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中的质疑与解疑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007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新课程》是一本研究新课程、进行课程改革思考的书。早在2002年就读完并付诸教学实践。今天再读并对照自己的教学实践,感触最深的一点仍然是: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践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关键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满堂灌”,就是“满堂问”,学生只是机械的听、机械地回答,总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甚至死记硬背。而《走进新课程》要求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因而老师则应该把教学过程有意识地转变教学模式为——“学生生疑、质疑、解疑,教师点拨学生疑中生疑、学生再解疑”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生自己确定探究的问题;学习方式是自己潜心钻研、深入领悟、深入心通,注重自求自得,其实质便是使学生变被动应付老师的提问为主动进取,变死记硬背为灵活运用,变机械接受为举一反三,从而从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中脱颖而出,插上创造的双翅,培养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在教学中为贯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的一些做法。
   1、质疑的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才能冲破头脑中的平静,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往往也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大胆创新。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通过多年的教学、教研工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让学生学会质疑.
   (1)在预习中质疑。预习是学生先自学将要讲授的功课,自能地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师要把预习当作每节课教学的一个环节,放手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探究,学会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对于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产生的一些疑惑,教师要求学生用符号或旁注表示出来,在书上留下思考的轨迹。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自我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在不断的训练中加强。
   (2)从课文的题目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因此,对文章的题目进行质疑,常常是打开分析文章的窗户。在教学中,老师要常常抓住课题训练学生质疑:能知道些什么,还有哪些疑问?把问题梳理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学生就会主动地读,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如教《斑羚飞渡》时,我就引导学生提出:“斑羚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飞渡的?为什么要飞渡?”这样从题目入手,展开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找到了学习的路子,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3)读文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想问,从不会提问到善问,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入到教学中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质疑问难,可以使学生自己能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养成学生求知的兴趣。
   2、解疑的方法。
   会“质疑”,还要能“解疑”。以问题探究为契机,让学生感受探究问题的乐趣,学习探究的方法,创设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张扬学生的学习个性。因此,课堂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思考;养成小组讨论、分工合作的习惯;学会围绕主题探究及搜集资料的方法。
   (1)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间断性和跳跃性的。留给充分时间,才有利于思维高潮的出现,才符合学生边学边想,先想后说,想好才说的思维规律。探究的核心问题提出后,要让学生充分思考、补充,要让学生作出评价,要充分保证问题解决的自主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学就是要让这些主人去探索去创新。
   (2)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积极参与问题解决过程。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间的交往与合作。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的智慧总是大于个人的智慧。运用合作探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在教学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或全班集体合作探究。而不是只要有问题就合作探究。二是要注意合作探究小组结构形式的多样化。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组成合作探究小组:如同质分组,分好、中、差生组;异质分组,优、中、差生混编组;结构分组,以座位前后左右为一组;自由分组,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让学生运用集体的智慧来探求问题的答案,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吴征翠,语文教师,现居湖北保康。
其他文献
2017年全国小学生和初中生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第一课的内容不再是拼音字母,而是六个汉字“天地人、你我他”。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在中央台的电视采访中解释说,这是因为,针对小学生来说,刚入学就学拼音太困难。其实,这一看似简单的改变,是一种遵循人的语言学习规律的改革,可以说是对语言生成原理和语言与人之间的存在关系的正确理解和实际运用。这一原理是:语言生成是句生成,人的语言认知思维的基
北京的胡同数不清,但留下来的越来越少,更多的只是留在“老北京”的记忆中了。据考证,“胡同”为蒙古语,本是水井的意思,原记为“通”,元代时始有这个称谓。胡同用来标记地理方位,和街道、巷道、弄堂是一个意思,但只有北京叫胡同。一座座的四合院就分布在大大小小的胡同内,承载着北京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胡同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进行,一条又一条胡同被拆或改造,在“旧貌换新颜”的同时,再也
邵洵美是上世纪30年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出版家。今年初,《邵洵美作品系列》第一辑五卷终于出版了。他的声音透过时光隧道传到了我们身边。  上海书店在编辑装帧上用足了心思:这套书封面颜色淡雅,略有光泽,隐隐透出国画笔触的花朵,像是从一长幅画卷上剪裁下来,五本的花相似又不相同,整齐地排放在一起颇为诱人。每卷书前配有不少照片图片。相信会吸引读者的兴趣,增进对作者的了解。五卷都是择其中一篇的题目为书名。在《
高考命题总是一项不无遗憾的工作,语文命题尤其如此。作为大规模教育测量工具的母语考试试卷,因参议门槛低、社会关注度高、意识形态关联性强和学科主体意识模糊等因素更是备受关注。随着教改不断深入,考试命题和研究的焦点渐次由知识本位、能力立意向素养中心,甚至于核心素养转移,情感、态度和价值等素养要素也成为考查的必选项。语文如何考?又如何评考?成为新一轮高考改革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之一,已经由一个学术问题演变成为
课堂教学如何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是当前语文教学探讨甚多的焦点。引领不是牵着学生不放,而是给学生指点阅读路径,让学生自己沉浸到文本中去,获得自主阅读、自我收获的愉悦。为此教师首先要对文本有相当的把握,并对文本进行适当解构,再用恰当的方法指导学生,方能达到教学目的。苏奕如先生在《谈文本的解构》一文中定义:文本解构就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解析,在此基础上从教学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二次建构。黄厚江先生在《解构与整
《北大岁月》一书由荣渠在北大五十年间不同发展时期的日记、书信和诗词构成。它真切记录了荣渠在北大度过的求学、治学岁月,展现了他由一名热血大学生成为一名学养深厚、声望卓著的学者,为真理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作为他的同窗至友,我为有这本书的问世倍感欣喜。  近来,对于名人自传、回忆录中本人或他人荣辱得失记述的真实程度的疑虑,常见于报端。这是因为它们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的规划和设计、根据事后的“回忆”
《在柏林》是美国作家奥莱尔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创作的一篇微型小说,入选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小说单元。这篇小说没有直面战争,而是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个横截面,描写了车厢中发生的一幕,诠释了对战争的思考,对人性的感悟。我们都知道,微型小说创作最突出的艺术手法就是对结尾的处理。囿于篇幅所限,微型小说一般不会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最有技巧的地方在结尾。微型小说总会制造一种突然一转的结尾,造成一种独特的艺术
夏代始建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商代始建于公元前十六世纪,距今也有三千多年。夏商统治时间累计,长达千年。这一时间约相当于中华文明史的五分之一,是宋元明清四朝历史长度的总和。毋庸置疑,夏商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文献缺乏,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夏商的了解非常有限。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已经慨叹:“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
从古到今,印度人一直视恒河为圣河,他们在河中洗涤罪孽,并将恒河之滨的瓦拉纳西城的石阶视为火化轮回的福地。在印度,恒河和其他河流汇流处都是神地,其中以恒河与亚穆纳河的汇流处安拉哈巴德最为神圣,这颗星球上最大的宗教集会大壶节就在那里举行,圣雄甘地的部分骨灰也撒在那里。  恒河从高山流向大海,从今世流向来生,孕育了宗教哲学艺术之花,决定了流域的精神生活形态。多数东方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都
2006年底,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编辑部邀请十位著名历史学家,其中有四位是普利策奖获得者,投票选举100位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影响”的定义是什么?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的职业背景、分属不同的社会阶层,一位了不起的作家和一位总统,一位宗教领袖和一位企业家,他们的可比性在哪里?当今风流人物和过去名人的可比性在哪里?十九世纪的巨富约翰·洛克菲勒的影响单从时间维度看超过了当今人物比尔·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