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

来源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l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学的双方来说,课堂提问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学生在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逐渐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了思维的方法,最终形成质疑、提问的能力和习惯,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答问时反馈出来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协调教学活动,或及时改变教学内容,或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或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设计好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为了做到难易适中,要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问题过大、过深、过难。这类问题通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种是极简单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选择问,一种是极肤浅的填空问,如问作者是谁等。这类问题没有任何思考价值,学生不加思索便能对答如流,不仅无助于思维能力的锻炼,且会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如何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呢?一方面,教师要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最常见的是作业情况的反映)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如阅读、口头表达等),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
  教师要设计好问题的难易层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有机的问题系统。课堂提问的用语一定要准确、恰当。
  根据不同课文及问题的不同类型,可采用不同问法: (1) 书面提问。把设计好的问题印在预习提纲上,让学生带题求解,课上检查预习效果,进行交流订正。(2) 设情激问。讲课中,教师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创设出某种情境,把矛盾显示出来,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而讨论、明确答案。(3) 连锁提问。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由浅入深逐步追问,让学生养成寻根究底的良好学风。
  教师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应做到:(1) 以表扬为主。(2) 鼓励求异。(3) 即使多次启而不发,教师也要请学生先坐下,让他听别人的回答,然后请他复述一遍。这种评价的做法对转变差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益处的。
  课堂提问的面应尽可能宽广些,不仅要提问优生,也要提问中等生和学习后进生,做到好中差多方面结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的需求,切忌仅提问少数几个学生甚至只提问某一位学生。
  此外,还要注意两点: (1) 为使提问发挥最大的效益,教师先提出問题,让学生去思考,然后再指定回答的对象,避免因过早指定对象而让其他同学感到回答无望或因不需自己回答而不去思考,影响思维的积极性。(2) 要给坐在不同位置的学生答疑的机会,特别是要注意提问坐在后排或两边的学生,这些区域往往容易被老师忽视。
  (作者单位:南京市石鼓路小学)
其他文献
“隐含的读者”这一概念由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任何一个作家在从事创作的时候,都已经替自己设定了具体的阅读对象,这些对象更多的时候不是现实存在的,而是需要用作品中的空白结构去加以召唤。”读者不是要等作品正式出版之后才登场,而是从创作开始时就已经在了,当然这里的读者一定就是“隐含的读者”。  写作活动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个要素构成,分别对应着写作的客体、主体、载体和受体,这四个要素
期刊
课前三分钟,指的是从准备铃响到上课中间的三分钟时间。  语文学习有四门基本功:“听”“说”“读”“写”。课前的三分钟时间里,听说读写也十分重要。  一、 “听”:用耳朵读  三分钟内如何用“听”来准备一节语文课?语文课前,教师先要准备好“听”的内容。我们班本学期推出“听书”系列活动,即利用一些好用的听书App,上面有大量适合儿童收听的优秀作品,比如简单的绘本故事、儿童文学作品、评书等,把孩子零碎的
期刊
一、 立足文本,营造氛围,明晰语言训练点  课堂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语言习惯、表达意识的主阵地。教师应结合《课程标准》,挖掘文本特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创设语言训练点,以形式多样的训练手段,帮助学生培养语感,提升语言应用能力。  低年级的学生模仿欲望强,在学习中会下意识地模仿教师的发音、语句结构和风格等。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  在课堂中加入“动
期刊
一、 语言—以读感悟  学习小古文,“读”是大法宝。教学过程中,教师范读正音,借助音乐、节奏、歌诀体等形式趣读,利用“玩”读、文白对读等“读”的策略,能帮助学生从读准、读顺到读好、读趣,再到熟读能诵。  以六年级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为例。教师引入小古文《除夕元旦之风景》,并用歌诀体形式带领同学们朗读。通过对比阅读,同学们能体会到不管是现代还是古时,春节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小
期刊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细节”充满了灵性与智慧。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往往要通过对教材的深度挖掘和对学情的预测来营造某种情境,设计教学细节,使课堂变得精彩。  六年级上册的《可能性》一课中有这样一道实践题:取两枚一元钱的硬币,并将两枚硬币一起抛向空中,那么,当硬币落下时两面菊花图案同时出现的可能性是( )。教学中,我故意示错,设置悬念,精心处理细节,以突出问题的普遍性,我问:“随意抛掷两枚硬币,会出现
期刊
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蔓延,却挡不了莘莘学子求学的脚步。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我校从2月初开始了网络授课,努力将疫情对教学进度的影响控制到最低。  一、 课前准备  确定开始网上教学以后,学校思考了三个主要问题:1. 针对七年级学生年龄尚小、自觉性不够高的特点,选用什么样的软件直播才能否满足课堂教学的基本需要?2. 如何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筛选优质资源展示给学生?3. 如何解
期刊
文言文教学要回归文化本性,须时时反观传统,汲取智慧。古代语文教学重视诵读,强调背诵。明清之际的学者陆世仪发现:“十五岁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他主张“人发凡当读书,皆当自十五岁前,使之熟读”(陆世仪《论小学》)。这种做法基本符合青少年智力发展的状况,是科学的,是可取的。  怎样加强诵读教学呢?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力戒“死读书,读死书”的教法,设计崭新的科学的诵读法。 
期刊
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文言人物传记深受命题者的青睐。以2019年江苏省各地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为例,13大市中共有9份试卷选用文言人物传记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初中阶段,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文言人物传记呢?笔者以2019年中考卷的文言文题型为例,结合统编版教材课后习题的设计,对文言人物传记阅读的教学,做了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 积累必备的文化常识  传记类文言文有固定
期刊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等待开发的宝藏,只要我们给孩子们创造挑战自我的契机,触碰他们内心的小宇宙,抓住一切可以发散思维的细节,学生一定会还你一个惊喜。《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一课的教学过程,见证了孩子们的精彩,所以记之。  一、 “提出问题”体现学生表达功底“厚”  上课伊始,我给学生带来书上的主题图,提问:孩子们,你们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生1:大客车和中巴车共有多少座位?  生2:中巴车再增加几个
期刊
笔者以一线教师的身份,从心理学的角度,关注了小学生课堂插嘴的现象,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课堂规范的缺失是上课插嘴的原因之一。儿童插嘴现象行为可看作是自我冲动满足的过程,只不过冲动满足的过程和教师心理上预设的过程出现了偏差。因此,教师要强化儿童遵守纪律的意识,减少课堂上的随意性和不可控因素。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6—12岁的儿童处于“勤奋感对自卑感”的阶段。当学生感到自己不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