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中学生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但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尚不容乐观。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认识阅读的意义,加强阅读指导,培养阅读习惯。让学生真正认识阅读、学会阅读、热爱阅读、有效阅读。
[关键词] 课外阅读 意义认识 方法指导 习惯培养
当前,课外阅读成了广大师生谈论的一个重要话题。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10部以上),且新教材还增编了与之相配套的课外《读本》。由此可见,新课标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但是笔者在农村中学从教十多年,发现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基本上还处于放羊状态,甚至徒有虚名。下面,笔者就如何有效地提高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语文不是一门纯粹的技术性学科,它的许多能力因素不是靠直接的传播和简单的模仿来获得的,而是在长年累月的语文实践中慢慢地领悟、一点点地积累而习得的。而大量的有效的阅读正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基本条件。
1.有利于拓宽视野,增加知识积累。农村学生因为交通闭塞、信息不灵通,见识少,视野一般都很狭窄,如果仅仅阅读几本教科书,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而中外优秀作品往往蕴蓄着极其丰富的世间万象、人情事理、思想精神,学生通过阅读,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明道知理,获得知识。据专家研究测定,一个人80%的知识是靠阅读得来的,只有20%的知识是靠亲身实践得来的。我国有不少先贤勤奋读书,成了博学之士,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如孔子、孟子、司马迁等。可见,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2.阅读可陶冶情操,提高审美鉴赏能力。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他可以使一个人行为得体,谈吐文雅。同时阅读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关照的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
3.提高说与写的能力。阅读能力是构成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读与说、写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读是说、写的基础;说、写是读的升华,并又反过来影响读。好多学生说的、写的干巴巴,毫无文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阅读量太小,肚子里没货。要想作文写得好,脑中就必须储存足够数量的词汇和范文。做到厚积才能得心应手地薄发。有道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课外,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扩大学生阅读面,积累学生语言,为写作打好基础。
4.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形成运用语文的自学能力,但是学什么,怎么学往往是老师预设好的,答案总以教参为准,学生往往由老师牵着鼻子走,一般很少有真正的独立和自由。这就像游泳教练光讲游泳理论和只做游泳示范一样,不能代替运动员训练。课外阅读就不同,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精神。读什么,怎样读,接受哪一种观点,学生均可自主的选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了一种独立、自学能力,正像人们早晨起来刷牙洗脸一样,成为一种自然。而这一点,正是语文教学所期盼的。
二、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在农村,要开展课外阅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课外阅读,顾名思义为“课外”,它没个准数,很随意、无序。正因为如此,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认真指导。
1.指导书籍的选择。阅读存在一个“最大效能”问题,就阅读内容而言,我们应该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首先,选择教育性、知识性强的读物。(1)选择古今中外的名著名作。如《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古典名著;《雷雨》、《茶馆》等戏剧;鲁迅、郁达夫等现代作家的优秀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悲惨世界》外国名著等。古今中外的优秀书籍,它们具有塑造人品的巨大力量,具有很好的德育功能。阅读这些课外读物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教育,从而陶冶情操。(2)优秀的古典文化读物。如《唐宋诗词》、《唐诗三百首》、《古诗文诵读》等。优秀古典文化读物,为学生提供一份经典文化大餐,让他们从中汲取民族优秀文化的营养,从而得到提高阅读水平和接受思想教育的双份收获。其次,选择文质兼美的美文、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再次,还要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看的优秀报刊。如《读者》、《青年博览》、《报刊文摘》等,让他们多读时文,紧跟时代,关注社会民生,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激发阅读兴趣。
2.指导阅读方法。曾国藩曾说过:“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所以要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目的和个人习惯等选取恰当的阅读方法。如阅读长篇小说宜用跳读法、提纲挈领法;阅读短篇小说宜用精读法、圈点批注法;阅读美文、诗歌宜用有声朗读法;阅读知识性强的文章宜用摘录法;阅读报刊宜用速读法、略读法等。
3.指导做读书笔记。读书过程不动笔的“懒读”是造成阅读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时,对书中重要的、精辟的、关键性的地方做上记号,或是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注。经过这样加工的书,便于重读,便于提用信息,或一个未见过的字、词、成语,一个精彩的句子,一段优美典雅的话,一个典型的事例,读后感想,鉴赏评价,都可以记在读书笔记上。记读书笔记贵在持之以恒。切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老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耐心指导,定期抽查。对读书笔记记得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鼓励,读书笔记要查阅,要展览,激励学生阅读,使读书活动成为一种自觉活动。
三、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
课外阅读贵在坚持,才能显示成效。要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自觉行为,必须养成“每天读一点”的习惯。中学生虽然学习任务重,考试压力大,但是每天午饭后、晚饭后、晚睡前各挤出10分钟来读课外书还是可以的吧?每天读10分钟,按教学大纲规定的每分钟读600字的标准,10分钟就是6000字,一年就读220万字。假如每部书按40万字来计算,一年就可读课外书籍5部,若再挤一点时间,每天挤出20分钟的时间来读书,一年就可读十多部课外书籍,中学时代六年就可读近60多部课外书籍。这是一笔多么大的知识财富呀!每天读一点,习惯成自然,一天没读书就会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到那时,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也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习惯一旦养成,就终身受益。
[关键词] 课外阅读 意义认识 方法指导 习惯培养
当前,课外阅读成了广大师生谈论的一个重要话题。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10部以上),且新教材还增编了与之相配套的课外《读本》。由此可见,新课标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但是笔者在农村中学从教十多年,发现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基本上还处于放羊状态,甚至徒有虚名。下面,笔者就如何有效地提高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语文不是一门纯粹的技术性学科,它的许多能力因素不是靠直接的传播和简单的模仿来获得的,而是在长年累月的语文实践中慢慢地领悟、一点点地积累而习得的。而大量的有效的阅读正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基本条件。
1.有利于拓宽视野,增加知识积累。农村学生因为交通闭塞、信息不灵通,见识少,视野一般都很狭窄,如果仅仅阅读几本教科书,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而中外优秀作品往往蕴蓄着极其丰富的世间万象、人情事理、思想精神,学生通过阅读,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明道知理,获得知识。据专家研究测定,一个人80%的知识是靠阅读得来的,只有20%的知识是靠亲身实践得来的。我国有不少先贤勤奋读书,成了博学之士,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如孔子、孟子、司马迁等。可见,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2.阅读可陶冶情操,提高审美鉴赏能力。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他可以使一个人行为得体,谈吐文雅。同时阅读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关照的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
3.提高说与写的能力。阅读能力是构成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读与说、写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读是说、写的基础;说、写是读的升华,并又反过来影响读。好多学生说的、写的干巴巴,毫无文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阅读量太小,肚子里没货。要想作文写得好,脑中就必须储存足够数量的词汇和范文。做到厚积才能得心应手地薄发。有道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课外,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扩大学生阅读面,积累学生语言,为写作打好基础。
4.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形成运用语文的自学能力,但是学什么,怎么学往往是老师预设好的,答案总以教参为准,学生往往由老师牵着鼻子走,一般很少有真正的独立和自由。这就像游泳教练光讲游泳理论和只做游泳示范一样,不能代替运动员训练。课外阅读就不同,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精神。读什么,怎样读,接受哪一种观点,学生均可自主的选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了一种独立、自学能力,正像人们早晨起来刷牙洗脸一样,成为一种自然。而这一点,正是语文教学所期盼的。
二、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在农村,要开展课外阅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课外阅读,顾名思义为“课外”,它没个准数,很随意、无序。正因为如此,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认真指导。
1.指导书籍的选择。阅读存在一个“最大效能”问题,就阅读内容而言,我们应该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首先,选择教育性、知识性强的读物。(1)选择古今中外的名著名作。如《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古典名著;《雷雨》、《茶馆》等戏剧;鲁迅、郁达夫等现代作家的优秀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悲惨世界》外国名著等。古今中外的优秀书籍,它们具有塑造人品的巨大力量,具有很好的德育功能。阅读这些课外读物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教育,从而陶冶情操。(2)优秀的古典文化读物。如《唐宋诗词》、《唐诗三百首》、《古诗文诵读》等。优秀古典文化读物,为学生提供一份经典文化大餐,让他们从中汲取民族优秀文化的营养,从而得到提高阅读水平和接受思想教育的双份收获。其次,选择文质兼美的美文、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再次,还要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看的优秀报刊。如《读者》、《青年博览》、《报刊文摘》等,让他们多读时文,紧跟时代,关注社会民生,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激发阅读兴趣。
2.指导阅读方法。曾国藩曾说过:“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所以要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目的和个人习惯等选取恰当的阅读方法。如阅读长篇小说宜用跳读法、提纲挈领法;阅读短篇小说宜用精读法、圈点批注法;阅读美文、诗歌宜用有声朗读法;阅读知识性强的文章宜用摘录法;阅读报刊宜用速读法、略读法等。
3.指导做读书笔记。读书过程不动笔的“懒读”是造成阅读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时,对书中重要的、精辟的、关键性的地方做上记号,或是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注。经过这样加工的书,便于重读,便于提用信息,或一个未见过的字、词、成语,一个精彩的句子,一段优美典雅的话,一个典型的事例,读后感想,鉴赏评价,都可以记在读书笔记上。记读书笔记贵在持之以恒。切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老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耐心指导,定期抽查。对读书笔记记得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鼓励,读书笔记要查阅,要展览,激励学生阅读,使读书活动成为一种自觉活动。
三、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
课外阅读贵在坚持,才能显示成效。要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自觉行为,必须养成“每天读一点”的习惯。中学生虽然学习任务重,考试压力大,但是每天午饭后、晚饭后、晚睡前各挤出10分钟来读课外书还是可以的吧?每天读10分钟,按教学大纲规定的每分钟读600字的标准,10分钟就是6000字,一年就读220万字。假如每部书按40万字来计算,一年就可读课外书籍5部,若再挤一点时间,每天挤出20分钟的时间来读书,一年就可读十多部课外书籍,中学时代六年就可读近60多部课外书籍。这是一笔多么大的知识财富呀!每天读一点,习惯成自然,一天没读书就会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到那时,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也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习惯一旦养成,就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