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昨天从微信上看到了“钟山说事”中关于高考的视频——高考天问。我被钟山大胆的言论震惊了:在中国官本位的背景下,竟然还有这么个敢冒天下之大不讳的人,能够这样字字见血的来谈论这样一个敏感的话题!
在视频中,钟山罗列了我国历年来发生在高考中的事,并以一种极其愤慨的语气提出了问题:这个去年有今年有明年有年年有的高考,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是的,这样一个年年有的高考有那么重要吗?重要到学生、家长、老师以及全社会都如临大敌,为了一个高考不惜动用大批人力物力和精力?
如果说在过去,人们寒窗苦读是为了光宗耀祖出人头地改变命运的话,那么现在在全国扩招,只要有钱就有大学读,读出来后依然面对失业的无奈现状,我们是为了什么而如此看重这样一场并不能给考生带来任何好处的考试呢?
面对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我想到了我们目前所谓的“素质教育”。在教育界还没有提出“素质教育”这个话题时,我想我还是明白什么是“素质教育”的,但是现在,在进入教育界十四年之后,我越来越不明白我们天天挂在嘴边的所谓“素质教育”是什么。
我曾怀着满腔的热情阅读《哈利波特》,从那部描述精彩的著作中探究西方的教育;我曾认真地研读孔子的经历,知道了孔子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我也曾不断地将我国二三十年前或更久远之前的教育和现在进行对比,得到的却是一个让我伤心的结论——目前的所谓素质教育,远远落后于当初的非素质教育。
如果说,我们的国情不同于西方国家,不能照搬他们的教育模式的话,那么是不是可以寻找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路,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一个脚印一个坑的走下去?
记得上个月,我在一个小学三年级孩子的推荐下,阅读了一本日本作家写的作品——《窗边的小豆豆》。在那本书中,我发现日本的教育改革也是从五六十年代开始的。那个时候,日本人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和我国八十年代极其相似。然后,就开始有一些从事教育的工作者,自发到西方国家去学习,回国后再结合本国的国情,以自筹资金的方式办起了实验学校,专门接收那些让所有老师都头疼的所谓差生,以一种极其人道,完全尊重学生个体能力发展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在那个学校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老师们只提出课题,定下完成的时间,却不进行解说,所有问题的解决完全靠学生自己。他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完成当天的学习,老师则不会加以干涉。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每一个对生活都充满了好奇,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在面对问题时,也总是能在第一时间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想着找人来帮忙。
我想,这才是素质教育吧。因为它教给了学生需要的、想要的东西,它让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了独立的个体。
我们每天都在说 “素质教育”,可素质教育是什么?到现在为止,国内并没有一个让我们可以学习的模板。我们目前所做的,是日甚一日的应试教育。虽然都知道一味的应试对学生只有百害而无一利。但是,不应试行吗?家长能不以学生成绩的高低论教师的能力吗?学校能不以学生的成绩来评定教师的业绩吗?不能。既然不能,那么,就只有应试。你考什么,我便教给学生什么。同样类型的题,就教给他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总之,所有的一切行为,皆为考试,皆为分数。所以,清醒着的你告诉我,这样的教育,除了教出一个个考试机器,还能教出什么?
先哲们一再的告诫我们: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如果照着目前的形式去发展,还有何“智”可言?还有何“强”可言?君不见,现在的孩子除了上学就是上辅导班?家长们总是害怕自己的孩子会因为少上了一节课,少学了一分钟而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学得好,他们做牛做马,事事躬亲。他们怕孩子因为洗一件衣服拖一次地板而耽误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学习成绩会不会真的如他父母所愿我不知道,但长大后自私自利,受不得委屈是一定的。一个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能力未必有多少却又受不得一丁点儿委屈的人,能够有多大的成就那就是显而易见的了。
面对这样的尴尬,我不禁扪心自问:既不能给学生带来更美好的未来,又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那么我们每天所做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在这表面是素质教育,实则是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应当教给学生什么,我们又能教给学生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这归根到底不是教育理念的问题,而是国民观念的问题。只要这种观念一天不改变,那么无论推行什么样的教育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不管如何开的头,末了一定还得回到起点。最终都会变成“四不象”。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是观念,又怎么能轻易改变?这话说得没错。对于一个在我们头脑之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想要在一朝一夕之间改变,那是不可能的。既不能轻易转变,那就只有在点滴之中渗透。比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淡化分数的作用。将受教育当成是生活的必须而不是为了上大学或成为什么。虽然可能会发生这样那样不可预知的危险,但也应当尽可能的在校内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比如成立各种社团,或由学生自发组成兴趣小组,来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也可以结合本校特点开设一些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如黎族地区的学校可以開设竹杆舞、黎锦、黎染等课程,请当地有这样技术的前辈来教授。这样,既可以保持我们传统的东西不丢失,又可以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技能。相信这样的课程学生一定是乐意来学习的。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余多参与一些公益活动,以此增加课本所不能教给学生的其他知识和能力,切不可因为蛇的缘故就不允许绳子的存在。
我们应当教给学生更实在更有用的东西。什么才是有用的呢?就是学生个体所需要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需要,我们只有针对他们的需要,因需而教,才能被学生所接受。
所以,就让我们在这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本着教育的初衷和坚持,教给学生做人的根本与责任,教给他们在社会上立足的品质与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蓝天下发挥独属于自己的光彩吧!
在视频中,钟山罗列了我国历年来发生在高考中的事,并以一种极其愤慨的语气提出了问题:这个去年有今年有明年有年年有的高考,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是的,这样一个年年有的高考有那么重要吗?重要到学生、家长、老师以及全社会都如临大敌,为了一个高考不惜动用大批人力物力和精力?
如果说在过去,人们寒窗苦读是为了光宗耀祖出人头地改变命运的话,那么现在在全国扩招,只要有钱就有大学读,读出来后依然面对失业的无奈现状,我们是为了什么而如此看重这样一场并不能给考生带来任何好处的考试呢?
面对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我想到了我们目前所谓的“素质教育”。在教育界还没有提出“素质教育”这个话题时,我想我还是明白什么是“素质教育”的,但是现在,在进入教育界十四年之后,我越来越不明白我们天天挂在嘴边的所谓“素质教育”是什么。
我曾怀着满腔的热情阅读《哈利波特》,从那部描述精彩的著作中探究西方的教育;我曾认真地研读孔子的经历,知道了孔子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我也曾不断地将我国二三十年前或更久远之前的教育和现在进行对比,得到的却是一个让我伤心的结论——目前的所谓素质教育,远远落后于当初的非素质教育。
如果说,我们的国情不同于西方国家,不能照搬他们的教育模式的话,那么是不是可以寻找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路,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一个脚印一个坑的走下去?
记得上个月,我在一个小学三年级孩子的推荐下,阅读了一本日本作家写的作品——《窗边的小豆豆》。在那本书中,我发现日本的教育改革也是从五六十年代开始的。那个时候,日本人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和我国八十年代极其相似。然后,就开始有一些从事教育的工作者,自发到西方国家去学习,回国后再结合本国的国情,以自筹资金的方式办起了实验学校,专门接收那些让所有老师都头疼的所谓差生,以一种极其人道,完全尊重学生个体能力发展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在那个学校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老师们只提出课题,定下完成的时间,却不进行解说,所有问题的解决完全靠学生自己。他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完成当天的学习,老师则不会加以干涉。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每一个对生活都充满了好奇,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在面对问题时,也总是能在第一时间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想着找人来帮忙。
我想,这才是素质教育吧。因为它教给了学生需要的、想要的东西,它让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了独立的个体。
我们每天都在说 “素质教育”,可素质教育是什么?到现在为止,国内并没有一个让我们可以学习的模板。我们目前所做的,是日甚一日的应试教育。虽然都知道一味的应试对学生只有百害而无一利。但是,不应试行吗?家长能不以学生成绩的高低论教师的能力吗?学校能不以学生的成绩来评定教师的业绩吗?不能。既然不能,那么,就只有应试。你考什么,我便教给学生什么。同样类型的题,就教给他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总之,所有的一切行为,皆为考试,皆为分数。所以,清醒着的你告诉我,这样的教育,除了教出一个个考试机器,还能教出什么?
先哲们一再的告诫我们: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如果照着目前的形式去发展,还有何“智”可言?还有何“强”可言?君不见,现在的孩子除了上学就是上辅导班?家长们总是害怕自己的孩子会因为少上了一节课,少学了一分钟而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学得好,他们做牛做马,事事躬亲。他们怕孩子因为洗一件衣服拖一次地板而耽误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学习成绩会不会真的如他父母所愿我不知道,但长大后自私自利,受不得委屈是一定的。一个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能力未必有多少却又受不得一丁点儿委屈的人,能够有多大的成就那就是显而易见的了。
面对这样的尴尬,我不禁扪心自问:既不能给学生带来更美好的未来,又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那么我们每天所做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在这表面是素质教育,实则是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应当教给学生什么,我们又能教给学生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这归根到底不是教育理念的问题,而是国民观念的问题。只要这种观念一天不改变,那么无论推行什么样的教育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不管如何开的头,末了一定还得回到起点。最终都会变成“四不象”。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是观念,又怎么能轻易改变?这话说得没错。对于一个在我们头脑之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想要在一朝一夕之间改变,那是不可能的。既不能轻易转变,那就只有在点滴之中渗透。比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淡化分数的作用。将受教育当成是生活的必须而不是为了上大学或成为什么。虽然可能会发生这样那样不可预知的危险,但也应当尽可能的在校内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比如成立各种社团,或由学生自发组成兴趣小组,来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也可以结合本校特点开设一些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如黎族地区的学校可以開设竹杆舞、黎锦、黎染等课程,请当地有这样技术的前辈来教授。这样,既可以保持我们传统的东西不丢失,又可以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技能。相信这样的课程学生一定是乐意来学习的。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余多参与一些公益活动,以此增加课本所不能教给学生的其他知识和能力,切不可因为蛇的缘故就不允许绳子的存在。
我们应当教给学生更实在更有用的东西。什么才是有用的呢?就是学生个体所需要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需要,我们只有针对他们的需要,因需而教,才能被学生所接受。
所以,就让我们在这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本着教育的初衷和坚持,教给学生做人的根本与责任,教给他们在社会上立足的品质与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蓝天下发挥独属于自己的光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