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没对《南京南京》抱很大期望,觉得这会是一个不会受太大关注的片子,默默上映,又默默离开,像很多国产电影一样。觉得有必要去看一下是在看到了预告片花之后,发现它有国产电影中少有的真实感,以及像纪录片一样的质感,于是我理解了陆川想做的事。没去细听他的访谈,我想还是自己看见的会比听他对媒体说出来的更真实。是否真实,是我评价这部电影的最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
看完电影,电影院的人都沉默着离开。没有人议论情节,没有人笑,有些人还一直坐在那。一部电影能在今天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回到家中,去看网上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却看到了很多负面的评论,大多是从技术的角度出发,比如认为艺术性上不如《鬼子来了》,剧本不好;比如拿血腥和裸体当卖点,吓到了小孩。这些评论之下,也往往都有愤怒的反击。维护此片者却没有什么大道理或理论,只是觉得被震动了。就像我这样。
这样一部电影,应该算是历史片;而历史片最重要的东西,我想是真实。只要真实就好,其它的什么主题、技巧、剧情、表演……全都该让观众忘记。虽然影片的真实感就是靠这些营造的,但如果观众看完后争论的是这些,这部电影已经失败了。“看清历史”是许多主旋律影片中都会提的一句话,可真正做到的太少了。我记得小学或中学时学校组织去看了一部电影叫《屠城血证》,看完之后班上人人会喊的一句话不是“勿忘国耻”,而是“花姑娘的”。直到今天我回忆这部电影,其他镜头或情节都记不清了,倒是最先想起那个把女子衣服一扯到胸的镜头,而这样的镜头出现了好几次,我国的电影审查而不分级制度真是伟大,让孩子们能看到许多外国孩子们看不到的东西,做为交换,他们也看不到一些外国孩子们能看到的东西。
我绝对有人性,也十分爱国,我有时候精英有时候愤青,大多时候我就是普通一个人,和广大群众好恶相同,但我就是没法被《屠城血证》这样的电影打动。我知道南京大屠杀,知道圆明园,知道甲午战争。我深以为耻,我曾不理解为什么成百上千人面对几个日本兵却不敢反抗,我也曾幻想过有朝一日占领东京扬眉吐气。但多年后,我会想另外一些问题:假如当时自己是南京的平民,你会迎着刺刀冲上去吗?或者也成为被驱赶的人群中的一个?假如我是一个冲进东京城的士兵,没有了纪律,甚至下了屠杀的命令,我会去做那些日本兵所做过的一样的事吗?人性也许经不住拷问,这些已经完全超出了一部电影评论的范畴。但我看完《南京南京》后想的就是这些,至少这说明,它比《屠城血证》这样的电影要成功得多。
大部分人看过这部电影后会沉默,沉默地离开。他们不会喊“中国不会亡”的口号,也不会笑着说这真是一部烂片啊,他们只是沉默。
现在的电影,能让人沉默离开已经不容易。
但这不代表陆川或这部电影已经多伟大了。因为这种震撼更多是来自于历史本身,谁能把这段历史还原得更真实,谁就能震动人心,陆川只是最先想到这么做的人而已。他站在历史的肩上,什么都不做,就是最大的贡献。千万别涂脂抹粉精心构思剧本研究人物。我宁愿陆川不是个拍电影的,宁愿这是部记录片。看不见的摄像机带着我们回到当年,去看城市的各个角落,各个瞬间的各张面孔。当时的人有多怯弱,就让他们多怯弱,当时为了求生有多不惜一切,就让他们多不惜一切。不要刻意营造勇敢和悲壮,也不要刻意嚎啕悲惨与血腥,任何人为的加工都是对历史的扼杀。
陆川已经做得很努力,当然,这肯定离真实还很远。
也许有些真实,是观众和导演都不愿去面对的。也许有些真实,早就随死者永被遗忘。
遗忘是种好东西,虽然面对生死离别,虽然曾哀恸哭泣,但人总是要笑,总是宁愿把痛苦深藏心底,不愿一遍遍挖出来重新面对。现在拍南京的片子太多了,我不担心人们忘记历史,我倒担心看了太多的苦难悲情,人会麻木。总有人会对着强奸场面想入非非,总有人会看到莫忘国耻时就选择换台,这就是人性,是普通人的人性。我们就这样,我们不崇高,甚至不善良,神性和兽性就在一念之间,一个被屠杀者,换一个场景,给他一把枪,给他一次放纵欲望的机会,也许就会变成一个屠杀者。
《南京南京》的意义,就在它告诉了我们其实我们早就知道的事。
看完电影,电影院的人都沉默着离开。没有人议论情节,没有人笑,有些人还一直坐在那。一部电影能在今天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回到家中,去看网上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却看到了很多负面的评论,大多是从技术的角度出发,比如认为艺术性上不如《鬼子来了》,剧本不好;比如拿血腥和裸体当卖点,吓到了小孩。这些评论之下,也往往都有愤怒的反击。维护此片者却没有什么大道理或理论,只是觉得被震动了。就像我这样。
这样一部电影,应该算是历史片;而历史片最重要的东西,我想是真实。只要真实就好,其它的什么主题、技巧、剧情、表演……全都该让观众忘记。虽然影片的真实感就是靠这些营造的,但如果观众看完后争论的是这些,这部电影已经失败了。“看清历史”是许多主旋律影片中都会提的一句话,可真正做到的太少了。我记得小学或中学时学校组织去看了一部电影叫《屠城血证》,看完之后班上人人会喊的一句话不是“勿忘国耻”,而是“花姑娘的”。直到今天我回忆这部电影,其他镜头或情节都记不清了,倒是最先想起那个把女子衣服一扯到胸的镜头,而这样的镜头出现了好几次,我国的电影审查而不分级制度真是伟大,让孩子们能看到许多外国孩子们看不到的东西,做为交换,他们也看不到一些外国孩子们能看到的东西。
我绝对有人性,也十分爱国,我有时候精英有时候愤青,大多时候我就是普通一个人,和广大群众好恶相同,但我就是没法被《屠城血证》这样的电影打动。我知道南京大屠杀,知道圆明园,知道甲午战争。我深以为耻,我曾不理解为什么成百上千人面对几个日本兵却不敢反抗,我也曾幻想过有朝一日占领东京扬眉吐气。但多年后,我会想另外一些问题:假如当时自己是南京的平民,你会迎着刺刀冲上去吗?或者也成为被驱赶的人群中的一个?假如我是一个冲进东京城的士兵,没有了纪律,甚至下了屠杀的命令,我会去做那些日本兵所做过的一样的事吗?人性也许经不住拷问,这些已经完全超出了一部电影评论的范畴。但我看完《南京南京》后想的就是这些,至少这说明,它比《屠城血证》这样的电影要成功得多。
大部分人看过这部电影后会沉默,沉默地离开。他们不会喊“中国不会亡”的口号,也不会笑着说这真是一部烂片啊,他们只是沉默。
现在的电影,能让人沉默离开已经不容易。
但这不代表陆川或这部电影已经多伟大了。因为这种震撼更多是来自于历史本身,谁能把这段历史还原得更真实,谁就能震动人心,陆川只是最先想到这么做的人而已。他站在历史的肩上,什么都不做,就是最大的贡献。千万别涂脂抹粉精心构思剧本研究人物。我宁愿陆川不是个拍电影的,宁愿这是部记录片。看不见的摄像机带着我们回到当年,去看城市的各个角落,各个瞬间的各张面孔。当时的人有多怯弱,就让他们多怯弱,当时为了求生有多不惜一切,就让他们多不惜一切。不要刻意营造勇敢和悲壮,也不要刻意嚎啕悲惨与血腥,任何人为的加工都是对历史的扼杀。
陆川已经做得很努力,当然,这肯定离真实还很远。
也许有些真实,是观众和导演都不愿去面对的。也许有些真实,早就随死者永被遗忘。
遗忘是种好东西,虽然面对生死离别,虽然曾哀恸哭泣,但人总是要笑,总是宁愿把痛苦深藏心底,不愿一遍遍挖出来重新面对。现在拍南京的片子太多了,我不担心人们忘记历史,我倒担心看了太多的苦难悲情,人会麻木。总有人会对着强奸场面想入非非,总有人会看到莫忘国耻时就选择换台,这就是人性,是普通人的人性。我们就这样,我们不崇高,甚至不善良,神性和兽性就在一念之间,一个被屠杀者,换一个场景,给他一把枪,给他一次放纵欲望的机会,也许就会变成一个屠杀者。
《南京南京》的意义,就在它告诉了我们其实我们早就知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