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非洲和非洲研究本身的特点以及长期不受重视,我国非洲史研究和教学发展水平较低。本文对我国非洲史研究和教学的基本情况就行了概括和论述,并以《非洲文明史》和《南部非洲史》两门本科选修课程的教学实践为对象展开剖析,提出要通过进一步夯实非洲史研究基础以及在教学体系和教材上努力取得突破,才能提升非洲史教学水平。
关键词:非洲史研究,非洲史教学,《非洲文明史》,《南部非洲史》
中图分类号:K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6-0068-05
随着中非关系的蓬勃发展,正确、广泛、深入认识非洲①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但是,目前我国非洲研究的总体水平不高,非洲史研究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与此相应的非洲史方面的教学也仍处于起步阶段。从长远看,中非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有更强更深厚的非洲研究基础,也需要有更多更高质量的涉非工作人才。而无论是加强研究还是加强人才培养,归根结底都离不开教学,特别是离不开像历史这样的基础学科教学。
笔者从2011年起为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开设《非洲文明史》和《南部非洲史》两门选修课。在此,笔者拟结合自身的非洲史研究和非洲史教学实践,对自己的非洲史教学实践做一剖析,并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以求教于方家。
一、当前我国非洲史研究和教学的基本情况
非洲史的研究和教学在世界史研究和教学体系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这从根本上说与非洲和非洲研究本身的特殊性密切相关。
首先,非洲与外部世界的隔绝性很强,外部世界长期以来对非洲了解严重不足,甚而片面歪曲。面积巨大的撒哈拉沙漠是外界深入了解非洲的第一个最大障碍,虽然跨越撒哈拉沙漠的交流很早就开始并且一直没有断绝,但撒哈拉沙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外部世界大举深入非洲;横亘大陆中部的赤道雨林既难以深入,也难以穿越;非洲海岸线漫长但多较为平滑,非洲大河网布却多断裂瀑布,这又使得依靠水路的来往难以开展;非洲很多地区还有易致外部人群疾病和死亡的生态环境。这种种特殊性虽然并没有给非洲与外部世界的交流造成绝对的障碍,但无疑在极大程度上使非洲大部分地区限于孤立独处,特别是相较世界其他地区而言,非洲被隔绝的程度可以说是相当高的。这种隔绝使外部世界将非洲妖魔化、神秘化,惯于用“狮子出没之地”“食人者居住的地方”这样语焉不详、极易误导人的称谓来称呼非洲,对较全面认识和了解非洲历史提出了挑战。
其次,非洲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受外部影响的程度非常深,特别是从15、16世纪开始,整个非洲几乎全部沦为西方殖民地,直到现在非洲也没有摆脱外部世界的控制性影响,这导致非洲史研究长期受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影响甚至支配。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影响下的非洲史研究往往强调外来因素特别是西方因素在非洲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否定非洲和非洲人本身的历史发展,认为非洲在殖民者到来之前没有历史或没有值得一书的历史——这种历史无疑主要是殖民者的历史。在此逻辑或史观之下,“各种荒诞的说法和偏见使得整个世界无法了解非洲的真实历史”,非洲各族人民的历史,“在许多人的思想中降到人种史的地步,而在这种人种史中,对文化和历史事实的理解必然受到歪曲”。①由于非洲被殖民的彻底性,正确认知和研究非洲历史面临相对其他地区而言更多的挑战。
再次,非洲史研究在资料获取和研究方法上存在很多很特殊的困难。非洲绝大部分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历史都没有文字记载。只是在阿拉伯人和西方殖民者到来后,非洲一些地区的历史才开始有文字记载——但却是外来的阿拉伯人和西方白人的文字记载。外来文字记载的非洲史有其重要意义,在很多地方甚至还是不可替代的,但其中包含和代表不少误解和偏见。在没有自身文字记载而外来文字记载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的情况下,口头传说成为了解和研究非洲史所必不可少的一个资料来源。在范西纳(Jan Vansina)等人的努力下,以口头传说研究非洲史成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途径。但是,口头传说的不确切性、不稳定性、易消亡性等特点也是众所周知的,借助口头传说还原非洲史仍有其难以克服的缺陷。此外,在非洲人的意识和文化形态中,一直以来缺少或者没有明确的记时纪年和地名概念,使很多历史过程和历史事件无法或难以获得时空界定。在这样的情况下,非洲史研究实际上还需要很多其他的学科来辅助,如语言学、人类学、考古学等,甚至还需要借助天文学、生物学、气候学等。由此可见,从手段和技术角度研究和正确认识非洲历史也是一项较困难的工作。
由于有长时间对非洲进行殖民入侵和统治的经历,以及相应持续至今的密切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英国、法国的非洲史研究水平较高,此外美国、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以及北欧国家等的非洲史研究也比较引人注目。但在上述种种特殊性的背景下,非洲史研究的进展从总体上来看仍较缓慢,至今关于非洲史仍有很多不了解、了解不确切的地方。在这样的基础上,对非洲史教学而言,很难要求教学者像讲述其他地方的历史那样做到系统、条理和确切,也很难指望学习者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对专业的研究者而言都困难重重的东西。
与欧美相关国家相比,中国的非洲史研究水平较低。虽然中非间的交往长达两千多年,但这种交往在时间上缺乏连续性,在空间上则主要集中于北非地区,在漫长的时期里,中国的一些商人、官员和学者仅只是对非洲进行了一些介绍,还谈不上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对非洲的了解,特别是为了在民族解放和发展等方面进行合作,中国开始系统性地展开非洲研究。1958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成立非洲史教研室,开始了非洲史研究和教学的历史系探索。非洲史方面的内容开始作为世界史的组成部分逐渐出现在历史教材和相关书籍上。但是,刚刚起步的非洲史研究被“文革”打断,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非洲史研究才开始逐渐恢复并稳步发展。正是在这失去的十余年时间里,国外的非洲史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使得我国非洲史研究与国外非洲史研究间的差距明显拉大。② 1997年,国内一批主要的非洲研究学者联合向中央领导写信,提出当时我非洲研究教学的一些问题:起步较晚,力量相对薄弱,经费短缺,资料匮乏,赴非洲交流机会少,人才流失,非洲研究工作陷入困境。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要向国民普及非洲知识,同时培养一批中国的“非洲通”。③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非关系的日益发展,中国的非洲史研究也与时俱进,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果。但是,起步晚、起点低、底子弱的局面并非短期可以改变。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非洲史研究机构、研究队伍、研究成果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看都远不及欧美相关国家。
可以说,非洲史受到忽视的局面至今还没有根本改观,主要世界历史教材中非洲历史所占的份额依然很小,各高等院校历史系学生主要只能通过世界通史来了解和学习非洲史,各类科研项目中涉及非洲史的立项也少而又少。④非洲史的教学,除了要克服非洲史研究本身固有的困难外,还必须面对我国非洲史研究水平低下的现实。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非洲史教学工作只能由非洲史研究者来从事,并不存在专门的非洲史专业教师。非洲史研究的力量仅集中在少数机构和高校,大部分机构和高校没有开设非洲史课程的力量。即便是这少数拥有非洲史研究力量的机构和高校,他们在所在单位往往也处于弱小或边缘的地位,开设非洲史课程的积极性也不高。此外,开有非洲史课程的单位,实际上大部分针对的是研究生,课程内容大多根据导师兴趣和方向出发设置,往往由导师在授课时自行把握,既缺少必要理论支撑和体系架构,也没有相应的配套教材。①
到目前为止,真正开展非洲史本科教学的单位并不多。徐州师范学院(今江苏师范大学)经多方努力于1986年建立了亚非史教研室,开设了非洲史课,但实际上非洲史教学仍处于不受重视状态,且教研室其后的发展也多经曲折。②湘潭大学一批研究非洲法律的学者力图在本科教学中插入关于非洲法的内容,并积极推动,使《外国法制史》教材设置了非洲法的专章和专论。③北京大学由于起步早,在非洲史教学方面的发展比较突出,课程和教学体系也比较完善,但由于非洲史研究本身的复杂性和困难性所带来的问题仍然难以解决,如各种译名不统一、需要跨学科素养、对非洲史的一些重大问题没有统一认识等等。④
二、《非洲文明史》和《南部非洲史》的本科教学实践
在上面所述的困难情况下,特别是在“一缺教师,二缺教材”的情况下,目前普遍地为本科生开设非洲史课程实际上并不具备成熟条件。
但是,我们现在又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即中非关系的蓬勃发展形成了迫切需求,也使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愿意了解非洲及其历史。因此,对本科阶段的学生来说,以适当形式开设非洲史课程既具备必要性,也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笔者在教学中,除讲授历史学专业基础必修课《世界近代史》外,还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开设了《非洲文明史》和《南部非洲史》两门专业选修课。
《非洲文明史》课程主要关注非洲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从殖民时代前、殖民时代以及后殖民时期三个大阶段的框架出发,对影响非洲文明发展的重大历史过程和历史问题,以及各主要文明实体的发生发展进行讲述。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包括:非洲史前文明、库施—努比亚(Kush-Nubia)、阿克苏姆—埃塞俄比亚(Axum-Ethiopia)、伊斯兰教与非洲文明、西非三古国(加纳、马里、桑海)(Ghana, Mali and Songhay)、加涅姆—博尔努(Kanem-Bornu)、豪萨(Hausa)城邦、西非伊斯兰圣战、东非城邦、西方殖民入侵与非洲文明、几内亚湾沿岸诸国、刚果河流域诸国、大湖地区诸国、津巴布韦(Zimbabwe)文明、殖民统治与非洲文明以及独立后非洲文明的发展与挑战。课程选用的参考书目有:《古老非洲的再发现》(巴兹尔·戴维逊著,屠尔康、葛佶译,三联书店1973年版);《非洲古代王国》(李安山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非洲史研究入门》(舒运国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南部非洲史》主要关注南部非洲区域整体和区域主要国家的历史进程,以白人入侵和扩张、黑人民族主义发展和解放运动,以及一体化进程为主要线索,对南部非洲区域和区域主要国家的历史进行讲述。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包括:1652年前的南部非洲、开普殖民地(Cape Colony)的建立与荷兰人的早期扩张、英国占领开普殖民地与英布矛盾的产生、姆法肯战争(Mfecane)、布尔人大迁徙(The Great Trek)、南非矿业革命与白人扩张、英布战争、种族主义统治的确立与推进、南部非洲与两次世界大战、“变革之风”与黑人独立国家的出现、安哥拉的民族解放与发展、莫桑比克的民族解放与发展、津巴布韦的民族解放与发展、纳米比亚的民族解放与发展以及南非的民族解放与发展。课程选用的参考书目有两本:《南非史》(郑家馨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和A History of Southern Africa(N. E. Davis, Longman, 1978)。
在这两门课程的本科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学生对非洲的了解很少,即便有了解也往往带有较严重的偏差和偏见。在大部分学生眼里,非洲就是一个到处都很热,到处都很穷,到处都治安不好,到处都是饥荒、艾滋病或者战乱的地方。更为严重的是,在大部分学生的意识里,非洲往往被不加区分地认作一个单一整体,某一个非洲国家的独特性和发生的事往往被当成整个非洲的独特性和整个非洲都在发生的事。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正确了解非洲。
其次,学生难以真正接受“非洲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这一认识。比如,当笔者在课堂上讲到非洲一些地方气候宜人和某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高等问题时,学生难以真正领会和承认。在长期片面接受和几乎没有亲身体验非洲的情况下,他们对非洲的认识已在很大程度上固化,炎热、落后等已不是一个容易撕掉的标签,而是一条深入脑海的铭文。
再次,学生难以真正理解非洲史研究的特殊性。一方面,学生似可以接受非洲史研究中所面临的缺少文字资料所带来的缺陷、口头传说的重要性、需要跨学科研究等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在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历史研究中也不同程度存在;但另一方面,如果笔者在实际讲授的过程中,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和进程无法给出确切的时空界定,对学生说不知道某个人从哪里来,不知道某个政治经济实体由谁建立,不知道基本的即便是粗略的编年,那么学生就觉得有点匪夷所思,甚至无法接受,认为是笔者没做好准备。然而,这恰恰就是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 应该说,出现这些问题并不奇怪。笔者当初作为初学者时,也有很多误区和认识不到位之处,只是在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特别是在数次实地赴非洲学习访问之后才开始逐渐提升理解。实际上,由于非洲和非洲史研究的种种特殊性,“走进非洲”已被公认是一条基本原则。但对广大本科学生而言,他们大多仍只能通过他人的讲述和各种平面资料来了解和认识非洲。
而就站在讲台上的教师来说,笔者在两个方面常感底气不足:
一是在涉及某些具体问题时会觉得讲不出太多东西,难以讲全讲细。这在《非洲文明史》的教学实践中特别突出,我们对多个文明实体的发生和发展都不能明确何人何时何地何事,对细节过程不得不承认一无所知或所知甚少。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自己掌握的也只是些零碎片段的干巴知识,既难以展开,更无法生动。《南部非洲史》在这方面的情况要好些,因为白人进入南部非洲和在南部非洲的存在较多也较集中,相对能获得较多较明晰的文字资料。但是,这有会带来新的问题,即我们可以讲清楚白人的历史,但对本土黑人的历史却仍是粗枝大叶。
二是担心对一些涉及非洲史研究的重点学术问题把握不足。①在非洲史研究中,一些问题非常重要,如非洲古代文明、班图人迁徙、非洲古国、非洲口头传说等问题,但至今我们在研究这些问题时仍不得不面对资料不充分、细节不明晰、影响难界定等困难;还有一些问题则存在难以调和的二元对立争议,如奴隶贸易的性质和影响问题、殖民主义在非洲的历史作用问题,作为入侵和殖民者的欧洲人与作为被侵略和被殖民者的非洲人之间几乎不可能达成一致。正确把握这些问题,就需要有体系性的教学大纲和原则性的教学指导,以便既使教师能尽量充分掌握材料,也使教师能回避偏倚。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采取了如下的处理办法:
第一,两门课程都以“课程概论”为第一讲,先讲明特殊性和强调要注意的特殊问题。两门课程的课程概论的第一部分内容均同样强调“非洲研究的特点”,主要有四条:本土文字材料缺乏,外源性文字材料的客观性难以保证,对口头材料的借助度非常高;对考古学、语言学、人类学等以及某些自然学科的借助度非常高;深受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影响;要平衡把握好非洲大陆一般性和各区各国特殊性之间的关系。然后针对不同课程,《非洲文明史》要讲明非洲文明发生发展的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进程,《南部非洲史》则要强调南部非洲的特殊性,对这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和居民以及主要社会历史特点进行概括阐述。
第二,在课程进行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强调要注意认识和把握的特殊点。比如在讲到库施文明和阿克苏姆——埃塞俄比亚文明时,一个重点是明确这两个文明早期的主要创建和维系者并非黑种人,而是与古埃及和古代西南亚有密切地缘和血缘联系的人群。为达此目的,除了从地缘和历史联系进行讲解外,还通过图片展示古代库施壁画和现代埃塞俄比亚人,使学生一望便知。而在讲到南非历史时,一个重点是明确这个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非常高。为达此目的,除了展示数据、联系南非在现代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外——南非是G20和金砖国家成员,还可以通过图片展示现代南非风貌。
第三,注意联系非洲现状和中非关系现状。一方面,正如上面所述,单纯讲非洲史可能会出现“讲不出什么东西”的局面,联系现状可以作为一个补充。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在对非洲史一无所知或所知甚少的同时,对新闻报道中某些“触目惊心”的非洲现状却时有闻见。随着近年来中非关系的蓬勃发展,国内对非洲和中非关系的报道和介绍越来越多,学生闻知非洲和中非关系现状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而这又直接与中国相关。因此,现状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既能激发对相关历史的兴趣,便于课程教学展开,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具体现状,有利于课程教学发挥效果。
三、几点思考
总体而言,笔者的《非洲文明史》和《南部非洲史》两门课程的本科教学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仍存在很多问题。作为教师,笔者首先肯定是要不断从自身找原因,但不得不说也有非洲和非洲史研究本身特殊性的原因,同时还必须指出当前我国非洲史研究和教学总体低下的消极影响。
从根本上说,要使非洲史教学水平有效提升,既需要研究基础的进一步夯实,也需要在教学体系和教材上有实质性、突破性举动。
首先,要对非洲史研究给予真正的重视和支持,从量和质上不断提升非洲史研究水平。在当前中非关系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相关部门对非洲研究的重视和投入正日渐提升,但目前仍倾向于关注现状,往往要求能立即服务于中非关系发展,对非洲史研究这种基础工作的重视仍远远不够。实际上,要真正地认识和把握现状,要真正很好地服务中非关系发展,从长远来看,非洲史研究的基础工作必须做好。反映到具体实践上,就是要形成一个比较繁荣的非洲史研究局面,使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和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有一个跃升发展。只有这样,非洲史教学才能扩展和深入。
其次,要逐步探索构建非洲史教学体系。初期可尝试建立非洲整体史的教学体系,然后逐步从区域史、国别史、史料、史学史、史学理论等方面入手确立框架,制定大纲。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可尝试构建专题教学体系,将相关专题的研究力量转化为教学力量。可考虑逐步确立一批学科和专业,这些学科和专业可以先在研究生教学中试行,然后再扩展到本科生教学。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经验,探索非洲史教学的原则和理论,建设非洲史教学的课程教学论。
再次,亟须编写一批非洲史教材。在非洲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诸多问题,虽然各有其本身难解之处,但如果能有相应配套的教材,情况就会好很多,特别是学生方面。教材编写工作可依托主要的非洲研究机构和有较强非洲研究力量的高校,利用已有的教学基础,既可以根据各单位情况自行开发,也可以有牵头有组织地合作,力争打造一个与非洲史教学体系相配套的非洲史教材系列。
【作者简介】刘伟才,男,1979年生,湖北天门人,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南部非洲史、非洲经济史、中非关系。 【责任编辑:全骜颉】
The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African History Teaching
Abstract: The capacity of African studies and teachings is on a weak level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Africa and African studies and the negligence. The article gives a summary and discussion on the situation of China’s African history studies and teachings,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courses of A History of African Civilization and A History of Southern Africa, and argues that we should promote the African history teachings through reinforcing the African history studies, constructing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the teaching materials system.
Key Words: African History Studies, African History Teachings, A History of African Civilization, A History of Southern Africa
① 本文中的“非洲”均指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
① J. 基—泽博主编:《非洲通史·第一卷:编史方法及非洲史前史》,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第xix~xx页。
② 关于中国非洲史研究发展的基本情况可参见舒运国著:《非洲史研究入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9~104页。
③ 陆庭恩等:《关于进一步加强对非洲工作与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载《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三十年》编委会编:《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三十年》,2011年,第333~334页。
④ 舒运国:《重视和加强对非洲历史的教学和研究》,《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第2期。
① 目前我国正式意义上的非洲史教材仅有两部:一部为中国非洲史研究会《非洲通史》编写组编:《非洲通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另一部为陆庭恩、艾周昌编著:《非洲史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② 张忠民:《从事非洲研究和教学的心得体会》,《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三十年》,第108页。
③ 洪永红:《从事非洲法研究与教学的回顾与展望》,《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三十年》,第121页。
④ 潘华琼:《非洲史教学的体会》,《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三十年》,第123~132页。
① 关于非洲史研究的诸重点学术问题可参见舒运国著:《非洲史研究入门》,第105~176页。
关键词:非洲史研究,非洲史教学,《非洲文明史》,《南部非洲史》
中图分类号:K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6-0068-05
随着中非关系的蓬勃发展,正确、广泛、深入认识非洲①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但是,目前我国非洲研究的总体水平不高,非洲史研究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与此相应的非洲史方面的教学也仍处于起步阶段。从长远看,中非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有更强更深厚的非洲研究基础,也需要有更多更高质量的涉非工作人才。而无论是加强研究还是加强人才培养,归根结底都离不开教学,特别是离不开像历史这样的基础学科教学。
笔者从2011年起为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开设《非洲文明史》和《南部非洲史》两门选修课。在此,笔者拟结合自身的非洲史研究和非洲史教学实践,对自己的非洲史教学实践做一剖析,并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以求教于方家。
一、当前我国非洲史研究和教学的基本情况
非洲史的研究和教学在世界史研究和教学体系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这从根本上说与非洲和非洲研究本身的特殊性密切相关。
首先,非洲与外部世界的隔绝性很强,外部世界长期以来对非洲了解严重不足,甚而片面歪曲。面积巨大的撒哈拉沙漠是外界深入了解非洲的第一个最大障碍,虽然跨越撒哈拉沙漠的交流很早就开始并且一直没有断绝,但撒哈拉沙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外部世界大举深入非洲;横亘大陆中部的赤道雨林既难以深入,也难以穿越;非洲海岸线漫长但多较为平滑,非洲大河网布却多断裂瀑布,这又使得依靠水路的来往难以开展;非洲很多地区还有易致外部人群疾病和死亡的生态环境。这种种特殊性虽然并没有给非洲与外部世界的交流造成绝对的障碍,但无疑在极大程度上使非洲大部分地区限于孤立独处,特别是相较世界其他地区而言,非洲被隔绝的程度可以说是相当高的。这种隔绝使外部世界将非洲妖魔化、神秘化,惯于用“狮子出没之地”“食人者居住的地方”这样语焉不详、极易误导人的称谓来称呼非洲,对较全面认识和了解非洲历史提出了挑战。
其次,非洲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受外部影响的程度非常深,特别是从15、16世纪开始,整个非洲几乎全部沦为西方殖民地,直到现在非洲也没有摆脱外部世界的控制性影响,这导致非洲史研究长期受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影响甚至支配。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影响下的非洲史研究往往强调外来因素特别是西方因素在非洲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否定非洲和非洲人本身的历史发展,认为非洲在殖民者到来之前没有历史或没有值得一书的历史——这种历史无疑主要是殖民者的历史。在此逻辑或史观之下,“各种荒诞的说法和偏见使得整个世界无法了解非洲的真实历史”,非洲各族人民的历史,“在许多人的思想中降到人种史的地步,而在这种人种史中,对文化和历史事实的理解必然受到歪曲”。①由于非洲被殖民的彻底性,正确认知和研究非洲历史面临相对其他地区而言更多的挑战。
再次,非洲史研究在资料获取和研究方法上存在很多很特殊的困难。非洲绝大部分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历史都没有文字记载。只是在阿拉伯人和西方殖民者到来后,非洲一些地区的历史才开始有文字记载——但却是外来的阿拉伯人和西方白人的文字记载。外来文字记载的非洲史有其重要意义,在很多地方甚至还是不可替代的,但其中包含和代表不少误解和偏见。在没有自身文字记载而外来文字记载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的情况下,口头传说成为了解和研究非洲史所必不可少的一个资料来源。在范西纳(Jan Vansina)等人的努力下,以口头传说研究非洲史成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途径。但是,口头传说的不确切性、不稳定性、易消亡性等特点也是众所周知的,借助口头传说还原非洲史仍有其难以克服的缺陷。此外,在非洲人的意识和文化形态中,一直以来缺少或者没有明确的记时纪年和地名概念,使很多历史过程和历史事件无法或难以获得时空界定。在这样的情况下,非洲史研究实际上还需要很多其他的学科来辅助,如语言学、人类学、考古学等,甚至还需要借助天文学、生物学、气候学等。由此可见,从手段和技术角度研究和正确认识非洲历史也是一项较困难的工作。
由于有长时间对非洲进行殖民入侵和统治的经历,以及相应持续至今的密切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英国、法国的非洲史研究水平较高,此外美国、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以及北欧国家等的非洲史研究也比较引人注目。但在上述种种特殊性的背景下,非洲史研究的进展从总体上来看仍较缓慢,至今关于非洲史仍有很多不了解、了解不确切的地方。在这样的基础上,对非洲史教学而言,很难要求教学者像讲述其他地方的历史那样做到系统、条理和确切,也很难指望学习者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对专业的研究者而言都困难重重的东西。
与欧美相关国家相比,中国的非洲史研究水平较低。虽然中非间的交往长达两千多年,但这种交往在时间上缺乏连续性,在空间上则主要集中于北非地区,在漫长的时期里,中国的一些商人、官员和学者仅只是对非洲进行了一些介绍,还谈不上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对非洲的了解,特别是为了在民族解放和发展等方面进行合作,中国开始系统性地展开非洲研究。1958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成立非洲史教研室,开始了非洲史研究和教学的历史系探索。非洲史方面的内容开始作为世界史的组成部分逐渐出现在历史教材和相关书籍上。但是,刚刚起步的非洲史研究被“文革”打断,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非洲史研究才开始逐渐恢复并稳步发展。正是在这失去的十余年时间里,国外的非洲史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使得我国非洲史研究与国外非洲史研究间的差距明显拉大。② 1997年,国内一批主要的非洲研究学者联合向中央领导写信,提出当时我非洲研究教学的一些问题:起步较晚,力量相对薄弱,经费短缺,资料匮乏,赴非洲交流机会少,人才流失,非洲研究工作陷入困境。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要向国民普及非洲知识,同时培养一批中国的“非洲通”。③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非关系的日益发展,中国的非洲史研究也与时俱进,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果。但是,起步晚、起点低、底子弱的局面并非短期可以改变。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非洲史研究机构、研究队伍、研究成果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看都远不及欧美相关国家。
可以说,非洲史受到忽视的局面至今还没有根本改观,主要世界历史教材中非洲历史所占的份额依然很小,各高等院校历史系学生主要只能通过世界通史来了解和学习非洲史,各类科研项目中涉及非洲史的立项也少而又少。④非洲史的教学,除了要克服非洲史研究本身固有的困难外,还必须面对我国非洲史研究水平低下的现实。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非洲史教学工作只能由非洲史研究者来从事,并不存在专门的非洲史专业教师。非洲史研究的力量仅集中在少数机构和高校,大部分机构和高校没有开设非洲史课程的力量。即便是这少数拥有非洲史研究力量的机构和高校,他们在所在单位往往也处于弱小或边缘的地位,开设非洲史课程的积极性也不高。此外,开有非洲史课程的单位,实际上大部分针对的是研究生,课程内容大多根据导师兴趣和方向出发设置,往往由导师在授课时自行把握,既缺少必要理论支撑和体系架构,也没有相应的配套教材。①
到目前为止,真正开展非洲史本科教学的单位并不多。徐州师范学院(今江苏师范大学)经多方努力于1986年建立了亚非史教研室,开设了非洲史课,但实际上非洲史教学仍处于不受重视状态,且教研室其后的发展也多经曲折。②湘潭大学一批研究非洲法律的学者力图在本科教学中插入关于非洲法的内容,并积极推动,使《外国法制史》教材设置了非洲法的专章和专论。③北京大学由于起步早,在非洲史教学方面的发展比较突出,课程和教学体系也比较完善,但由于非洲史研究本身的复杂性和困难性所带来的问题仍然难以解决,如各种译名不统一、需要跨学科素养、对非洲史的一些重大问题没有统一认识等等。④
二、《非洲文明史》和《南部非洲史》的本科教学实践
在上面所述的困难情况下,特别是在“一缺教师,二缺教材”的情况下,目前普遍地为本科生开设非洲史课程实际上并不具备成熟条件。
但是,我们现在又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即中非关系的蓬勃发展形成了迫切需求,也使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愿意了解非洲及其历史。因此,对本科阶段的学生来说,以适当形式开设非洲史课程既具备必要性,也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笔者在教学中,除讲授历史学专业基础必修课《世界近代史》外,还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开设了《非洲文明史》和《南部非洲史》两门专业选修课。
《非洲文明史》课程主要关注非洲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从殖民时代前、殖民时代以及后殖民时期三个大阶段的框架出发,对影响非洲文明发展的重大历史过程和历史问题,以及各主要文明实体的发生发展进行讲述。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包括:非洲史前文明、库施—努比亚(Kush-Nubia)、阿克苏姆—埃塞俄比亚(Axum-Ethiopia)、伊斯兰教与非洲文明、西非三古国(加纳、马里、桑海)(Ghana, Mali and Songhay)、加涅姆—博尔努(Kanem-Bornu)、豪萨(Hausa)城邦、西非伊斯兰圣战、东非城邦、西方殖民入侵与非洲文明、几内亚湾沿岸诸国、刚果河流域诸国、大湖地区诸国、津巴布韦(Zimbabwe)文明、殖民统治与非洲文明以及独立后非洲文明的发展与挑战。课程选用的参考书目有:《古老非洲的再发现》(巴兹尔·戴维逊著,屠尔康、葛佶译,三联书店1973年版);《非洲古代王国》(李安山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非洲史研究入门》(舒运国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南部非洲史》主要关注南部非洲区域整体和区域主要国家的历史进程,以白人入侵和扩张、黑人民族主义发展和解放运动,以及一体化进程为主要线索,对南部非洲区域和区域主要国家的历史进行讲述。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包括:1652年前的南部非洲、开普殖民地(Cape Colony)的建立与荷兰人的早期扩张、英国占领开普殖民地与英布矛盾的产生、姆法肯战争(Mfecane)、布尔人大迁徙(The Great Trek)、南非矿业革命与白人扩张、英布战争、种族主义统治的确立与推进、南部非洲与两次世界大战、“变革之风”与黑人独立国家的出现、安哥拉的民族解放与发展、莫桑比克的民族解放与发展、津巴布韦的民族解放与发展、纳米比亚的民族解放与发展以及南非的民族解放与发展。课程选用的参考书目有两本:《南非史》(郑家馨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和A History of Southern Africa(N. E. Davis, Longman, 1978)。
在这两门课程的本科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学生对非洲的了解很少,即便有了解也往往带有较严重的偏差和偏见。在大部分学生眼里,非洲就是一个到处都很热,到处都很穷,到处都治安不好,到处都是饥荒、艾滋病或者战乱的地方。更为严重的是,在大部分学生的意识里,非洲往往被不加区分地认作一个单一整体,某一个非洲国家的独特性和发生的事往往被当成整个非洲的独特性和整个非洲都在发生的事。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正确了解非洲。
其次,学生难以真正接受“非洲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这一认识。比如,当笔者在课堂上讲到非洲一些地方气候宜人和某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高等问题时,学生难以真正领会和承认。在长期片面接受和几乎没有亲身体验非洲的情况下,他们对非洲的认识已在很大程度上固化,炎热、落后等已不是一个容易撕掉的标签,而是一条深入脑海的铭文。
再次,学生难以真正理解非洲史研究的特殊性。一方面,学生似可以接受非洲史研究中所面临的缺少文字资料所带来的缺陷、口头传说的重要性、需要跨学科研究等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在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历史研究中也不同程度存在;但另一方面,如果笔者在实际讲授的过程中,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和进程无法给出确切的时空界定,对学生说不知道某个人从哪里来,不知道某个政治经济实体由谁建立,不知道基本的即便是粗略的编年,那么学生就觉得有点匪夷所思,甚至无法接受,认为是笔者没做好准备。然而,这恰恰就是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 应该说,出现这些问题并不奇怪。笔者当初作为初学者时,也有很多误区和认识不到位之处,只是在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特别是在数次实地赴非洲学习访问之后才开始逐渐提升理解。实际上,由于非洲和非洲史研究的种种特殊性,“走进非洲”已被公认是一条基本原则。但对广大本科学生而言,他们大多仍只能通过他人的讲述和各种平面资料来了解和认识非洲。
而就站在讲台上的教师来说,笔者在两个方面常感底气不足:
一是在涉及某些具体问题时会觉得讲不出太多东西,难以讲全讲细。这在《非洲文明史》的教学实践中特别突出,我们对多个文明实体的发生和发展都不能明确何人何时何地何事,对细节过程不得不承认一无所知或所知甚少。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自己掌握的也只是些零碎片段的干巴知识,既难以展开,更无法生动。《南部非洲史》在这方面的情况要好些,因为白人进入南部非洲和在南部非洲的存在较多也较集中,相对能获得较多较明晰的文字资料。但是,这有会带来新的问题,即我们可以讲清楚白人的历史,但对本土黑人的历史却仍是粗枝大叶。
二是担心对一些涉及非洲史研究的重点学术问题把握不足。①在非洲史研究中,一些问题非常重要,如非洲古代文明、班图人迁徙、非洲古国、非洲口头传说等问题,但至今我们在研究这些问题时仍不得不面对资料不充分、细节不明晰、影响难界定等困难;还有一些问题则存在难以调和的二元对立争议,如奴隶贸易的性质和影响问题、殖民主义在非洲的历史作用问题,作为入侵和殖民者的欧洲人与作为被侵略和被殖民者的非洲人之间几乎不可能达成一致。正确把握这些问题,就需要有体系性的教学大纲和原则性的教学指导,以便既使教师能尽量充分掌握材料,也使教师能回避偏倚。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采取了如下的处理办法:
第一,两门课程都以“课程概论”为第一讲,先讲明特殊性和强调要注意的特殊问题。两门课程的课程概论的第一部分内容均同样强调“非洲研究的特点”,主要有四条:本土文字材料缺乏,外源性文字材料的客观性难以保证,对口头材料的借助度非常高;对考古学、语言学、人类学等以及某些自然学科的借助度非常高;深受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影响;要平衡把握好非洲大陆一般性和各区各国特殊性之间的关系。然后针对不同课程,《非洲文明史》要讲明非洲文明发生发展的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进程,《南部非洲史》则要强调南部非洲的特殊性,对这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和居民以及主要社会历史特点进行概括阐述。
第二,在课程进行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强调要注意认识和把握的特殊点。比如在讲到库施文明和阿克苏姆——埃塞俄比亚文明时,一个重点是明确这两个文明早期的主要创建和维系者并非黑种人,而是与古埃及和古代西南亚有密切地缘和血缘联系的人群。为达此目的,除了从地缘和历史联系进行讲解外,还通过图片展示古代库施壁画和现代埃塞俄比亚人,使学生一望便知。而在讲到南非历史时,一个重点是明确这个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非常高。为达此目的,除了展示数据、联系南非在现代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外——南非是G20和金砖国家成员,还可以通过图片展示现代南非风貌。
第三,注意联系非洲现状和中非关系现状。一方面,正如上面所述,单纯讲非洲史可能会出现“讲不出什么东西”的局面,联系现状可以作为一个补充。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在对非洲史一无所知或所知甚少的同时,对新闻报道中某些“触目惊心”的非洲现状却时有闻见。随着近年来中非关系的蓬勃发展,国内对非洲和中非关系的报道和介绍越来越多,学生闻知非洲和中非关系现状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而这又直接与中国相关。因此,现状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既能激发对相关历史的兴趣,便于课程教学展开,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具体现状,有利于课程教学发挥效果。
三、几点思考
总体而言,笔者的《非洲文明史》和《南部非洲史》两门课程的本科教学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仍存在很多问题。作为教师,笔者首先肯定是要不断从自身找原因,但不得不说也有非洲和非洲史研究本身特殊性的原因,同时还必须指出当前我国非洲史研究和教学总体低下的消极影响。
从根本上说,要使非洲史教学水平有效提升,既需要研究基础的进一步夯实,也需要在教学体系和教材上有实质性、突破性举动。
首先,要对非洲史研究给予真正的重视和支持,从量和质上不断提升非洲史研究水平。在当前中非关系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相关部门对非洲研究的重视和投入正日渐提升,但目前仍倾向于关注现状,往往要求能立即服务于中非关系发展,对非洲史研究这种基础工作的重视仍远远不够。实际上,要真正地认识和把握现状,要真正很好地服务中非关系发展,从长远来看,非洲史研究的基础工作必须做好。反映到具体实践上,就是要形成一个比较繁荣的非洲史研究局面,使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和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有一个跃升发展。只有这样,非洲史教学才能扩展和深入。
其次,要逐步探索构建非洲史教学体系。初期可尝试建立非洲整体史的教学体系,然后逐步从区域史、国别史、史料、史学史、史学理论等方面入手确立框架,制定大纲。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可尝试构建专题教学体系,将相关专题的研究力量转化为教学力量。可考虑逐步确立一批学科和专业,这些学科和专业可以先在研究生教学中试行,然后再扩展到本科生教学。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经验,探索非洲史教学的原则和理论,建设非洲史教学的课程教学论。
再次,亟须编写一批非洲史教材。在非洲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诸多问题,虽然各有其本身难解之处,但如果能有相应配套的教材,情况就会好很多,特别是学生方面。教材编写工作可依托主要的非洲研究机构和有较强非洲研究力量的高校,利用已有的教学基础,既可以根据各单位情况自行开发,也可以有牵头有组织地合作,力争打造一个与非洲史教学体系相配套的非洲史教材系列。
【作者简介】刘伟才,男,1979年生,湖北天门人,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南部非洲史、非洲经济史、中非关系。 【责任编辑:全骜颉】
The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African History Teaching
Abstract: The capacity of African studies and teachings is on a weak level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Africa and African studies and the negligence. The article gives a summary and discussion on the situation of China’s African history studies and teachings,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courses of A History of African Civilization and A History of Southern Africa, and argues that we should promote the African history teachings through reinforcing the African history studies, constructing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the teaching materials system.
Key Words: African History Studies, African History Teachings, A History of African Civilization, A History of Southern Africa
① 本文中的“非洲”均指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
① J. 基—泽博主编:《非洲通史·第一卷:编史方法及非洲史前史》,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第xix~xx页。
② 关于中国非洲史研究发展的基本情况可参见舒运国著:《非洲史研究入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9~104页。
③ 陆庭恩等:《关于进一步加强对非洲工作与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载《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三十年》编委会编:《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三十年》,2011年,第333~334页。
④ 舒运国:《重视和加强对非洲历史的教学和研究》,《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第2期。
① 目前我国正式意义上的非洲史教材仅有两部:一部为中国非洲史研究会《非洲通史》编写组编:《非洲通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另一部为陆庭恩、艾周昌编著:《非洲史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② 张忠民:《从事非洲研究和教学的心得体会》,《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三十年》,第108页。
③ 洪永红:《从事非洲法研究与教学的回顾与展望》,《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三十年》,第121页。
④ 潘华琼:《非洲史教学的体会》,《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三十年》,第123~132页。
① 关于非洲史研究的诸重点学术问题可参见舒运国著:《非洲史研究入门》,第105~1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