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杜甫《兵车行》中有一句:“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本文结合杜甫的作者认为役夫的这个“不敢”,表现出百姓在严酷的社会现实下不堪生活的重负,却又不敢倾诉积怨心中的怨恨的情态。品味词句,于中可见杜甫深沉的忧患和沉重的悲痛。
【关键词】杜甫 役夫 怨恨 忧患
杜甫的《兵车行》中有一句:“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读到这首诗的人,一般都把这句轻易地放过了。而就这一段的欣赏而言,也是将重心放在“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反常心理和“君不见青海头,古为白骨无人收”的惨境描写上。其实,倘若仔细咀嚼这一句,也是极有味道的,于中可见杜甫那种深沉的忧患和沉重的悲痛。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你这位长者虽然在向我询问有关情况,但我哪里敢倾诉我的怨愤和不满呢?”一个“虽”字,表现出“长者”的关注和忧心,而一个“敢”字,则表现出役夫的欲言又止,吞吞吐吐,有话难说,酸楚无奈。问者多情,说者多恨;问者什么都想知道,说者什么都知道但却难以说出来。深味其中滋味,令人黯然神伤,悲悯不已。
役夫的这个“不敢”是一惯的。只有一直想倾诉而深知无法倾诉、倾诉了也没有用的人,才会在面临这种场合时表现出这种情态。但他毕竟还是说了一点,那就是赋税的繁重,县官的贪暴。这句“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的力量是很大的,揭露的社会现实也是极为严峻的。联系役夫嗫嚅的表现来看,它至少还有这样的含义:是的,赋敛极为繁苛,县官极为无情,朝廷并不是没有按察使之类的调查民情的人,也不是没有让百姓陈诉的渠道;但一则,你去陈诉那些官员是不听的,不但不听,反而觉得你是无理取闹,扰乱社会,蛊惑人心,这样,你的申诉不但没有结果,而且说不定还会给自己招来祸患;再则,即使一些官员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为了收买民心,暂时接纳了你的倾诉,而等到上级官员走了,或者等到眼前的民怨暂时安息了,那么,临到头的报复将会更为惨重。这就是像役夫这样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不敢申诉的原因。惟其不敢申诉,这样的怨恨埋在心里得不到释放和消解。本来生活现实已经够残酷了,而现在却连通过语言的方式说道一下都不能实现。那么,社会的危机就不单是“武皇开边意未已”的战争频仍,还有深埋在百姓心里的仇恨怨愤了。一旦暴发,那是不得了的事情。杜甫的担忧还有这么一层意思在里边。
《尚书·召公谏厉王弥谤》中有句名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百姓受到的苦难是沉重的,而当连倾诉的权力也被剥夺以后,当统治者闭目塞听、无视现实的时候,当百姓内心充满了不敢的意识之后,总有一天由“不敢”会过渡到“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提下马”,到那时,天下大乱的日子也就到来了。
李白的诗歌虽然也关注社会现实,但远远没有杜甫这么深广,所以,他有这样调侃杜甫的诗句:“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李白开玩笑说杜甫之所以这么瘦,是因为“作诗苦”,而我们倘若认真地分析杜甫的诗歌,会觉得那应该也有心灵承担了太多的忧患和痛苦的原因。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比别人总是站得高,总是看得远。这样的人,他又怎么会不“穷愁”呢?还是顾城说得好:“被人称作诗人的人,他的命运是不幸的。”
参考文献
[1]杜甫《兵车行》
[2]《尚书.召会谏历王弥谤》
【关键词】杜甫 役夫 怨恨 忧患
杜甫的《兵车行》中有一句:“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读到这首诗的人,一般都把这句轻易地放过了。而就这一段的欣赏而言,也是将重心放在“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反常心理和“君不见青海头,古为白骨无人收”的惨境描写上。其实,倘若仔细咀嚼这一句,也是极有味道的,于中可见杜甫那种深沉的忧患和沉重的悲痛。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你这位长者虽然在向我询问有关情况,但我哪里敢倾诉我的怨愤和不满呢?”一个“虽”字,表现出“长者”的关注和忧心,而一个“敢”字,则表现出役夫的欲言又止,吞吞吐吐,有话难说,酸楚无奈。问者多情,说者多恨;问者什么都想知道,说者什么都知道但却难以说出来。深味其中滋味,令人黯然神伤,悲悯不已。
役夫的这个“不敢”是一惯的。只有一直想倾诉而深知无法倾诉、倾诉了也没有用的人,才会在面临这种场合时表现出这种情态。但他毕竟还是说了一点,那就是赋税的繁重,县官的贪暴。这句“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的力量是很大的,揭露的社会现实也是极为严峻的。联系役夫嗫嚅的表现来看,它至少还有这样的含义:是的,赋敛极为繁苛,县官极为无情,朝廷并不是没有按察使之类的调查民情的人,也不是没有让百姓陈诉的渠道;但一则,你去陈诉那些官员是不听的,不但不听,反而觉得你是无理取闹,扰乱社会,蛊惑人心,这样,你的申诉不但没有结果,而且说不定还会给自己招来祸患;再则,即使一些官员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为了收买民心,暂时接纳了你的倾诉,而等到上级官员走了,或者等到眼前的民怨暂时安息了,那么,临到头的报复将会更为惨重。这就是像役夫这样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不敢申诉的原因。惟其不敢申诉,这样的怨恨埋在心里得不到释放和消解。本来生活现实已经够残酷了,而现在却连通过语言的方式说道一下都不能实现。那么,社会的危机就不单是“武皇开边意未已”的战争频仍,还有深埋在百姓心里的仇恨怨愤了。一旦暴发,那是不得了的事情。杜甫的担忧还有这么一层意思在里边。
《尚书·召公谏厉王弥谤》中有句名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百姓受到的苦难是沉重的,而当连倾诉的权力也被剥夺以后,当统治者闭目塞听、无视现实的时候,当百姓内心充满了不敢的意识之后,总有一天由“不敢”会过渡到“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提下马”,到那时,天下大乱的日子也就到来了。
李白的诗歌虽然也关注社会现实,但远远没有杜甫这么深广,所以,他有这样调侃杜甫的诗句:“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李白开玩笑说杜甫之所以这么瘦,是因为“作诗苦”,而我们倘若认真地分析杜甫的诗歌,会觉得那应该也有心灵承担了太多的忧患和痛苦的原因。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比别人总是站得高,总是看得远。这样的人,他又怎么会不“穷愁”呢?还是顾城说得好:“被人称作诗人的人,他的命运是不幸的。”
参考文献
[1]杜甫《兵车行》
[2]《尚书.召会谏历王弥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