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存在许多不均衡问题:办学条件不均衡、师资配置不均衡、经费分配不均衡。形成原因主要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执法力度疲软,人才流动机制缺失,社会支持不够等。要抓紧建立法律、政策、经费、人才流动、社会兴教等几方战略体系,保障现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 均衡发展 法律支撑 政策倾斜 社会支教 人才流动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重点在农村,难点在教育。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紧密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但是,笔者认为,当前,农村地区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教育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严重影响教育均衡发展进程,我们务必加强研究,着力构建起法律、社会、政策、人才等方面的战略支持体系,形成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村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但是由于受地理位置、经济基础、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许多不均衡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办学条件不均衡
农村教育的不均衡首先表现为办学条件的不均衡。相比而言,城市学校、县城学校、乡镇学校在生均占地面积、房屋建修、场地建设、附属设施及教学设备的配置等方面普遍优于农村学校,许多城镇学校房屋齐备、运动场地标准、设施设备配置齐全,而广大的农村学校房屋陈旧、破损,尤其是一些村级学校房舍简陋,功能用房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数量不足,而且老化。以计算机配置情况为例,城市(县城)地区学校人机比一般为10:1,而农村地区学校人机比为31:1,个别贫困地区学校人机比仅为42:1,而且目前这种不均衡现象还呈现出继续拉大的趋势。
2、师资配置不均衡
当前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配置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一是师资数量配置不足。据调查,某农村县现有中小学生15.4万余人,按现行的师生编制低限标准计算,也需教师6800余人,而目前尚缺教师400余人。极个别偏远地区学校公办教师严重短缺,在某一小学共有教师35名,而公办教师仅有15名,代课教师25名,代课教师占了该校教师总数的57.1%,师资数量的不足在农村地区基本上属于一种普遍现象。二是师资配置不均衡。相对来讲,城市(县城)、城镇尤其是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教师过剩,老少边穷地区的教师严重不足,一些学校有编无人。三是优质教师资源匮乏。各类专家型、研究型、学者型教师及骨干教师数量较少。据调查,某农村县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分别仅占全县教师总数的0.16%、6.4%左右。四是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基本上呈现出由边远、贫穷地区向乡镇、县城,县城向城市地区学校流动趋势,且流失的大多是优秀、骨干教师,同时引进优秀教师或优秀大学毕业生也极其困难。
3、经费分配不均衡
教育均衡发展特别需要经费的均衡投入。一般而言,农村地区财力薄弱,很多地方只能是“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个别地区还是保得了工资就难以保得了运转。一些地方只好把极其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到城镇学校。据调查,某农村县,近三年由县级财政投入的教育经费共计1000万元,其中90%以上的经费投入到仅占该县学校总数20%的城镇学校,而占学校总数80%的农村偏远学校所得投入不足20%,等等。
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经费投入等方面的不均衡,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一方面条件较好的城镇学校过度享受了教育资源,致使生源膨胀,超级大班难以消除。据调查,某农村县县城小学平均班额达到65人,最高班额为82人,初中最高班额为85人,高中最高班额为70人。另一方面,造成偏远农村学校教育资源浪费,校产闲置;教育教学质量不均衡,城镇地区学校教学质量较好,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学校教学质量越来越差。
二、当前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成因分析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无法实现均衡投入
教育经费的不足是造成农村教育“跛脚”发展的根本原因。据调查,某农村县2005年财政对教育预算总额为43500余万元,实际到位37800余万元,财政欠拨5600余万元。2006年,按市全额预算标准,该县教育经费应为14300余万元,因财力不支,县里初步预算为10600余万元,预算差额就为3600余万元。由于经费预算不足,一方面使得教职工的医疗保险、遗属抚恤、补发工资等难以兑现,同时还使得学校的办公业务费、专项经费保障严重缩水,学校可支配经费常年不足,学校已有的危房无法彻底消除。
2、教育执法力度疲软,无法保障应有效力
分析和观察我国的实际工作执法情况,尤以教育执法最为疲软。教育部门没有自己的执法队伍,即使具有执法资格的人员也根本没有自己的执法权力,致使教育法律效力大打折扣。比如过去一度时期拖欠教师工资问题,很多地方不能按照《教师法》、《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等规定去追究责任;各地违法招收、使用童工现象普遍;一些地区家长让未成年子女外出打工挣钱等现象无法遏制等等。教育法律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严重削弱了教育法律应有的效力。
3、人才流动机制缺失,无法控制教师外流
近年来,一些地方相继出台了限制教师人才流动的“土政策”,诸如限制教师参加公务员考试、限制教师勤工俭学、限制学校间相互考聘教师等等,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对稳定教师队伍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从教师人才应有作用的发挥情况来看,许多教师因为人生没有“奔头”,积极性不高,无心思教,“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仅不能充分地调动广大农村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还促成了教师的外流。
4、社会支持力度不够,无法分担政府压力
过去几年,为完成教育“两基”、“普实”任务,大多数农村地区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全民支教活动,合力谱写了“两基”、“普实”的新篇章,铸就了我国教育史上的永恒丰碑。但是,近年来,因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上收了教育管理权限,明确了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责任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以后,许多地方就将人民群众兴办教育的热情和力量逐渐淡出,于是农村地区人民政府、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的人民政府只能长期背负着经费严重不足的沉重包袱蹒跚前行,债务越来越多,投入越来越少,致使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严重受阻。
三、建立五大战略体系,合力构建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新机制
要实现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我们必须正面直视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从全局的层面,战略的高度加紧建立以下五大战略体系。
1、建立法律支撑战略体系,创建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律保障
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法律支撑体系是实现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保障。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现有的教育法律法规,加紧建立教育公务员制度。要加快修订《教师法》,建立教师教育公务员制度,明确教师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保障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障教师队伍的稳定。二要及时制定我国的教育执法条例,及时组建教育执法队伍。要及时制定具体可行的教育执法条例,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和考聘执法人员,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育执法队伍,明确教育执法机构的权限范围,赋予教育执法人员具体的执法权力,明确责任和义务,做到权责分明。三要适时开展教育执法培训,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既要授予执法人员法律专业知识,更要加强对教育执法人员进行执法规则、规范和纪律的培训,增强教育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素养和执法水平。四要制定教育执法规则,开展规范文明执法活动。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违法举报制度,严厉打击和惩处那些违反《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破坏和影响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人和事,建设良好的农村教育均衡发展新秩序。五要完善教育法律监督机制,保障教育执法落到实处。扎实开展教育执法监督检查,真正实现教育法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六要建立教育法律宣传制度,扎实开展教育法律宣传。要以政府为主体,大力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宣传农村教育的丰硕成果和新课程改革进程,彻底改变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展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现象,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2、建立政策倾斜战略体系,创设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支持环境
实现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尤其需要一套完整的政策倾斜体系作支撑。一是出台实现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省(市)级人民政府要出台进一步加强实现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突出对管理体制、经费保障、学校建设、教师培养等方面的宏观调控,做到区别对待,严禁搞“一刀切”。可通过设立长期稳定的教育经费全额转移支付、特殊岗位教师工作津(补)贴等政策,保障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出台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微观落实政策。进一步落实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在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等工作中的具体责任,保证上级政策全面贯彻执行,特别是要落实好乡镇人民政府在教育管理制度、经费分配、教师聘任、干部任免、村级学校改造以及村委护校、村民投工投劳等方面的配套办法。
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政策倾斜战略体系,积极为实现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创造宽松的、有利的政策支持环境。
3、建立经费保障战略体系,完善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投入机制
一要全面足额征收相关教育税费。特别要加大对城市教育费附加、城市建设配套费等相关费用的征收力度,足额征收相关税费,保证全部用于农村教育。二要全面执行现有教育法律。全面贯彻执行《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有关经费投入规定,加强对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足额预算县相关教育经费,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三要制定和完善学校办学标准。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强化社会公平。全面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坚持“能用、好用、够用、实用”的原则,加强投资论证,控制教育基建项目,努力使所有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基本相同,学校配置符合标准。四要加快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进行农村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盘活农村学校的资源效益,增强学校“造血”功能。
当前,特别要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经费保障规定,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依法确保农村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保证教育经费的稳定增长。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后闲置校产的处置进程,确保所有的收入全部用于农村教育。
4、建立人才流动使用战略体系,实现农村地区教师的阳光流动
一要归口管理教师队伍,进一步理顺教师管理体制。要按照《教师法》、《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的规定,切实将教师资格认定、人事调配、招聘录用、职务评聘、技能培训、考试考核等职能全面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二要科学下达学校编制,确保农村学校编足人够。要改革现有的按学生数量计算和配备教师的制度和做法,统筹学校班数和学生人数相结合的办法计算和下达教师编制,增加村级小学教师编制数量,确保农村学校教师编足人够。三要建立教师合理流动机制。通过设立公开招聘、城镇教师支教、干部下乡锻炼等制度,实现区域内教师的合理流动。四要设立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可通过国家建立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和“园丁荣誉勋章”制度,给予长期在山村任教教师以特殊津(补)贴,提高“园丁荣誉勋章”获得者的退休金比例,确保农村地区优秀教师资源不流失,确保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
5、建立社会兴教战略体系,形成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人民教育政府办”,虽然基础教育的责任主体是人民政府,但是农村地区政府的薄弱财力,很难支撑起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任,仍然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现阶段,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兴办教育的积极性,可设立乡(镇)长首问责任制、村民委员会维护教育治安制和“农村教育一事一议”制度,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兴教支教的热情,使广大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农村学校的看护、村级学校维修、学校校产管理、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工作,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人际支持环境。
总之,实现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社会公平,建设和谐农村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它涉及的领域多、牵涉的方面广。我们应认真研究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实现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措施,充分让全体农村居民享受改革开放的新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作者联通:402660重庆市潼南县教委)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 均衡发展 法律支撑 政策倾斜 社会支教 人才流动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重点在农村,难点在教育。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紧密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但是,笔者认为,当前,农村地区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教育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严重影响教育均衡发展进程,我们务必加强研究,着力构建起法律、社会、政策、人才等方面的战略支持体系,形成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村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但是由于受地理位置、经济基础、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许多不均衡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办学条件不均衡
农村教育的不均衡首先表现为办学条件的不均衡。相比而言,城市学校、县城学校、乡镇学校在生均占地面积、房屋建修、场地建设、附属设施及教学设备的配置等方面普遍优于农村学校,许多城镇学校房屋齐备、运动场地标准、设施设备配置齐全,而广大的农村学校房屋陈旧、破损,尤其是一些村级学校房舍简陋,功能用房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数量不足,而且老化。以计算机配置情况为例,城市(县城)地区学校人机比一般为10:1,而农村地区学校人机比为31:1,个别贫困地区学校人机比仅为42:1,而且目前这种不均衡现象还呈现出继续拉大的趋势。
2、师资配置不均衡
当前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配置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一是师资数量配置不足。据调查,某农村县现有中小学生15.4万余人,按现行的师生编制低限标准计算,也需教师6800余人,而目前尚缺教师400余人。极个别偏远地区学校公办教师严重短缺,在某一小学共有教师35名,而公办教师仅有15名,代课教师25名,代课教师占了该校教师总数的57.1%,师资数量的不足在农村地区基本上属于一种普遍现象。二是师资配置不均衡。相对来讲,城市(县城)、城镇尤其是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教师过剩,老少边穷地区的教师严重不足,一些学校有编无人。三是优质教师资源匮乏。各类专家型、研究型、学者型教师及骨干教师数量较少。据调查,某农村县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分别仅占全县教师总数的0.16%、6.4%左右。四是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基本上呈现出由边远、贫穷地区向乡镇、县城,县城向城市地区学校流动趋势,且流失的大多是优秀、骨干教师,同时引进优秀教师或优秀大学毕业生也极其困难。
3、经费分配不均衡
教育均衡发展特别需要经费的均衡投入。一般而言,农村地区财力薄弱,很多地方只能是“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个别地区还是保得了工资就难以保得了运转。一些地方只好把极其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到城镇学校。据调查,某农村县,近三年由县级财政投入的教育经费共计1000万元,其中90%以上的经费投入到仅占该县学校总数20%的城镇学校,而占学校总数80%的农村偏远学校所得投入不足20%,等等。
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经费投入等方面的不均衡,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一方面条件较好的城镇学校过度享受了教育资源,致使生源膨胀,超级大班难以消除。据调查,某农村县县城小学平均班额达到65人,最高班额为82人,初中最高班额为85人,高中最高班额为70人。另一方面,造成偏远农村学校教育资源浪费,校产闲置;教育教学质量不均衡,城镇地区学校教学质量较好,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学校教学质量越来越差。
二、当前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成因分析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无法实现均衡投入
教育经费的不足是造成农村教育“跛脚”发展的根本原因。据调查,某农村县2005年财政对教育预算总额为43500余万元,实际到位37800余万元,财政欠拨5600余万元。2006年,按市全额预算标准,该县教育经费应为14300余万元,因财力不支,县里初步预算为10600余万元,预算差额就为3600余万元。由于经费预算不足,一方面使得教职工的医疗保险、遗属抚恤、补发工资等难以兑现,同时还使得学校的办公业务费、专项经费保障严重缩水,学校可支配经费常年不足,学校已有的危房无法彻底消除。
2、教育执法力度疲软,无法保障应有效力
分析和观察我国的实际工作执法情况,尤以教育执法最为疲软。教育部门没有自己的执法队伍,即使具有执法资格的人员也根本没有自己的执法权力,致使教育法律效力大打折扣。比如过去一度时期拖欠教师工资问题,很多地方不能按照《教师法》、《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等规定去追究责任;各地违法招收、使用童工现象普遍;一些地区家长让未成年子女外出打工挣钱等现象无法遏制等等。教育法律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严重削弱了教育法律应有的效力。
3、人才流动机制缺失,无法控制教师外流
近年来,一些地方相继出台了限制教师人才流动的“土政策”,诸如限制教师参加公务员考试、限制教师勤工俭学、限制学校间相互考聘教师等等,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对稳定教师队伍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从教师人才应有作用的发挥情况来看,许多教师因为人生没有“奔头”,积极性不高,无心思教,“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仅不能充分地调动广大农村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还促成了教师的外流。
4、社会支持力度不够,无法分担政府压力
过去几年,为完成教育“两基”、“普实”任务,大多数农村地区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全民支教活动,合力谱写了“两基”、“普实”的新篇章,铸就了我国教育史上的永恒丰碑。但是,近年来,因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上收了教育管理权限,明确了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责任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以后,许多地方就将人民群众兴办教育的热情和力量逐渐淡出,于是农村地区人民政府、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的人民政府只能长期背负着经费严重不足的沉重包袱蹒跚前行,债务越来越多,投入越来越少,致使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严重受阻。
三、建立五大战略体系,合力构建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新机制
要实现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我们必须正面直视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从全局的层面,战略的高度加紧建立以下五大战略体系。
1、建立法律支撑战略体系,创建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律保障
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法律支撑体系是实现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保障。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现有的教育法律法规,加紧建立教育公务员制度。要加快修订《教师法》,建立教师教育公务员制度,明确教师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保障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障教师队伍的稳定。二要及时制定我国的教育执法条例,及时组建教育执法队伍。要及时制定具体可行的教育执法条例,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和考聘执法人员,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育执法队伍,明确教育执法机构的权限范围,赋予教育执法人员具体的执法权力,明确责任和义务,做到权责分明。三要适时开展教育执法培训,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既要授予执法人员法律专业知识,更要加强对教育执法人员进行执法规则、规范和纪律的培训,增强教育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素养和执法水平。四要制定教育执法规则,开展规范文明执法活动。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违法举报制度,严厉打击和惩处那些违反《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破坏和影响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人和事,建设良好的农村教育均衡发展新秩序。五要完善教育法律监督机制,保障教育执法落到实处。扎实开展教育执法监督检查,真正实现教育法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六要建立教育法律宣传制度,扎实开展教育法律宣传。要以政府为主体,大力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宣传农村教育的丰硕成果和新课程改革进程,彻底改变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展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现象,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2、建立政策倾斜战略体系,创设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支持环境
实现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尤其需要一套完整的政策倾斜体系作支撑。一是出台实现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省(市)级人民政府要出台进一步加强实现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突出对管理体制、经费保障、学校建设、教师培养等方面的宏观调控,做到区别对待,严禁搞“一刀切”。可通过设立长期稳定的教育经费全额转移支付、特殊岗位教师工作津(补)贴等政策,保障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出台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微观落实政策。进一步落实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在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等工作中的具体责任,保证上级政策全面贯彻执行,特别是要落实好乡镇人民政府在教育管理制度、经费分配、教师聘任、干部任免、村级学校改造以及村委护校、村民投工投劳等方面的配套办法。
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政策倾斜战略体系,积极为实现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创造宽松的、有利的政策支持环境。
3、建立经费保障战略体系,完善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投入机制
一要全面足额征收相关教育税费。特别要加大对城市教育费附加、城市建设配套费等相关费用的征收力度,足额征收相关税费,保证全部用于农村教育。二要全面执行现有教育法律。全面贯彻执行《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有关经费投入规定,加强对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足额预算县相关教育经费,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三要制定和完善学校办学标准。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强化社会公平。全面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坚持“能用、好用、够用、实用”的原则,加强投资论证,控制教育基建项目,努力使所有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基本相同,学校配置符合标准。四要加快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进行农村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盘活农村学校的资源效益,增强学校“造血”功能。
当前,特别要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经费保障规定,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依法确保农村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保证教育经费的稳定增长。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后闲置校产的处置进程,确保所有的收入全部用于农村教育。
4、建立人才流动使用战略体系,实现农村地区教师的阳光流动
一要归口管理教师队伍,进一步理顺教师管理体制。要按照《教师法》、《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的规定,切实将教师资格认定、人事调配、招聘录用、职务评聘、技能培训、考试考核等职能全面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二要科学下达学校编制,确保农村学校编足人够。要改革现有的按学生数量计算和配备教师的制度和做法,统筹学校班数和学生人数相结合的办法计算和下达教师编制,增加村级小学教师编制数量,确保农村学校教师编足人够。三要建立教师合理流动机制。通过设立公开招聘、城镇教师支教、干部下乡锻炼等制度,实现区域内教师的合理流动。四要设立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可通过国家建立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和“园丁荣誉勋章”制度,给予长期在山村任教教师以特殊津(补)贴,提高“园丁荣誉勋章”获得者的退休金比例,确保农村地区优秀教师资源不流失,确保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
5、建立社会兴教战略体系,形成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人民教育政府办”,虽然基础教育的责任主体是人民政府,但是农村地区政府的薄弱财力,很难支撑起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任,仍然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现阶段,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兴办教育的积极性,可设立乡(镇)长首问责任制、村民委员会维护教育治安制和“农村教育一事一议”制度,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兴教支教的热情,使广大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农村学校的看护、村级学校维修、学校校产管理、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工作,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人际支持环境。
总之,实现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社会公平,建设和谐农村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它涉及的领域多、牵涉的方面广。我们应认真研究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实现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措施,充分让全体农村居民享受改革开放的新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作者联通:402660重庆市潼南县教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