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因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我们长时间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导致许多学生总是一味地听讲,师生之间难以交往互动。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怎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改变原有的依赖性学习鼓励学生在独立兼合作的思考过程中积极参与敢于质疑,这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关心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
1.提问能力的重要性
敢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方式一大转变的标志。质疑意味着学生从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转变顾疑,表明学习者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质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自身真正的发展顾疑,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教师备教材这一环节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学生们从各自的角度发掘教材,学习的效果肯定有着本质性的变化。再者,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参与、体验,能够极大地唤醒学生的潜能。
2.学生不能提出问题的原因
(1)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宰,课堂是教师演出“教案剧”的场所。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配合教师的角色,学生早已习惯于静听式教学。长此以往,学生没有提出问题的意识,没有提出问题的经验,不知道怎么问、问什么问题。学生的思维和智力被窒息了,学生的进取心和热情被摧残了。课堂上,没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更没有深层次的认知参与。
(2)学生不愿提出问题参与教学
学生不愿意提出问题参与教学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心理上的种种顾忌。有的同学实际上能提出问题参与教学的,但就是三缄其口,埋头记笔记地有的担心别的同学讲自己哗众取宠,有的同学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太偏太难教师会很为难,便打消了提出问题的念头,也有的担心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可能会成为笑柄。学生有以上顾忌不无道理,这与教师的教学风格及教师的修养有关联,“惟我独尊”的心态,“填鸭式”的教法,学生哪来机会提出问题呢?
二、学生提出问题的几个途径
1.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加以正面引导
教师务必让学生懂得主动学习的重要性,促使其萌发提出问题参与教学的意识。要让学生明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与被动吸收学习是有无创造力的分水岭,是乐学与苦学的分水岭,是优秀学生与平庸学生的分水岭。许多担任班主任的语文老师更应该利用班会、演讲会等多种形式作好宣传发动工作。
2.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提高教师的授课艺术水平
教师要围绕学生兴趣施教,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精神。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不然很难在课堂上激发他们参与课堂,大胆质疑。
3.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
学生的参与活动是一种十分紧张,具有很大情境倾向的思维活动,所以,教师应从各方面创设良好的情境。作为教师不能允许学生一味地静听、盲目地学习,教学设计时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必要的条件。这样学生才可能沿着教师给出的思维方向去思考,去提出具体的探究任务。
4.从生活中寻找问题
学语文,要有“大语文”意识,不要只盯着几本教科书。生活的范围有多大,语文的范围就有多广。有了这种意识,储备多了,学语文也便轻松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能发现问题,增长见识。
5.学会运用批判思维发现问题
学习不能盲从,要有主见。“我想学习,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应该心中有数。当然,学习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批判不仅包括对自我认知过程和学习策略的批判,还包括对陈旧思维方式的批判,对学习内容的批判。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只有善于用置疑的眼光去批判学习内容,才会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三、注意事项
1.课堂中要多用鼓励性评价語言
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是教师求之不得的好事,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作为教师不能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语言,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参与意识,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增强其学习自信心。
2.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不要急于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应该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为了避免探究过程中的盲目性,老师在必要的时刻给予学生方向性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不应急于回答,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相互讨论与交流,努力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教师还应防止有人垄断有人旁观
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参与教学是好事,但如果只顾及少数人,让大多数人旁观就会让多数人远离课堂教学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根据学生差异的客观现实来组织教学,甚至有计划地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引导不同水平的同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参与教学。
★作者单位:安徽马鞍山市含山二中。
一、现状分析
1.提问能力的重要性
敢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方式一大转变的标志。质疑意味着学生从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转变顾疑,表明学习者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质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自身真正的发展顾疑,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教师备教材这一环节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学生们从各自的角度发掘教材,学习的效果肯定有着本质性的变化。再者,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参与、体验,能够极大地唤醒学生的潜能。
2.学生不能提出问题的原因
(1)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宰,课堂是教师演出“教案剧”的场所。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配合教师的角色,学生早已习惯于静听式教学。长此以往,学生没有提出问题的意识,没有提出问题的经验,不知道怎么问、问什么问题。学生的思维和智力被窒息了,学生的进取心和热情被摧残了。课堂上,没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更没有深层次的认知参与。
(2)学生不愿提出问题参与教学
学生不愿意提出问题参与教学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心理上的种种顾忌。有的同学实际上能提出问题参与教学的,但就是三缄其口,埋头记笔记地有的担心别的同学讲自己哗众取宠,有的同学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太偏太难教师会很为难,便打消了提出问题的念头,也有的担心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可能会成为笑柄。学生有以上顾忌不无道理,这与教师的教学风格及教师的修养有关联,“惟我独尊”的心态,“填鸭式”的教法,学生哪来机会提出问题呢?
二、学生提出问题的几个途径
1.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加以正面引导
教师务必让学生懂得主动学习的重要性,促使其萌发提出问题参与教学的意识。要让学生明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与被动吸收学习是有无创造力的分水岭,是乐学与苦学的分水岭,是优秀学生与平庸学生的分水岭。许多担任班主任的语文老师更应该利用班会、演讲会等多种形式作好宣传发动工作。
2.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提高教师的授课艺术水平
教师要围绕学生兴趣施教,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精神。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不然很难在课堂上激发他们参与课堂,大胆质疑。
3.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
学生的参与活动是一种十分紧张,具有很大情境倾向的思维活动,所以,教师应从各方面创设良好的情境。作为教师不能允许学生一味地静听、盲目地学习,教学设计时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必要的条件。这样学生才可能沿着教师给出的思维方向去思考,去提出具体的探究任务。
4.从生活中寻找问题
学语文,要有“大语文”意识,不要只盯着几本教科书。生活的范围有多大,语文的范围就有多广。有了这种意识,储备多了,学语文也便轻松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能发现问题,增长见识。
5.学会运用批判思维发现问题
学习不能盲从,要有主见。“我想学习,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应该心中有数。当然,学习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批判不仅包括对自我认知过程和学习策略的批判,还包括对陈旧思维方式的批判,对学习内容的批判。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只有善于用置疑的眼光去批判学习内容,才会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三、注意事项
1.课堂中要多用鼓励性评价語言
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是教师求之不得的好事,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作为教师不能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语言,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参与意识,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增强其学习自信心。
2.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不要急于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应该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为了避免探究过程中的盲目性,老师在必要的时刻给予学生方向性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不应急于回答,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相互讨论与交流,努力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教师还应防止有人垄断有人旁观
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参与教学是好事,但如果只顾及少数人,让大多数人旁观就会让多数人远离课堂教学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根据学生差异的客观现实来组织教学,甚至有计划地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引导不同水平的同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参与教学。
★作者单位:安徽马鞍山市含山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