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介绍我国化妆品市场当今的发展状况。化妆品行业在全球各个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亚太地区增长迅猛。笔者分析国际大牌及日韩系化妆品对国内化妆品行业的冲击。已经对现行化妆品市场新宠产品——医美级产品进行解析,为化妆品行业的创业者选择新项目和发展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化妆品;国产品牌;进口品牌;医美级护肤品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058
一、国内化妆品市场现状:
中国美容化妆品市场,经过20多年的迅猛发展,现今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中国的化妆品市场是全世界最大的新兴市场,在短短的20多年里,中国化妆品行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简单粗放到科技领先、集团化经营,全行业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极富生机活力的产业大军。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化妆品行业“十三五”市场前瞻与发展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0-2015年中国规模以上化妆品企业销售收入保持年均17%左右的增长趋势,2013年为1032.98亿元,同比增长22.53%,增速达到近五年最大值;2016年销售收入大幅下滑,为1193亿元,同比下降13.85%。
二、国内化妆品市场前景: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产阶级数量增长,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是促进化妆品消费的重要原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616元,同比增长率7.8%,过去十年间翻了三倍。中产阶级正在逐步扩大,根据最新的2015年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中产阶级成年人口占成年人口比例为20.1%;中产阶级成年人平均财富约为13.9万美元。中产阶级成年人口数量为2.04亿人,所掌握的总财富为28.3万亿美元,远超美国和日本同期的16.8万亿美元和9.7万亿美元。因此,无论是以中产阶级人口规模,还是中产阶级总财富来看,中国都跃居世界榜首。随着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的提高,快速成长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将成为推动中高端消费品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中产阶级数量的增长及居民消费的升级将带动化妆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国产品牌的现状。
1、欧美大牌对国产品牌形成冲击。我国高端化妆品市场被国际名牌把控,各大百货商场已难见国产品牌专柜。国产化妆品虽然牢牢把握中低端市场,但缺乏国际名牌,其科技创新能力和品牌塑造能力尚偏弱。进口化妆品关税下调后,雅诗兰黛、倩碧、sk2等多个一线国际品牌均宣布降价,对国产品牌产生一定冲击。
2、日韩化妆品对国产品牌的冲击。2015年韩国化妆品借助韩国时尚产业高速发展的东风积极进军我国市场,前7个月进口货值3.7亿美元,同比增长2.5倍,韩国化妆品市场定位和价格与国产化妆品接近,其进口量的大幅增长将对国产品牌带来冲击。
四、未来市场导向型
1、产品创新性。随着现今的消费者更趋年轻化,对产品的要求也更加苛刻,加上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觉得省时省錢才是王道,对化妆品生产企业也提出了挑战,市场需要越来越多的多效合一产品来满足这些需求。
2、随着全球环保呼声的日益高涨,消费者对化妆品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 产品发展趋势必须是绿色环保可生物降解的产品。源自天然成分和原料的化妆品产品将会越来越多的在市场上出现。另外, 一些有机 / 天然护肤品专卖店的出现也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接触, 并且方便购买到天然 / 有机护肤品, 比如 Whole Foods 和 John Lewis′s BeautyHall 等。
五、医美级护肤品——市场新宠。
医美级护肤品。这类护肤品的功效都是通过日常的保养手段,促使肌肤吸收产品,使其有效成分能作用于肌肤内部,不是一蹴而就的。然而医美级护肤品的分子量可能更小,浓度也相对叫高,一些科技也能促使有效成分直达肌肤的真皮层进行修护。医美级护肤品能保证很好的安全性,首先它们在成分上都是选择低敏性和纯度有保障的原料,配比也是有严格规范的。其次,你只需要每天涂抹在肌肤上就行,如果出现不适直接停用即可。而且大多数医美级的产品都可以直接用于整形术后,可见它们的安全性是相当高的。比如韩国素玳(SUDEE)玻尿酸补水面膜、灵芝多肽面膜都是消费者所喜欢的产品。
当然,这类产品不是说用一两天这样的产品就能看到肌肤本质上的改善,毕竟肌肤对于护肤品的吸收因人而异,而且吸收量也有限,只有长期使用,方能感受到肌理变化。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场持久戰。
以专业、安全、高效著称的医美,真正得以与护肤结合、成为大众化妆品消费的一份子,并迅速走红,还要归功于一个载体——面膜,面膜品类在国内的大规模普及,其中韩国水光针面膜、SNP动物面膜这类创新型产品,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小众的专属用品扩大为大众青睐,从美容院、沙龙会等专业场所蔓延至化妆品专营店,这是否意味着医美级化妆品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
“医美+护肤”又能否为市场所接受,走入寻常百姓家?
参考文献:
[1]《2017年中国化妆品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朱茜,前瞻产业研究院,2017
[2]《欧盟、美国和中国关于化妆品宣称规定的比较》李能,王二曼,《日用化学品科学》,2017
[3]《关于本土化妆品品牌建设的若干思考》张敏怡 - 《科技信息》 - 2011
关键词:化妆品;国产品牌;进口品牌;医美级护肤品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058
一、国内化妆品市场现状:
中国美容化妆品市场,经过20多年的迅猛发展,现今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中国的化妆品市场是全世界最大的新兴市场,在短短的20多年里,中国化妆品行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简单粗放到科技领先、集团化经营,全行业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极富生机活力的产业大军。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化妆品行业“十三五”市场前瞻与发展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0-2015年中国规模以上化妆品企业销售收入保持年均17%左右的增长趋势,2013年为1032.98亿元,同比增长22.53%,增速达到近五年最大值;2016年销售收入大幅下滑,为1193亿元,同比下降13.85%。
二、国内化妆品市场前景: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产阶级数量增长,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是促进化妆品消费的重要原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616元,同比增长率7.8%,过去十年间翻了三倍。中产阶级正在逐步扩大,根据最新的2015年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中产阶级成年人口占成年人口比例为20.1%;中产阶级成年人平均财富约为13.9万美元。中产阶级成年人口数量为2.04亿人,所掌握的总财富为28.3万亿美元,远超美国和日本同期的16.8万亿美元和9.7万亿美元。因此,无论是以中产阶级人口规模,还是中产阶级总财富来看,中国都跃居世界榜首。随着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的提高,快速成长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将成为推动中高端消费品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中产阶级数量的增长及居民消费的升级将带动化妆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国产品牌的现状。
1、欧美大牌对国产品牌形成冲击。我国高端化妆品市场被国际名牌把控,各大百货商场已难见国产品牌专柜。国产化妆品虽然牢牢把握中低端市场,但缺乏国际名牌,其科技创新能力和品牌塑造能力尚偏弱。进口化妆品关税下调后,雅诗兰黛、倩碧、sk2等多个一线国际品牌均宣布降价,对国产品牌产生一定冲击。
2、日韩化妆品对国产品牌的冲击。2015年韩国化妆品借助韩国时尚产业高速发展的东风积极进军我国市场,前7个月进口货值3.7亿美元,同比增长2.5倍,韩国化妆品市场定位和价格与国产化妆品接近,其进口量的大幅增长将对国产品牌带来冲击。
四、未来市场导向型
1、产品创新性。随着现今的消费者更趋年轻化,对产品的要求也更加苛刻,加上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觉得省时省錢才是王道,对化妆品生产企业也提出了挑战,市场需要越来越多的多效合一产品来满足这些需求。
2、随着全球环保呼声的日益高涨,消费者对化妆品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 产品发展趋势必须是绿色环保可生物降解的产品。源自天然成分和原料的化妆品产品将会越来越多的在市场上出现。另外, 一些有机 / 天然护肤品专卖店的出现也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接触, 并且方便购买到天然 / 有机护肤品, 比如 Whole Foods 和 John Lewis′s BeautyHall 等。
五、医美级护肤品——市场新宠。
医美级护肤品。这类护肤品的功效都是通过日常的保养手段,促使肌肤吸收产品,使其有效成分能作用于肌肤内部,不是一蹴而就的。然而医美级护肤品的分子量可能更小,浓度也相对叫高,一些科技也能促使有效成分直达肌肤的真皮层进行修护。医美级护肤品能保证很好的安全性,首先它们在成分上都是选择低敏性和纯度有保障的原料,配比也是有严格规范的。其次,你只需要每天涂抹在肌肤上就行,如果出现不适直接停用即可。而且大多数医美级的产品都可以直接用于整形术后,可见它们的安全性是相当高的。比如韩国素玳(SUDEE)玻尿酸补水面膜、灵芝多肽面膜都是消费者所喜欢的产品。
当然,这类产品不是说用一两天这样的产品就能看到肌肤本质上的改善,毕竟肌肤对于护肤品的吸收因人而异,而且吸收量也有限,只有长期使用,方能感受到肌理变化。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场持久戰。
以专业、安全、高效著称的医美,真正得以与护肤结合、成为大众化妆品消费的一份子,并迅速走红,还要归功于一个载体——面膜,面膜品类在国内的大规模普及,其中韩国水光针面膜、SNP动物面膜这类创新型产品,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小众的专属用品扩大为大众青睐,从美容院、沙龙会等专业场所蔓延至化妆品专营店,这是否意味着医美级化妆品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
“医美+护肤”又能否为市场所接受,走入寻常百姓家?
参考文献:
[1]《2017年中国化妆品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朱茜,前瞻产业研究院,2017
[2]《欧盟、美国和中国关于化妆品宣称规定的比较》李能,王二曼,《日用化学品科学》,2017
[3]《关于本土化妆品品牌建设的若干思考》张敏怡 - 《科技信息》 -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