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韩流给我们的启示,除内部原因外,外部原因主要有:政策保护;产业战略;民族文化;出口导向,值得借鉴的是,政府的主导角色;民族化的发展;大产业、集团化的道路:全球化的经营。
关键词:韩流 形成原因 政策 战略 民族 导向 启示 借鉴
80年代,韩国影视业开始振兴,在国际电影节上接连获奖,逐渐提升了国际地位。之后的短短二十几年以影视为龙头,韩国文化产品迅速蔓延到整个亚洲乃至世界,形成一股强劲的韩国文化热潮。这股文化“韩流”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达到顶峰。《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大长今》等韩剧一个又一个连创亚洲各国和地区收视率的新高;大批观众被培养成铁杆韩剧迷:宋承宪、裴勇俊、崔智友等一时成为家喻户晓的当红明星:电视台开始专辟剧场播放韩剧;报纸杂志连篇累牍的介绍评论韩剧、韩星;韩剧成为了音像店里的抢手货.继而是韩书、韩国游戏、卡通饰品的热卖,这些都让我们着实切身体会到“韩流”的火热。
韩国由一个文化被辐射国家,迅速攀升为一个文化输出大国。韩剧热播连锁引发的文化放大效应,个中自有其内部本身的原因,如韩剧美丽的画面构图,悦耳动听的音乐,纯粹感伤的爱恋,人性化的形象塑造,不温不火的从容叙事等,但是,其“剧”外的功夫似乎给我们更多的启示,这也许是我们应该从“韩流”中寻觅的真正意义。
纵观韩国文化的振兴过程,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一、政府鼎力相助。有效的政策保护
韩国政府相继采取种种措施.大力扶持本国的文化产业。其中有:
制定或细化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著作权法》、《电影振兴法》、《演出法》、《广播法》、《音像制品及游戏类产品法》等一系列法规,为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制定了比较完善齐备的“游戏规则”,这就为韩国影视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制定出明确的方针、目标。1998年,韩国正式提出文化立国的方针.他们清楚地意识到.国家与国家的市场经济竞争不仅是产品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韩国政府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国民经济战略支柱性产业,是作为优先于其他产业而大力推动发展的。韩国政府在1999年和2001年就颁布了《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
韩国政府对本国电影实行本土保护政策,即电影配额制。通过政府行为,强制规定韩国电影院,每年必须上映146天以上的本土电影:韩国全国的电视台,也必须播放一定时数比例的国产影片。
在具体措施上,韩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方法为国际“韩流”张本造势、推波助澜。比如,在国外发行杂志、周刊大肆宣传韩国文化。中国的《每周韩国》就是韩资搞起来的,免费送给有关个人和单位。另外,韩国每年要由国家出钱招聘外国大学生去韩国听文化讲座、参观文化景点、参加韩语讲演比赛等。
政府的政策保护,为“韩流”解除了后顾之忧,使韩国文化产业迅速占领国际市场不菲的份额。1999年韩国文化产品出口额为761余万美元。到去年仅电影就达6700万美元,电视剧出口更达近亿美元。
二、大产业多方位发展战略
1997年金融风暴爆发后,股票市场不稳定,银行利息低,韩国大企业资金收缩,苦干找不到出路。由于韩国政府的产业政策,电影业是较有保障的资金避难所。于是大量的资本注入影视市场.如三星、大宇等都投入了大量资金。大财团的加入为影视带来新的操作和运营模式,大引进、大运作、大产业经营为韩国影视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技术支撑。之后的《生死谍变》、《醉画仙》等,都得力于大财阀的投资。
21世纪是文化传播媒介所操纵的世界,市场经济的较量首先是文化上的较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往往体现在它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商品消费方式的普遍接受上。它形成巨大、无形的影响力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意识。随着韩国影视的热播,其文化占领消费者的意识,获得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认同,继而。也认同了他们要输出的商品,韩国的服装、料理、美容店、旅游业、偶像饰品和生活用品,形成一个庞大的商品产业链。
影视“韩流”,带动韩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以旅游业为例,《冬季恋歌》主题公园2004年1-9月份就带来20多万的日本观光客。统计显示,2005年1-10月份访问韩国的日本游客多达约200万人,与上年同期增长了38%,其中女性增幅达58%。
正是在韩国政府的策划和主导下,一波又一波的“韩流”以咄咄逼人的气势蜂拥而至,席卷整个东南亚乃至世界城乡,韩国的影视、音乐、出版物、电子游戏带动韩国料理、旅游、婚纱摄影、百货、整形、韩语、跆拳道等,弥漫广大城市乡村。李英爱、金三顺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
三、吸收消化外国先进文化技术。弘扬民族文化。壮大民族产业
韩国非常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宪法规定,每个公民有义务发挥和弘扬本国的传统文化。“韩流”的成功.取决于它准确的文化定位,反映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观众透过作品,深入普通家庭的真实生活.感觉爱情、亲情、友情和信义等韩式传统儒家文化,直指人心人性。大韩民族经过历史的风雨磨练,是一个古老而又耐力极强的民族,“韩流”从表面看新潮热闹,骨子里却保守朴实,有着深厚的东方文化的根,浸润着东方文化文以载道的人文传统。
难能可贵的是大韩民族又是一个善于“拿来”的民族。他们的“拿来”做得恰到好处,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尽可能的变成自己本土、本民族的东西。韩国政府在90年代曾派遣大批演艺技术人员到好莱坞学习.他们中许多学成归来,将国际上先进的制作理念同传统文化特色结合起来,使韩剧在内容方面。彰显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在形式上重视画面的完美、表演的真实、音乐的优美。我们可以比较一下韩国和香港影视,他们的影视制作主要依靠外埠市场,大家都在学习好莱坞商业化的同时,竭力保持自身民族的文化特点.所不同的是,韩国影视更富于个性,更精雕细琢,独立制作的味道更浓郁一些:而香港影视更加西化,叙事简洁,节奏感强。
韩国影视大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市场管理经验,立足民族文化,走民族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是“韩流”能够抗衡好莱坞的关键所在。
四、以出口为导向,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韩国提出“文化立国”和“韩国文化世界化”的战略口号,优先发展文化产业,以此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更将流行文化的强势转化成一种软权力,在亚洲乃至全球发挥巨大的影响力。据预测,到2007年韩国文化产品出口额可能达到100亿美元.将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强国。
可以说,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政府一手培育而成的,这其中包括:政府派遣大批留学人员,为文化产业充电;政府扩大对外文化 交流,在国外频繁举办文化年、文化等活动:政府在国外通过多渠道大力宣传韩文化:政府花巨资打造国内以釜山、全州、富川三大国际电影节为首的文化环境;政府鼓励和扶持个人或团体参与国际文化活动,柏林、嘎纳、威尼斯、上海等国际电影节都有韩国人的积极参加.并取得骄人成绩。另外,韩国的大企业,例如三星收购哥伦比亚公司,成立哥伦比亚三星;第一制糖公司向斯皮尔伯格的梦工厂注入3亿美元等商业活动。都是在韩国政府的支持下进行的。
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基于自身特点及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趋势所作出的选择。国内强有力的文化保护政策,使企业没有了后顾之忧,并在国内市场完成资本积累和技术提升,进而抓住、创造一切有利机会,实现全球化经营。首先以文化背景相近、相同的优势抢占东南亚市场,然后进军世界各个角落。02年韩流登陆北美,05年登陆阿拉伯世界和印度等。这一切都表明韩国政府有一个清晰的全球战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有些人看到韩流滚滚,感到不舒服,对人们沉迷于拖沓的韩剧惶然不解。但“韩流”的世界性弥漫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其中还是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和“拿来”的。
其一、政府始终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扮演重要的策划、扶持和主导角色。制定出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具有跨文化传播的意识和视野,制定出符合文化产业现代发展的全球化战略。
其二、重视文化的民族自主开发能力的培育,走文化产业民族化的道路。不简单的把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同时也不整个原封不动的继承,要根据时代发展.不断地在与现代结合的过程中改变,找到传统和现代社会的契合点。
其三、走集团化、集约化发展道路。是提高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在现代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多元化、多层次和更新快是它的特点,单靠个别导演、演员或影片、剧集已不能长时间立足文化市场,要想占领市场,必须全方位出击,走集团化、大产业发展之路。
其四、出口导向战略和全球化经营是明智的选择。在全球化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单纯的封闭经营已是不可能,要想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必须融入世界经济大潮.提升核心竞争力,占领国际市场。
关键词:韩流 形成原因 政策 战略 民族 导向 启示 借鉴
80年代,韩国影视业开始振兴,在国际电影节上接连获奖,逐渐提升了国际地位。之后的短短二十几年以影视为龙头,韩国文化产品迅速蔓延到整个亚洲乃至世界,形成一股强劲的韩国文化热潮。这股文化“韩流”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达到顶峰。《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大长今》等韩剧一个又一个连创亚洲各国和地区收视率的新高;大批观众被培养成铁杆韩剧迷:宋承宪、裴勇俊、崔智友等一时成为家喻户晓的当红明星:电视台开始专辟剧场播放韩剧;报纸杂志连篇累牍的介绍评论韩剧、韩星;韩剧成为了音像店里的抢手货.继而是韩书、韩国游戏、卡通饰品的热卖,这些都让我们着实切身体会到“韩流”的火热。
韩国由一个文化被辐射国家,迅速攀升为一个文化输出大国。韩剧热播连锁引发的文化放大效应,个中自有其内部本身的原因,如韩剧美丽的画面构图,悦耳动听的音乐,纯粹感伤的爱恋,人性化的形象塑造,不温不火的从容叙事等,但是,其“剧”外的功夫似乎给我们更多的启示,这也许是我们应该从“韩流”中寻觅的真正意义。
纵观韩国文化的振兴过程,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一、政府鼎力相助。有效的政策保护
韩国政府相继采取种种措施.大力扶持本国的文化产业。其中有:
制定或细化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著作权法》、《电影振兴法》、《演出法》、《广播法》、《音像制品及游戏类产品法》等一系列法规,为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制定了比较完善齐备的“游戏规则”,这就为韩国影视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制定出明确的方针、目标。1998年,韩国正式提出文化立国的方针.他们清楚地意识到.国家与国家的市场经济竞争不仅是产品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韩国政府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国民经济战略支柱性产业,是作为优先于其他产业而大力推动发展的。韩国政府在1999年和2001年就颁布了《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
韩国政府对本国电影实行本土保护政策,即电影配额制。通过政府行为,强制规定韩国电影院,每年必须上映146天以上的本土电影:韩国全国的电视台,也必须播放一定时数比例的国产影片。
在具体措施上,韩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方法为国际“韩流”张本造势、推波助澜。比如,在国外发行杂志、周刊大肆宣传韩国文化。中国的《每周韩国》就是韩资搞起来的,免费送给有关个人和单位。另外,韩国每年要由国家出钱招聘外国大学生去韩国听文化讲座、参观文化景点、参加韩语讲演比赛等。
政府的政策保护,为“韩流”解除了后顾之忧,使韩国文化产业迅速占领国际市场不菲的份额。1999年韩国文化产品出口额为761余万美元。到去年仅电影就达6700万美元,电视剧出口更达近亿美元。
二、大产业多方位发展战略
1997年金融风暴爆发后,股票市场不稳定,银行利息低,韩国大企业资金收缩,苦干找不到出路。由于韩国政府的产业政策,电影业是较有保障的资金避难所。于是大量的资本注入影视市场.如三星、大宇等都投入了大量资金。大财团的加入为影视带来新的操作和运营模式,大引进、大运作、大产业经营为韩国影视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技术支撑。之后的《生死谍变》、《醉画仙》等,都得力于大财阀的投资。
21世纪是文化传播媒介所操纵的世界,市场经济的较量首先是文化上的较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往往体现在它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商品消费方式的普遍接受上。它形成巨大、无形的影响力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意识。随着韩国影视的热播,其文化占领消费者的意识,获得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认同,继而。也认同了他们要输出的商品,韩国的服装、料理、美容店、旅游业、偶像饰品和生活用品,形成一个庞大的商品产业链。
影视“韩流”,带动韩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以旅游业为例,《冬季恋歌》主题公园2004年1-9月份就带来20多万的日本观光客。统计显示,2005年1-10月份访问韩国的日本游客多达约200万人,与上年同期增长了38%,其中女性增幅达58%。
正是在韩国政府的策划和主导下,一波又一波的“韩流”以咄咄逼人的气势蜂拥而至,席卷整个东南亚乃至世界城乡,韩国的影视、音乐、出版物、电子游戏带动韩国料理、旅游、婚纱摄影、百货、整形、韩语、跆拳道等,弥漫广大城市乡村。李英爱、金三顺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
三、吸收消化外国先进文化技术。弘扬民族文化。壮大民族产业
韩国非常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宪法规定,每个公民有义务发挥和弘扬本国的传统文化。“韩流”的成功.取决于它准确的文化定位,反映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观众透过作品,深入普通家庭的真实生活.感觉爱情、亲情、友情和信义等韩式传统儒家文化,直指人心人性。大韩民族经过历史的风雨磨练,是一个古老而又耐力极强的民族,“韩流”从表面看新潮热闹,骨子里却保守朴实,有着深厚的东方文化的根,浸润着东方文化文以载道的人文传统。
难能可贵的是大韩民族又是一个善于“拿来”的民族。他们的“拿来”做得恰到好处,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尽可能的变成自己本土、本民族的东西。韩国政府在90年代曾派遣大批演艺技术人员到好莱坞学习.他们中许多学成归来,将国际上先进的制作理念同传统文化特色结合起来,使韩剧在内容方面。彰显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在形式上重视画面的完美、表演的真实、音乐的优美。我们可以比较一下韩国和香港影视,他们的影视制作主要依靠外埠市场,大家都在学习好莱坞商业化的同时,竭力保持自身民族的文化特点.所不同的是,韩国影视更富于个性,更精雕细琢,独立制作的味道更浓郁一些:而香港影视更加西化,叙事简洁,节奏感强。
韩国影视大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市场管理经验,立足民族文化,走民族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是“韩流”能够抗衡好莱坞的关键所在。
四、以出口为导向,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韩国提出“文化立国”和“韩国文化世界化”的战略口号,优先发展文化产业,以此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更将流行文化的强势转化成一种软权力,在亚洲乃至全球发挥巨大的影响力。据预测,到2007年韩国文化产品出口额可能达到100亿美元.将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强国。
可以说,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政府一手培育而成的,这其中包括:政府派遣大批留学人员,为文化产业充电;政府扩大对外文化 交流,在国外频繁举办文化年、文化等活动:政府在国外通过多渠道大力宣传韩文化:政府花巨资打造国内以釜山、全州、富川三大国际电影节为首的文化环境;政府鼓励和扶持个人或团体参与国际文化活动,柏林、嘎纳、威尼斯、上海等国际电影节都有韩国人的积极参加.并取得骄人成绩。另外,韩国的大企业,例如三星收购哥伦比亚公司,成立哥伦比亚三星;第一制糖公司向斯皮尔伯格的梦工厂注入3亿美元等商业活动。都是在韩国政府的支持下进行的。
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基于自身特点及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趋势所作出的选择。国内强有力的文化保护政策,使企业没有了后顾之忧,并在国内市场完成资本积累和技术提升,进而抓住、创造一切有利机会,实现全球化经营。首先以文化背景相近、相同的优势抢占东南亚市场,然后进军世界各个角落。02年韩流登陆北美,05年登陆阿拉伯世界和印度等。这一切都表明韩国政府有一个清晰的全球战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有些人看到韩流滚滚,感到不舒服,对人们沉迷于拖沓的韩剧惶然不解。但“韩流”的世界性弥漫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其中还是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和“拿来”的。
其一、政府始终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扮演重要的策划、扶持和主导角色。制定出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具有跨文化传播的意识和视野,制定出符合文化产业现代发展的全球化战略。
其二、重视文化的民族自主开发能力的培育,走文化产业民族化的道路。不简单的把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同时也不整个原封不动的继承,要根据时代发展.不断地在与现代结合的过程中改变,找到传统和现代社会的契合点。
其三、走集团化、集约化发展道路。是提高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在现代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多元化、多层次和更新快是它的特点,单靠个别导演、演员或影片、剧集已不能长时间立足文化市场,要想占领市场,必须全方位出击,走集团化、大产业发展之路。
其四、出口导向战略和全球化经营是明智的选择。在全球化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单纯的封闭经营已是不可能,要想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必须融入世界经济大潮.提升核心竞争力,占领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