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掘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突出加强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数学课的教育目的旨在通过课堂活动的进行,不仅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理论知识,更注重提升其抽象思维的能力。而在具体落实中,学生只有通过自由思考,自我认知,自主实践,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实现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于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拓展教材,激发动机,凸现主体性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在讲解复数的概念时,通过介绍虚数单位“1”的来历,使学生了解复数的产生和数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向数学知识领域进军;在讲解椭圆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油罐的侧面曲线具有什么性质,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启发,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二、利用表现欲,激发兴趣,凸现主体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在某方面可以充分表现自我时,这时他们的关注点就会集中在这件事情上,而且很愿意迎接这方面挑战。当一个人充满着做事兴趣时,他们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甚至一些旁观者看来很困难的問题,他们也能迎刃而解。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一改过去“老师教,学生听”的方式为“学生教,学生听”,学生在讲题过程中,教者也认真听讲,及时有效地提出意见。课始,在表现欲的驱使下,学生争着讲题。一位中等生手拿自制正方体,走上讲台滔滔不绝地讲起来:“正方体是由61、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接着引导学生向他提出不懂的问题。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学生们积极思考,纷纷质疑,但该生都能一一作答,且讲解清楚。最后,我让没有机会上讲台的同学在小组中进行讲解。
三、营造环境,生生互动,凸现主体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教者要表里如一,通过言行举止,树立威信,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要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激发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上进心。教者要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重视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使课堂成为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缤纷世界,他们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赋予课堂教学以独特的魅力。
四、加强实践,开发思维,凸现主体性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实践教学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学生的实践,达到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目的,让学生积累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发现规律、培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对于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要尽量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亲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我们可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通过“摆一摆”、“摸一摸”、“圈一圈”、“量一量”等这些简单的动作来感知数学,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俺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此外,操作也并非简单的身体动作,它与学生的思维是密切相关的,学生操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并且这一过程是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完成的。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拓展教材,激发动机,凸现主体性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在讲解复数的概念时,通过介绍虚数单位“1”的来历,使学生了解复数的产生和数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向数学知识领域进军;在讲解椭圆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油罐的侧面曲线具有什么性质,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启发,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二、利用表现欲,激发兴趣,凸现主体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在某方面可以充分表现自我时,这时他们的关注点就会集中在这件事情上,而且很愿意迎接这方面挑战。当一个人充满着做事兴趣时,他们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甚至一些旁观者看来很困难的問题,他们也能迎刃而解。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一改过去“老师教,学生听”的方式为“学生教,学生听”,学生在讲题过程中,教者也认真听讲,及时有效地提出意见。课始,在表现欲的驱使下,学生争着讲题。一位中等生手拿自制正方体,走上讲台滔滔不绝地讲起来:“正方体是由61、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接着引导学生向他提出不懂的问题。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学生们积极思考,纷纷质疑,但该生都能一一作答,且讲解清楚。最后,我让没有机会上讲台的同学在小组中进行讲解。
三、营造环境,生生互动,凸现主体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教者要表里如一,通过言行举止,树立威信,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要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激发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上进心。教者要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重视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使课堂成为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缤纷世界,他们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赋予课堂教学以独特的魅力。
四、加强实践,开发思维,凸现主体性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实践教学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学生的实践,达到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目的,让学生积累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发现规律、培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对于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要尽量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亲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我们可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通过“摆一摆”、“摸一摸”、“圈一圈”、“量一量”等这些简单的动作来感知数学,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俺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此外,操作也并非简单的身体动作,它与学生的思维是密切相关的,学生操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并且这一过程是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完成的。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