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性”历来是一个隐秘的话题,这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普及带来了很大弊端。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是时下最为流行的网络社交方式,使人们的沟通交流更加便利,信息传递的内容更加丰富、及时,更重要的是微信传播具有私密性,避免了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和顾忌。这一特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性健康”教育不再“难以启齿”。接受正规的性健康知识教育,树立正确的性道德,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经管院微信平台运营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结合学生阅读偏好和需求,提出学院微信平台在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和平台建设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性健康;微信平台;传播
大学生作为青少年中思维最为活跃、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正处于两性交往有迫切需求的阶段。诸多调查显示,受中国传统社会观念影响,我国多数高校缺乏系统有效的性健康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和多元文化融合,大学生性态度和性行为日益开放,在性心理发育明显滞后于生理成熟,性意识觉醒而性知识贫乏交错中,大学生普遍缺乏性健康自我保护意识,导致近年丁香社公众艾滋快速上升,疫情严峻;加上“莆田系医院”商业广告的误导,产生更多的性生理及性心理困扰,学生中情感问题及意外怀孕日渐增加,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隐患和新的挑战。改进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方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性观念,加强大学生性行为的责任感和“性品质”,探索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健康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一、微信平台在“性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一)贴近学生生活,易于接受
高校微信公眾号发布的信息囊括了校园新闻、学生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内容,与学生校园生活紧密相关,符合大学生对信息的认知需求和偏好,在较为宽松和自由的情况下学生更容易浏览和接受发布的教育内容。
(二)“一对一”传播,精准隐蔽
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发布具有传播广泛、快速、便捷、精确等特点。微信传输方式安全隐蔽,符合学生隐私和自尊需要,避免了公开课堂面对面的压力和尴尬,为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搭建了一座轻松交流的桥梁。
(三)存储查询便捷,有助于教育信息再传播
从信息储存上看,微信平台使用户对以往重要信息的查询更为容易实现。学生用户可以将平台发送的有用信息再次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实现信息的再传播,扩大教育效果。
(四)“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参与发布信息,教育被动变主动
在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行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必不可少。学生一方面作为信息的编辑者、发布者,一方面又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对学生群体的心理较为了解,信息整理和发布时更“接地气”,“同伴教育”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让教育从被动到主动。
二、我校学生“性健康”知识调查数据分析
2015年,笔者所在的科研小组对云南林业技术学院进行大学生性健康知识调查。围绕大学生恋爱经历、婚前性行为、同居、性行为保护措施、非意愿妊娠与堕胎经历、性知识获取等方面内容开展调查。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226份,其中男生55份,占问卷总数比例的20.7%;女生问卷211份,占问卷总数比例79.3%。由于所调查对象的所在专业以及学校自身招生情况等原因的影响,男生人数所占较少,主要以女生为主。
1、婚前性行为年龄分布统计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在“有过性行为经历”的学生群体中,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的年龄主要分布在18、19、20岁,分别占这类学生群体的32.8%、20.7%以及22.4%,该年龄段大概处于一年级到三年级之间。因此笔者推断,该类学生群体进入大学后,较放松,而且谈恋爱的经历也会比较多,容易发生性行为。
2、婚前性行为使用安全措施统计情况:
“有过性行为经历”与“第一次性行为发生时是否使用安全套”的结果如右图所示,其中“否”和“记不清”选项分别占有58.6%和15.5%。由此可见,大部分同学在第一次性行为中,安全措施意识比较薄弱,这为发生意外妊娠以及传播疾病留下了隐患。
3、希望了解的性健康知识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有过还是没有性行为经历的同学,都对于性健康知识中“两性情感的理”以及“性生理/性心理”方面的知识比较感兴趣。由此看来,当前这个大学生群体,是希望了解更多的科学的性知识,同时也更希望有一个更好的处理两性情感问题的方法,这是大家普遍关心的,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教学中反映出对同学这种需求的回应。同时在“性道德/性法律”这一选项中,“有过性行为经历”的同学有12.5%想了解该方面的知识,而没有该经历的同学中有20.3%希望了解;由此数据笔者可以推测,有过性行为的同学对于“性道德/性法律”的意识相对比较薄弱,或者相对不重视这一方面。
4、对于获取性知识途径的看法:
统计显示,无论是没有还是有过性行为的同学,都更加赞同“系统课堂教育”是获取性知识的最好的形式。对于没有过性行为的同学而言,有相对比较多的同学(34.2%)赞成“媒体(书刊/网络等)”形式。笔者推论,这或是与该类同学获取性知识的主要途径来自媒体有关。
三、关于学生阅读偏好和需求的问卷调查
(一)经管院微信平台运营现状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经管院微信平台是该校二级学院官方注册运作的公众平台服务号,致力于利用新媒体开拓校园信息交互渠道,定期向关注群体提供有效信息,该平台自2013年11月6日正式上线并推送信息以来,截至2016年3月13日,累积关注人数已达到980人,其中学生用户占绝大部分。消息推送保持在平均每周2次(放假除外),每次2-5条不等。目前已经成为运营稳定,师生认可的信息获取渠道,在全校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
(二)学生阅读偏好及需求调查 笔者发起了关于学生阅读偏好及功能开发为主题的手机调查问卷,从以上几个方面设置问题22个,问卷集中针对学院师生发放。收回的有效问卷308份,具有一定代表性。
结果显示,50%的被调查者每天都会浏览公众平台,可见微信在学生群体中的受众面极广;92.%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关注学院微信平台,53.75%的群体认为学院平台只要有新推送内容都会查看。
在获取学院信息方式的多选调查上,73.75%都选择了微信平台,72.5%选择了辅导员或导师,68.75%通过班级群消息或班会,55%通过校园网站,47.5%通过班委和同学。以上问题反映出学生获取学院动态的主要渠道,其中辅导员、班会、同学都是传统信息获取方式,微信平台和校园网采用的新媒体传输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被师生所采纳。
在微信信息扩散方面,60%的群体偶尔会分享精彩的公众号内容至朋友圈,71.25%的群体表示偶尔会参与平台投票活动,这部分调查反映出信息接受者多数为“看客”,在参与互动方面的积极性略有不足,这也一定程度暴露出平台单项传递信息难以获得反馈,如果内容不够吸引人则更难获得扩散。
在易于阅读形式的调查上,66.25%选择标题新颖的内容,53.75%选择了语言诙谐的内容,53%选择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内容。同时有73.74%的群体认为学院微信平台的优点是较为贴近学生生活,47.5%认为缺点是内容单一,不足以吸引眼球。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微信平台提供的服务和内容有较高的期待和要求,内容的选择、标题的归纳和文字编辑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阅读意愿。这对平台下一步推送信息有较好的指导性。
四、微信平台在性健康教育之路径探索
(一)系统课程与新媒体传播“双管齐下”
在平台日常推送信息中开发性健康专栏,内容与系统课程相配套、互补,双管齐下。包括两性交往、生理卫生、预防保护、性道德等方面文章与视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强化他们的自尊自爱意识及社会、家庭责任感,科学有效的处理突发情况。
(二)优化团队结构,加大全面培训
高校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性健康教育工作,其主要的实现途径是信息推送和发布。要有团队、有监管和专业化,培养师生基本的媒介素养,在实践中提高对信息进行选择、理解的能力及有效发布信息的能力。
(三)注重内容的“微”创新
根据调查,内容形式新颖、文字表述“接地气”的信息有较强吸引力。一方面鼓励产生一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契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原创作品,如《那些男女生應该知道的事儿》,《“大姨妈”的故事》。另一方面,注重栏目编排技巧,版面突出青春、活力和时尚元素,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此外,还可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和故事分享,鼓励学生投票回复、参与讨论,把握学生舆论动态。
(四)联手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开展工作
有部分同学存在困惑苦于求助无门,微信平台可在发布内容中提供学院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联系方式、开放时间、心理辅导教师邮箱、微信等,为个别心理辅导提供求助渠道。邀请这方面老师参与发布内容的话题讨论,及时交互为同学们解惑答疑。
五、结语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是伴随学生成长不可忽略的过程,它关乎着青春期的身心健康,又关乎青年个体未来的性爱与婚姻,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共同配合完成,目前家庭这方面的教育容易被忽略,社会教育往往不能提供确切的指导,学校就更要打破传统回避的观念,利用学生们熟悉和喜爱的新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既为高校学生管理找出新方向,又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覃念.初论自媒体在性教育中的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罗刚.当代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情况综述及其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性科学,2014,v.23;No.16801:71-74.
[3]谭蓓蓓.高校大学生性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8.
关键词:大学生;性健康;微信平台;传播
大学生作为青少年中思维最为活跃、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正处于两性交往有迫切需求的阶段。诸多调查显示,受中国传统社会观念影响,我国多数高校缺乏系统有效的性健康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和多元文化融合,大学生性态度和性行为日益开放,在性心理发育明显滞后于生理成熟,性意识觉醒而性知识贫乏交错中,大学生普遍缺乏性健康自我保护意识,导致近年丁香社公众艾滋快速上升,疫情严峻;加上“莆田系医院”商业广告的误导,产生更多的性生理及性心理困扰,学生中情感问题及意外怀孕日渐增加,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隐患和新的挑战。改进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方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性观念,加强大学生性行为的责任感和“性品质”,探索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健康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一、微信平台在“性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一)贴近学生生活,易于接受
高校微信公眾号发布的信息囊括了校园新闻、学生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内容,与学生校园生活紧密相关,符合大学生对信息的认知需求和偏好,在较为宽松和自由的情况下学生更容易浏览和接受发布的教育内容。
(二)“一对一”传播,精准隐蔽
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发布具有传播广泛、快速、便捷、精确等特点。微信传输方式安全隐蔽,符合学生隐私和自尊需要,避免了公开课堂面对面的压力和尴尬,为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搭建了一座轻松交流的桥梁。
(三)存储查询便捷,有助于教育信息再传播
从信息储存上看,微信平台使用户对以往重要信息的查询更为容易实现。学生用户可以将平台发送的有用信息再次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实现信息的再传播,扩大教育效果。
(四)“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参与发布信息,教育被动变主动
在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行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必不可少。学生一方面作为信息的编辑者、发布者,一方面又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对学生群体的心理较为了解,信息整理和发布时更“接地气”,“同伴教育”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让教育从被动到主动。
二、我校学生“性健康”知识调查数据分析
2015年,笔者所在的科研小组对云南林业技术学院进行大学生性健康知识调查。围绕大学生恋爱经历、婚前性行为、同居、性行为保护措施、非意愿妊娠与堕胎经历、性知识获取等方面内容开展调查。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226份,其中男生55份,占问卷总数比例的20.7%;女生问卷211份,占问卷总数比例79.3%。由于所调查对象的所在专业以及学校自身招生情况等原因的影响,男生人数所占较少,主要以女生为主。
1、婚前性行为年龄分布统计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在“有过性行为经历”的学生群体中,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的年龄主要分布在18、19、20岁,分别占这类学生群体的32.8%、20.7%以及22.4%,该年龄段大概处于一年级到三年级之间。因此笔者推断,该类学生群体进入大学后,较放松,而且谈恋爱的经历也会比较多,容易发生性行为。
2、婚前性行为使用安全措施统计情况:
“有过性行为经历”与“第一次性行为发生时是否使用安全套”的结果如右图所示,其中“否”和“记不清”选项分别占有58.6%和15.5%。由此可见,大部分同学在第一次性行为中,安全措施意识比较薄弱,这为发生意外妊娠以及传播疾病留下了隐患。
3、希望了解的性健康知识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有过还是没有性行为经历的同学,都对于性健康知识中“两性情感的理”以及“性生理/性心理”方面的知识比较感兴趣。由此看来,当前这个大学生群体,是希望了解更多的科学的性知识,同时也更希望有一个更好的处理两性情感问题的方法,这是大家普遍关心的,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教学中反映出对同学这种需求的回应。同时在“性道德/性法律”这一选项中,“有过性行为经历”的同学有12.5%想了解该方面的知识,而没有该经历的同学中有20.3%希望了解;由此数据笔者可以推测,有过性行为的同学对于“性道德/性法律”的意识相对比较薄弱,或者相对不重视这一方面。
4、对于获取性知识途径的看法:
统计显示,无论是没有还是有过性行为的同学,都更加赞同“系统课堂教育”是获取性知识的最好的形式。对于没有过性行为的同学而言,有相对比较多的同学(34.2%)赞成“媒体(书刊/网络等)”形式。笔者推论,这或是与该类同学获取性知识的主要途径来自媒体有关。
三、关于学生阅读偏好和需求的问卷调查
(一)经管院微信平台运营现状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经管院微信平台是该校二级学院官方注册运作的公众平台服务号,致力于利用新媒体开拓校园信息交互渠道,定期向关注群体提供有效信息,该平台自2013年11月6日正式上线并推送信息以来,截至2016年3月13日,累积关注人数已达到980人,其中学生用户占绝大部分。消息推送保持在平均每周2次(放假除外),每次2-5条不等。目前已经成为运营稳定,师生认可的信息获取渠道,在全校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
(二)学生阅读偏好及需求调查 笔者发起了关于学生阅读偏好及功能开发为主题的手机调查问卷,从以上几个方面设置问题22个,问卷集中针对学院师生发放。收回的有效问卷308份,具有一定代表性。
结果显示,50%的被调查者每天都会浏览公众平台,可见微信在学生群体中的受众面极广;92.%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关注学院微信平台,53.75%的群体认为学院平台只要有新推送内容都会查看。
在获取学院信息方式的多选调查上,73.75%都选择了微信平台,72.5%选择了辅导员或导师,68.75%通过班级群消息或班会,55%通过校园网站,47.5%通过班委和同学。以上问题反映出学生获取学院动态的主要渠道,其中辅导员、班会、同学都是传统信息获取方式,微信平台和校园网采用的新媒体传输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被师生所采纳。
在微信信息扩散方面,60%的群体偶尔会分享精彩的公众号内容至朋友圈,71.25%的群体表示偶尔会参与平台投票活动,这部分调查反映出信息接受者多数为“看客”,在参与互动方面的积极性略有不足,这也一定程度暴露出平台单项传递信息难以获得反馈,如果内容不够吸引人则更难获得扩散。
在易于阅读形式的调查上,66.25%选择标题新颖的内容,53.75%选择了语言诙谐的内容,53%选择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内容。同时有73.74%的群体认为学院微信平台的优点是较为贴近学生生活,47.5%认为缺点是内容单一,不足以吸引眼球。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微信平台提供的服务和内容有较高的期待和要求,内容的选择、标题的归纳和文字编辑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阅读意愿。这对平台下一步推送信息有较好的指导性。
四、微信平台在性健康教育之路径探索
(一)系统课程与新媒体传播“双管齐下”
在平台日常推送信息中开发性健康专栏,内容与系统课程相配套、互补,双管齐下。包括两性交往、生理卫生、预防保护、性道德等方面文章与视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强化他们的自尊自爱意识及社会、家庭责任感,科学有效的处理突发情况。
(二)优化团队结构,加大全面培训
高校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性健康教育工作,其主要的实现途径是信息推送和发布。要有团队、有监管和专业化,培养师生基本的媒介素养,在实践中提高对信息进行选择、理解的能力及有效发布信息的能力。
(三)注重内容的“微”创新
根据调查,内容形式新颖、文字表述“接地气”的信息有较强吸引力。一方面鼓励产生一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契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原创作品,如《那些男女生應该知道的事儿》,《“大姨妈”的故事》。另一方面,注重栏目编排技巧,版面突出青春、活力和时尚元素,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此外,还可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和故事分享,鼓励学生投票回复、参与讨论,把握学生舆论动态。
(四)联手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开展工作
有部分同学存在困惑苦于求助无门,微信平台可在发布内容中提供学院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联系方式、开放时间、心理辅导教师邮箱、微信等,为个别心理辅导提供求助渠道。邀请这方面老师参与发布内容的话题讨论,及时交互为同学们解惑答疑。
五、结语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是伴随学生成长不可忽略的过程,它关乎着青春期的身心健康,又关乎青年个体未来的性爱与婚姻,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共同配合完成,目前家庭这方面的教育容易被忽略,社会教育往往不能提供确切的指导,学校就更要打破传统回避的观念,利用学生们熟悉和喜爱的新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既为高校学生管理找出新方向,又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覃念.初论自媒体在性教育中的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罗刚.当代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情况综述及其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性科学,2014,v.23;No.16801:71-74.
[3]谭蓓蓓.高校大学生性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