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规则与变通”写作指导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xi25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江苏淮安考生白湘菱今年高考语数外三门成绩总分430分,成为省文科状元,却因为选修课历史成绩为B,无缘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这一消息经媒体曝光之后,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很多人为白湘菱感到惋惜,对清华北大等名校不能“网开一面”破格录取难以理解。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内容,以高中学生身份,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写作指导
  在材料中,呈现两个写作角度,一个是网友角度,一个是清华、北大等名校角度。他们实则都涉及同一个问题,即该遵守规则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变通。但是,命题人并没有对哪个角度提出自己的认识,因此,我们对材料呈现的两个角度都可以分别从肯定或者否定两个方面进行立意。据此,可以确定如下立意角度:
  从网友角度
  一是从肯定角度:学会变通,曲径通幽。面对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敢于突破常规,才能够让人才脱颖而出,让事情圆满解决。
  二是从否定角度:破坏规矩,实不可取。我们总是出于好心去做某些事情,最终导致规则破坏,最后人人都受害。
  从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角度:
  一是从肯定角度:坚守规则,值得点赞。制定规则,就是为了让人人有章可循,让社会有序发展,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恪守规则,值得肯定。
  二是从否定角度:拘泥教条,违背初衷。当规则已经明显不合适的时候,就要敢于突破。此时还拘泥于规则,实则违背制定规则的初衷。
  除如上立意角度以外,我们也可以综合起来:即我们要遵守规则,但是也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一味拘泥于规则。或者要学会变通,但是也不要忘记规则。
  素材及化用
  强力素材一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 ① 。 子贡 ② 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孔子曰:“赐 ③ 失 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府:指国库。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
  化用例段:犹记得,春秋时期,鲁国制定法律,凡是在其他诸侯那里看到鲁国人做奴隶的,把做奴隶的鲁国人赎回来,鲁国就会给予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赎回鲁国人,却拒绝领赏。子贡的高尚行径,却招致孔子批评。孔子认为,子贡不领赏,会导致其他人也不好意思领赏,最终导致无人愿意赎回在诸侯国那里做奴隶的鲁国人。
  做道德高尚的人,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以破坏规则为前提,并最终导致潜在受益者变为受害者,这样的高尚实则应该打一个大大的引号。
  强力素材二
  钱钟书参加“高考”,国文和英语都考了满分100分,数学却只有15分,最后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化用例段:犹记得,几十年前,故事的主角也是清华大学,只不过故事的主角变成了钱钟书。他当年参加“高考”,国文、英语都是满分100分,但是数学只考了15分。按照规则,他自然与清华大学无缘。但是,爱才的清华大学校长一锤定音:录取。
  也正是清华大学敢于打破规则,才有了后来排名二十世纪华文作品百强第六位的《围城》,有了让人震撼和惊叹的《管锥编》。
  例文
  规则当守,变通也要
  一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江苏淮安文科状元白湘菱因为选修课历史成绩为B,无缘清华、北大等一流高校,让人颇为遗憾。但是,清华、北大的做法有错吗?(简要引用材料,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吸引读者兴趣。)
  犹记得,春秋时期,鲁国制定法律,凡是在其他诸侯那里看到鲁国人做奴隶的,把做奴隶的鲁国人赎回来,鲁国就会给予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赎回鲁国人,却拒绝领赏。子贡的高尚行径,却招致孔子批评。孔子认为,子贡不领赏,会导致其他人也不好意思领赏,最终导致无人愿意赎回在诸侯国那里做奴隶的鲁国人。(引用子贡救人不领赏被孔子批评的故事,为下面的议论张本。)
  做道德高尚的人,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以破坏规则为前提,并最终导致潜在受益者变为受害者,这样的高尚实则应该打一个大大的引号。(针对子贡救人不领赏的事例发表议论,明确表达观点。)
  由此看来,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拒绝录取白湘菱,正是对规则的坚守,这些名校的行为,何错之有?(肯定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的行为,对第一段的问题做出回答,形成呼应。)
  但是这并不是说清华、北大的行为就值得我们大大地点赞。犹记得,几十年前,故事的主角也是清华大学,只不过故事的主角变成了钱钟书。他当年参加“高考”,国文和英语都是满分100分,但是数学只考了15分。按照规则,他自然与清华大学无缘。但是,爱才的清华大学校长一锤定音:录取。(引述清华大学破格录取钱钟书的故事,与白湘菱的遭遇对比,暗含另外观点。)
  也正是清华大学敢于打破规则,才有了后来排名二十世纪华文作品百强第六位的《围城》,才有了让人震撼和惊叹的《管锥编》。(写钱钟书的巨大成就,实则暗对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拒绝录取白湘菱行为的否定和批评。)
  时间不同、考生不同、故事结局不同。为何反差如此大呢?不得不引人深思。(结合两个故事,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继续思考。)
  遵守规则,自然无可厚非。但是对规则的遵守,必须以让遵守者获益为前提。尤其是当规则明显落后于实际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大胆革新,暂时突破既有规则,并以此为据,重新树立新的规则。(在前面两个故事的基础上,推出自己的观点。)
  《诗经》的四言让我们欣喜,楚辞的自由旋律也让我们颔首。正是对形式的突破和追求,才有了我们今日引以为傲的唐诗宋词。可以说,是对外在形式的遵循成就了唐诗宋词,但是,也正是对外在形式的突破与跨越,最终让唐诗宋词越来越美。即使在唐诗中,我们对杜甫的极致格律点赞,我们也对李白的自由浪漫点赞。(列举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事例,重点列举唐诗宋词的发展故事,对上一段的观点进行例证。)
  所以,规则是要遵守的,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前提。但是,我們也不要全部拘泥于规则,要懂得变通。(卒章显志,呼应前文。)
  谢谢大家!
  总评:层层递进,推出观点。文章在对清华、北大等名校的行为,采用既肯定又否定的基础上,最后推出自己的观点:要遵守规则,但是也不要忘记变通。这样行文,使得观点可信。
  对比用材,服务观点。文章恰当选取白湘菱、钱钟书的事例进行对比,使得观点近乎自然显现。使用诗经与楚辞、唐诗与宋词、李白与杜甫等事例进行对比,恰当服务观点和体现观点。
其他文献
6月21日,某问答平台一则“有哪一瞬间让你为祖国激动得热泪盈眶”的帖子火了。一位网友讲述了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这位网友的母亲常驻阿曼,疫情期间没有回国。在阿曼这个知名度并不高的中东地区国家,约有3000中国人常年在此,其中不到2000人没有接种疫苗。而为了确保这些人能接种疫苗,中国给阿曼政府送来整整十万支!这十万支疫苗优先中国人接种。  而这只是我国为海外中国公民接种新冠疫苗的“春苗行动”的一
有人艳羡,有人愤懑,有人高呼“世界的参差”,有人辩解“我们也很努力”。别让教育资源不均,成为下一个流量“撕点”。  ——10:00击剑课,18:00看戏剧社表演,语文课是用线装本手抄《论语》午休有专门的午休室……随着话题“在北大附中上学有多幸福”登上热搜,一场关于教育公平的争论再次爆发。  这不仅是对道德良知的致命伤害,也会破坏人与人之间发乎本性的团结互助精神。  ——北京房山蓝天救援队救助18名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我们更应该记住,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同样不可施于人。  关于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写作指导】  本则命题材料由两个部分构成。前一句出自《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
阅读下面的文字,联系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不可挽住的就让它去罢!问题在,我们所能掌握的尚未逝去的时间,如何去打发它,梁启超先生最恶闻“消遣”二字,只有活得不耐烦的人才忍心的去“杀时间”。——梁实秋  往事不可追。不可挽住的,就不要过于纠结,百转千回间,反而误了眼前的好时机,以致来日更加遗憾。  把握现在。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充分利用好尚未流逝的时间,是成就一番
关键词一:生与死  露易丝·格丽克是一位以生死为核心母题来创作的诗人,在她的诗歌中,关于死亡的讨论蔓延纸间。“宁静面对宁静,淡漠面对淡漠,活下来,活在地下。死去的,不做挣扎地死去。”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歌犹如小刀,在沉默的黑暗中,闪烁出银色光亮。她不回避沉重的主题,对她来说,死亡并不是一瞬间的事,而是一个缓慢、反复的过程,诗人如是说:“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难以承受的损失。我要告诉你一件事情:每天,人
安徽省歙县二中新洲文学社成立于2002年,出版《新洲》杂志季刊和《新洲报》。2003年,在安徽校刊校报评比活动中获省级二等奖。2012年获安徽校报校刊评比“十佳校刊”。文学社定期开展活动,组织校园作文大赛、参观采风等活动。截止目前,先后有100多名同学在省级以上的作文比赛中获奖。  指导教师:江红波  上榜理由:★★★  他笑时,风华正茂  吴俊琪  我说“华”,是星河闪烁,耀我中华!我说“华”,
【技法点拨】  横向展开议论,是围绕一个观点,在同一个层面上,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不同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平行展开,互不交叉。这样展开议论,可以使说理全面,条理清楚。采用这种结构的关键在于“如何提炼分论点”,具体方式有:  方式一:概念分析法  即从“是什么”的角度展开。针对话题本身,运用横向思维,根据它不同的内涵或外延进行多角度分析。一般以“话题是什么”,或者“什么是话题”的形式来写分论点。
我家附近有个古怪的字画城,常年紧闭大门。终于某天,我叩开了它的大门。在目光从巨幅的牡丹、长卷的山水和黑白的书法丛中掠过时,一幅藏在角落里流光溢彩的葡萄彩墨画,载着几分魔幻的色彩牢牢地抓住了我。  准确地说,我从未见过这样彩色的葡萄,它们超越了生物属性自身的颜色,却无比真实。每一株葡萄的颜色都是异常丰富的,每一颗上都有细碎的光点,淋着奇妙的颜料。所有葡萄的色彩都是复合的,渐变的,有黄色向紫色的渐变,
他一有空就望向窗外。这是多年来保持的习惯,每当长大一岁或成长的印记更复杂一点时,有些东西便会随着过去的岁月远离,而这个习惯,却一直追随。  谁能说清这个习惯的意义呢?或许是忙碌生活中的调味剂,在快节奏中得到片刻的喘息,或许可以看到窗外行色匆匆的人们,看到马路边的摊贩,背景是即将消失的暮色。又或许,当他抬眼望去时,便得到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时刻,那是一个审视的好时机。  在一个无风的下午,他被一阵争吵声
读杜甫的《蜀相》,体会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的形象,会在内心激起阵阵涟漪。  真正的英雄,是不会因环境的改变、命运的迁移而动摇信念的,林则徐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楷模。虎门销烟,他创造了英雄的壮举;流放伊犁,他升华了人生的高度。在民族最危难的时刻,他挺身而出,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力挽狂澜;在命运最艰难的时刻,他依然堅守节操,用超凡的品质修筑起长长的“人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