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和教师在传统课程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地引导着学生朝着多样化、新颖化、全面化的综合性教育方向发展。为了保障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得以实现,各科教师应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从课本出发,结合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学习。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 引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2.064
语文对广大的中国学生来说是最早接触的学科。因为其早期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一直以来,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中往往忽略语文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文章节教授学生相关的课文文本,学生要跟随教师的教学步骤完成对语文课程的学习。通常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这样就对初中语文教师和学生同时提出了要求。笔者认为,培养初中生对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充分的课前预习往往会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成果大大提高。在教师准备教授某篇课文之前,教师和学生在潜意识里都应该有提前准备的心态。就初中学生的特点来看,语文教师在这个阶段应该要求和鼓励学生在课前进行相关的预习准备。
首先,语文教师应该在教下一篇课文之前给学生布置该篇课文的课前作业。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教,还需有学生们的互动学习和交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需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语文的学习能力。由于每门学科之间的贯通性,这些能力的提高对其他学科的教学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语文教师讲授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时,就应要求初中生们课前弄清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和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学生们在预习的过程中翻看老舍先生的履历,可以得知他曾于1924年赴英国任教于伦敦大学的东方学院,而伦敦特有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常使这座城市湿润多雾。到了1930年前后,老舍先生来到了山东的济南齐鲁大学任教。内陆泉城济南的冬天与伦敦的冬天在先生的眼里是有很大差别的,这种现象从地理学科中是可以得到印证的,学生们就会跟随着这个问题深入课文,进而思考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冬天又与自己感受到的冬天有何区别。语文教师对学生们的课前要求往往只是个引导和督促,真正的意义在于初中生们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更多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精神,从多个侧面了解背景知识,领悟到课前预习的重要价值。
其次,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准备中,要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将预习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成为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基石。初中生们在教师布置完预习任务之后,应该先了解整篇文章的创作背景,要知人论世,通过图书馆或者多种电子设备查阅相关的资料,做到先查阅,再思考的预习步骤。
二、鼓励学生课堂问答
在正式讲授课文的时候,语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的教与学中进行双向的互动与交流是很有必要的。教师通过问答可以了解学生们在课前对课文的了解程度;学生可以通过回答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并实现与其他同学的知识和信息的共享。
首先,由于语文学科的专业性和普遍性,语文课堂上更多的是偏向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鼓励学生向自己请教和发问,了解学生不擅长和没弄懂的知识点,进而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相关的问题,并从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潜力。例如,教师在讲授北朝民歌《木兰诗》这篇课文时,在交代了诗歌写作的背景基础上,可以分组安排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借助诗歌节奏性的特点,使学生们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感受北方诗歌的豪迈和五言诗的魅力。继而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惑,通过引导解决问题。
其次,学生在这个阶段要充分利用自己课前准备的资料,通过问答和与他人的交流解决心中的疑惑,也可以发散思维一起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众人拾材火焰高”,在语文课堂中有相关的问题和互动往往会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望。由于每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和侧重点可能相异,不同的思维火花交流碰撞在一起会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课堂问答的方式对学生理解课文和记忆知识点是十分有益的,学生们在课堂的问与答中实现了自主学习,这也是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所以语文老师的鼓励与初中生们的自主学习相结合,继而将这种行为发展为学习习惯,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
三、引导学生课后总结
所谓综合性学习,是将综合系统学习的理念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始末。跟随语文教师的步伐,学生们在做好课前预习准备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相互问答交流之后,课后的总结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在完成篇章或者单元教学任务之后,也要引导学生学会课后总结,这既是一项学习的任务,也是一门学习的技能。
首先,学生们应该由小及大、有序地整理课堂笔记,将教师所讲授的新知识进行誊写和总结整理。从文学和语言两个大的方面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归类,并在此基础上对知识点细化补充。详细整洁的语文笔记往往能对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产生很好的效果,并且为日后的复习和回顾缩短了时间,也提高了综合性学习的效率。
再次,除了进行书面整理总结,有时由于课堂课时的限制,存有疑惑的或对某方面的知识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生交流、向语文教师请教咨询等方式完成课后总结。综合性学习从学习的主体上来说,是需要依靠学生和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来完成的。因此,初中生们可以借助这种互助的方式对书面总结加以完善,从而更好的实现对课文的总结。
所以,在新课标的基础上,语文教师培养初中生对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既是学科的要求,也是整个教育体制的要求。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们从初中开始,形成对课文的预习、思考和总结模式,才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为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能深刻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们进行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和难度。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由于某些不可预知的主客观原因,有时也会导致课堂综合性教学的中断。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把握课堂的教学气氛和学生们在课堂中的反应,因时制宜地解决有可能出现的教学问题,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 引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2.064
语文对广大的中国学生来说是最早接触的学科。因为其早期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一直以来,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中往往忽略语文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文章节教授学生相关的课文文本,学生要跟随教师的教学步骤完成对语文课程的学习。通常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这样就对初中语文教师和学生同时提出了要求。笔者认为,培养初中生对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充分的课前预习往往会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成果大大提高。在教师准备教授某篇课文之前,教师和学生在潜意识里都应该有提前准备的心态。就初中学生的特点来看,语文教师在这个阶段应该要求和鼓励学生在课前进行相关的预习准备。
首先,语文教师应该在教下一篇课文之前给学生布置该篇课文的课前作业。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教,还需有学生们的互动学习和交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需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语文的学习能力。由于每门学科之间的贯通性,这些能力的提高对其他学科的教学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语文教师讲授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时,就应要求初中生们课前弄清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和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学生们在预习的过程中翻看老舍先生的履历,可以得知他曾于1924年赴英国任教于伦敦大学的东方学院,而伦敦特有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常使这座城市湿润多雾。到了1930年前后,老舍先生来到了山东的济南齐鲁大学任教。内陆泉城济南的冬天与伦敦的冬天在先生的眼里是有很大差别的,这种现象从地理学科中是可以得到印证的,学生们就会跟随着这个问题深入课文,进而思考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冬天又与自己感受到的冬天有何区别。语文教师对学生们的课前要求往往只是个引导和督促,真正的意义在于初中生们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更多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精神,从多个侧面了解背景知识,领悟到课前预习的重要价值。
其次,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准备中,要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将预习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成为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基石。初中生们在教师布置完预习任务之后,应该先了解整篇文章的创作背景,要知人论世,通过图书馆或者多种电子设备查阅相关的资料,做到先查阅,再思考的预习步骤。
二、鼓励学生课堂问答
在正式讲授课文的时候,语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的教与学中进行双向的互动与交流是很有必要的。教师通过问答可以了解学生们在课前对课文的了解程度;学生可以通过回答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并实现与其他同学的知识和信息的共享。
首先,由于语文学科的专业性和普遍性,语文课堂上更多的是偏向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鼓励学生向自己请教和发问,了解学生不擅长和没弄懂的知识点,进而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相关的问题,并从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潜力。例如,教师在讲授北朝民歌《木兰诗》这篇课文时,在交代了诗歌写作的背景基础上,可以分组安排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借助诗歌节奏性的特点,使学生们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感受北方诗歌的豪迈和五言诗的魅力。继而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惑,通过引导解决问题。
其次,学生在这个阶段要充分利用自己课前准备的资料,通过问答和与他人的交流解决心中的疑惑,也可以发散思维一起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众人拾材火焰高”,在语文课堂中有相关的问题和互动往往会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望。由于每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和侧重点可能相异,不同的思维火花交流碰撞在一起会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课堂问答的方式对学生理解课文和记忆知识点是十分有益的,学生们在课堂的问与答中实现了自主学习,这也是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所以语文老师的鼓励与初中生们的自主学习相结合,继而将这种行为发展为学习习惯,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
三、引导学生课后总结
所谓综合性学习,是将综合系统学习的理念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始末。跟随语文教师的步伐,学生们在做好课前预习准备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相互问答交流之后,课后的总结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在完成篇章或者单元教学任务之后,也要引导学生学会课后总结,这既是一项学习的任务,也是一门学习的技能。
首先,学生们应该由小及大、有序地整理课堂笔记,将教师所讲授的新知识进行誊写和总结整理。从文学和语言两个大的方面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归类,并在此基础上对知识点细化补充。详细整洁的语文笔记往往能对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产生很好的效果,并且为日后的复习和回顾缩短了时间,也提高了综合性学习的效率。
再次,除了进行书面整理总结,有时由于课堂课时的限制,存有疑惑的或对某方面的知识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生交流、向语文教师请教咨询等方式完成课后总结。综合性学习从学习的主体上来说,是需要依靠学生和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来完成的。因此,初中生们可以借助这种互助的方式对书面总结加以完善,从而更好的实现对课文的总结。
所以,在新课标的基础上,语文教师培养初中生对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既是学科的要求,也是整个教育体制的要求。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们从初中开始,形成对课文的预习、思考和总结模式,才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为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能深刻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们进行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和难度。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由于某些不可预知的主客观原因,有时也会导致课堂综合性教学的中断。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把握课堂的教学气氛和学生们在课堂中的反应,因时制宜地解决有可能出现的教学问题,从而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