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与孔子之礼浅说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pjk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中国古代,作为一切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礼”是广泛而又重要的。“礼”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 孔子 周礼 孔子之礼
  
  一、周礼的基本涵义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1]。可见,“礼”的最初之义是祭神求福。西周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当时的阶级秩序,在加强对奴隶镇压的同时,在统治阶级内部提倡“德”和“礼”,把“礼”作为行动实践的规范。相传周公曾经“制礼作乐”,努力使礼乐法典化。这样,“礼”便形成了巩固周朝统治的工具。后来“礼”被引申为对各种社会礼仪的总称,“礼之名起于事神,引申为凡礼仪之称”[2]。当时的“礼”概括为“五礼”,即“吉、凶、宾、军、嘉”[3]。“礼”和“刑罚”是两种不同的武器,“刑罚”是专门对待奴隶的,“礼”则运行于统治阶级内部,这就是所谓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4]。
  二、孔子对“周礼”的维护
  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时期,社会阶级矛盾激化,随着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统治阶级内部也产生了激烈的分化,西周时期遗留下来的“礼”,也不能不随之而发生重大的动摇,以致形成“礼乐崩溃”的现象。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孔子是怎样认识和看待“周礼”的衰落呢?
  孔子说:“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政。”[5]“天下有道”即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是孔子的理想社会政治,他把毕生的精力投入了匡正这种被打乱了的秩序的工作,试图变天下的“无道”为“有道”。为此,他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当齐景公问他如何治理政事时,他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6]这也是他对“正名”的具体解释,要求不同等级地位的人,都要安于他们固有的社会地位,不能有非分之想。那么,如何实现这种能维护社会秩序的“正名”呢?孔子借用了传统的“礼制”,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7]的标准,即守礼则不会越名分。孔子对不守礼而越名分的人是非常厌恶的,他曾抨击季氏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8]“八佾”是64人的舞乐,本是西周天子用的,大夫季氏竟用之,严重违背了名分。因此,在孔子看来,“礼”是实现“正名”的有效方法。对于普通人来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9];对统治者来说,“上好礼,则民易使”[10],“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理,,亦可以复畔矣夫”[11]。所以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1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周礼”是极力维护的。
  三、孔子对周礼的改造和发展
  孔子所维护的“礼”,基本上都是以“周礼”为“准绳”。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他对“周礼”也不是原封不动地全盘接受,在某些方面也有所改变。
  1.对于祭礼、凶礼等礼节仪式。
  孔子虽然祭祀,但也重视人事。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13]在这里,人事是受到重视的。他对人间的吉、凶、祸、福,并不完全压在祈祷神灵这张牌上,也还重人的积极活动。对待各种礼节仪式,孔子的“礼”也和“周礼”有所不同。如戴冠冕,按照传统的规定,礼帽要用麻料来做,可是现在大家都改用丝料来做。因为这样俭省,孔子也表示同意。这就是“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14]。在丧礼的规定上,孔子对“周礼”也有权变之处。按照“周礼”规定,童子死后,只能以童子“殇”礼来举办葬礼。可是鲁国的童子汪重骑,死在抵抗齐国入侵的战场上。因他大有功于国家,人民不愿用“殇”礼来葬他。当问及孔子时,孔子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15]对于有功于国的童子,孔子认为是可以打破常规的。
  2.对待宗法制度方面。
  虽然孔子维护宗法亲亲制度,但他也提出了“举贤才”的主张。孔子认为真正懂礼乐的有才能的人,即使是出身微贱,也可以推举出来做官。他的学生仲弓出身贫贱,假若完全按照宗法制度的亲亲原则来任官,仲弓是没有资格参政的。可是孔子发表了这样的议论:“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16]耕牛之子,长着红色的毛、整齐的角,虽然人们因它出身低贱,不想用它来做祭祀的牺牲,可是山川之神也不会弃它而不用。所以孔子又说:“雍也(仲弓)可使南面。”[17]即出身微贱的仲弓,也可以做官。
  3.“周礼”的扩大化。
  孔子对于礼,并不停留在周代的吉、凶、宾、军、嘉所谓“五礼”上,他把礼的内容更加扩大了。孔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18]还有答复子张的话:“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19]孟子曾指出,如果“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则“奚暇治礼义哉?”这是对孔子思想很好的发挥。这些思想都是原来的周礼所不能比的。
  4.孔子把礼与德结合起来,运用到政治活动上。
  孔子答复季康子问为政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20]关于“德治”的主张,在《论语》里是随处可见的。
  5.孔子礼的思想更加突出的地方,是把“仁”作为“礼”的根本。
  孔子对于“礼”的维护,既有灵活性,又有原则性。他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21]他并不计较玉帛钟鼓的形式,他所坚持的是“礼之本”这个原则。这个准则,他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2]这个标准就是“仁”。“仁”是整个孔子思想的核心,没有“仁”的精神做主干,什么礼乐都谈不上。“仁”与“礼”也有互为依存的关系。因为“礼”中有“仁”的精神,认真执行“礼”,成为达到“仁”的基本途径和依据。“克己复礼为仁”[23]就是这个意思。“礼”和“仁”是两个可统一的范畴,“礼”是人外在规范,是“仁”的标准;“仁”是人内在的修养,是遵守“礼”的具体操作内容。一方面,“克己复礼”就做到了“仁”,另一方面,“仁”又是“礼”的根本,“仁”先“礼”后。孔子对此是比较明确的。《论语》记载:“子夏问曰:‘《诗》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子夏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此段师徒对答的重点是“礼后乎”这句。“后”于什么呢?就是后于“仁”。可见孔子对于“仁”的重视,把“礼”与“仁”结合起来。
  四、评价孔子之礼
  孔子的“礼”的思想,是以“周礼”为基础,以“仁”为基础,对“周礼”进行了改造。孔子认为实行“礼治”并不是把贵族的礼制在庶人中施行,而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24],要庶人接受贵族的教化,安于卑贱地位,不犯上作乱。孔子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要求贵族统治着行德政,使庶民安居乐业,驯服地听从役使,即所谓:“上好礼,则民易使”。孔子的“礼”是维护贵族利益的,不是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利益的。但孔子的“礼”仍有他的合理部分,在法治思想中继续保持下来,司马迁所谓:“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不能易也。”[25]而在“尊主卑尘,明分职不得相逾越”[26]这些地方,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原来就是相通的。因此,孔子的“礼”在现今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说文.
  [2]说文解字笺.
  [3]周礼·保氏.
  [4]礼记·曲礼.
  [5][18]论语·季氏.
  [6][7][20][23]论语·颜渊.
  [8][12][22]论语·八佾.
  [9][24]论语·为政.
  [10]论语·宪问.
  [11][16][17]论语·雍也.
  [13]论语·先进.
  [14]论语·子罕.
  [15]礼记·檀弓下.
  [19]论语·尧曰.
  [21]论语·阳货.
  [25][26]史记·太史公自序.
  
  (作者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07级硕士)
其他文献
新一轮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求高中阶段的教育必须帮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再学习的能力,基本目的就是为每个高中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因此,处于新课改具体实施一线的地理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新课程改革,对促进学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认为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高中地理新课改理念可从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
摘 要: 埃文·佐哈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多元系统论,用于解释文学翻译的各种情况。由于晚清小说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高潮之一,因此可以用多元系统论来分析,本文重点分析了林纾、严复翻译策略的文化成因,以期发现背后的文化原因。  关键词: 多元系统论 晚清小说翻译 翻译策略 文化原因    1.引言  “多元系统论”是早期翻译研究派符合逻辑的发展和超越[1]。描写翻译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多元系
摘 要:《圣经》是基督教的灵魂,是英语世界的文化源头之一,也是英语习语的宝库,它对西方乃至全世界的文学艺术和语言都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从语言文化的角度入手,对《圣经》在英语语言文化中的影响及其原因进行了归纳与探讨。  关键词: 《圣经》 语言 文化 原因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圣经》涉及神学、历史、伦理学、哲学、文学等领域,无数读者受圣经的哺育成长为不同凡响的卓越人物。只有小学文化程
摘 要: 《画皮》和《丽姬娅》分别是中美两国杰出的恐怖小说,时空毫无交叉的两位作者却同时采用恐怖题材创作出两部文学经典,有偶然也有必然。本文通过恐怖元素的选用、故事叙述角度、宗教信仰的文学文化方面分析这两篇文章的异同,同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而对相关的中美文化进行比较。  关键词: 蒲松龄 爱伦·坡 恐怖题材    《画皮》和《丽姬娅》分别是中美两国恐怖文学的经典著作,在各自的文化与文学史中也颇具
由中国农垦北方稻作协会主持,吉林省稀土生化厂承办的中国农垦北方稻作技术经验交流会于1997年8月17日至19日在梅河口市召开。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天
摘 要: 公式性语言有其复杂性和预设性,经常以语块的形式储存在语言使用者的记忆里。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看,公式性语言经常以情态附加语的形式出现在文本或者交际中。本文立足于韩礼德功能语法中对情态附加语的介绍,进而讨论公式化语言作为情态附加语在实际运用中的评价功能。  关键词: 公式性语言 情态附加语 系统功能语法    1.前言  语言习得过程中涉及的诸多问题一直是众多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单一的“先天
《我可行云独自游》是华兹华斯抒情代表作之一,本文旨在从诗美学的角度分析它。 One of Wordsworth’s lyrical masterpieces is “I Feel Like Cloud”, which aims to ana
摘 要: 大学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校园流行语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它最能展示大学生的个性。本文主要探讨当下大学校园流行语所折射出来的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校园流行语的整体特征。  关键词: 大学生 流行语 心理特征 总体特点    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能够彰显个性。现代大学生,大都是“80后”、“90后”,他们身上总是会有意想不到的东西让人眼前一亮,从外在的服饰装扮到内在的思想,处处闪
球虫病是集约化养鸡业最为高发且危害严重的一类寄生虫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经济损失巨大,其中柔嫩艾美耳球虫为危害最强最严重的虫种。尽管近年来对球虫免疫学研究越来越深
摘 要: 交传笔记是长交传的重要环节,可以有效弥补短时记忆的局限性,而且效率高的笔记有助于大幅提高口译质量。然而,由于交传笔记的独特性,目前关于交传笔记的论文,实证研究较多,较为实用的技巧性、通识性的研究偏少。在认知负荷模型的指导下,本文探讨了交传笔记训练初期的实战笔记技巧中应该注意的三个方面:1.主题、主语与笔记布局;2.重复出现的关键词;3.源语语法特征。  关键词: 认知负荷模型 交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