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旅游专业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很多高校也开始开设旅游相关专业。但是,旅游专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完善。本文主要分析我国旅游教育的现状及旅游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旅游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发展
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消费水平逐渐提高,旅游成为人们消费的新趋势。因此,对旅游从业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旅游业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这种环境下,很多高校开始引进旅游专业,但是从实际来看,旅游专业的发展在我国仍处于初始阶段,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高校在旅游专业的人才培育方面需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目标,在培养模式方面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技术的优势,向社会输出复合型旅游人才。
旅游教育面临的现状
目前,我国旅游教育向社会输出的人才远远达不到市场的需求,尤其是旅行社和宾馆等中高层管理者。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有些高等院校对于旅游市场的分析不到位,使得人才培养目标出现偏差,课程安排欠缺针对性,这导致旅游教育输出的人才无法达到社会需求,主要表现为专业旅游人才规模较小、对于岗位能力需求掌握不够等。在经济发展新形势中,旅游教育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生了偏差,导致其输出的人才所具备的技能无法达到企业的实际需求,增加了学生就业的困难。
目前,我国高校在旅游专业人才培育方面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仍以教师为中心,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较少,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操作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主要是因为旅游相关的企业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很少招收短期的实习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且高等旅游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具备科学性,例如有些学校在人文学院或外语学院等工商管理学院下开设旅游专业,这使得旅游专业的独立性受到严重的制约。现阶段,旅游专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状态,在发展方面还没有完全成熟,这使得外界对于旅游专业的认可程度受到影响。而且,旅游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也存在诸多的困难,这使得很多学生在选择旅游专业方面缺乏积极性。
旅游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确定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旅游教育是由实践和理论两部分共同组成的,这一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的特点是,其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科学性。因而,高校在开设旅游专业时必须首先考虑清楚如何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将教育和职业有机结合起来,向社会输出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人才。因此,高校在确定旅游专业人才培育目标时需要综合考虑学生本身和旅游市场的特殊性,在达到市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前提下输出具备创新性、紧急情况应变能力的复合型旅游人才。另外,在确定目标时不宜定的过高也不易定的过低,过高的话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过低的话容易使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压力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完善旅游专业教学课程与实训硬件设施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和市场需求相契合,因此,旅游专业教学需要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例如,在讲解旅游营销相关课程时,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向学生传播现代营销知识,采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加强企业旅游产品的宣传;在景区规划相关课程中,增加智能停车和环境质量监测等相关的知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计算机技术,为此,旅游专业相关院校需要及时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适当增加计算机操作课程,如数据挖掘和分析、电子商务等作为旅游专业知识的补充。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校企合作是旅游专业人才培育的重要方式,可以针对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培养具有针对性的复合型人才。在校企合作方面,可以联合当地的旅游局、旅游协会、旅游专业人士等设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由学校、政府、企业等多方组成的人才教育平台,同时,开展导游训练营、开设校内旅行社等作为理论课程的延伸,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束语
高校旅游人才培育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我国旅游市场专业人才的质量及旅游市场的发展,因此,高校必须重视旅游人才培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在旅游人才培育方面,首先要确定明确的培育目标,课程设置要紧跟市场需求。另外,在教学模式方面也要不断创新,将政府、企业、学校等主体结合起来构建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轧小双.旅游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09):53-54.
[2]任登华.互联网 时代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和使用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1):266.
[3]杨前,黄诚.旅游教育与山地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契合点[J].经营管理者,2017(14):369.
[4]张杰.对接旅游产业新常态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旅游英语专业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179-181.
(作者单位:天津市宝坻中等专业学校)
关键词:旅游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发展
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消费水平逐渐提高,旅游成为人们消费的新趋势。因此,对旅游从业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旅游业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这种环境下,很多高校开始引进旅游专业,但是从实际来看,旅游专业的发展在我国仍处于初始阶段,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高校在旅游专业的人才培育方面需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目标,在培养模式方面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技术的优势,向社会输出复合型旅游人才。
旅游教育面临的现状
目前,我国旅游教育向社会输出的人才远远达不到市场的需求,尤其是旅行社和宾馆等中高层管理者。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有些高等院校对于旅游市场的分析不到位,使得人才培养目标出现偏差,课程安排欠缺针对性,这导致旅游教育输出的人才无法达到社会需求,主要表现为专业旅游人才规模较小、对于岗位能力需求掌握不够等。在经济发展新形势中,旅游教育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生了偏差,导致其输出的人才所具备的技能无法达到企业的实际需求,增加了学生就业的困难。
目前,我国高校在旅游专业人才培育方面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仍以教师为中心,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较少,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操作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主要是因为旅游相关的企业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很少招收短期的实习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且高等旅游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具备科学性,例如有些学校在人文学院或外语学院等工商管理学院下开设旅游专业,这使得旅游专业的独立性受到严重的制约。现阶段,旅游专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状态,在发展方面还没有完全成熟,这使得外界对于旅游专业的认可程度受到影响。而且,旅游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也存在诸多的困难,这使得很多学生在选择旅游专业方面缺乏积极性。
旅游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确定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旅游教育是由实践和理论两部分共同组成的,这一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的特点是,其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科学性。因而,高校在开设旅游专业时必须首先考虑清楚如何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将教育和职业有机结合起来,向社会输出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人才。因此,高校在确定旅游专业人才培育目标时需要综合考虑学生本身和旅游市场的特殊性,在达到市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前提下输出具备创新性、紧急情况应变能力的复合型旅游人才。另外,在确定目标时不宜定的过高也不易定的过低,过高的话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过低的话容易使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压力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完善旅游专业教学课程与实训硬件设施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和市场需求相契合,因此,旅游专业教学需要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例如,在讲解旅游营销相关课程时,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向学生传播现代营销知识,采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加强企业旅游产品的宣传;在景区规划相关课程中,增加智能停车和环境质量监测等相关的知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计算机技术,为此,旅游专业相关院校需要及时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适当增加计算机操作课程,如数据挖掘和分析、电子商务等作为旅游专业知识的补充。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校企合作是旅游专业人才培育的重要方式,可以针对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培养具有针对性的复合型人才。在校企合作方面,可以联合当地的旅游局、旅游协会、旅游专业人士等设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由学校、政府、企业等多方组成的人才教育平台,同时,开展导游训练营、开设校内旅行社等作为理论课程的延伸,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束语
高校旅游人才培育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我国旅游市场专业人才的质量及旅游市场的发展,因此,高校必须重视旅游人才培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在旅游人才培育方面,首先要确定明确的培育目标,课程设置要紧跟市场需求。另外,在教学模式方面也要不断创新,将政府、企业、学校等主体结合起来构建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轧小双.旅游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09):53-54.
[2]任登华.互联网 时代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和使用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1):266.
[3]杨前,黄诚.旅游教育与山地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契合点[J].经营管理者,2017(14):369.
[4]张杰.对接旅游产业新常态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旅游英语专业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179-181.
(作者单位:天津市宝坻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