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心里话”本不该有顾虑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z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这是今年上海市中考作文题。
  这是一道很好的题目,它好就好在让考生“我手写我心”,写出真情实感。即使有的考生文字表达能力不够高超,但是只要他描述的是真实的场景,抒发的是真挚的感情,我们都应该为其鼓掌。因为,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真人,而不是虚伪的学生。
  出题者的本意是要通过“指挥棒”对学生健康成长进行引领,但在电视台摄像机镜头里,一个小姑娘语惊四座:“因为是中考,大家都不敢写心里话。真正写心里话的人,他肯定考不好!”
  “真正写心里话的人,他肯定考不好!”这话耐人寻味。
  如果在作文中真诚地表达“感恩”“赞美”之类的“心里话”,学生是无需顾虑“考不好”的。这里,学生说的“心里话”,应该是指“憎恨”“批判”一类。那么,表达“憎恨”“批判”之类文章是否真的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呢?
  按理来说,只要学生写出了心里话,语言运用、文章结构等合理,阅卷老师就应该给考生高分。但是现实中有时却不是这样。我们有的老师宁可孩子虚假地歌功颂德,也不愿意孩子真实地抱怨倾诉。上海作家叶开的女儿曾经在作文中爱说“心里话”,结果几乎每次老师的批语都是:“再多用些好词好句。”
  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往往会成为“双面人”,说一套做一套,学校里一套学校外一套。叶开的女儿就说:“我感觉一半在学校里,一半在家里,在中间被切了两半。”这是我们要培养的人吗?
  这样,久而久之,师生距离还会拉大。一项针对北京10所中小学进行的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学生对自己的烦恼守口如瓶,在倾诉对象选择上,老师是青少年最不能讲真心话的“朋友”。学生这样解释:“说了惹他们生气,说的不对受他们批评,说了没用不如不说。”这是我们追求的教育吗?
  教育拒绝虚伪!
  要让学生说真话写真话,与老师做真朋友,首先,需要我们的老师做个真人,说真话,做真事。在评判学生的作文时,哪怕是批判性文章,只要文理可观,也应该对学生进行肯定。其次,需要我们的老师平时多关心学生,鼓励学生说真话,哪怕真话多么刺耳。
  我希望,如果下一次再出“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作文题,每个学生都能没有顾虑,畅所欲言。其实,这是能够做到的。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只要我们怀有一颗真心,学生就会“真”起来。
  责任编辑/刘 烨
其他文献
什么是教育的灵魂?  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学者周国平认为“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具体到教育上,就是要使人身上的那些最宝贵的价值通过教育得到实现。  提到四平,人们想起的是历史上的战役之名,
在长城哈弗系列车型中,性格鲜明而又能够直接将竞争对手锁定为进口车型的似乎只有H9了,这个以“硬汉”形象示人的专业级越野SUV在相同价格因司内几乎没有替代品,在产品力相当的情况下,帕杰罗、牧马人和普拉多等进口SUV都要比它贵出不少,所以H9完全不用担心销量问题。即便如此,它也还是相继推出了更多车型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在之前试驾过7座汽油版后,我们再来体验一下H9的5座汽油版和柴油版。  5座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过程  公民素养是现代社会运转与发展的基础。自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以来,如何提升学生的公民素养,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众所周知,公民素养是个体在积极的“做公民”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消极的“是公民”的抽象概念。[1]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因而也是学生公民素养形成的基本途径。特别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引导教师变革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健康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据此,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在每个学习单元后都设立了“综合探究”栏目。  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综合探究在教学实践中大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走出去”,到校外开展社会调查与实践,如学生走进市政府与
近日,温家宝总理做了《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讲话。讲话指出:我们必须认识到农村教育发展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必须增强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抢抓机遇,克服困难,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温总理讲话精神,本文就农村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现象从制度保障及校长两个方面谈谈个人的
郑州市第107中学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始建于1972年,近四十年风雨沧桑,铸就了学校的辉煌,也为学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生本”教育思想,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价值感悟,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学校把书香校园文化建设和生本德育课程建设作为德育工作的两个抓手,努力办有灵魂的学校,做有灵魂的教育,培养有灵魂
现在的小学生在拥有更好的家庭呵护和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失去了不少东西,其中科学生活意识淡薄和缺失就是其一。我校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以“科学走近儿童,儿童走进科学”为研究思路,对小学生科学教育进行了两个阶段为期六年的实践探索。第一阶段(2001-2004年),我们进行的是以创建“茅以升少年科学院”为标志的科技教育实践模型研究。第二阶段(2005-2008年),我们进行的是以“让每一个
“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对教育思想者来说具有一种信仰的力量。“我”怎样理解教育决定了“我”如此这般的教育行为。《卓越的秘密》一书并没有给“什么是教育”一个确定的答案,却为这个问题的追问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读后不禁为之击节而叹。  在我看来,“卓越”的教育其实很简單。  如果有种感染的力量,让我们身处其中,我们把它称为教育。因为“教育”不是“我”去“教”你,而是“我”与“你”一道成长。在“我”与“你
满洲里市逸夫小学是教育系统里的一朵奇葩,短短几年时间便声名鹊起,实现了从名不见经传到美誉全城的华丽转身。然而,谁也未曾想到,就在十年前,逸夫小学还是全市办学规模最小,师生人数最少,师资水平相对薄弱的落后小学。从薄弱学校一跃成为“名校”,逸夫小学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这是一条跨越之路,更是一条创新之路。  一、在理念创新中寻求突破  逸夫小学始建于1972年,1998年迁入现址,当时只有三十余名教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现实情境下,我们面临的道德困境远比想象中复杂,人们需要更多蓬勃、饱满、崇高的正能量来支撑心灵。如何为孩子们的心灵成长开辟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让他们成为社会的真之始、善之端、美之源,如何让他们的生命更快乐、更纯粹、更美好。基于此番考虑,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学在德育工作上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  德育内涵传统化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载于经史子集之内,具有广泛的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