块;有的还想象着周围还不断地发生着余震,他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可是,为了儿子,他不顾自己艰辛,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凭着坚定的信念,凭着对儿子的爱,他不断地挖着,挖着。这样,学生通过对“挖”拓展体会,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这位伟大的父亲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2.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我在教《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发现学生对圆明园的认知很缺乏,也没有相关的历史的感性经验,他们很难体会到圆明园的宏伟壮观与侵略者的可恨,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解决这一难题,我教学时,充分利用幻灯图片、录像和配音,再现了圆明园当日的辉煌,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圆明园中,感受到圆明园的美丽壮观。同时放映了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录像,让学生看清了侵略者野蛮贪婪的强盗行为,激起了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从而树立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志向。
3. 加强朗读,体验情感
如《搭石》这篇课文描写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课文语言质朴,景中有人、景中有情,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乡村的生活气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使得学生的情感在对话中流动,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教学本课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我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虽然我没有过多的分析,但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感情朗读,体会到了“景美”“情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了对生活的热爱。
4. 想象练笔,升华情感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当父亲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把儿子救了出来时,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每个读者读到这里时都会泛起情感的波澜。这给阅读提供了一个空白空间,必须加以补充,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我设计了空白补充练笔:相拥后,这对父与子会说什么呢?学生们立即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的内容写出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话语:
“儿子,太好了!我终于把你救出来了!真是谢天谢地啊!”爸爸泪流满面,激动地说。
“谢谢您,爸爸!我知道您一定会来救我的,因为您说过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和我在一起的!”儿子兴奋地说。
……
这样的想象练笔既深化了文本,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责任编辑 潘孟良
1. 挖掘教材,诱发情感
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挖掘教材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则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如在教《凡卡》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激起学生对旧社会的痛恨,我重点抓住第八自然段,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扣准字、词、句,从挨打、挨饿、不得安睡这几方面感受凡卡的痛苦生活。再加上反复的朗读,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情不自禁地对凡卡的悲惨遭遇产生了深切的同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罪恶的旧制度的痛恨以及对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热爱之情。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在美国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在别人都放弃的情况下,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救出了他的儿子以及他儿子的同学的感人故事,体现了伟大的父爱。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来阻止他。”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成“他挖了36小时”?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了这几个数字充分的体现了父亲挖的时间长,挖得非常的艰辛。然后,我让学生想象:这位父亲有可能是怎样挖的?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说他双手挖,手指都出血了;有的说用双手搬着大石块;有的还想象着周围还不断地发生着余震,他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可是,为了儿子,他不顾自己艰辛,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凭着坚定的信念,凭着对儿子的爱,他不断地挖着,挖着。这样,学生通过对“挖”拓展体会,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这位伟大的父亲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2.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我在教《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发现学生对圆明园的认知很缺乏,也没有相关的历史的感性经验,他们很难体会到圆明园的宏伟壮观与侵略者的可恨,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解决这一难题,我教学时,充分利用幻灯图片、录像和配音,再现了圆明园当日的辉煌,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圆明园中,感受到圆明园的美丽壮观。同时放映了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录像,让学生看清了侵略者野蛮贪婪的强盗行为,激起了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从而树立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志向。
3. 加强朗读,体验情感
如《搭石》这篇课文描写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课文语言质朴,景中有人、景中有情,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乡村的生活气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使得学生的情感在对话中流动,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教学本课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我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虽然我没有过多的分析,但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感情朗读,体会到了“景美”“情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了对生活的热爱。
4. 想象练笔,升华情感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当父亲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把儿子救了出来时,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每个读者读到这里时都会泛起情感的波澜。这给阅读提供了一个空白空间,必须加以补充,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我设计了空白补充练笔:相拥后,这对父与子会说什么呢?学生们立即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的内容写出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话语:
“儿子,太好了!我终于把你救出来了!真是谢天谢地啊!”爸爸泪流满面,激动地说。
“谢谢您,爸爸!我知道您一定会来救我的,因为您说过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和我在一起的!”儿子兴奋地说。
……
这样的想象练笔既深化了文本,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