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正的自由境界:逍遥
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曾说: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为何不自由?庄子的《逍遥游》回答了这个问题。
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蜩与学鸠“决起而飞”,列子“御风而行”,他们看似自由,其实都“有所待”,没有达到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要达到它,必须做到“无己”“无功”“无名”。
所谓“无己”,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营营追逐物质;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总而言之,就是排除一切功利目的。
当代学者陈鼓应在《庄子今注今译》中对《逍遥游》的评价,可以概括庄子所追求的自由境界:“主旨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悠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
为何有自由境界:万物齐同
一个人的精神活动为什么可以处于无挂无碍的自由境界?因为“万物齐同”。
《齐物论》中,庄子提出了“吾丧我”的价值判断,说破除“成心(自我中心)”的偏见,就能达到“无己”的境地,把人类的认识从狭隘、封闭的局限中解放出来,用超脱开放的心灵来观照万物与立身处世。
庄子还引用了自己梦到蝴蝶的故事: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人“物化”为蝶,人与物为一,蝴蝶自在的样子正是庄子所追求的,这种“物化”的思想充满诗意。庄子告诉我们,以大道观之,万物都是齐同的。
万物为何齐同?“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下可以只限于秋毫那么大,泰山也有看起来很小的时候;早夭的人可以视为长寿,而彭祖也能被说成短命。一切都是相对而言。
庄子否定了“大小”“今古”“终始”等看似不可调和的对立,“大”是因“小”而“大”,“小”是因“大”而“小”,这种观点通过打破时空界限,得出万物之间、万物与人都是没有差别的。因此,人生在世不要妄生差别,不要妄生是非,不要妄动情,要把宇宙万物看成是一体的,而生与死则是人生的两面,是对立统一的。这种哲学见解有利于调适人们的心态,使人的精神处于恬淡的境界,是有一定社会意义的。
如何达到自由境界: 循道养生
怎样实现无挂无碍的逍遥的精神境界?这就需要循道养生。世人讲养生,关注肉体生命的护养;而庄子的养生,关乎精神生命的护养与心灵境界的提升。他提出了“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的观点,意思是顺着自然规律,就能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养护身体、尽享天年。
庄子在《养生主》中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他的本意不是劝勉人们刻苦学习,而是告诫人们,不要为外在无限的知识所累,否则不利于护养精神生命。他以庖丁解牛的例子来隐喻养生之理,通过解牛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道理,启发人们要按照客观规律来处世,遇到困难时应“怵然为戒”,成功之后有“踌躇满志”的喜悦又有“善刀而藏之”的含蓄与低调,这样的人生才会挥洒自如,这是“得道者”的自由境界。
在《达生》中,庄子提出,善于养生者“不以形累神”,即不要为了追逐外在的物质享受而使自己的精神受到损伤。养生不应该“不务生之所无以为,不务命之所无奈何”,即不追求对养生无用的东西,不要做智力所不能及的事。
做到了这一点,就能保全人的素朴自然的本性。
庄子所追求的绝对的自由在现实生活中或许很难实现,然而,追求自由的精神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它能使人淡泊名利、恬淡处世,在遇到挫折困顿时豁然开朗。不过,太过追求绝对的自由,也可能导致消极心态。
【练一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达①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橛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节选自庄子《达生》)
[注] ①达:通达、通晓。
(1) 文中画线语句与儒家学派的荀况《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子,均表达心无旁骛的意思。
(2) 这段文字以佝偻老人捕蝉的寓言故事来表达庄子的养生观,请简要分析并评价庄子的观点。
【参考答案】
(1)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 佝偻老人善捕蝉,粘树上的蝉如同拾取地上之物一样自由,百无一失。究其原因,身处偌大的天地世界之中,不因为纷繁的万物而分心,杂念不入,神凝蝉翼。庄子认为:通晓生命真相的人,不应致力于追求生命中不必要的东西,不应去做力不能及的事情,否则精神就会为物所役、为形所累。为人处世应该像捕蝉的老者那样,不为滚滚红尘所迷,不为声色、权势所惑,专心致志做自己力所能及之事,自然便可护养好精神,保全天性。
【参考译文】
通晓生命实情的人,不会去努力追求对于生命没有什么好处的东西;通晓命运实情的人,不会去努力追求命运无可奈何的事情。
孔子到楚国去,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孔子说:“先生真是巧啊!有门道吗?”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老人吧!”
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曾说: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为何不自由?庄子的《逍遥游》回答了这个问题。
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蜩与学鸠“决起而飞”,列子“御风而行”,他们看似自由,其实都“有所待”,没有达到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要达到它,必须做到“无己”“无功”“无名”。
所谓“无己”,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营营追逐物质;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总而言之,就是排除一切功利目的。
当代学者陈鼓应在《庄子今注今译》中对《逍遥游》的评价,可以概括庄子所追求的自由境界:“主旨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悠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
为何有自由境界:万物齐同
一个人的精神活动为什么可以处于无挂无碍的自由境界?因为“万物齐同”。
《齐物论》中,庄子提出了“吾丧我”的价值判断,说破除“成心(自我中心)”的偏见,就能达到“无己”的境地,把人类的认识从狭隘、封闭的局限中解放出来,用超脱开放的心灵来观照万物与立身处世。
庄子还引用了自己梦到蝴蝶的故事: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人“物化”为蝶,人与物为一,蝴蝶自在的样子正是庄子所追求的,这种“物化”的思想充满诗意。庄子告诉我们,以大道观之,万物都是齐同的。
万物为何齐同?“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下可以只限于秋毫那么大,泰山也有看起来很小的时候;早夭的人可以视为长寿,而彭祖也能被说成短命。一切都是相对而言。
庄子否定了“大小”“今古”“终始”等看似不可调和的对立,“大”是因“小”而“大”,“小”是因“大”而“小”,这种观点通过打破时空界限,得出万物之间、万物与人都是没有差别的。因此,人生在世不要妄生差别,不要妄生是非,不要妄动情,要把宇宙万物看成是一体的,而生与死则是人生的两面,是对立统一的。这种哲学见解有利于调适人们的心态,使人的精神处于恬淡的境界,是有一定社会意义的。
如何达到自由境界: 循道养生
怎样实现无挂无碍的逍遥的精神境界?这就需要循道养生。世人讲养生,关注肉体生命的护养;而庄子的养生,关乎精神生命的护养与心灵境界的提升。他提出了“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的观点,意思是顺着自然规律,就能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养护身体、尽享天年。
庄子在《养生主》中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他的本意不是劝勉人们刻苦学习,而是告诫人们,不要为外在无限的知识所累,否则不利于护养精神生命。他以庖丁解牛的例子来隐喻养生之理,通过解牛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道理,启发人们要按照客观规律来处世,遇到困难时应“怵然为戒”,成功之后有“踌躇满志”的喜悦又有“善刀而藏之”的含蓄与低调,这样的人生才会挥洒自如,这是“得道者”的自由境界。
在《达生》中,庄子提出,善于养生者“不以形累神”,即不要为了追逐外在的物质享受而使自己的精神受到损伤。养生不应该“不务生之所无以为,不务命之所无奈何”,即不追求对养生无用的东西,不要做智力所不能及的事。
做到了这一点,就能保全人的素朴自然的本性。
庄子所追求的绝对的自由在现实生活中或许很难实现,然而,追求自由的精神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它能使人淡泊名利、恬淡处世,在遇到挫折困顿时豁然开朗。不过,太过追求绝对的自由,也可能导致消极心态。
【练一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达①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橛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节选自庄子《达生》)
[注] ①达:通达、通晓。
(1) 文中画线语句与儒家学派的荀况《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子,均表达心无旁骛的意思。
(2) 这段文字以佝偻老人捕蝉的寓言故事来表达庄子的养生观,请简要分析并评价庄子的观点。
【参考答案】
(1)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 佝偻老人善捕蝉,粘树上的蝉如同拾取地上之物一样自由,百无一失。究其原因,身处偌大的天地世界之中,不因为纷繁的万物而分心,杂念不入,神凝蝉翼。庄子认为:通晓生命真相的人,不应致力于追求生命中不必要的东西,不应去做力不能及的事情,否则精神就会为物所役、为形所累。为人处世应该像捕蝉的老者那样,不为滚滚红尘所迷,不为声色、权势所惑,专心致志做自己力所能及之事,自然便可护养好精神,保全天性。
【参考译文】
通晓生命实情的人,不会去努力追求对于生命没有什么好处的东西;通晓命运实情的人,不会去努力追求命运无可奈何的事情。
孔子到楚国去,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孔子说:“先生真是巧啊!有门道吗?”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老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