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与综合应用”能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发展他们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下面就以一年级数学教材中的《我们认识的数》、《假日小队》、《有趣的拼搭》和《小小的商店》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1、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情景中观察、思考。《我们认识的数》就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以后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景中用100以内的数学描述事物,培养数感,并增强学生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日常生活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卡通形象皮卡丘带小朋友遨游数学王国,并启发:数学王国里的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到处可以看到,找找看,看谁眼睛最亮!学生积极主动的用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对数学也产生了亲切感,学习兴趣明显增强。
2、培养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中也到处都有数学问题。教师应拓展学生的视野,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学生善于把生活中的实际事物与数学联系起来,用数学的眼光分析事物,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了上好《假日小队》,我提前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假日小队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素材。教学这节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小队活动情况,感受集体活动的快乐。然后介绍教科书中的假日小队活动,鼓励学生观察活动场景,提出数学問题。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甚至是没办法解决的“怪问题”,我也从不批评,而是引导、鼓励: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都是智慧小博士。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好吗?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倍感亲切、兴奋,效果当然好。接着,我再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小队活动提出数学问题,并开展小组竞赛,看哪组提出的问题对,解答也正确。最后,我进一步启发: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更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吗?这样学生数学的眼睛越来越亮,提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
二、观察、操作、猜测、讨论相结合,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1、多种感官全面参与。
每位学生都动手、动眼、动脑、动口是学好“实践活动”的关键。在教学《有趣的拼搭》时,我首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立体图形的事物,让学生通过观察说一说是什么形状的,从而抽象出这几种几何图形,然后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的积木,让学生分组“堆堆搭搭”,在搭搭之前,我先让全体小朋友猜一猜:哪种形状的物体能堆得很高,哪种形状的物体不容易堆高,哪种形状的物体怎么也堆不高。然后再动手堆搭,使学生怀着好奇的心情,兴趣盎然的进入学习状态。操作后我让每个同学汇报自己的感受,说说通过堆搭发现了什么?自己的猜测对不对?由此想到了什么?然后我进一步启发:球怎么也堆不高,它的心理难过极了,难道它就没有特长吗?小朋友想想办法让它也高兴高兴。这时我随机出示斜板,让学生想到比赛“跑”步,从而把这几种形状的积木“推推滚滚”,并说说:谁跑得快?谁跑得慢?这时学生兴趣很浓,我没有就此罢休,而是进一步启发:你还能想想办法让长方体和正方体也跑得快一些吗?试试看!这时学生的积极性更高,思维更活跃了,想出了把球放在长方体或正方体上面的“推”和把长方体或正方体系在球上的“拉”等许多好办法。通过学习学生不但对这些图形的特征有了进一步感知,也体会到了平面与曲面的区别,增强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2、讨论、交流、合作学习。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充分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动动脑筋,讨论讨论,动手试试看,老师相信你们能成功。较难的问题,我让他们讨论,得出答案时,我让他们交流,遇到困难时,我鼓励他们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诱导,给予点拨。从而真正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团结协作,共同进步,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设计数学游戏、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自主探索的情景。
在“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景,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如在教学“小小商店”时,我出示商店一角的情景图,让学生结合图想:买两样东西大约要带多少钱?50元最多能买几件东西,最少能买几件?这样的问题虽然不要学生直接回答买东西一共要多少钱,但学生必须要先计算才能知道大约要带多少钱。而50元钱最多能买几件东西?最少能买几件?学生必须先想一想:怎样才能买得物品多呢?选价钱贵的,还是选价钱便宜的?然后再请他们自己选、自己算、自己买,最后汇报结果,这样学生就有了更多的深刻探索和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一个人的数学素质不仅是看他掌握了多少数学知识,会解决多少数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是否具有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探索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小商店”教学时,我通过开“自选商场”、办“小超市”,让学生通过“做做玩玩”,学习怎样买东西,售货员怎样找钱,并通过想一想:如果带的钱不够买自己想要买的东西,怎么办?让学生联系实际自己探索,想出少买一样,换价钱便宜的买,如果自己确实需要,也可以向别人借钱或回家拿钱等方法,从而解决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总之,学习与游戏、实践结伴,才能使学生把学习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的具体、生动,并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头脑”去分析问题。将实际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去探索,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洪泽县实验小学 江苏】
一、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1、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情景中观察、思考。《我们认识的数》就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以后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景中用100以内的数学描述事物,培养数感,并增强学生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日常生活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卡通形象皮卡丘带小朋友遨游数学王国,并启发:数学王国里的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到处可以看到,找找看,看谁眼睛最亮!学生积极主动的用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对数学也产生了亲切感,学习兴趣明显增强。
2、培养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中也到处都有数学问题。教师应拓展学生的视野,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学生善于把生活中的实际事物与数学联系起来,用数学的眼光分析事物,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了上好《假日小队》,我提前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假日小队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素材。教学这节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小队活动情况,感受集体活动的快乐。然后介绍教科书中的假日小队活动,鼓励学生观察活动场景,提出数学問题。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甚至是没办法解决的“怪问题”,我也从不批评,而是引导、鼓励: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都是智慧小博士。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好吗?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倍感亲切、兴奋,效果当然好。接着,我再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小队活动提出数学问题,并开展小组竞赛,看哪组提出的问题对,解答也正确。最后,我进一步启发: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更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吗?这样学生数学的眼睛越来越亮,提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
二、观察、操作、猜测、讨论相结合,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1、多种感官全面参与。
每位学生都动手、动眼、动脑、动口是学好“实践活动”的关键。在教学《有趣的拼搭》时,我首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立体图形的事物,让学生通过观察说一说是什么形状的,从而抽象出这几种几何图形,然后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的积木,让学生分组“堆堆搭搭”,在搭搭之前,我先让全体小朋友猜一猜:哪种形状的物体能堆得很高,哪种形状的物体不容易堆高,哪种形状的物体怎么也堆不高。然后再动手堆搭,使学生怀着好奇的心情,兴趣盎然的进入学习状态。操作后我让每个同学汇报自己的感受,说说通过堆搭发现了什么?自己的猜测对不对?由此想到了什么?然后我进一步启发:球怎么也堆不高,它的心理难过极了,难道它就没有特长吗?小朋友想想办法让它也高兴高兴。这时我随机出示斜板,让学生想到比赛“跑”步,从而把这几种形状的积木“推推滚滚”,并说说:谁跑得快?谁跑得慢?这时学生兴趣很浓,我没有就此罢休,而是进一步启发:你还能想想办法让长方体和正方体也跑得快一些吗?试试看!这时学生的积极性更高,思维更活跃了,想出了把球放在长方体或正方体上面的“推”和把长方体或正方体系在球上的“拉”等许多好办法。通过学习学生不但对这些图形的特征有了进一步感知,也体会到了平面与曲面的区别,增强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2、讨论、交流、合作学习。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充分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动动脑筋,讨论讨论,动手试试看,老师相信你们能成功。较难的问题,我让他们讨论,得出答案时,我让他们交流,遇到困难时,我鼓励他们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诱导,给予点拨。从而真正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团结协作,共同进步,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设计数学游戏、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自主探索的情景。
在“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景,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如在教学“小小商店”时,我出示商店一角的情景图,让学生结合图想:买两样东西大约要带多少钱?50元最多能买几件东西,最少能买几件?这样的问题虽然不要学生直接回答买东西一共要多少钱,但学生必须要先计算才能知道大约要带多少钱。而50元钱最多能买几件东西?最少能买几件?学生必须先想一想:怎样才能买得物品多呢?选价钱贵的,还是选价钱便宜的?然后再请他们自己选、自己算、自己买,最后汇报结果,这样学生就有了更多的深刻探索和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一个人的数学素质不仅是看他掌握了多少数学知识,会解决多少数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是否具有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探索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小商店”教学时,我通过开“自选商场”、办“小超市”,让学生通过“做做玩玩”,学习怎样买东西,售货员怎样找钱,并通过想一想:如果带的钱不够买自己想要买的东西,怎么办?让学生联系实际自己探索,想出少买一样,换价钱便宜的买,如果自己确实需要,也可以向别人借钱或回家拿钱等方法,从而解决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总之,学习与游戏、实践结伴,才能使学生把学习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的具体、生动,并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头脑”去分析问题。将实际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去探索,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洪泽县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