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新课程”教材(新教材),已经使用四五个年头,现在仍谈新课程好像已经很“老土”了,可在实践中,并不是那么回事。已经使用了几年的教师,还是感到“不习惯”;刚刚使用的教师,则认为“拉拉扯扯,摸不着头路”。“新教材”让我欢喜让我忧。
“新教材”遭受冷遇的原因
1.原来的教材容易看到成绩,看到效果;新课程则主要注重通过数学知识的积累形成数学认知的过程,注重学生的数感的萌发,注重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心育。新课程往往是先估算,然后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把它正确地算出来,很显然,“新课程”更注重学生的多种能力的培养。
2.不想改,怕改革,因循守旧。人性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惰性”,怕改革,有畏难情绪,守旧。不改的话既不用去钻研教材,正如平时很多教师说的,看几分钟例题就会教;又不需要怎么去使用教具,有些教师一根粉笔一道例题打天下。真不敢想象,这样的方式教出来的学生,是否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能成为一个有数学素养的人。
3.钻研、使用新教材力不从心。平时教学中,很多教师谈起原来的教材也知道存在严重的缺陷,可一换成现在的新课程,想钻研教材,想尽量多使用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又往往力不从心。对教材的驾驭,对文本的解读,对CAI课件的制作等,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新教材”蕴含的新课程理念
对于新课程的优越性,以及它在全面发展人方面的辐射功能,单纯靠“新课标”培训这么几天是难以掌握,难以领悟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把这几本“新课标”的书翻来覆去啃几遍,还真不一定能够了解、领会。
首先,要提高认识,要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否则,还沉湎于旧教材的一题一解一答案的世界中,那势必难于更新观念,难于接受先进的教育观念。
其次,学有价值的数学,要看所学的数学有没有价值,能不能为个体的发展、个体的未来需要服务。“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评判标准不再是用几道数学题的解答对错来判定是否学好了数学,而是要学生在生活中能使用数学,能动手操作数学。
最后,要细心品味。“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必要时,打打先锋(引领者),打打下手(合作者),仅此而已。大大地突破了原来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框框。一句话,我们要与学生一起进行数学活动,要与学生一起动手操作,要与学生一起进行动态的生成。
当我们认识了新课程,当我们转变了教学观念,当我们注意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时候,我们能不为新课程“痴迷”?能不为新课程喝彩?能不成为新课程忠实的用蹲着?相信每一位关心中国教育的人,每一位教师都会愿意用实际行动来用好用实“新课程”。
“新教材”使用心得
当我们转变了观念,具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时候,我们会选择“新教材”,而撇弃原来的教材以及依附在它上面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
使用好“新教材”,有几点值得重视:
1.丰富我们的数学知识。我们不一定要成为数学大师,但我们要了解,要初步认识我们所教学的知识。如对概率、导数、微分、向量、矩阵、统计、拓扑学、模糊数学等等都要有所涉猎,有所了解。你不一定要弄通它,但你要对它们“初窥门径”。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有些教师讲完了“可能性”却不知道它们是概率的“雏形”,这说明没有很好地进行文本的解读。
2.能较有心得地诠释文本。这就要求教师要走入新课程,还要走出新课程,要能站在文本之上。在与学生一起进行数学探究活动过程中,生活的知识、生活的经验,将要成为师生一起活动的源泉,成为师生进行数学活动的源头活水。
3.低下身子与学生一起进行数学的生成活动。翻开“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都是让我们“玩”的,而不是让我们“学”的,如北师大版的四年级下册《数学》第22页,“哇,图形分类”一怎么分一哦,边玩边分一很快分好了;第27页,三角形内角和一又量,又折,又撕,又拼一量量折折,撕撕拼拼一三角形的内角和出来了。
让我们静下心来研读“新课标”,解构“新课程”,假以时日,我们会用好“新课程”,会成为课改的忠实“粉丝”的。
“新教材”遭受冷遇的原因
1.原来的教材容易看到成绩,看到效果;新课程则主要注重通过数学知识的积累形成数学认知的过程,注重学生的数感的萌发,注重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心育。新课程往往是先估算,然后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把它正确地算出来,很显然,“新课程”更注重学生的多种能力的培养。
2.不想改,怕改革,因循守旧。人性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惰性”,怕改革,有畏难情绪,守旧。不改的话既不用去钻研教材,正如平时很多教师说的,看几分钟例题就会教;又不需要怎么去使用教具,有些教师一根粉笔一道例题打天下。真不敢想象,这样的方式教出来的学生,是否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能成为一个有数学素养的人。
3.钻研、使用新教材力不从心。平时教学中,很多教师谈起原来的教材也知道存在严重的缺陷,可一换成现在的新课程,想钻研教材,想尽量多使用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又往往力不从心。对教材的驾驭,对文本的解读,对CAI课件的制作等,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新教材”蕴含的新课程理念
对于新课程的优越性,以及它在全面发展人方面的辐射功能,单纯靠“新课标”培训这么几天是难以掌握,难以领悟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把这几本“新课标”的书翻来覆去啃几遍,还真不一定能够了解、领会。
首先,要提高认识,要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否则,还沉湎于旧教材的一题一解一答案的世界中,那势必难于更新观念,难于接受先进的教育观念。
其次,学有价值的数学,要看所学的数学有没有价值,能不能为个体的发展、个体的未来需要服务。“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评判标准不再是用几道数学题的解答对错来判定是否学好了数学,而是要学生在生活中能使用数学,能动手操作数学。
最后,要细心品味。“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必要时,打打先锋(引领者),打打下手(合作者),仅此而已。大大地突破了原来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框框。一句话,我们要与学生一起进行数学活动,要与学生一起动手操作,要与学生一起进行动态的生成。
当我们认识了新课程,当我们转变了教学观念,当我们注意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时候,我们能不为新课程“痴迷”?能不为新课程喝彩?能不成为新课程忠实的用蹲着?相信每一位关心中国教育的人,每一位教师都会愿意用实际行动来用好用实“新课程”。
“新教材”使用心得
当我们转变了观念,具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时候,我们会选择“新教材”,而撇弃原来的教材以及依附在它上面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
使用好“新教材”,有几点值得重视:
1.丰富我们的数学知识。我们不一定要成为数学大师,但我们要了解,要初步认识我们所教学的知识。如对概率、导数、微分、向量、矩阵、统计、拓扑学、模糊数学等等都要有所涉猎,有所了解。你不一定要弄通它,但你要对它们“初窥门径”。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有些教师讲完了“可能性”却不知道它们是概率的“雏形”,这说明没有很好地进行文本的解读。
2.能较有心得地诠释文本。这就要求教师要走入新课程,还要走出新课程,要能站在文本之上。在与学生一起进行数学探究活动过程中,生活的知识、生活的经验,将要成为师生一起活动的源泉,成为师生进行数学活动的源头活水。
3.低下身子与学生一起进行数学的生成活动。翻开“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都是让我们“玩”的,而不是让我们“学”的,如北师大版的四年级下册《数学》第22页,“哇,图形分类”一怎么分一哦,边玩边分一很快分好了;第27页,三角形内角和一又量,又折,又撕,又拼一量量折折,撕撕拼拼一三角形的内角和出来了。
让我们静下心来研读“新课标”,解构“新课程”,假以时日,我们会用好“新课程”,会成为课改的忠实“粉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