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高校教师要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寻找生态文明建设与教材的结合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尝试开放式教学,切实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时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专业教学;生态文明;教育;措施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地位,明确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快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培养社会栋梁的高等院校,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大学教育体系,是历史赋予高校的崇高使命,也是全国人民共同的绿色愿景。而在全员育人的环境下,高校教师如何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是摆在高校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含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等领域内具有指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治国理念。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大学生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必将成为高校教育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使其正确认识和处理人——自然——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形成健康的生产生活消费行为,努力培养出具有综合决策能力、较强领导能力的管理人才和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可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1]。
2 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其生态价值观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文明观,它以更广阔的视野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融合起来。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既顺应新形势的需要,又符合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2.1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发展观;它不但是人们行为方式的改变,而且还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为了实现这种新的变革,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积极培养大学生对生态环境负责的观念,倡导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正确行为,进而在全社会促进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素质的提高,确保我国在新世纪新形势下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大学生只有真正树立了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做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才能把自身的和谐健康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2.2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拓展高校道德教育的内涵
建设生态文明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道德进步过程是人类伦理关怀对象逐步扩大的过程,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将教育的范围扩展到一切生命及生态环境,亦是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更是对道德教育内涵的极大丰富和延展[2]。
2.3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1世纪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新时代要求大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生态文明理念是新世纪人才道德标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教育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大学生道德体系的完善,满足新形势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同时,生态文明教育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自然和人文等各方面的知识,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知识体系,不仅能够更直接地开阔大学生视野,而且还可以培养其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最终使得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2.4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实现全民族的绿色愿景
努力构建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全民族共同的绿色愿景。然而我国是生态恶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通过逐步渗透生态文明理念,使大学生懂得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是社会关系的进步,也包括自然关系的提升这种全新的发展理念。这将为我们共同的绿色愿景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3 目前高校专业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现状
3.1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涉及生态文明教育不够
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涉及对多个领域,具有跨学科性和广泛性。但大学课程多是围绕专业需要设置,教学内容中直接涉及生态文明知识比较少,课程中环境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的不深,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直接开设生态文明课程的高校寥寥无几,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会把注意力放在解决污染和治理环境上。一些大学开设了针对环境污染如何治理的相关课程,但在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的教育方面很少涉及,在课程设置上,目前大多数院校都没有生态文明意识的专业课程,学校缺乏对生态文明教育和培养学生生态道德体系的相关专业课程[3]。
3.2 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尚未确立
由于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但对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缺乏深入研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专业知识和不擅长的生态文明知识相互交叉的领域,比如“绿色会计”、“会计生态文明”等理论时,没能对所讲授的专业内容真正地展开和剖析,不能很好地把专业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很好地结合起来,大都是避重就轻,只讲授专业理论,忽视了生态文明理念的渗透,讲授流于形式、 照本宣科,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得不深不透,教学效果差。
3.3 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纵观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当前部分开设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高校,其教育方式仍然沿袭“一言堂”或“满堂灌”的模式进行教学,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判断,更缺乏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而生态文明教育许多教学内容属于自然科学,它不仅需要课堂讲授,更需要一定的实验演示和实践教学,克服学生认为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讲大道理、软道理,不如专业知识学习来得实际的思想,需要克服大学生对单一的理论教育方法在心理上产生的厌烦和抵触情绪。此外,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各高校还缺乏统一务实而有时效性的教育内容。因此,在对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的学习方面大学生还不能够全面,系统的展开,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4]。 3.4 生态文明教育缺乏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
由于生态文明教育缺乏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使生态文明教育缺乏应有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这不仅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实现,而且还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行为模式的较大落差。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虽然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积极性,但由于缺乏生态文明实践教学时间,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确立生态文明的理念。由于缺乏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使大部分学生被束缚在课堂里,没有更多的外出实习和实践机会,不能够更多的接触自然和社会实际情况,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
3.5 生态文明教育力度不够
目前,有的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普遍存在重专业、重技术而轻人文、轻生态文明教育的倾向。在高校的管理体制上,一般会有明确的学生管理制度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但缺乏对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管理和约束。在教育大学生成为人格健全、知识结构完善、全面协调发展的人才方面有些高校做得还不够。
4 高校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的措施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及行为方式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这一问题是高校教师所应认真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4.1 教师应确立生态文明教育理念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应切实加强对自身对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教师无论从事哪一学科的教学,无论该学科与生态文明建设联系密切与否,都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生态文明素质,使“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相处”等生态文明理念扎根心底。注重教学过程中所收集信息的时效性,及时为学生传递党和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政策、新方针、新技术。
4.2 努力寻找生态文明建设与教材的结合点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渗透于各学科的专业课程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入钻研教材,分析时政热点,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的框架,使学生在认知、能力和价值观上得以提高,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价值取向。以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为例,在进行“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内容的教学时,可以着重让学生理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勇于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最直接的手段便是企业坚持生态文明理念,积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添砖加瓦。
4.3 改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树立创新教学理念
大学生喜好接受新事物,摒弃旧事物的特点决定了传统的知识灌输将无法维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在多媒体课件中尽可能多的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文字、符号、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甚至可以进行实物演示教学,使学生能充分调动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神经,将定义、原则、无聊的公式,在理性和感性认识中得到升华,促进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认识和理解;避免在授课过程中平铺直叙,结合与生态文明有关的案例对课本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并要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多列举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以增强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4.4 采取开放式教学,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经验
教师应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自然生态环境,通过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观察,使学生对环境现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逐步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环保和生态文明的质量意识。例如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经济实力较强且社会声誉良好的企业,以及那些在环境治理方面存在问题较多的企业,使大家切实感悟到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体会到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4.5 将网络教学纳入专业教学体系,提倡互动式教学
根据不同的专业学科特点,利用校园网络,建立一个独特的,有吸引力的生态文明教育网站,使学生通过访问该网站,自己主动学习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把网络教学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尝试开展网上教学、讨论、互动、答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觉到课下老师也同样会和他们进行互动,而且形式灵活多样,改变了课堂单一讲授形式的局限。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会计生态文明”、“绿色会计体系”的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实现专业教学网络化,同时还有效拓宽了校园生态文明教育的范畴。
参考文献:
[1] 马晓云,《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8:162-163
[2] 薛建明,《生态文明教育进高校的必要性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2,23:89-90
[3] 吴明红、严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64-65
[4] 温文,《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方法》[D].广西师范大学,2007:11-12
本文为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HB13JY015;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303315
作者简介:
杜以昌(1972.12—),男,山东滕州人,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副教授,硕士,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吴莉莉(1981.2—),女,河北赵县人,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硕士
【关键词】专业教学;生态文明;教育;措施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地位,明确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快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培养社会栋梁的高等院校,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大学教育体系,是历史赋予高校的崇高使命,也是全国人民共同的绿色愿景。而在全员育人的环境下,高校教师如何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是摆在高校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含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等领域内具有指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治国理念。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大学生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必将成为高校教育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使其正确认识和处理人——自然——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形成健康的生产生活消费行为,努力培养出具有综合决策能力、较强领导能力的管理人才和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可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1]。
2 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其生态价值观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文明观,它以更广阔的视野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融合起来。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既顺应新形势的需要,又符合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2.1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发展观;它不但是人们行为方式的改变,而且还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为了实现这种新的变革,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积极培养大学生对生态环境负责的观念,倡导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正确行为,进而在全社会促进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素质的提高,确保我国在新世纪新形势下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大学生只有真正树立了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做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才能把自身的和谐健康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2.2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拓展高校道德教育的内涵
建设生态文明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道德进步过程是人类伦理关怀对象逐步扩大的过程,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将教育的范围扩展到一切生命及生态环境,亦是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更是对道德教育内涵的极大丰富和延展[2]。
2.3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1世纪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新时代要求大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生态文明理念是新世纪人才道德标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教育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大学生道德体系的完善,满足新形势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同时,生态文明教育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自然和人文等各方面的知识,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知识体系,不仅能够更直接地开阔大学生视野,而且还可以培养其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最终使得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2.4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实现全民族的绿色愿景
努力构建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全民族共同的绿色愿景。然而我国是生态恶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通过逐步渗透生态文明理念,使大学生懂得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是社会关系的进步,也包括自然关系的提升这种全新的发展理念。这将为我们共同的绿色愿景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3 目前高校专业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现状
3.1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涉及生态文明教育不够
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涉及对多个领域,具有跨学科性和广泛性。但大学课程多是围绕专业需要设置,教学内容中直接涉及生态文明知识比较少,课程中环境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的不深,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直接开设生态文明课程的高校寥寥无几,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会把注意力放在解决污染和治理环境上。一些大学开设了针对环境污染如何治理的相关课程,但在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的教育方面很少涉及,在课程设置上,目前大多数院校都没有生态文明意识的专业课程,学校缺乏对生态文明教育和培养学生生态道德体系的相关专业课程[3]。
3.2 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尚未确立
由于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但对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缺乏深入研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专业知识和不擅长的生态文明知识相互交叉的领域,比如“绿色会计”、“会计生态文明”等理论时,没能对所讲授的专业内容真正地展开和剖析,不能很好地把专业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很好地结合起来,大都是避重就轻,只讲授专业理论,忽视了生态文明理念的渗透,讲授流于形式、 照本宣科,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得不深不透,教学效果差。
3.3 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纵观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当前部分开设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高校,其教育方式仍然沿袭“一言堂”或“满堂灌”的模式进行教学,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判断,更缺乏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而生态文明教育许多教学内容属于自然科学,它不仅需要课堂讲授,更需要一定的实验演示和实践教学,克服学生认为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讲大道理、软道理,不如专业知识学习来得实际的思想,需要克服大学生对单一的理论教育方法在心理上产生的厌烦和抵触情绪。此外,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各高校还缺乏统一务实而有时效性的教育内容。因此,在对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的学习方面大学生还不能够全面,系统的展开,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4]。 3.4 生态文明教育缺乏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
由于生态文明教育缺乏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使生态文明教育缺乏应有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这不仅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实现,而且还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行为模式的较大落差。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虽然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积极性,但由于缺乏生态文明实践教学时间,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确立生态文明的理念。由于缺乏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使大部分学生被束缚在课堂里,没有更多的外出实习和实践机会,不能够更多的接触自然和社会实际情况,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
3.5 生态文明教育力度不够
目前,有的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普遍存在重专业、重技术而轻人文、轻生态文明教育的倾向。在高校的管理体制上,一般会有明确的学生管理制度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但缺乏对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管理和约束。在教育大学生成为人格健全、知识结构完善、全面协调发展的人才方面有些高校做得还不够。
4 高校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的措施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及行为方式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这一问题是高校教师所应认真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4.1 教师应确立生态文明教育理念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应切实加强对自身对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教师无论从事哪一学科的教学,无论该学科与生态文明建设联系密切与否,都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生态文明素质,使“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相处”等生态文明理念扎根心底。注重教学过程中所收集信息的时效性,及时为学生传递党和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政策、新方针、新技术。
4.2 努力寻找生态文明建设与教材的结合点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渗透于各学科的专业课程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入钻研教材,分析时政热点,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的框架,使学生在认知、能力和价值观上得以提高,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价值取向。以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为例,在进行“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内容的教学时,可以着重让学生理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勇于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最直接的手段便是企业坚持生态文明理念,积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添砖加瓦。
4.3 改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树立创新教学理念
大学生喜好接受新事物,摒弃旧事物的特点决定了传统的知识灌输将无法维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在多媒体课件中尽可能多的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文字、符号、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甚至可以进行实物演示教学,使学生能充分调动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神经,将定义、原则、无聊的公式,在理性和感性认识中得到升华,促进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认识和理解;避免在授课过程中平铺直叙,结合与生态文明有关的案例对课本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并要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多列举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以增强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4.4 采取开放式教学,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经验
教师应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自然生态环境,通过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观察,使学生对环境现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逐步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环保和生态文明的质量意识。例如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经济实力较强且社会声誉良好的企业,以及那些在环境治理方面存在问题较多的企业,使大家切实感悟到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体会到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4.5 将网络教学纳入专业教学体系,提倡互动式教学
根据不同的专业学科特点,利用校园网络,建立一个独特的,有吸引力的生态文明教育网站,使学生通过访问该网站,自己主动学习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把网络教学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尝试开展网上教学、讨论、互动、答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觉到课下老师也同样会和他们进行互动,而且形式灵活多样,改变了课堂单一讲授形式的局限。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会计生态文明”、“绿色会计体系”的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实现专业教学网络化,同时还有效拓宽了校园生态文明教育的范畴。
参考文献:
[1] 马晓云,《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8:162-163
[2] 薛建明,《生态文明教育进高校的必要性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2,23:89-90
[3] 吴明红、严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64-65
[4] 温文,《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方法》[D].广西师范大学,2007:11-12
本文为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HB13JY015;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303315
作者简介:
杜以昌(1972.12—),男,山东滕州人,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副教授,硕士,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吴莉莉(1981.2—),女,河北赵县人,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