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大学生创新课程对比研究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39667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课程是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的,通过多手段多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国内高校在创新课程建设方面已有尝试,但仍存在问题。国外创新教育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模式等方面有更多的探索与成果。国内高校可借鉴部分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结合国家的实际情况,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课程;对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046-02
  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创新课程教育模式和教育成果的差距逐渐明晰,国内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一、国内高校创新课程的设置现状和存在问题
  1.国内高校创新课程状况。自上世纪80年代起,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西南交大等48所高校先后开设了创造工程课,开启了我国创新课程的大门。目前,国内创新课程的形式以实验项目和创新活动为主,以东华大学为例,面向在读本科生,支持校级创新训练项目的立项研究,从优秀校级项目中遴选国家、上海市级的项目。清华大学开设了“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商业竞标式的创新课程,要求学生团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项综合商业勘探开发计划。南京大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课程,开办“南京大学本科生创新网”,对创新项目的申报、实施、成果进行公示。
  2.国内创新课程存在的问题。国内教育界已经开始重视创新课程的设置,但开设创新课程的高校比例仍然较低,还只是小规模试点或实验,受众学生范围较小。目前,以模仿国外教学经验为主,教师的创新能力也有待提高。我国高校现有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仍处于灌输式教学方式,缺乏启发式、开放式教学。
  二、国外创新课程设置情况及典型案例
  1.国外创新课程设置特点。国外大学在高教改革中不断摸索,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就,表现在课程设置上有显著特点[1]:课程设置呈综合化和跨学科趋势。国外研究型大学注重设置综合的专业和课程,利于学生从本科阶段起就进行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得到跨学科研究的训练,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造潜能。课程设置把培养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哈佛大学的课程分为教师讲授课程、学生个别学习课程、讨论课程、学生与教师专题讨论会四种类型。即使是教师讲授的课程,也不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而是努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其中讨论课、学生与教师专题讨论会占课程的相当比重,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此类课程的比重不断加大,最后成为课程的主要形式。有效强化学生实践环节课程。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凭借其科研优势,采取了利用课余及假期加强学生的工程实际训练的办法。在教授指导下,做研究实验的“本科研究导向计划”、“本科实践导向计划”、“技术创业计划”等计划,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国外创新课程实施模式。国外高校开设创新课程已有丰富经验,体系也相对成熟。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综合利用了教学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把课程的创新贯彻入大学。综合分析国外创新课程,根据实施模式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类:(1)思维训练课程。思维训练课程是以训练思维为目的,选择人类思维的生理特点和机制为突破口,通过集中、大量的“思维体操”,来加强学生左右脑的平衡整合效应,强化学生思维的敏锐性、流畅性、变通性、发散性和独创性。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和日本的创造性专门学校,也都充分体现了开展思维训练和创造力培养的可能性和可行性[2]。(2)问题探究课程。西方的教育学家非常重视问题解决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认为这两种素质是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尝试开发了一种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从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以探索性的学习方法为基础,以独创性的见解为结果,以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为最终目的的问题探究课程。(3)着眼于前瞻性问题的“未来课程”。“未来课程”着眼于不断发展与变化的人类世界,紧密联系时代特征,及时发掘值得研究与探讨的课题,灵活安排各类专题课程。该类课程涉及到的课题与时代和未来紧密结合,富有前瞻性、多面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学生无法直接获得现成的答案,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探索,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在这类课程中的最大受益是开发对未来的想象力和预见力[3]。
  三、中外创新课程的对比和启示
  1.创新教育理念。国内高校首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形成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观。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学到理论知识,而且还应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各种原理与方法,学会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其次要建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新型教育观。最后要从共性教育转向共性与个性教育共同发展,树立起具有个性空间的新型教育观。
  2.创新教师队伍。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有高素质、高度责任心的教师队伍,能把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在创造性思维、动手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独立性方面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
  3.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要引入研究性教学手段以创新理论教学,开展教学方面的研究,实施研究性教学,在具体教学形式上,应当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学习规律,实施符合大学生实际需要的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提问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从以教师讲授为主变革为以师生互动为主。同时,要引入体验性教学手段,提倡实施具有体验性的实践性教学,促使大学生积极体验社会。
  4.创新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具备导向性与激励性,创新考核方式,应当全面总结原有考核方式所具有的经验与不足,借鉴国外经验,在考核的内容与形式方面大胆创新,通过动态考核和静态考核、定性考核和定量考评、全面考核和重点考核、教师考核和学生考核等全方位的有效结合,全面创新具体的考核方式,从而科学评价教学成效。   四、国内高校创新课程的设置建议
  高校创新课程设置要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知名大学的课程设置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国际化的特点[4]。
  1.改革传统的授课模式。传统的文化背景固化了“课本和教师都是正确的”思想,然而,教学是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创新的授课模式,应当是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拓展,在具体的讨论争论中,创造出宽松的利于学生成长的文化氛围。
  2.完善课程结构体系。完善的课程体系应当具备合理的课程结构,能平衡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课程的比重,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广泛增设选修课程。通过扩大选修课的比重,把学科的最新成果及教师自己的研究和见解反映到课程中来,同时允许学生在选修方而有更大的自由度,全面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拓展学生视野。(2)重视创新实践环节。高校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实践,为学生提供培养思维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机会,加强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3)改革更新课程内容。紧随科学发展的步伐而加以动态革新的课程,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课程应在内容上反映该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大学生学会获取新知识的科学方法。中国高校也应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不断充实更新科学教育的内容,使课程内容始终体现科学知识发展的最新趋势。(4)灵活变换考试考核方式。为了更好地实施创新课程建设,必须改变传统的“一考定论”的考核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方法,重视训练环节,强化课外学习,努力向“考练结合”模式转化。采取过程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让全体学生得到知识累积和能力培养的双丰收。同时,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教学模式,强化课外学生学习,进一步改革考试管理体制,同步构建成绩管理控制模式,确保整个考核体系公平、公正,有效推动创新课程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兴业.美日法三国名牌大学本科生课程体系改革及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2002,(4).
  [2]贺国庆.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3]刘明维.高校构建创新课程体系的路径思考[J].改革与探索,2010,(10).
  作者简介:许兆洁(1984-),女,江苏无锡人,讲师,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品德课程改革的一个新课题。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要成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主力军,课前要对每一课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选择、巧妙安排、精心设计,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效果不断提高,在愉悦的学习中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水平。  关键词:品德学科;课程资源;利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042-02 
摘要:在思想品德课堂因势利导、因材取义地进行跨学科文学知识应用教学策略,能够拉近学生与思想品德教材的距离,也能够有助于化解教材当中的疑难点;跨学科应用文学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学知识的理解,拓展文学知识的内涵,增长学生的见识,可以说,思想品德课堂跨学科应用文学知识进行教学,于思想品德教学与文学知识教学都是相得益彰的。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文学知识;跨学科  中圖分类号:G633.2 文献标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嘉兴学院英语专业师范生的入职适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总体入职适应性较好,但师范生在教师教学技能、教学评价能力、个人素质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得出要调整师范生课程,注重教学实践,提高教师个人素质,从而使英语专业师范毕业生更好地适应教师这一职业。  关键词:英语专业师范毕业生;入职适应性;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少数民俗文化外宣翻译越来越重要。本文以自建的民俗文化双语平行语料库为例,研究民俗节庆名的翻译方法,以此来进行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研究,促进民俗文化的对外交流。  关键词:语料库;民俗文化;节庆名称;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56-02  一、引言  广西民间节庆繁多,大体一年之中,大节以十数,小节
摘要:本文从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及教师口语》课程设置的现状出发,对该课程的教学安排、考核内容及考核标准提出了“分步实施,分层推进,螺旋上升,全面提高”的建议,从而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普通话运用水平及教师口语水平上得到提高。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普通话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220-02   学前教育专业的
摘要:二级学院管理机制改革是我国高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的效果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学校的发展影响重大。现有的二级学院管理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大学体制建设,因此推进二级学院管理机制改革势在必行。河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结合学院实际,紧密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理想就业这个中心点和目标,进行职能和资源重组,建立基于“四线一平台”的管理机制,力求建立一整套适应学院教育教
摘要:高校教学改革的成败有赖于学生与教师共同努力,缺一不可。文章以土木工程专业“公路勘测设计”课程为例,从学生学习视角出发,构建“学促教”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与中心地位。该模式特点是基于学生的意愿设计教学方法、全过程了解学生学习动态、综合全面评定学习成绩。实施效果调查分析表明:该模式能有效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并可持续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同一教学模式下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不同的。
摘要:跆拳道运动员要想提升自身水平,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通过一定的训练掌握全面系统的动作技巧,保证动作在整体上具有高水准和高熟练度,提升自身随机应变的能力。本文从跆拳道运动员技能入手,对其相关训练内容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能够通过相应的探究和论述,为运动员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跆拳道;技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摘要:本文为提高本科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以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教学为例,提出并研究了“专题驱动式”教学方法,介绍了该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  关键词:课程教学;教学方法;专题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69-02  机械制造工程学是研究机械加工机理与规律、工艺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的一门科学,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主干必修课
摘要:高考是注重能力的考试,特别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考查的重点。为了提高能力,解题之后要思改进与优化,思数形找妙法,思引申与推广,从“题海”中解脱出来,以少胜多。  关键词:提高能力;多思善想;以少胜多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180-02   近几年的素质教育中,强调较多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