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怎么就把家长“逼疯”了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girl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文美文选粹】
  这些年,各路减负手段,不留作业、规定时间、甲.早放学、严查补课……出现了不知凡几。然而减负依然在不断推陈出新,这本身也是减负效果的“指征”:正因为还没有根本上减下去,所以才招式频出。
  至于为何减负难,原因也并不难找。在教育程度大体决定人生图景的现实状况下,在当前仍以看分数、排名次为主要录取指标的教育体系中,课业负担就会为转化个体的“生存压力”。所以,在作业这种微观层面的种种干预措施,很難抵挡家长与学生出于本能而想出的种种消解对策。在指挥棒不改的前提下,干预手段强势,家长非但没有“喜大普奔”,反而得更加焦虑地升级应对策略,“逼疯”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减负,自然是正确的。但教育承载的多重面向,意味着减负更多应该采取方向性治理,而非细致到无孔不入、作“一刀切”的运动式治理。教育,既要承担春风化雨的理想主义价值,也要实现评价筛选的现实主义功能;既影响个体、家庭的微观生活状态,也关涉地域、全局的整体利益调配。因此,只在某一个层面上发力使劲,非但没有效果,也会折腾不已、精力虚耗。减负,或许还需要在更宏观的层面里做文章,当然,这可能也是难度更高、阻力更大的层面。
  在全国层面统摄教育体制的情形之下,减负就是篇大文章,是关系教育格局的一场深度调整。因此,在出台相关政策时,要准确评估社会效果的前后反应,不宜把一种“看似美好”的手段,简单加诸纷繁复杂的现实之上。不宜让家庭、学校等教育链条上的“基层单位”,承载过多的应对压力。化用一句古语,减负亦如“烹小鲜”,在子女教育几乎已经凝聚一个家庭全部元气的当下,应该小心翼翼、谨慎施策。
  在做好减负这篇大文章之前,应当极力避免的,是减负措施本身,反而变成了一种负担。(选自《光明网》)
  素材还原
  “减负”把家长逼疯?教育局作出回应:目前,一篇名为“南京家长已疯”的网文刷屏,瞬间引发网友热议。作者“描述”了江苏南京正在推进的减负政策的效果:“不许补课,不许考试,不许公布分数,不许按成绩分班”“突击检查学校,查看学生书包里有没有卷子、课外辅导教材、作业本”……之后感慨道:也许,用不了多久各位的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活泼灵动、热爱生活、轻松愉悦、心智健康的学渣;“南京家长在快乐与痛苦的交织中,终于疯了”。
  主题渍绎
  不久前,一篇“南京家长已疯”的网文意外刷屏,引来众多连锁效应,这里面,既有同声共鸣,也有冷静思考。其实,“减负”之于学校、社会、家长,一直都是十分敏感的话题,而关键是各自的视点是否能够聚合在同一条平行线上。正因为当下的“减负”没有从根本上减下去,所以南京市有关部门才有如此招式祭出。
  减负并没有错,可作为特殊领域的教育承载的多重面向,意味着减负更多地应该采取方向性治理,而不是细致到无孔不入,甚至作“一刀切”的运动式治理。应该说,在全国层面统摄教育体制的情形之下,减负是篇大文章,是关系教育格局的一场深度调整。在做好减负这篇大文章之前,应当极力避免的,是减负措施本身,反而变成了一种负担。
  学生运用示例
  客观地说,在当前整体应试教育体制不变的背景下,在绝大多数学校都在坚持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像南京市这样的“减负”,可能让一些孩子在信息化社会的激烈竞争中,落于下风,吃上亏来。而作为我们的家长,与其说他们是对于“减负”的焦虑,不如说他们是对在激烈竞争的未来社会孩子生存与发展的焦虑。
  针对当下“减负”,一位睿智者指出:“所有的减负,都忘了减掉教育的功利性。”我十分赞同这样富有思辨力的看法。
  是的,唯有减掉教育的功利性,学生的“负”才能够真正“减”下来。
  ——郭雨曦《我看教育“减负”》
  亮点揭示:减掉功利,回归属性;夹叙夹议,以理服人;论证缜密,富于哲思。
  (编辑:李跃)
其他文献
读杜甫的《蜀相》,体会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的形象,会在内心激起阵阵涟漪。  真正的英雄,是不会因环境的改变、命运的迁移而动摇信念的,林则徐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楷模。虎门销烟,他创造了英雄的壮举;流放伊犁,他升华了人生的高度。在民族最危难的时刻,他挺身而出,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力挽狂澜;在命运最艰难的时刻,他依然堅守节操,用超凡的品质修筑起长长的“人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江苏淮安考生白湘菱今年高考语数外三门成绩总分430分,成为省文科状元,却因为选修课历史成绩为B,无缘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这一消息经媒体曝光之后,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很多人为白湘菱感到惋惜,对清华北大等名校不能“网开一面”破格录取难以理解。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内容,以高中学生身份,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写作指导  在材料中,呈
达·芬奇的故居真是朴素得令人感动。我决心要在此写一次生。  他的屋后有一块不大的橄榄林,延展成变化丰富的纵深局面,野草丛生,远远露出暖紫色的后墙和屋顶。  我架起画架,一切顺利,屋顶画出来了,挺拔疏落的橄榄树画出来了,草地也画出来了。太阳西落,工作了9个小时后,开车回家。  我在客厅重新把写生画装在大画架上,改改这里,修修那里,直画到深夜2点,兴致高昂,心里对达·芬奇崇敬不已,觉得若把这块乱草丛生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似水流年的光阴,转瞬即逝。人的一生也在不断削减,从出生时的呱呱坠地,到年迈时的步履蹒跚……而在非洲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却通过对人生的另一种算法,感受其意义与价值。手持长矛,仍过着原始生活的他们,生来就具有六十岁的高龄,随着时间一年又一年流逝,他们的年龄也在一岁又一岁地减少。人们往往因此而感受到生命的短暂,更加珍惜光阴,把握青春。  青春亦如小鸟,一只一只地飞去了,可以追忆,却
考场金句  1.如果你停止,就是谷底。如果你还在继续,就是上坡。这是我听过关于人生低谷最好的阐述。——刘同  适用主题:危机与机遇;坚持……  深化認识  这句话出自刘同《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是对“谷底”最好的阐释。多数成功者,都具有一种钝感力。他们不会被糟糕的环境所影响,他们内心永远有一件值得沉迷与付出的事,这种钝感力足以打败比他们更聪明的那些人。我们总会看见那些成功的人分享他们过去的种种不堪
“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青年毛泽东在论及“体育之效”时谈到,变化时时在发生,强者可以变弱,弱者可以变强。变强或变弱,皆在人为。  身为强者,若不居安思危,沾沾自喜而滥用强权,则至强可以变为至弱。  纵观历史,我们发现:秦统治者贪图享乐,二世而亡;唐玄宗挥霍唐朝基业而有“安史之乱”;清朝以天国自居,沾沾自喜,终至外敌入侵。这些“强国”的统治者们以“至强者”的身份自居,滥用
【例文】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是遇地崩山摧而不慌,遇狂风巨浪而不乱。无论时代的洪流如何涤荡,仍固守一方心灵静土,执着一份宁静淡然。面对人生百态,当遇天堑难以逾越时,我们应以静处世,平心静气,如此便可于阴霾之中窥见天光。  静气是一剂抵御挫折的良药。画家木心在文革期间被捕入狱,后又遭遇软禁长达两年。在这期间,先生始终以魏晋风度行走于世,无伤无恙。研读古书,拓宽生命的容量;又徜徉在范
雾渐散, 村头的老樟树下立着一个孤独瘦弱的少年,驮着沉重的背包。前方是一条小道,渐渐引向远方。几秒钟后,他缓缓转过身,前方是一排高低错落的农家小屋,安静而破败。小屋门前站着一对老人,身影如村庄一样老旧粗糙,他们的目光在渐渐隐去的薄雾中交汇,如老香樟一样苍黄。一只老黄狗跛着脚来到他的身边,在他脚边低低地呜呜了几声。  少年将手伸向自己的口袋,緊紧地攥住,那里有一份前几天刚刚收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他用
木心先生在《芹香子》写道:“你是从诗三百篇中褰裳涉水而来?髧彼两髦,一身古远的芹香?越陌度阡到我身边躺下,到我身边躺下已是楚辞苍茫了。”看得见的是诗,看不见的却是情。  相对于30亿年的地球生命和几百万年的人类史而言,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显得尤其短暂。但比起兵戈相向引起的王朝更替,文明的存在和发展,显然更具有无限的生机活力和绵延不绝的实际意义。  文明,是时光的活化石层。文字的发明,使得人类文明得到传
这场抗疫中,媒体镜像中的钟南山院士是多元的,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一个说真话有权威的良心人格,一个在关键时刻以扭转局势者出现的关键先生,一个逆行武汉的84岁的高龄老人。人们在各方面依赖他,他作为医生的专业身份倒常被其他身份遮掩。清明节三天假期,钟南山院士一直在位于广州医科大学越秀校区的办公室工作。4月4日,在接受记者专访问到“如何看待医生这个职业”时,钟南山说:“医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一句直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