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实际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历史与社会教材上插图的作用认识不够,甚至有个别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对插图视而不见,更忽略了指导学生看图这个步骤。其实,文本插图不但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而且如果利用得好,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绝对是有百利无一害的。作者以施教的《古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一课时为例,就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插图的运用策略,从如何“备图”、如何发挥图的教学功能和明晰插图使用的度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策略实践。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 教材插图 运用策略
一、课题的背景分析
(一)一堂展示课的有益启示。
2011年9月,在本学区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研活动中,我执教展示了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古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一课时。在施教之前,我认真研读了教材,构思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当看到这节课有19张插图时,我的灵感一下子来了。这19张插图中有17张都是反映古希腊、罗马的古老文明成果的,我为何不在这现有的插图上做文章呢?我开始尽力思考如何设计出一堂“看图说话”的导学课型。
我把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成了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让学生分组对这些图片按反映的类别进行分类;第二个板块是让学生汇报每一组类别的图片反映了当时古希腊、罗马哪方面的文明成果;第三个板块属于拓展延伸,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图片展开想象,说说和图片相关的故事。在整堂课的执教过程中,师生分图、说图,以图为载体贯穿课堂始终,学生兴趣盎然,主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收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教材插图运用的现状不容乐观。
在实际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历史与社会教材上插图的作用认识不够,甚至有个别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对插图视而不见,更忽略了指导学生看图这个步骤。其实,文本插图不但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而且如果利用得好,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绝对有百利而无一害。
其实,忽视插图的运用,源于教师对教材中插图的作用认识不足,源于没有把插图看成是教材内容的一部分,总觉得教材上的文字是重要的,而图只是配角,可有可无。思想认识的偏差,对教材理解的偏差,导致教材插图沦为课堂教学的“摆设”。这实在可惜。
因此,如何运用好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插图,为教学服务,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教材插图的具体运用策略
(一)眼里有图——树立“备图”的意识。
教材插图以画面为载体为学生传输知识信息,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把“备图”纳入其中,树立“备图”意识,始终把图看成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插图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考虑如何把图与文结合起来。
1.教师自己要读好图,读懂图。插图是绘画作者把握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以熟知为前提,根据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运用适当的个人风格和表现技巧,形象地再现历史情境的再创造;编辑在组织和选择这些插图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因此,教师要读懂绘图作者和编辑的意图,并悟出插图的丰富底蕴,读出自己对插图的理解和感受。以《古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一课为例,教材中的插图3—1“克里特岛的宫殿遗址”就是在告诉读者,在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建筑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是建筑文明的具体体现。
2.教师要为学生在图文之间铺路搭桥。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但要让学生学会看图则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角度寻求图文的最佳结合点,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该课时时,课堂伊始我让学生分组对教材上的17幅插图进行分类,我的本意是能把这17幅插图按建筑类、雕塑类、民主制度类等区分。但是,在当时的课堂上,多数的小组都是按照插图所反映的国家的不同来分的,也就是哪些图是反映古希腊的,哪些是反映古罗马的。学生没有理解插图的真正用意。在我的点拨之后,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图不是按国家分类的,而应该从反映文明的类别上来区分。
3.教师要充分挖掘蕴涵在插图中的内隐信息。因为插图是表象的,而蕴含在插图里的“故事”是内隐的,所以在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思考如何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品评鉴赏,透过插图画面探究和吸收更多的隐含的信息,发挥插图的最大功效。
以《古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一课时中的插图3—11“雅典学院”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问学生,图画中躺在地上的那个人是谁?学生回答不出来。我告诉他们,这个人是第欧根尼,然后师生一起看导学案中关于第欧根尼的“知识链接之三”(导学案见附件)。这样,把图画中内隐的信息挖掘出来之后,学生被第欧根尼不畏权贵、不图虚华和献身学问的崇高品质所感染。这样,既让学生体会到了“图里乾坤大”,又适机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学,可谓一箭双雕。
(二)手中有图——拿捏好插图的功能。
1.利用插图导学教材。大部分插图是教材中关键内容的再现,往往插图一现,文本所阐释的内容就豁然开朗。教师可让学生先观赏插图来预测教材内容。以《古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为例,教材中的四幅插图3—11、3—12、3—13、3—14,学生通过阅读欣赏,可以大致了解它们是反映古希腊、罗马科教文明内容的。
2.利用插图导入新课。插图是直接具体可感的视觉艺术,它将文字形象直接诉诸视觉,使人们形成鲜明的感受。由图引出课文,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通过文图的衔接点为学生迅速有效地进入文本打开了方便之门。
在施教《古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一课时的导入阶段,师生先聊天,我问学生,如果再评选第五大文明古国你们会选择谁?学生回答之后,我接着投影了“雅典卫城”、“特洛伊木马”、“古罗马的竞技场”三幅图画。我在学生回答出古希腊、罗马可以评选为第五大文明古国之后,用这三幅有代表性的插图来印证,这样自然将学生引入到文本的解读中,收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3.利用插图串联教学环节。在施教《古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时,我一开始用图导入新课后,进入了教学流程的第一个环节“看图说分类”。由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对教材中的19幅插图进行分类。分类结束之后,由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第一个环节进行完之后,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看图析文明”,在导学案上,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请学生回答:(1)根据你对插图的分类,请你说说这些插图为我们展现了古希腊、罗马的哪些文明成果?(2)就自己感兴趣的文明成果发表看法。
在学生完成对以上两个问题的分析说明之后,课堂进入第三个环节“看图展想象”。我围绕古希腊、罗马的雕塑成就投影了“掷铁饼者”、“维纳斯”、“受刑的马西亚斯”等八幅课外收集的图片。在学生欣赏完八幅图片之后,我让学生思考回答导学案上的三个问题:(1)你觉得古希腊、罗马的雕塑有什么共同特点?(2)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你能猜测一下吗?(3)看过这些精美的雕塑之后,你对美有何新的认识?
整堂课,教师以图为载体,串联整堂课的始终,以图导入,以图置境,以图设问,以图助思。可以说,是插图将教学环节有机地串联在了一起,让整堂课的教学在有条不紊中步步推进。
4.利用插图设计反馈练习。在先学后教的导学案课堂教学中,当堂反馈是一个必要的环节。利用教材插图,以插图为情境材料设计反馈练习就显得顺理成章,它可以让练习从形式上更生动活泼,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还可以从内容上通过练习架起插图和教材文本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如在本课堂的导学练习中,我就依据教材上的两幅插图3—16“古罗马竞技场”、3—17“现代体育场”命制了习题:(1)比较两组图片,说说今天的建筑与古希腊、罗马的建筑有什么相似之处?(2)辉煌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明,造就了西方文化之根。如果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也造就了世界文化之根,有无道理,说出你的看法。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对上述问题的交流、回答中,比较容易地加深了对“懂得古希腊、罗马的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根”这一教学目标的理解,自觉不自觉地感受到了“图外岁月长”的韵味。
除了设计吻合考试的练习题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随时利用插图让学生说上一段。比如教材中的插图3—6“斯巴达女孩”,可让学生就插图展开想象并阐释塑像背后的斯巴达。教师可启发学生想象:这个女孩的雕塑说明当时斯巴达国家的什么特点?为什么当时的女孩虽然不参加战争,也要接受训练?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复述,鼓励学生“添枝加叶”。这种反馈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5.利用插图,进行美育。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认为培养“完全人物”——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全面发展的人,必须重视并实施美育,因为“美育者一方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另一方面又为德育和智育手段”。就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而言,新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审美教育,要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历史与社会的美育主要是凭借教材中文本来实施的,但教材中的插图集形象性与感染性于一体,不仅可以熏陶学生的感官,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观念的正确树立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应挖掘插图的审美价值,把美育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因此,为了达到美育的教育目的,我除了让学生关注教材中的两幅雕塑图3—6“斯巴达女孩”及图3—9“屋大维像”之外,还补充了前面起到的“掷铁饼者”等多幅古希腊、罗马的经典雕塑。我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世界古老而著名的世界级的雕塑,让学生感受大师们的技艺,引起学生的审美之情。
总之,教材中的插图有的展示了自然美,有的展示了社会美,有的展示了艺术美,不论哪一种,都是教师实施美育的载体。教师应利用这些插图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脑中有图——明晰插图运用的度
丰子恺为《阿Q正传》等9篇小说作插图时说:“这些插图,就好比在鲁迅先生的讲话上装上一个麦克风,使他的声音放大。”的确,利用插图进行教学拓展了文本内容,丰富了历史与社会课堂。但如果把握不好度,就极易走向极端。因此,在插图教学中,教师的头脑中要明晰插图运用的度的问题,具体而言包括:
(一)明晰插图与文本的关系。
历史与社会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让学生学习了解历史与社会的基本知识,知古鉴今,做到古为今用。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揣摩与品味,实现思想的升华、审美的愉悦和思维的训练。可以说,教材文本在这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插图只起辅助作用,它创设一定的情境,唤起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但不能替代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解读,千万不能本末倒置。
(二)明晰插图欣赏的方法。
观赏插图并不是随意的行为,一般要经历“画面—观察—讨论—教师点拨—再画面欣赏—表达”这样一个过程。在具体的教学流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由文及图或赏画入文。但无论怎样,图文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两者不可分割。
如在教学图3—4“雅典人在发表演说”时,教师就让学生在快速默读教材中雅典在伯利克里当政时期,其民主制达到极盛的一段文字。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提到的反映雅典民主制度文明的具体表现,像雅典的公民大会、“500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等。再让学生对照教材中的图3—6,用自己的话表达出对插图的理解。这样,由文看图,再由图究文,对教材内容、对插图自然会有较深的认识。
(三)明晰“图像空白”,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我曾听过一位历史与社会教师的公开课,也是这种插图教学,可惜的是,这位老师似乎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事无巨细地分析每一幅插图的背景、内涵,让学生“目不暇接”。在“狂轰滥炸”之后又马上切换到文本内容的学习上,用图片抢先图解了文本。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高明的丹青手作画,总要留有空白,让观众欣赏、遐想,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填补“空白”,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历史与社会教学亦是如此。在鲜艳的色彩、逼真的画图面前,要留有“空白”,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反之,老师用代替学生的脑袋方式将它呈现出来,只能是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四)明晰插图与其他资源相结合,发挥整体效应。
巴甫洛夫认为:“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感觉参加,可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进更好地建立暂时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就能提高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产生积极的效应。以教学《古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为例,经过了前面“分图”、“说图”和“析图”教学环节之后,在课的结束阶段,我投影了自己编的一首散文诗,如下:
那业已过去的,虽经风雨,却永远沉淀于历史的长河;
那业已沉淀的,虽厉沧桑,却纹路清晰于我们的内心;
那就是文明!文明需要传承,更需要开创。
因为,这世世代代的文明啊,
就像那火把,把漫漫黑夜点亮!
在课时的尾声阶段,师生齐读散文诗,配以优美的音乐做背景,将图、诗雨音乐相融合,不仅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胃口,而且烘托了课堂气氛,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可谓一箭多雕。
总之,插图不是一种摆设或点缀,“配置插图可使教科书具有跃出的生命,不仅成为教师当教、学生当学之书,而且复为教师爱教、学生爱学之书”。插图作为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让学生慢慢体味“图里乾坤大,图外岁月长”的美好境界。
参考文献:
[1]林圣雕.不可忽视教材插图的教学价值——《湖心亭看雪》教学片断案例分析.
[2]曾天山.国外关于教科书插图研究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09,(2).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 教材插图 运用策略
一、课题的背景分析
(一)一堂展示课的有益启示。
2011年9月,在本学区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研活动中,我执教展示了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古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一课时。在施教之前,我认真研读了教材,构思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当看到这节课有19张插图时,我的灵感一下子来了。这19张插图中有17张都是反映古希腊、罗马的古老文明成果的,我为何不在这现有的插图上做文章呢?我开始尽力思考如何设计出一堂“看图说话”的导学课型。
我把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成了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让学生分组对这些图片按反映的类别进行分类;第二个板块是让学生汇报每一组类别的图片反映了当时古希腊、罗马哪方面的文明成果;第三个板块属于拓展延伸,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图片展开想象,说说和图片相关的故事。在整堂课的执教过程中,师生分图、说图,以图为载体贯穿课堂始终,学生兴趣盎然,主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收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教材插图运用的现状不容乐观。
在实际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历史与社会教材上插图的作用认识不够,甚至有个别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对插图视而不见,更忽略了指导学生看图这个步骤。其实,文本插图不但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而且如果利用得好,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绝对有百利而无一害。
其实,忽视插图的运用,源于教师对教材中插图的作用认识不足,源于没有把插图看成是教材内容的一部分,总觉得教材上的文字是重要的,而图只是配角,可有可无。思想认识的偏差,对教材理解的偏差,导致教材插图沦为课堂教学的“摆设”。这实在可惜。
因此,如何运用好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插图,为教学服务,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教材插图的具体运用策略
(一)眼里有图——树立“备图”的意识。
教材插图以画面为载体为学生传输知识信息,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把“备图”纳入其中,树立“备图”意识,始终把图看成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插图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考虑如何把图与文结合起来。
1.教师自己要读好图,读懂图。插图是绘画作者把握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以熟知为前提,根据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运用适当的个人风格和表现技巧,形象地再现历史情境的再创造;编辑在组织和选择这些插图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因此,教师要读懂绘图作者和编辑的意图,并悟出插图的丰富底蕴,读出自己对插图的理解和感受。以《古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一课为例,教材中的插图3—1“克里特岛的宫殿遗址”就是在告诉读者,在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建筑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是建筑文明的具体体现。
2.教师要为学生在图文之间铺路搭桥。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但要让学生学会看图则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角度寻求图文的最佳结合点,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该课时时,课堂伊始我让学生分组对教材上的17幅插图进行分类,我的本意是能把这17幅插图按建筑类、雕塑类、民主制度类等区分。但是,在当时的课堂上,多数的小组都是按照插图所反映的国家的不同来分的,也就是哪些图是反映古希腊的,哪些是反映古罗马的。学生没有理解插图的真正用意。在我的点拨之后,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图不是按国家分类的,而应该从反映文明的类别上来区分。
3.教师要充分挖掘蕴涵在插图中的内隐信息。因为插图是表象的,而蕴含在插图里的“故事”是内隐的,所以在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思考如何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品评鉴赏,透过插图画面探究和吸收更多的隐含的信息,发挥插图的最大功效。
以《古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一课时中的插图3—11“雅典学院”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问学生,图画中躺在地上的那个人是谁?学生回答不出来。我告诉他们,这个人是第欧根尼,然后师生一起看导学案中关于第欧根尼的“知识链接之三”(导学案见附件)。这样,把图画中内隐的信息挖掘出来之后,学生被第欧根尼不畏权贵、不图虚华和献身学问的崇高品质所感染。这样,既让学生体会到了“图里乾坤大”,又适机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学,可谓一箭双雕。
(二)手中有图——拿捏好插图的功能。
1.利用插图导学教材。大部分插图是教材中关键内容的再现,往往插图一现,文本所阐释的内容就豁然开朗。教师可让学生先观赏插图来预测教材内容。以《古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为例,教材中的四幅插图3—11、3—12、3—13、3—14,学生通过阅读欣赏,可以大致了解它们是反映古希腊、罗马科教文明内容的。
2.利用插图导入新课。插图是直接具体可感的视觉艺术,它将文字形象直接诉诸视觉,使人们形成鲜明的感受。由图引出课文,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通过文图的衔接点为学生迅速有效地进入文本打开了方便之门。
在施教《古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一课时的导入阶段,师生先聊天,我问学生,如果再评选第五大文明古国你们会选择谁?学生回答之后,我接着投影了“雅典卫城”、“特洛伊木马”、“古罗马的竞技场”三幅图画。我在学生回答出古希腊、罗马可以评选为第五大文明古国之后,用这三幅有代表性的插图来印证,这样自然将学生引入到文本的解读中,收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3.利用插图串联教学环节。在施教《古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时,我一开始用图导入新课后,进入了教学流程的第一个环节“看图说分类”。由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对教材中的19幅插图进行分类。分类结束之后,由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第一个环节进行完之后,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看图析文明”,在导学案上,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请学生回答:(1)根据你对插图的分类,请你说说这些插图为我们展现了古希腊、罗马的哪些文明成果?(2)就自己感兴趣的文明成果发表看法。
在学生完成对以上两个问题的分析说明之后,课堂进入第三个环节“看图展想象”。我围绕古希腊、罗马的雕塑成就投影了“掷铁饼者”、“维纳斯”、“受刑的马西亚斯”等八幅课外收集的图片。在学生欣赏完八幅图片之后,我让学生思考回答导学案上的三个问题:(1)你觉得古希腊、罗马的雕塑有什么共同特点?(2)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你能猜测一下吗?(3)看过这些精美的雕塑之后,你对美有何新的认识?
整堂课,教师以图为载体,串联整堂课的始终,以图导入,以图置境,以图设问,以图助思。可以说,是插图将教学环节有机地串联在了一起,让整堂课的教学在有条不紊中步步推进。
4.利用插图设计反馈练习。在先学后教的导学案课堂教学中,当堂反馈是一个必要的环节。利用教材插图,以插图为情境材料设计反馈练习就显得顺理成章,它可以让练习从形式上更生动活泼,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还可以从内容上通过练习架起插图和教材文本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如在本课堂的导学练习中,我就依据教材上的两幅插图3—16“古罗马竞技场”、3—17“现代体育场”命制了习题:(1)比较两组图片,说说今天的建筑与古希腊、罗马的建筑有什么相似之处?(2)辉煌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明,造就了西方文化之根。如果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也造就了世界文化之根,有无道理,说出你的看法。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对上述问题的交流、回答中,比较容易地加深了对“懂得古希腊、罗马的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根”这一教学目标的理解,自觉不自觉地感受到了“图外岁月长”的韵味。
除了设计吻合考试的练习题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随时利用插图让学生说上一段。比如教材中的插图3—6“斯巴达女孩”,可让学生就插图展开想象并阐释塑像背后的斯巴达。教师可启发学生想象:这个女孩的雕塑说明当时斯巴达国家的什么特点?为什么当时的女孩虽然不参加战争,也要接受训练?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复述,鼓励学生“添枝加叶”。这种反馈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5.利用插图,进行美育。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认为培养“完全人物”——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全面发展的人,必须重视并实施美育,因为“美育者一方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另一方面又为德育和智育手段”。就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而言,新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审美教育,要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历史与社会的美育主要是凭借教材中文本来实施的,但教材中的插图集形象性与感染性于一体,不仅可以熏陶学生的感官,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观念的正确树立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应挖掘插图的审美价值,把美育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因此,为了达到美育的教育目的,我除了让学生关注教材中的两幅雕塑图3—6“斯巴达女孩”及图3—9“屋大维像”之外,还补充了前面起到的“掷铁饼者”等多幅古希腊、罗马的经典雕塑。我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世界古老而著名的世界级的雕塑,让学生感受大师们的技艺,引起学生的审美之情。
总之,教材中的插图有的展示了自然美,有的展示了社会美,有的展示了艺术美,不论哪一种,都是教师实施美育的载体。教师应利用这些插图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脑中有图——明晰插图运用的度
丰子恺为《阿Q正传》等9篇小说作插图时说:“这些插图,就好比在鲁迅先生的讲话上装上一个麦克风,使他的声音放大。”的确,利用插图进行教学拓展了文本内容,丰富了历史与社会课堂。但如果把握不好度,就极易走向极端。因此,在插图教学中,教师的头脑中要明晰插图运用的度的问题,具体而言包括:
(一)明晰插图与文本的关系。
历史与社会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让学生学习了解历史与社会的基本知识,知古鉴今,做到古为今用。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揣摩与品味,实现思想的升华、审美的愉悦和思维的训练。可以说,教材文本在这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插图只起辅助作用,它创设一定的情境,唤起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但不能替代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解读,千万不能本末倒置。
(二)明晰插图欣赏的方法。
观赏插图并不是随意的行为,一般要经历“画面—观察—讨论—教师点拨—再画面欣赏—表达”这样一个过程。在具体的教学流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由文及图或赏画入文。但无论怎样,图文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两者不可分割。
如在教学图3—4“雅典人在发表演说”时,教师就让学生在快速默读教材中雅典在伯利克里当政时期,其民主制达到极盛的一段文字。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提到的反映雅典民主制度文明的具体表现,像雅典的公民大会、“500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等。再让学生对照教材中的图3—6,用自己的话表达出对插图的理解。这样,由文看图,再由图究文,对教材内容、对插图自然会有较深的认识。
(三)明晰“图像空白”,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我曾听过一位历史与社会教师的公开课,也是这种插图教学,可惜的是,这位老师似乎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事无巨细地分析每一幅插图的背景、内涵,让学生“目不暇接”。在“狂轰滥炸”之后又马上切换到文本内容的学习上,用图片抢先图解了文本。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高明的丹青手作画,总要留有空白,让观众欣赏、遐想,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填补“空白”,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历史与社会教学亦是如此。在鲜艳的色彩、逼真的画图面前,要留有“空白”,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反之,老师用代替学生的脑袋方式将它呈现出来,只能是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四)明晰插图与其他资源相结合,发挥整体效应。
巴甫洛夫认为:“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感觉参加,可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进更好地建立暂时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就能提高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产生积极的效应。以教学《古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为例,经过了前面“分图”、“说图”和“析图”教学环节之后,在课的结束阶段,我投影了自己编的一首散文诗,如下:
那业已过去的,虽经风雨,却永远沉淀于历史的长河;
那业已沉淀的,虽厉沧桑,却纹路清晰于我们的内心;
那就是文明!文明需要传承,更需要开创。
因为,这世世代代的文明啊,
就像那火把,把漫漫黑夜点亮!
在课时的尾声阶段,师生齐读散文诗,配以优美的音乐做背景,将图、诗雨音乐相融合,不仅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胃口,而且烘托了课堂气氛,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可谓一箭多雕。
总之,插图不是一种摆设或点缀,“配置插图可使教科书具有跃出的生命,不仅成为教师当教、学生当学之书,而且复为教师爱教、学生爱学之书”。插图作为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让学生慢慢体味“图里乾坤大,图外岁月长”的美好境界。
参考文献:
[1]林圣雕.不可忽视教材插图的教学价值——《湖心亭看雪》教学片断案例分析.
[2]曾天山.国外关于教科书插图研究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