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问号出发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icwen5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原点,它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获得新发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转变学生接受型学习方式的有效手段。本文拟从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薄弱的原因分析入手,提出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 质疑能力 培养策略
  一、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薄弱的原因分析
  某学校对高一学生“语文课堂提问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为:主动提问6.46%,偶尔提问58.06%,从没提过35.48%。数据显示,学生课堂上不敢、不愿、不会提问的现象比较严重。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探寻造成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薄弱的原因。
  1.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师生关系是:教师教学而学生被教导;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人格上的平等被偷换为职业上的不平等,长此以往,学生形成被动接受的惯性。同时,“师道尊严”观念根深蒂固。致使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由于担心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与教学重难点无关的问题,影响教学进程,教师也不愿放手让学生质疑。为了有效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时会精心设计提问,尽管问题环环相扣,但学生只能顺从教师的思路“被回答”。
  2.传统的语文评价体系束缚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教学材料的理解上必然存在模糊性、混沌性、差异性。面对同一篇文章,不同个体鉴赏时会“见仁见智”。然而命题给的答案却是唯一的,这样的评价机制,导致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来揣摩作者的想法和命题者的意图,忽略了对文本本身的解读,而“质疑”文本就更成了一种“奢侈”。标准化考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考生的主动性,制约了考生思维的发展。
  另外。当前的考试题型单一。几乎全是考查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题,完全没有考查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题,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只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评价制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评价制度犹如指挥棒,因而改革评价制度是孕育学生质疑精神的重要前提。
  二、培养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意义
  1.激活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的使命是培养有个性和独立生命的人,学生是教学体系中的主体。“学贵有疑”,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能活跃氛围。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自我意识和学生的存在感。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讨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是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质疑中蕴含着创新。质疑意识推动个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推动个体创造力的发展。正如苏格拉底所言:“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3.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们已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潮涌般的海量信息,我们如果不加甄别、选择,其结果必然是被没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而甄别选择的条件就是具备质疑能力,质疑能力对个体适应新时代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培养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有其他人代替。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师应该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建构的主动者,教师必须转换身份,从原先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同时必须意识到:教师不再是问题的唯一发现者,教学活动中质疑探索的重任也要由教师转向学生。让学生享有问题的发现权和开采权。
  四、培养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
  1.转变教育理念,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前文提到传统教育中学生质疑精神薄弱的原因之一是对师生关系的认知偏差,因而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宁鸿彬老师认为:“开放式教学,关键是实行教学民主,提倡独立思考,因而他向学生提出了‘三个欢迎’和‘三个允许’,即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
  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能给学生心理提供安全感,心理足够安全,学生就会甩掉紧张焦虑的包袱,大胆质疑。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将传统的“一言堂”变为“群英谈”,对于学生有价值的质疑教师要充分肯定。对于低质量的质疑。也要欣赏其“敢问”精神。学生尝到被尊重的甜头,自然乐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良性循环。
  2.创设激发学生质疑的教学情景
  教学情景包括物理层面和心理层面两方面。物理层面主要指教学场地的选择、安排、布置;心理层面主要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期待和教学氛围。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室内室外教学,合理安排学生座位,利用多媒体营造教学气氛,打通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关联。
  3.引导学生质疑的策略
  (1)于矛盾处引导学生质疑
  文本语言在表意上往往有前后矛盾之处,阅读教学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在此驻足,则必能欣赏到别样风景。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就存在多处语意矛盾。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而当宝玉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面对同样问题,黛玉前后回答自相矛盾。若能引导学生在此矛盾处质疑,就会发现黛玉改口的根源是贾母的那句:“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因为她从这句话中听出贾母对女子读书的态度,正巧宝玉问及,所以黛玉赶紧改口。这一细节把黛玉在贾府寄人篱下时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2)于模糊处引导学生质疑
  在文学世界的“语言艺术”中,“模糊”语言具有独特迷人的风光。“模糊”语言不是指影响读者理解的模棱两可、表意不明的语言,而是指以模糊、不确定的表达来引发读者联想的语言。如《红楼梦》中黛玉临死前喊道:“宝玉!宝玉!你好……”这种含蓄模糊的空白美使文本的内涵更加丰富,便于学生在探究语言深层内涵时形成问题意识,提高质疑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薄弱现状亟须改变,如何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质疑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都是值得语文教师深思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坚信,只要勇于探索,必将迎来教育的“春天”。
其他文献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及国际间商务活动的日趋频繁,社会越来越重视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内地民族高校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需要既适合民族经济发展又满足人才市场需求。在ESP理念下进行项目化教学,将外贸专业知识与英语基础知识衔接起来,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是内地民族高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本文试以商务英语谈判为例,阐述内地民族高校基于ESP的项目化教学的具
摘 要: 文章以河海大学大禹学院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为例,剖析该体系的考核标准与考核流程,总结大学生在综合测评考核制度下取得的成效,思考现行综合测评体系在实施中暴露的问题,研究得出大学生综合测评的实施能够促进大禹学院优良学风的打造、促进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学生自我认识与成长。  关键词: 大学生 综合测评 考核标准 考核成效  一、概述  21世纪,“复合型”、“创新型”、“协作型”的
摘 要: 本文以高职院校影视专业课程改革为出发点,提出了“兴趣导向法”的教学模式,结合课堂“引入—讲授—实践—评价”等环节分别论述了该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形成“激发兴趣—发展兴趣—深化兴趣—兴趣迁移”的最终效果。  关键词: 高职课堂教学 兴趣导向法 影视专业《摄像技术》课程  一、引言  “兴趣导向法”是高职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已逐步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摘 要: 本文从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工作案例“护心行动”出发,探讨了由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之间差异造成的现实操作中的冲突,经过在实践中反复磨炼逐步融合,主要从功能、价值与模式三个维度方面对二者的交互性过程进行探讨,从而展开对思想政治实务工作者从事心理咨询的SWOT分析,展现思想政治实务工作者将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复杂性和可行性,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上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
摘 要: 做为典型的县域城市代表之一,攸县已经进入了撤县改市的攻坚时期。当前全县正加快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文章通过分析攸县文化建设的现状,肯定成绩,指出问题,从强化政策引导等方面提出文化建设的对策,对攸县撤县改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城市化 县改市 文化 助推  一、城市化的内涵及意义  城市化建设是我国当前的一件大事,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作为国家行政区
摘 要: 本项目运用群体研究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分析影响大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的因素,寻找造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成因,系统分析、整理和提炼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流程,细化备课—授课—课堂互动—课后评价等教学环节,分析影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因素,探索高效课堂的主要构成和流程,对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课堂互动案例和教学设计案例进行整理,探
摘 要: 自2002年起,80年代出生的高校毕业生、研究生开始大量走进全国各高校,从事辅导员工作。目前,80后辅导员已成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主力军。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80后辅导员自然成为了政府、社会、学校群体关注的焦点。近来理论界大多重点研究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专业化、辅导员职业倦怠等问题,鲜有辅导员自我成长的相关理论研究。笔者以为,在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解决职业倦怠的同时,8
摘 要: 《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分析》的出发点在于不同国家政府、利益集团和市场关系的历史发展比较,核心观点是回答国家和社会应该具有怎样的关系才能使得经济发展壮大,此书最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建构。作者论述和反思的正是建制性国家和强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向关系。  关键词: 建制性国家 强国家 国家 经济发展  在国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市场与国家变成了一组相对的概念。在人们的视
摘 要: 唐传奇《柳毅传》中柳毅由一个落第书生到得道成仙的命运转折,源自柳毅救助龙女的善因果报,其中包含了因果报应的命运逻辑。而善“因”的本源和起决定作用的“缘”,其本质都是柳毅由戒得定、由定生慧的人格修持。  关键词: 善念发动 果业成熟 《柳毅传》 古代士子 人格修持  一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东土,至唐代传奇小说作者李朝威生活的中唐时代,佛家因果报应观念已经深入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心中。《柳毅
摘 要: 公示语作为对外宣传的媒介,在提升城市形象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以长沙橘子洲公园、地铁站的公示语英译情况为研究对象,分析公示语英译存在的问题,如拼写错误、语法错误、翻译不简明地道、无统一标准。并从翻译标准、译者翻译资质、监管修正机制对公示语的翻译做了规范化研究,以期规范公示语翻译,促进城市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 长沙 公示语翻译 规范化 研究  一、公示语概述  (一)定义。公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