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建设要做到“三引三留”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u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文化应该以人为本,是为师生服务的;班级文化应该是人性的,应该努力满足师生的基本需要;班级文化应该是人文的,应该着眼于提升人的修养、品行和境界。班级文化建设,使班级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那么怎样才能建设好班级文化呢?笔者认为应该要做到“三引三留”。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与社会、学校和家庭密切相关,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因此,班级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要着眼人的发展,做到“三引”。
  一引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要素。在文化建设中,我们从培养健全人格的角度出发,让传统文化走进班级,通过纷繁多姿的民族音乐、书画、体育、手工制作的活动及传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经典名言警句、童谣儿歌等多种途径,熏陶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民族情感。
  二引学校文化。在学校,文化是土壤,它的每一个成员就会从这片土壤中吮吸营养,发展成长。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已经成为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成为学校发展的“软实力”,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而班级文化又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一个班级无视学校文化对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那么这个班级文化肯定不会有什么璀璨之处。所以,班级文化建设一定要把学校文化引进来,使班级文化与学校文化交融。如学校是以“新童谣”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在班级文化布置中就要考虑新童谣这一文化特色,可以设立“童谣伴我成长”栏目,将学校每周要吟诵的、学生创编的童谣、童谣手抄报等张贴在这个栏目里。
  三引家长文化。就是要把家长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资源,既要让家长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策划、论证等,更要让家长一起参与到文化建设的具体活动中,在班级文化中留下家长的痕迹。同时,班级文化不仅在学校里产生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在社会上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社会辐射功能。如端午节,我邀请家长到班级教学生如何包粽子;让家长与学生互玩各自小时候喜欢的游戏等。
  班级文化的核心是人,是班级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美国一位叫鲍尔的著名企业家在他的《志在管理》一书中说:“我的企业文化就是在我这个企业做事的方式。”班级文化则是师生在学校、班级工作、学习、生活的方式。所以,班级文化建设要做到“三留”。
  一是留师生的精神之痕。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充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始终是主体,所以,班级文虎建设要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让师生成为班级文化的主人,尤其要留下师生的理念、价值观,无论是班级文化的整体架构,还是班级摆设、班训、班歌、班徽等,都要让师生留下他们的观点、想法。特别是在班级文化的传承创生过程中,要引导师生积极而主动地去调动自己的智慧,共同思考、出谋划策,拿出创意、形成共识。
  二是留师生的经历之痕。那是一种过程足迹,是师生校园、班级生活的足迹。我的想法是让师生每天进班级看得见记得住、离开后想得起自己的痕迹,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留痕给师生留得住“乡思”。班级文化要留得住师生的足迹,我觉得可以通过三种方式:用照片的方式留存足迹;用手迹的方式留存足迹;用故事的方式留存足迹。
  三是留文化影响之痕。马尔库塞认为:“观念和文化的东西是不能改变世界,但它可以改变人,而人是能改变世界的。”当人们置身于一个有文化的环境,总能感到一种奔涌着的、富有生命力的东西不断撞击着自己的心灵,使人感动、兴奋、激越、升腾。班级文化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强烈的稳定性、聚合性、亲和性,其精神结构、价值体系、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吸引力,能够产生巨大的弥漫和辐射效应,会超越时空、持久地支配每个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就是在师生心灵深处打上班级文化的烙印。那么怎样才会留文化影响之痕呢?我认为要做到三点:一是导向凝聚。凝聚力是衡量一个班级的重要指标,班级文化建设就要努力产生一种无形的凝聚作用,如同“粘合剂”,引导师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内化成一种向上的力量、进取的源泉,进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同化改造。要让班级文化产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效应,对师生进行有效的同化与改造,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进行,随风潜入、润物无声。三是激励激发。用班级文化引导师生扬鞭奋蹄,催人奋进,内化为师生共同的精神财富,在师生心灵留下深深印记,对师生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单位:安徽铜陵市金口岭小学)
其他文献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育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效的课堂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有效引导  课堂中引入良好的故事、问题、资源、音乐等情境,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创造欲,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创设故事情境。创设故事情境,要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
“数学思想”从无到有,它决定数学课堂的“高度”,体现出了从“知识为本”的陈旧的教育理念过渡到“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重大变革。因此,我们要自觉、高效地运用数学思想,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出智慧型的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数学人才。  一、依托教材,挖掘“隐含”的数学思想  数学课教些什么呢?很多的老师都会脱口而出:数学概念、公式、算理、性质等数学知识。其实,教材上编排的数学知识只是我
研究选取新闻叙事学分析视角,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出发,描摹中国、美国、菲律宾自媒体平台南海话语的叙事动态发展过程。分析显示:三国自媒体平台选择了增强新闻真实性的多种
2011年6月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我正疾走在去学校的路上。突然,手机一阵震动,打开一看———又是肖伟(化名)的短信:“敬爱的董老师,一晃您离开四川三年了。我们真的都很想你啊!在江苏那边饮食可习惯了?生活可习惯了?老师,您永远是我的人生航标———无论做学问还是做人。每当我困惑、怠惰时,我就会想到您,想到咱们在一起的日子!每年都选择这个日子给您发去问候,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我认为您永远都是我的导师和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