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名厨侯布匈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yka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出生在小城普瓦捷的大厨侯布匈来说,开一家餐馆就意味着一次回归。乔尔-侯布匈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厨界大师,拥有“二十世纪第一名厨”美誉。
  侯布匈生长于法国中南部的教会家庭,从小在修道院读书,原来想成为修士为神工作。在修道院时首次接触到厨房时的他才十五岁,却发现“原来料理这么有趣”,于是动了转行念头。后来父母离婚,家里无法负担学费,他就遂了心愿改到餐厅工作。
  在餐厅当学徒时,他对厨艺事业并没有特别的野心。侯布匈回忆二十出头的岁月,当时许多学生热衷社会运动,他也想搞社运、企图改变社会,还一度对厨师工作倦怠。“年轻想玩,总会不想工作”,他笑着说。这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低潮。
  幸好法国社会很重视饮食,周遭又有不少厨师积极参加厨艺竞赛,“看到朋友对厨艺的热情,也激发了自己动力。”于是他开始参加比赛,开始拿到第一张证书,及许多第一名,并获法国工艺界最高荣耀的“最佳工艺奖(MOF)”。
  三十六岁时的他已经是“Jamin”餐厅主厨,开店次年即获米其林一星荣衔,来年升二星,一年一颗星、三年三颗星的纪录改写八十多年的米其林星史,以最短时间摘下三星殊荣,并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米其林三星厨师(39岁),被封为“米其林摘星杀手”。其实侯布匈尚未成为三星主厨前,已经得奖无数。踌躇满志的他说:“从小不管做什么都是第一名,这或许是我最大的缺点,不过一直都是这样,我已经习惯了。”
  五十岁时,他觉得三星主厨压力太大,可能会死于心脏病,于是就决定急流勇退。当时法国电视台找他主持料理节目介绍美食,本来想是玩票,只打算做六个月,没想到太受欢迎,竟连续播了十二年,成了享誉欧美的“法国阿基师”。
  这次复出,是因为四个徒弟想开餐厅却没有银行愿意借贷,只好请师父侯布匈重出江湖担任餐饮顾问。2003年,他在巴黎新开一家具有日本寿司吧概念的“L'Atelier de Joel Robuchon”,随后餐厅版图不停扩张。去年米其林评鉴,侯布匈在世界各地餐厅获得的星星总数达二十五颗,无人能出其右。
  对未来,侯布匈还有很多想法,但不知有没有心力与体力完成。他透露将再度主持美食节目,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教观众做菜,将法国料理的精髓传递给所有美食爱好者。
其他文献
工业化的车轮隆隆而过,即便是深受儒家慎终追远、衷心哀悼熏陶的中国及东亚国家,也抵制不住这个时代公式化的死亡处理程序。正如著名的精神医学与死亡学家伊莉莎白·罗斯在她的《死亡与临终》中所说:“今天的死亡过程在许多方面都是更为可怕和令人厌恶的,就是说,更加孤独,机械化及非人化……绝症患者被迫从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运出,匆匆忙忙送到医院。”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所能做的是让死亡变得有尊严一些。  “临终关怀”(h
期刊
面对癌症,大多数患者走着这样一条路:先手术,花掉数万元;然后化疗,花掉数十万元;不行再放疗,再花掉数十万元;接着转战中医治疗,花掉数万元,最终人财两空。  亲人离去后,很多人发现,我们对癌症并不了解,对治疗投入了太多情感和期望,反而没来得及让逝者享受最后的亲情。  美国是癌症治疗水平最高的国家,当美国医生自己面对癌症侵袭、生命临终时,他们又是如何面对和选择的呢?美国南加州大学家庭医学科副教授Ken
期刊
如果病痛让人失去活的尊严,为什么不让他死得体面?  最近,上海一名教师发在博客上的公开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在信中讲述了进入癌症晚期的父亲在生命最后一个月辗转多家医院求医,却因没有太大的治疗意义而屡屡被拒的遭遇。他痛苦地发出感慨:终末期癌症患者是挤在医院治疗还是在家里等着?这个问题也同时困扰着所有晚期癌症患者及其家人。  癌症患者最需要温馨的临终关怀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一科主任肖文华教
期刊
作家史铁生、巴金和冰心都曾表达过“安乐死”的想法。而现实是,他们中没有一人得以按照自己的愿望——“尊严的死亡”,三人都是在经历了长时间病痛的煎熬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那么,生命的尽头,能否尊严死?如何做到尊严死?  著名作家史铁生在《安乐死》一文中说“与其让他们(植物人)无辜地,在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无从行使自己的权利的状态下屈辱地呼吸,不如帮他们凛然并庄严地结束生命。这才是对他们以往人格的尊重,才是
期刊
拉肚子时吃止泻药,这是人们最常规的做法,却不知道,这可能给健康埋下隐患。  首先,病因很多需对症选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饮食太凉刺激胃肠道、精神紧张时都可能拉肚子,长期服用抗菌药的人还可能因肠道菌群失调而腹泻。腹泻病因很多,如果没有搞清楚就吃止泻药,不但会“无功而返”,还可能加重病情。比如,肠道感染的致病菌可能是细菌,也可能是病毒,而氟哌酸、泻立停、痢特灵等抗菌药对后者是没有用的。  其次,吃药太
期刊
从1950年代起,中国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以统购统销政策为起点,从经济上把农民固定在农村。之后,又辅助以严格的户籍管理,在制度上限制人口自由流动。从此,中国逐步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  户籍制度从诞生之日起就附带着利益。城市人有福利保障,农村人没有。户籍不同、身份不同,中国人有了迥异的命运。  在经济状况较好时,这差距是贫富;一旦遭遇大饥荒,户籍之分就是生死之别。为了改变户籍,无数农民在命运的绝地挣
期刊
今天,人们想吃什么粮就能买什么,但在1955年至1993年期间,则远没这般轻松。  那时,买面买粮要粮票,买油要油票,甚至买点心,也要点心票。但在苦涩的日子里,一对普通北京市民陈文亮范清华却因粮票走到一起。粮票时代,让他们生活困难重重,经常要靠到菜地里捡菜叶维系生活;经过粮票时代,也让他们更加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  困难时期:初二工作减轻家庭困难  陈文亮家兄妹8个,五男三女,母亲没工作,很长一段
期刊
回家  胡锦涛激动深情  江苏省泰州市青年路和东进路的交汇处,矗立着一幢20多层高的工商银行大楼,大楼的一侧是一座有着两进院落的平房。平房门牌上写着“多儿巷3号”,这是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泰州的旧居所在。  2012年12月27日,入冬以来泰州下了第一场雪。胡锦涛轻车简从,回到了阔别34年的故乡。在泰州期间,他登上望海楼、俯瞰泰州城、察看城河水、重回稻河头、走进科学发展展示馆,与乡民叙乡情。 
期刊
如今的年轻人已经难以想象,有钱也有粮的情况下居然买不到粮食是个什么样的状况。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长足进步,人们的生活物资渐渐丰富了起来。  1993年,粮票制度正式取消。作为计划经济的象征,粮票伴随中国人度过了38年的漫长岁月,是几代中国人最深刻的集体记忆。
期刊
睡衣家长  贵阳市部分公办小学近日对家长提出文明要求,严禁家长接送孩子时衣冠不整,穿着睡衣或拖鞋。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公共场所穿着太过随意不雅,无疑对孩子的精神成长有害无益。您给孩子做好榜样了吗?  老人健康指南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日前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个官方版的老年人健康指南,指南主要包括了和谐的家庭关系、丰富的社会生活、健康的基本技能和辨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