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语文试题历来是以考查能力为主,即取材在课外,知识在课内。但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高考试卷越来越多地和语文教材相联系。实践证明,在复习中注重回归课本、回归教材是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保证。研究历年的高考试卷,就会清楚地看到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
一、教材与高考的关联
近几年高考试题与人教版教材链接示例:
(一)古诗鉴赏部分
例:(2011年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教材链接】必修四《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后练习题第一题: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刻画和情感抒发,作者把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意境。试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表现这种意境的?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
例:(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教材链接】必修三《老人与海》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桑地亚哥是位怎样的老人?
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分)【教材链接】题目直接指向人教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已》。文言文阅读部分更是充分体现了课内知识的积累与迁移。
二、依“纲”扣“本”,科学备考
所谓“纲”,主要指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及近年新课标卷高考语文试题,“本”即语文教材。高考语文试卷往往是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应该帮助指导学生“悟”出课文的精髓。
(一)精读课内经典,适当课外延伸
(1)通过精读,完成知识储备。复习应“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课内经典,使读有所得,讲求实效,完成熟记文学文化常识、背写名句名篇及梳理、积累文言知识的知识储备。
例:必修一第二单元 《鸿门宴》知识梳理。①通假字(略);②古今异义(略);③词类活用(略);④一词多义(略);⑤固定格式(略);⑥文言句式(略);⑦成语归纳: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劳苦功高;秋毫无犯。;⑧文学文化常。A:《史记》与史书体例;B:司马迁;C:司马、尹、都尉、参乘、足下、亚父、再拜、婚姻、关中、河北河南、俎、古代座次。⑨课文素。A:素材开发。力拔山举鼎的西楚霸王项羽,为人不忍,义字当头,发令攻打刘邦时,听项伯畅叙幽情,却败在了“无赖”刘三的手下,鸿门宴不能不说是一个转折点。鸿门宴上项羽不听亚父之言,不从亚父之计,刚愎自用,意气用事,放虎归山,导致楚的大好局势葬送;而刘邦却能听从张良的计策,尊重项伯的安排,甚至还采纳樊哙的建议,依靠众人的力量成功脱身,这是他走向成功的第一步。B:角度点拨。主见、抉择、果敢 、集思广益、当机立断、见仁见智、忍与人、志与力、任人与信任、价值与历史。C:精彩应用。咸阳城里,刘邦频频举杯,踌躇满志:“项羽为我所败,是因为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韩信英布纷纷倒戈。项羽有一范增却不用,焉能不败?”坐下文武百官,无不连连称是。
韩信垂首不语,心中暗忖:“假如项羽不顾虑江东父老对自己的指责,假如项羽能勇敢地渡过乌江,昔日落魄的汉王,又能在此意气风发到几时呢?”(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英雄兴亡论顾虑》)。【颁奖词】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
(2)通过精读,理解重点人物形象。例如:刘和珍、刘兰芝、祥林嫂、窦娥、翠翠,蔺相如、苏轼、周朴园等,通过梳理,可以加深对文学作品中塑造刻画人物手法的理解,又储备一定的写作素材,可以解决高考试题中涉及此种内容的题目。
(3)通过精读,提高鉴赏能力。让学生咀嚼、涵泳语言,分析有一定的文本支撑的文章,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文章,探求文章深层次的意蕴,进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比如《小狗包弟》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包身工》运用点面结合的表现手法对包身工晨起场景的描绘,《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雷雨》中的潛台词,《林黛玉进贾府》塑造人物所用的表现手法、对人物语言的品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学习自然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及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等等。全国卷考过的《血的故事》《马裤先生》《峡谷》《鞋》等文章,学生运用课内方法可以解决。
(二)整合文本资源,培养迁移能力
在备考复习过程中,我们整合课本资源,合理利用比较阅读,将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不同作家的同一题材作品进行比较,就可以将课文串联起来,找到规律,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避免学生在复习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利于高效备考。比如我们可以把柳永的《雨霖铃》与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品味同是离别,情调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如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古代诗歌阅读就考查比较阅读:比较《含山店梦觉作》和《宿渔家》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三)利用教材资源,积累写作素材
近年来语文界提高高考作文分值的呼声一直很高,写作在高考试卷中的占分比使得写作在高考复习中的老大地位毋庸置疑。面对高考作文中的审题、立意、选材这三大板块,素材的缺乏一直是困扰学生的首位难题。而对高三学生来说,广泛搜集课外的丰富新颖的写作素材已成为“天方夜谭”,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允许他们再去阅读更多的课外读物。
既然学生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找课外的素材,那么教会学生有效地利用语文教材上已有的材料就尤为重要了。我们可以将作文的主题分成人生哲理、情感表达、社会风貌和道德人格四大类。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课内材料可以为这四大作文主题服务,为观点服务,使语文教材成为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思考,写作素材层出不穷:
(1)人生哲理类。《兰亭集序》——珍惜时光,眷念生活,追求真实的积极的人生观。《游褒禅山记》——自然万物之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定风波》——由偶然遇到的一场风雨,想到了人生路途中的风风雨雨,透射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2)社会风貌类。《祝福》——祥林嫂因社会、宗教等因素而造成的悲剧。《拿来主义》——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及其对现今社会的指导意义。《小狗包弟》——在那闹剧迭出的荒谬年代,小狗包弟的遭遇折让人心痛,作者对荒唐社会含泪的控诉以及对自我灵魂的拷问更让我们沉思、反省。
(1)道德人格类。《苏武传》——“富贵不能淫,武威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人格魅力。《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厚待人,廉颇直率坦白、勇于改错。《老人与海》——桑地亚哥永不放弃的顽强品质。
由此可见,高考内容无论如何变化,总是以最基础的高中语文教材为出发点衍生而来的,考查的也必定是学生清晰严谨的思维能力、简洁流畅的表达能力、文质兼美的综合能力和丰富多元的人文内涵。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不管语文高考试题如何变化,只要教师和学生抓住语文教材这一根本,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高效备考,实现增分这一目的。
一、教材与高考的关联
近几年高考试题与人教版教材链接示例:
(一)古诗鉴赏部分
例:(2011年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教材链接】必修四《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后练习题第一题: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刻画和情感抒发,作者把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意境。试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表现这种意境的?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
例:(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教材链接】必修三《老人与海》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桑地亚哥是位怎样的老人?
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分)【教材链接】题目直接指向人教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已》。文言文阅读部分更是充分体现了课内知识的积累与迁移。
二、依“纲”扣“本”,科学备考
所谓“纲”,主要指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及近年新课标卷高考语文试题,“本”即语文教材。高考语文试卷往往是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应该帮助指导学生“悟”出课文的精髓。
(一)精读课内经典,适当课外延伸
(1)通过精读,完成知识储备。复习应“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课内经典,使读有所得,讲求实效,完成熟记文学文化常识、背写名句名篇及梳理、积累文言知识的知识储备。
例:必修一第二单元 《鸿门宴》知识梳理。①通假字(略);②古今异义(略);③词类活用(略);④一词多义(略);⑤固定格式(略);⑥文言句式(略);⑦成语归纳: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劳苦功高;秋毫无犯。;⑧文学文化常。A:《史记》与史书体例;B:司马迁;C:司马、尹、都尉、参乘、足下、亚父、再拜、婚姻、关中、河北河南、俎、古代座次。⑨课文素。A:素材开发。力拔山举鼎的西楚霸王项羽,为人不忍,义字当头,发令攻打刘邦时,听项伯畅叙幽情,却败在了“无赖”刘三的手下,鸿门宴不能不说是一个转折点。鸿门宴上项羽不听亚父之言,不从亚父之计,刚愎自用,意气用事,放虎归山,导致楚的大好局势葬送;而刘邦却能听从张良的计策,尊重项伯的安排,甚至还采纳樊哙的建议,依靠众人的力量成功脱身,这是他走向成功的第一步。B:角度点拨。主见、抉择、果敢 、集思广益、当机立断、见仁见智、忍与人、志与力、任人与信任、价值与历史。C:精彩应用。咸阳城里,刘邦频频举杯,踌躇满志:“项羽为我所败,是因为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韩信英布纷纷倒戈。项羽有一范增却不用,焉能不败?”坐下文武百官,无不连连称是。
韩信垂首不语,心中暗忖:“假如项羽不顾虑江东父老对自己的指责,假如项羽能勇敢地渡过乌江,昔日落魄的汉王,又能在此意气风发到几时呢?”(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英雄兴亡论顾虑》)。【颁奖词】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
(2)通过精读,理解重点人物形象。例如:刘和珍、刘兰芝、祥林嫂、窦娥、翠翠,蔺相如、苏轼、周朴园等,通过梳理,可以加深对文学作品中塑造刻画人物手法的理解,又储备一定的写作素材,可以解决高考试题中涉及此种内容的题目。
(3)通过精读,提高鉴赏能力。让学生咀嚼、涵泳语言,分析有一定的文本支撑的文章,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文章,探求文章深层次的意蕴,进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比如《小狗包弟》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包身工》运用点面结合的表现手法对包身工晨起场景的描绘,《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雷雨》中的潛台词,《林黛玉进贾府》塑造人物所用的表现手法、对人物语言的品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学习自然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及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等等。全国卷考过的《血的故事》《马裤先生》《峡谷》《鞋》等文章,学生运用课内方法可以解决。
(二)整合文本资源,培养迁移能力
在备考复习过程中,我们整合课本资源,合理利用比较阅读,将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不同作家的同一题材作品进行比较,就可以将课文串联起来,找到规律,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避免学生在复习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利于高效备考。比如我们可以把柳永的《雨霖铃》与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品味同是离别,情调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如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古代诗歌阅读就考查比较阅读:比较《含山店梦觉作》和《宿渔家》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三)利用教材资源,积累写作素材
近年来语文界提高高考作文分值的呼声一直很高,写作在高考试卷中的占分比使得写作在高考复习中的老大地位毋庸置疑。面对高考作文中的审题、立意、选材这三大板块,素材的缺乏一直是困扰学生的首位难题。而对高三学生来说,广泛搜集课外的丰富新颖的写作素材已成为“天方夜谭”,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允许他们再去阅读更多的课外读物。
既然学生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找课外的素材,那么教会学生有效地利用语文教材上已有的材料就尤为重要了。我们可以将作文的主题分成人生哲理、情感表达、社会风貌和道德人格四大类。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课内材料可以为这四大作文主题服务,为观点服务,使语文教材成为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思考,写作素材层出不穷:
(1)人生哲理类。《兰亭集序》——珍惜时光,眷念生活,追求真实的积极的人生观。《游褒禅山记》——自然万物之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定风波》——由偶然遇到的一场风雨,想到了人生路途中的风风雨雨,透射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2)社会风貌类。《祝福》——祥林嫂因社会、宗教等因素而造成的悲剧。《拿来主义》——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及其对现今社会的指导意义。《小狗包弟》——在那闹剧迭出的荒谬年代,小狗包弟的遭遇折让人心痛,作者对荒唐社会含泪的控诉以及对自我灵魂的拷问更让我们沉思、反省。
(1)道德人格类。《苏武传》——“富贵不能淫,武威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人格魅力。《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厚待人,廉颇直率坦白、勇于改错。《老人与海》——桑地亚哥永不放弃的顽强品质。
由此可见,高考内容无论如何变化,总是以最基础的高中语文教材为出发点衍生而来的,考查的也必定是学生清晰严谨的思维能力、简洁流畅的表达能力、文质兼美的综合能力和丰富多元的人文内涵。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不管语文高考试题如何变化,只要教师和学生抓住语文教材这一根本,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高效备考,实现增分这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