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83-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还具体提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同时强调了要充分利用儿童生活经验等。这些好建议启发我们,要正确理解和使用新教材,赋予课堂活力,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汉语拼音部分共13课。编排了情景图、短语、句子和儿歌,认识70个常用字。显而易见,教材采用了多种方式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整体性。于是,我把汉语拼音部分视为一个多元化的整体,将学拼音、看图识字、看图说话、阅读短语和儿歌等多个知识点互相渗透,分层次有机整合,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兴趣,力图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一、声母发音与课文插图的整合
新教材汉语拼音部分有几十幅富有启发性的插图,或示意字母发音、或表明字母形体,还有一些是为提高拼读能力而安排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其直观形象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拼音字母。声母的本音虽然都是“标准的音”,但因为听不清,学生学习起来还是不方便。新教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给这些声母配上了不同的韵母,使声母也能发出响亮的音。这种呼读音,虽然能发出响亮的音,方便学生的学习,但还是难以启动学生自学、自悟、自会。因此,教材又配上了能够表声母音的插图,帮助学生练习发音。
二、拼读音节与生活经验的整合
六岁的孩子入学前已会说很多话了。从拼音角度来讲,他们已经会发很多音节的音了,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和理解为什么要分解音节。如看见一丛草,他们认识是草(cao),却不会将草(cao)分出声母c,韵母ao。更不会有意识地将声母和韵母连成音节进行四声拼读,因此字音(音节)的拼读成了孩子们拼音入门学习的难点。根据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音节的编排特点,教师可以调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直接切入音节,拼读难点。
学生初步学习了拼音方法,还要经过大量的“耳听口练”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力争做到看到音节便能准确、熟练地读出来。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拼音部分出现的209个音节。为了增加学生拼读兴趣和效果,我从学生最熟悉的口语入手;从学生日常生活用品入手;从学生使用的学习文具入手;从学生最乐于做的事情入手。每日一句,出示在黑板上方,为学生营造喜闻乐见的拼音音节氛围,使他们爱学乐学,既提高拼音能力又发展了口语交际能力。
三、认识汉字与观察情景图的整合
1.看懂留意,练习拼读。有的情景图内容简单,物体的名称和音节对应出现。如第7课,妈妈擦玻璃、爸爸拖地、我做贺卡。可以让学生自己看图、练读音节、认汉字。有的图内容复杂,学生看了图还不能导出音节的读音,如第11课的情景图,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带着学生仔细观察,启发思维,讲清留意后,引出diéfeījī和汉字“叠飞机”。
2.抓住画面特征,记住字形。有的情景图中的事物具有表形的特点,但图上的物体真正表形的往往只在画面的某一处。教学时应让学生先整体后部分观察画面,突出最形象的表形部位,启发学生想像。
3.充分利用图加深记忆。刚学会拼音字母的学生,拼读音节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生看图读音节识字时,首先引导学生看图,看懂图意很容易就拼出音节了。学生在认读时,遇到认不出说不上的汉字,教师可以凭借描述图意,帮助学生复现画面内容,唤起表象,使学生忆起见面字的读音和字形。
四、阅读儿歌与识字的整合
儿歌或口诀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材料,识字却是他们由拼音的学习转入高一层次的学习活动。新教材在编排上抓住了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拼音教学内容中编排了大量的儿歌,有机地把拼音与识字结合起来,我认为这种安排不仅是巩固和运用汉语拼音,还在于运用汉语拼音学习一部分构字率较高的独体字,为学习合体字准备条件。每一课中都有图画表示独体字的意义,字的上面都配有汉语拼音音节,图下又有汉语拼音短文和词组、句子来概括图意。学生通过读儿歌,既学会了一些汉字又没有增加单纯识字的心理负担。
我感到从一年级开始,学生每识一个字都应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大致了解字义。教师在有机整合的过程中,一要充分利用汉语拼音这个工具读准字音;二要运用造句的方法大致了解字义;三要运用汉字构字的规律了解字形。教师还要注意强化听、说、读、写的互相渗透。听,听字的读音,听老师范读或同学的朗读;说,说出自己识字的方法,说一句完整的话;读,拼读音节,认读生字,用手指点短文中的字,按词的组合朗读句子,读懂句意,利用句子的停顿朗读每个句子;写,对独体字有条件的可以认一个写一个,也可以认写分开,但必须按照汉字的构字规律练写。经过调动眼、口、耳、手这几个感官,形成统一的联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还具体提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同时强调了要充分利用儿童生活经验等。这些好建议启发我们,要正确理解和使用新教材,赋予课堂活力,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汉语拼音部分共13课。编排了情景图、短语、句子和儿歌,认识70个常用字。显而易见,教材采用了多种方式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整体性。于是,我把汉语拼音部分视为一个多元化的整体,将学拼音、看图识字、看图说话、阅读短语和儿歌等多个知识点互相渗透,分层次有机整合,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兴趣,力图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一、声母发音与课文插图的整合
新教材汉语拼音部分有几十幅富有启发性的插图,或示意字母发音、或表明字母形体,还有一些是为提高拼读能力而安排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其直观形象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拼音字母。声母的本音虽然都是“标准的音”,但因为听不清,学生学习起来还是不方便。新教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给这些声母配上了不同的韵母,使声母也能发出响亮的音。这种呼读音,虽然能发出响亮的音,方便学生的学习,但还是难以启动学生自学、自悟、自会。因此,教材又配上了能够表声母音的插图,帮助学生练习发音。
二、拼读音节与生活经验的整合
六岁的孩子入学前已会说很多话了。从拼音角度来讲,他们已经会发很多音节的音了,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和理解为什么要分解音节。如看见一丛草,他们认识是草(cao),却不会将草(cao)分出声母c,韵母ao。更不会有意识地将声母和韵母连成音节进行四声拼读,因此字音(音节)的拼读成了孩子们拼音入门学习的难点。根据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音节的编排特点,教师可以调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直接切入音节,拼读难点。
学生初步学习了拼音方法,还要经过大量的“耳听口练”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力争做到看到音节便能准确、熟练地读出来。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拼音部分出现的209个音节。为了增加学生拼读兴趣和效果,我从学生最熟悉的口语入手;从学生日常生活用品入手;从学生使用的学习文具入手;从学生最乐于做的事情入手。每日一句,出示在黑板上方,为学生营造喜闻乐见的拼音音节氛围,使他们爱学乐学,既提高拼音能力又发展了口语交际能力。
三、认识汉字与观察情景图的整合
1.看懂留意,练习拼读。有的情景图内容简单,物体的名称和音节对应出现。如第7课,妈妈擦玻璃、爸爸拖地、我做贺卡。可以让学生自己看图、练读音节、认汉字。有的图内容复杂,学生看了图还不能导出音节的读音,如第11课的情景图,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带着学生仔细观察,启发思维,讲清留意后,引出diéfeījī和汉字“叠飞机”。
2.抓住画面特征,记住字形。有的情景图中的事物具有表形的特点,但图上的物体真正表形的往往只在画面的某一处。教学时应让学生先整体后部分观察画面,突出最形象的表形部位,启发学生想像。
3.充分利用图加深记忆。刚学会拼音字母的学生,拼读音节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生看图读音节识字时,首先引导学生看图,看懂图意很容易就拼出音节了。学生在认读时,遇到认不出说不上的汉字,教师可以凭借描述图意,帮助学生复现画面内容,唤起表象,使学生忆起见面字的读音和字形。
四、阅读儿歌与识字的整合
儿歌或口诀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材料,识字却是他们由拼音的学习转入高一层次的学习活动。新教材在编排上抓住了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拼音教学内容中编排了大量的儿歌,有机地把拼音与识字结合起来,我认为这种安排不仅是巩固和运用汉语拼音,还在于运用汉语拼音学习一部分构字率较高的独体字,为学习合体字准备条件。每一课中都有图画表示独体字的意义,字的上面都配有汉语拼音音节,图下又有汉语拼音短文和词组、句子来概括图意。学生通过读儿歌,既学会了一些汉字又没有增加单纯识字的心理负担。
我感到从一年级开始,学生每识一个字都应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大致了解字义。教师在有机整合的过程中,一要充分利用汉语拼音这个工具读准字音;二要运用造句的方法大致了解字义;三要运用汉字构字的规律了解字形。教师还要注意强化听、说、读、写的互相渗透。听,听字的读音,听老师范读或同学的朗读;说,说出自己识字的方法,说一句完整的话;读,拼读音节,认读生字,用手指点短文中的字,按词的组合朗读句子,读懂句意,利用句子的停顿朗读每个句子;写,对独体字有条件的可以认一个写一个,也可以认写分开,但必须按照汉字的构字规律练写。经过调动眼、口、耳、手这几个感官,形成统一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