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扎染,古代称为扎缬,它是我国传统染织工艺。扎染的偶然性源于它的自然性,然而这自然并不是纯然的自然,它蕴含着艺术家的情感。因此,在扎染中,尽管存在不可控的偶然因素,但仍需要将它纳入可控的范围之内,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创作者预期的效果。这也是所谓的扎染的偶然因素的合理性的关键所在,即这种偶然因素并不是完全天然而没有人工参与的,而是在人的掌控范围之内。但问题是,在扎染艺术中这个偶然因素通常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它又是具有怎样的合理性。
一、扎染中偶然因素的产生与形态的特征
(一)偶然因素的由来
扎染艺术,顾名思义,它的工艺制作包含了两个部分——“扎”和“染”。扎染的偶然因素贯穿于这两个上下承袭的步骤之中。首先,在“扎”中,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使得扎染艺术在“扎”的技法上有着许多形形色色的种类,如打结法、缝扎法、折叠法、板夹法等等,这些技法在应用上主观可控较强,往往可以通过强制性的控制来达到想要的艺术效果,使各个色域、各种色晕能在可控范围内得以展现。但是,关键在于第二部,即“染”。“染”这一步是使染料附着于织物上的关键一步,创作者通过对时间、水温、盐份等方面的把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上色的效果。但是,这种控制是模糊的,并不能达到完全的精准,而是一个大致的、总体的效果。因此,基于这一点,人们开始反思扎染中偶然性因素的可操作性。它到底能不能为创作者所用,从而制造出特殊的艺术效果。
于是,在“扎”的步骤上,开始出现了无规则、随心所欲的结扎方法,从结扎手法的松紧程度、粗细变化、疏密变化上予以创新,突破过去扎染技法的成规,因此它最后的呈现效果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具有比过去更大的偶然性。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偶然性的存在,使得扎染的最终成品呈现出抽象的、流淌的、溶融的色彩效果,并且其纹样不再是预先确定的,而更多的是不规则的随意形。因此这种散乱的扎染方法淡化了人工的痕迹,还原以自然效果,使得画面往往朦胧梦幻,如雾里看花,极具韵味,符合“以天工敌人巧”“天然去雕饰”的美学品味。
(二)偶然中形态特点
但是,正如上文所说过的,这种偶然因素并不是完全回归自然、完全排除人为因素的,它是在创作者掌控范围内的。在制作过程中,“扎”和“染”其实都是离不开创作者的实际行动,“扎”的过程中,扎的力度之松紧、选用的扎线之粗细、扎的时候之疏密,都会直接影响到织品中色域的大小、色彩的间隔等等;“染”的过程中,色彩种类的选用、使用热水或冷水、盐分的使用等等都会影响到染之后织物呈现的色彩过渡、色彩浓淡、附着的牢固程度等等。因此从以上这些方面,注定了扎染的偶然因素并不纯粹是偶然,而是人工中的偶然。不过尽管如此,扎染中偶然因素具有它形式创新的要求和独特的审美效果,它是扎染技法的一种变革,丰富其艺术语汇,自有其合理性。
二、扎染中偶然形态的合理性与审美品位
(一)形态的合理性
扎染中偶然因素的应用具有其合理性。原因在于两个方面:形式创新和审美品味。
在20世纪以来,绘画艺术出现各种各样的艺术流派,它深刻的影响了许多其他艺术领域,如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等。它总体来说,是形式因素的突出。扎染的偶然因素的发现和应用离不开形式的探索。它最终呈现的效果是抽象的,随机性的,与康定斯基的“热抽象”和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有着相似之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如代表人物波洛克,可以说是偶然因素在绘画艺术中的突显。波洛克借鉴美洲印第安人的“沙画”,有意识地融入这种巫术通灵的精神状态,并且吸收了自超现实主义中“自动书写”的操作方式,运用颜料掺和沙粒、玻璃碎、毛发、纤维等材料,使颜料变得厚重粘稠,然后用刮刀、画笔甚至是木棒等,在画面上自由泼洒、流淌,造成极具装饰性的艺术效果。这种抽象艺术没有具体的形象,而主要以点、线、面以及色彩本身的力量来构成。扎染中偶然因素的应用与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不以具体形象来取胜,而是通过随意形和各种变化万千而又微妙的色彩效果,达到了与抽象绘画一样的形式创新。因此,当过去人们还把染织视为一种工匠的手艺,扎染艺术的抽象化倾向使得染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与抽象绘画一样的审美品格。
(二)审美的品位
这种审美品味是扎染中偶然因素的应用具有合理性的另一个方面。它不注意人工的刻意安排,最大程度上让自然的偶然性参与到扎染制作中。这与中国传统的“崇尚自然”的美学追求是一致的。庄子可以说是这种美学追求的鼻祖。他提出“心斋”“坐忘”的藝术创作态度,即一种自由的状态,因此在艺术创作中,不追求“形似”,而追求“神似”“得意”。这种“不谨工细”的创作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绘画的美学思想。同样,在扎染艺术中,这种偶然因素的应用使得创作者可以从要求染出具体图案的牢笼里解放出来。扎染由于材料媒介本身的特性,它很难达到和绘画一样能呈现出具体准确的形体,这是媒介本身的短处。而扎染的抽象化恰恰是避开了这一短处,而利用了它本身的长处,呈现出自然天成的效果。美学家宗白华曾提出,中国美学中有“出水芙蓉”和“错彩镂金”两种取向,前者突出天然而成的效果,后者突出人工巧饰,并且在中国文人画思想中,前者是比后者更高级的一种那个艺术境界。无疑,扎染艺术利用它媒介的长处,营造出一种浑然天成、虚幻朦胧,极具韵味的艺术效果,应当属于前者。
三、扎染中偶然因素的选择与应用
(一)对形态的规划
人类文明发展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从早期的先人在石壁上或者陶土上的许多抽象的请看符号,再到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文明的进步而随之产生的具体的写实图像,印证着解刨学,透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成熟与完善。尤其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具象写实的技巧与时俱进,象征着人类知识的自我觉醒。而到现代主义时期,人们又认识到物极必反,返璞归真,回归抽象,重新挖掘其中的奥秘。在扎染艺术中,多以抽象或者意向的花色肌理为主,少有具象表现,这是因为扎染的专业的特点和局限性所决定的。扎染艺术的特色体现于最终成效的色调、肌理、纹样、色晕等等,特别是在现代,现代扎染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传统的扎染工艺结合起来,使得扎染艺术的这些形态得到更丰富、更鲜明的展现。具体我们分为以下几种。
1.规则形
在现代扎染艺术作品中,由于扎染艺术本身独有的制作特点,许多结扎折叠缝制出的纹样呈现出一定的对称性或者具有一定的秩序性。这种有秩序的形态我们就称之为规则形。规则纹样给人一种稳定感有秩序感,具有很强的什么性。
2.随意形
在现代扎染艺术作品中相对于规则形以外的形态我们称之为随意形。这种难以确定的形态淡化了人工的痕迹,增加了天然的效果。往往使得作品扑所迷离,起到雾里看花的功效,给画面增加了很强的观赏性。
3.粗狂形
在现代扎染艺术作品中不乏粗狂变现的效果,给人以大气磅礴的感觉。往往使人忘记具体的细节而关注其主要的气势与色调。因此在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大关系和画面的大效果。
4.细腻行
与粗狂行相反,细腻形在现代扎染中更加凸显细节上微妙的变化。尤其是经过扎染之后出现的天然的美感。让人难以捉摸,惊叹叫绝。
在今天,大机械生产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充足,他们转而注意生活的品质,以满足精神和审美的需求。扎染艺术应用广泛,可以适用于服装、家居装饰等等,它丰富的装饰效果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因此,抽象化、自然天成的扎染随意形效果也得到了人们的追捧。它的效果耐人寻味,丰富多彩,极少重复,因此往往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
一、扎染中偶然因素的产生与形态的特征
(一)偶然因素的由来
扎染艺术,顾名思义,它的工艺制作包含了两个部分——“扎”和“染”。扎染的偶然因素贯穿于这两个上下承袭的步骤之中。首先,在“扎”中,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使得扎染艺术在“扎”的技法上有着许多形形色色的种类,如打结法、缝扎法、折叠法、板夹法等等,这些技法在应用上主观可控较强,往往可以通过强制性的控制来达到想要的艺术效果,使各个色域、各种色晕能在可控范围内得以展现。但是,关键在于第二部,即“染”。“染”这一步是使染料附着于织物上的关键一步,创作者通过对时间、水温、盐份等方面的把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上色的效果。但是,这种控制是模糊的,并不能达到完全的精准,而是一个大致的、总体的效果。因此,基于这一点,人们开始反思扎染中偶然性因素的可操作性。它到底能不能为创作者所用,从而制造出特殊的艺术效果。
于是,在“扎”的步骤上,开始出现了无规则、随心所欲的结扎方法,从结扎手法的松紧程度、粗细变化、疏密变化上予以创新,突破过去扎染技法的成规,因此它最后的呈现效果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具有比过去更大的偶然性。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偶然性的存在,使得扎染的最终成品呈现出抽象的、流淌的、溶融的色彩效果,并且其纹样不再是预先确定的,而更多的是不规则的随意形。因此这种散乱的扎染方法淡化了人工的痕迹,还原以自然效果,使得画面往往朦胧梦幻,如雾里看花,极具韵味,符合“以天工敌人巧”“天然去雕饰”的美学品味。
(二)偶然中形态特点
但是,正如上文所说过的,这种偶然因素并不是完全回归自然、完全排除人为因素的,它是在创作者掌控范围内的。在制作过程中,“扎”和“染”其实都是离不开创作者的实际行动,“扎”的过程中,扎的力度之松紧、选用的扎线之粗细、扎的时候之疏密,都会直接影响到织品中色域的大小、色彩的间隔等等;“染”的过程中,色彩种类的选用、使用热水或冷水、盐分的使用等等都会影响到染之后织物呈现的色彩过渡、色彩浓淡、附着的牢固程度等等。因此从以上这些方面,注定了扎染的偶然因素并不纯粹是偶然,而是人工中的偶然。不过尽管如此,扎染中偶然因素具有它形式创新的要求和独特的审美效果,它是扎染技法的一种变革,丰富其艺术语汇,自有其合理性。
二、扎染中偶然形态的合理性与审美品位
(一)形态的合理性
扎染中偶然因素的应用具有其合理性。原因在于两个方面:形式创新和审美品味。
在20世纪以来,绘画艺术出现各种各样的艺术流派,它深刻的影响了许多其他艺术领域,如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等。它总体来说,是形式因素的突出。扎染的偶然因素的发现和应用离不开形式的探索。它最终呈现的效果是抽象的,随机性的,与康定斯基的“热抽象”和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有着相似之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如代表人物波洛克,可以说是偶然因素在绘画艺术中的突显。波洛克借鉴美洲印第安人的“沙画”,有意识地融入这种巫术通灵的精神状态,并且吸收了自超现实主义中“自动书写”的操作方式,运用颜料掺和沙粒、玻璃碎、毛发、纤维等材料,使颜料变得厚重粘稠,然后用刮刀、画笔甚至是木棒等,在画面上自由泼洒、流淌,造成极具装饰性的艺术效果。这种抽象艺术没有具体的形象,而主要以点、线、面以及色彩本身的力量来构成。扎染中偶然因素的应用与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不以具体形象来取胜,而是通过随意形和各种变化万千而又微妙的色彩效果,达到了与抽象绘画一样的形式创新。因此,当过去人们还把染织视为一种工匠的手艺,扎染艺术的抽象化倾向使得染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与抽象绘画一样的审美品格。
(二)审美的品位
这种审美品味是扎染中偶然因素的应用具有合理性的另一个方面。它不注意人工的刻意安排,最大程度上让自然的偶然性参与到扎染制作中。这与中国传统的“崇尚自然”的美学追求是一致的。庄子可以说是这种美学追求的鼻祖。他提出“心斋”“坐忘”的藝术创作态度,即一种自由的状态,因此在艺术创作中,不追求“形似”,而追求“神似”“得意”。这种“不谨工细”的创作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绘画的美学思想。同样,在扎染艺术中,这种偶然因素的应用使得创作者可以从要求染出具体图案的牢笼里解放出来。扎染由于材料媒介本身的特性,它很难达到和绘画一样能呈现出具体准确的形体,这是媒介本身的短处。而扎染的抽象化恰恰是避开了这一短处,而利用了它本身的长处,呈现出自然天成的效果。美学家宗白华曾提出,中国美学中有“出水芙蓉”和“错彩镂金”两种取向,前者突出天然而成的效果,后者突出人工巧饰,并且在中国文人画思想中,前者是比后者更高级的一种那个艺术境界。无疑,扎染艺术利用它媒介的长处,营造出一种浑然天成、虚幻朦胧,极具韵味的艺术效果,应当属于前者。
三、扎染中偶然因素的选择与应用
(一)对形态的规划
人类文明发展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从早期的先人在石壁上或者陶土上的许多抽象的请看符号,再到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文明的进步而随之产生的具体的写实图像,印证着解刨学,透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成熟与完善。尤其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具象写实的技巧与时俱进,象征着人类知识的自我觉醒。而到现代主义时期,人们又认识到物极必反,返璞归真,回归抽象,重新挖掘其中的奥秘。在扎染艺术中,多以抽象或者意向的花色肌理为主,少有具象表现,这是因为扎染的专业的特点和局限性所决定的。扎染艺术的特色体现于最终成效的色调、肌理、纹样、色晕等等,特别是在现代,现代扎染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传统的扎染工艺结合起来,使得扎染艺术的这些形态得到更丰富、更鲜明的展现。具体我们分为以下几种。
1.规则形
在现代扎染艺术作品中,由于扎染艺术本身独有的制作特点,许多结扎折叠缝制出的纹样呈现出一定的对称性或者具有一定的秩序性。这种有秩序的形态我们就称之为规则形。规则纹样给人一种稳定感有秩序感,具有很强的什么性。
2.随意形
在现代扎染艺术作品中相对于规则形以外的形态我们称之为随意形。这种难以确定的形态淡化了人工的痕迹,增加了天然的效果。往往使得作品扑所迷离,起到雾里看花的功效,给画面增加了很强的观赏性。
3.粗狂形
在现代扎染艺术作品中不乏粗狂变现的效果,给人以大气磅礴的感觉。往往使人忘记具体的细节而关注其主要的气势与色调。因此在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大关系和画面的大效果。
4.细腻行
与粗狂行相反,细腻形在现代扎染中更加凸显细节上微妙的变化。尤其是经过扎染之后出现的天然的美感。让人难以捉摸,惊叹叫绝。
在今天,大机械生产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充足,他们转而注意生活的品质,以满足精神和审美的需求。扎染艺术应用广泛,可以适用于服装、家居装饰等等,它丰富的装饰效果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因此,抽象化、自然天成的扎染随意形效果也得到了人们的追捧。它的效果耐人寻味,丰富多彩,极少重复,因此往往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