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影《庐山恋》是文革后国内首部以爱情为主题的电影,不仅给世人呈现了庐山优美的山水景色,其电影音乐更是谱写了一部新时代的山水恋歌。该片的电影音乐主要分为背景音乐和电影歌曲两部分。这两者在影片中与画面相互交融,对于刻画人物心理,描写景色以及抒发感情、烘托气氛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 《庐山恋》 音乐 美学
《庐山恋》(1980)是一部在我国电影史上创下多项记录的电影,这部电影不仅仅让“周筠”的扮演者张瑜当选第一届金鸡奖和同年百花奖的“双料影后”,也让庐山美丽的山水为世人惊艳。该电影中的《啊,故乡》、《庐山恋歌》以其优美的旋律以及同影片中山水景色的完美结合更是成为当时流行一时的电影歌曲。
为《庐山恋》担纲电影音乐的是我国最杰出的交响乐作曲家吕其明,他一生作品数百部,更是以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交响叙事诗《白求恩》等一批大气磅礴的交响乐杰作,开一代先河,奠定了他在中国音乐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
该片的电影音乐主要分为背景音乐和电影歌曲两部分。这两者在影片中与画面相互交融,对于刻画人物心理,描写景色以及抒发感情、烘托气氛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庐山恋》的时代背景是中美握手之后,侨居美国的国民党将军周振武的女儿周筠回国观光,在庐山游览时巧遇在山上潜心攻读的小伙子耿桦。两人在几次相遇后相约一起游玩,这是两位主人公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这时音乐响起那首爱情主题《庐山恋歌》,歌曲演唱抒情中带着娇羞,犹如两人的感情欲说还羞,整首歌曲在他们一天的游玩中演唱结束(16'40");这首爱情主题歌再次响起是在周筠即将起程回美国的前夜,想起两人曾经相约要看庐山的雪景。周筠想象着两人一起在雪地中嘻闹的情景,这次这首歌曲的演唱一改第一次温婉的风格,而是充满了对祖国新面貌的期待和对重逢的渴望,暗示着这个时代的云雾即将拨开面纱(43'27");《庐山恋歌》第三次响起的时候剧情已经进入高潮,已经考上清华大学研究生的耿华到庐山听学术报告和回国的周筠在庐山不期而遇,两人在湖边重逢,《庐山恋歌》一改前两次的风格,在演唱上以欢快激动的风格渲染两人在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巨变后故地重逢欣喜若狂,同时也表现主人公对自身命运通过努力已经得到改变的激动(48'43")。
《啊,故乡》(31'50")完全是配合景色的歌曲,作者运用歌曲创作中偏少的三拍子,以流畅优美的曲调来配合影片呈现庐山灵动的山水。在《啊!故乡》、《大雁啊大雁》、《恋歌》之外,电影的背景音乐对影片也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一是运用背景音乐刻画人物心理。20'59"周父随着年纪的增长,思乡之情与日俱增,背景音乐用当时流行的吉它拨弹节奏缓慢低沉伤感,准确地表达出周父希望落叶归根,但当时的社会背景却不能如愿的失落心情:但是在22'99"音乐节奏突然转为明快而活泼,这表现出一种无比轻松的心情,中美联合公报让周父看到了落叶归根的希望,两次音乐一前一后对比明显,给观众听觉上的冲击以突出前后戏剧性的变化。同时吉它的运用也是别具匠心,八十年代是大陆刚刚改革开放不久,吉它这种在大陆原本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乐器被运用在这部爱情片里也可以看到作者对音乐趋势的敏锐把握。
26'20"的音乐是采用插曲《大雁啊,大雁》的旋律改编而成,主旋律犹在小提琴上奏出,优美而清新。而大提琴则奏出温婉惜别的音乐,衬托出男女主人公在一日的游玩之后依依惜别的心情。大小提琴相互对答,互诉衷肠。虽然周筠说“不要说话。”但是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在这个时候充当了主角,将彼此心底地惜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是描写景色。5'37'周筠游览到白鹭洞书院门前枕流桥下的枕流石,影片中的话外音是周父讲述枕流石的典故,音乐以中国最传统的乐器古筝作为主奏乐器,试图传递给听众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山流水的意境。 9'06"当周筠游览至花径时,话外音是周父咏白居易之《大林寺桃花》,而这次作者运用的乐器是白居易曾经为之作诗的琵琶,琵琶嘈嘈切切错杂弹的音色让观众犹如看见桃花般大珠小珠落玉盘似的缤纷景色。
三是抒发感情与烘托气氛。16'26"《庐山恋歌》28'38"以常规编制的管弦乐队奏出东方韵味的主旋律,大手笔的创作气势辉煌。抒发出两位主人公虽身处不同的国度,但是拥有对祖国同样的热爱,同时与电影画面中的长河过尽千帆及庐山含皤口气势磅礴的云海交相辉映。38'45''周筠知道耿桦被抓去调查时犹如晴天霹雳,音乐以一个极不和协的和弦扣住观众的心弦,将悲伤和无奈的情绪发挥得更加充分。40'40"到41'48"之间只有周筠的一句台词就是“伯母,我永远忘不了他!”,周筠心中已决心马上离开庐山,和耿母握手分别,大提琴与小提琴以二重奏的形式仿佛在默默与耿华告别,虽然时代没有给机会让两人道别,可是大小提琴却以其特殊的形式在诉说,作者在乐器的音色运用上是独具匠心的,充分发挥了弦乐音色的拟人化;接下来周筠悲痛地转身时音乐以木管的一连串快速的音型连接映衬出她飞奔的脚步,因为时代的背景不可能再停下,最后所有的音乐结束在小提琴的长音上,周筠仰天长叹犹如小提琴上的长音凄婉而悠长,也同时展望将来的重逢。
《庐山恋》电影音乐之所以在当时能够广泛流传,有着其内在不同寻常的特点:在刚刚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作者不是墨守成规地遵循着传统作曲的理论,而是与时俱进,充分表现了对新时代文化的崭新理解。
一是对山水文化的诠释。 庐山风景,是以山水景观为依托,渗透着人文景观的综合体。庐山山水文化是庐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体现了庐山山水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庐山的美来自与庐山自古以来对文化的沉淀与传承,仅仅表现山水的美丽是远远不够的。吕其明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影片中中国古典乐曲的运用也是对庐山传统文化的传承。如在5′37"介绍白鹭洞书院时运用古筝,9'06"试图呈现花径落英缤纷的美景是运用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琵琶,56'06"是庐山最著名的三叠泉景色,在此李白留下了家喻户晓的《望庐山瀑布》,音乐又采用古筝为主要乐器,以抒情缓慢的旋律,加入古筝滑音的技法将坐看银河落九天的惬意情境传达给观众。
二是对多种音乐元素的大胆运用。3'16"作者大胆运用了电贝司。改革开放后,电声乐器逐渐进入大陆的音乐圈,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还是不多,作者在这里加入电贝司的音色,虽然不多,但可见作者对新音乐形式的尝试,在这里运用电贝司一方面是为了获得崭新的听觉效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配合衬托周筠从美国带回来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又如前面所提到的吉它的运用也很大程度是衬托出周家在美国接受的是西方的文化20'59"。
三是对传统作曲与配器技法新理解。《恋歌》在影片中以同样的主旋律先后响起了三次,但是三次出现的是处于剧情三个不同的位置,作者并没有墨守成规的重复三次,而是在配器上作出大胆的尝试,第一次两位主人公的感情还在朦胧的阶段,音乐用长笛来展开,加以竖琴的伴奏来烘托主人公朦胧的情感。第二次周筠已经决心回国,作者在编配上运用木管乐器加以丰满配器。而第三次是情节已经进入高潮,两人分别多年后意外重逢,在配器上以乐队的编制加以渲染两人在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巨变后故地重逢欣喜若狂,同时也表现主人公对自身命运通过努力已经得到改变的激动。
结语
《庐山恋》不仅仅在情节上打动了一代又一代来到庐山的游客,更重要的是在艺术的感染力上是不可复制的经典。正是源于影片及音乐的特殊的艺术审美特点,《庐山恋》放映三十年的传奇还将延续。经典不可再复制!
本文是江西省级课题《红土地上的主旋律——江西革命历程的电影表达》系列论文之一
参考书目
[1] 彼得
[关键词] 《庐山恋》 音乐 美学
《庐山恋》(1980)是一部在我国电影史上创下多项记录的电影,这部电影不仅仅让“周筠”的扮演者张瑜当选第一届金鸡奖和同年百花奖的“双料影后”,也让庐山美丽的山水为世人惊艳。该电影中的《啊,故乡》、《庐山恋歌》以其优美的旋律以及同影片中山水景色的完美结合更是成为当时流行一时的电影歌曲。
为《庐山恋》担纲电影音乐的是我国最杰出的交响乐作曲家吕其明,他一生作品数百部,更是以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交响叙事诗《白求恩》等一批大气磅礴的交响乐杰作,开一代先河,奠定了他在中国音乐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
该片的电影音乐主要分为背景音乐和电影歌曲两部分。这两者在影片中与画面相互交融,对于刻画人物心理,描写景色以及抒发感情、烘托气氛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庐山恋》的时代背景是中美握手之后,侨居美国的国民党将军周振武的女儿周筠回国观光,在庐山游览时巧遇在山上潜心攻读的小伙子耿桦。两人在几次相遇后相约一起游玩,这是两位主人公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这时音乐响起那首爱情主题《庐山恋歌》,歌曲演唱抒情中带着娇羞,犹如两人的感情欲说还羞,整首歌曲在他们一天的游玩中演唱结束(16'40");这首爱情主题歌再次响起是在周筠即将起程回美国的前夜,想起两人曾经相约要看庐山的雪景。周筠想象着两人一起在雪地中嘻闹的情景,这次这首歌曲的演唱一改第一次温婉的风格,而是充满了对祖国新面貌的期待和对重逢的渴望,暗示着这个时代的云雾即将拨开面纱(43'27");《庐山恋歌》第三次响起的时候剧情已经进入高潮,已经考上清华大学研究生的耿华到庐山听学术报告和回国的周筠在庐山不期而遇,两人在湖边重逢,《庐山恋歌》一改前两次的风格,在演唱上以欢快激动的风格渲染两人在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巨变后故地重逢欣喜若狂,同时也表现主人公对自身命运通过努力已经得到改变的激动(48'43")。
《啊,故乡》(31'50")完全是配合景色的歌曲,作者运用歌曲创作中偏少的三拍子,以流畅优美的曲调来配合影片呈现庐山灵动的山水。在《啊!故乡》、《大雁啊大雁》、《恋歌》之外,电影的背景音乐对影片也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一是运用背景音乐刻画人物心理。20'59"周父随着年纪的增长,思乡之情与日俱增,背景音乐用当时流行的吉它拨弹节奏缓慢低沉伤感,准确地表达出周父希望落叶归根,但当时的社会背景却不能如愿的失落心情:但是在22'99"音乐节奏突然转为明快而活泼,这表现出一种无比轻松的心情,中美联合公报让周父看到了落叶归根的希望,两次音乐一前一后对比明显,给观众听觉上的冲击以突出前后戏剧性的变化。同时吉它的运用也是别具匠心,八十年代是大陆刚刚改革开放不久,吉它这种在大陆原本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乐器被运用在这部爱情片里也可以看到作者对音乐趋势的敏锐把握。
26'20"的音乐是采用插曲《大雁啊,大雁》的旋律改编而成,主旋律犹在小提琴上奏出,优美而清新。而大提琴则奏出温婉惜别的音乐,衬托出男女主人公在一日的游玩之后依依惜别的心情。大小提琴相互对答,互诉衷肠。虽然周筠说“不要说话。”但是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在这个时候充当了主角,将彼此心底地惜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是描写景色。5'37'周筠游览到白鹭洞书院门前枕流桥下的枕流石,影片中的话外音是周父讲述枕流石的典故,音乐以中国最传统的乐器古筝作为主奏乐器,试图传递给听众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山流水的意境。 9'06"当周筠游览至花径时,话外音是周父咏白居易之《大林寺桃花》,而这次作者运用的乐器是白居易曾经为之作诗的琵琶,琵琶嘈嘈切切错杂弹的音色让观众犹如看见桃花般大珠小珠落玉盘似的缤纷景色。
三是抒发感情与烘托气氛。16'26"《庐山恋歌》28'38"以常规编制的管弦乐队奏出东方韵味的主旋律,大手笔的创作气势辉煌。抒发出两位主人公虽身处不同的国度,但是拥有对祖国同样的热爱,同时与电影画面中的长河过尽千帆及庐山含皤口气势磅礴的云海交相辉映。38'45''周筠知道耿桦被抓去调查时犹如晴天霹雳,音乐以一个极不和协的和弦扣住观众的心弦,将悲伤和无奈的情绪发挥得更加充分。40'40"到41'48"之间只有周筠的一句台词就是“伯母,我永远忘不了他!”,周筠心中已决心马上离开庐山,和耿母握手分别,大提琴与小提琴以二重奏的形式仿佛在默默与耿华告别,虽然时代没有给机会让两人道别,可是大小提琴却以其特殊的形式在诉说,作者在乐器的音色运用上是独具匠心的,充分发挥了弦乐音色的拟人化;接下来周筠悲痛地转身时音乐以木管的一连串快速的音型连接映衬出她飞奔的脚步,因为时代的背景不可能再停下,最后所有的音乐结束在小提琴的长音上,周筠仰天长叹犹如小提琴上的长音凄婉而悠长,也同时展望将来的重逢。
《庐山恋》电影音乐之所以在当时能够广泛流传,有着其内在不同寻常的特点:在刚刚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作者不是墨守成规地遵循着传统作曲的理论,而是与时俱进,充分表现了对新时代文化的崭新理解。
一是对山水文化的诠释。 庐山风景,是以山水景观为依托,渗透着人文景观的综合体。庐山山水文化是庐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体现了庐山山水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庐山的美来自与庐山自古以来对文化的沉淀与传承,仅仅表现山水的美丽是远远不够的。吕其明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影片中中国古典乐曲的运用也是对庐山传统文化的传承。如在5′37"介绍白鹭洞书院时运用古筝,9'06"试图呈现花径落英缤纷的美景是运用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琵琶,56'06"是庐山最著名的三叠泉景色,在此李白留下了家喻户晓的《望庐山瀑布》,音乐又采用古筝为主要乐器,以抒情缓慢的旋律,加入古筝滑音的技法将坐看银河落九天的惬意情境传达给观众。
二是对多种音乐元素的大胆运用。3'16"作者大胆运用了电贝司。改革开放后,电声乐器逐渐进入大陆的音乐圈,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还是不多,作者在这里加入电贝司的音色,虽然不多,但可见作者对新音乐形式的尝试,在这里运用电贝司一方面是为了获得崭新的听觉效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配合衬托周筠从美国带回来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又如前面所提到的吉它的运用也很大程度是衬托出周家在美国接受的是西方的文化20'59"。
三是对传统作曲与配器技法新理解。《恋歌》在影片中以同样的主旋律先后响起了三次,但是三次出现的是处于剧情三个不同的位置,作者并没有墨守成规的重复三次,而是在配器上作出大胆的尝试,第一次两位主人公的感情还在朦胧的阶段,音乐用长笛来展开,加以竖琴的伴奏来烘托主人公朦胧的情感。第二次周筠已经决心回国,作者在编配上运用木管乐器加以丰满配器。而第三次是情节已经进入高潮,两人分别多年后意外重逢,在配器上以乐队的编制加以渲染两人在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巨变后故地重逢欣喜若狂,同时也表现主人公对自身命运通过努力已经得到改变的激动。
结语
《庐山恋》不仅仅在情节上打动了一代又一代来到庐山的游客,更重要的是在艺术的感染力上是不可复制的经典。正是源于影片及音乐的特殊的艺术审美特点,《庐山恋》放映三十年的传奇还将延续。经典不可再复制!
本文是江西省级课题《红土地上的主旋律——江西革命历程的电影表达》系列论文之一
参考书目
[1] 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