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体育在提升学生身体、道德素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大学乃至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海洋类高校除发挥一般高校的教育功能外,还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海洋人才的责任和使命。上海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水产等学科为特色的大学,在百年办学实践中,历来注重将体育工作与学校办学特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与学科专业联系紧密的水上运动的重要作用。上海海洋大学水上运动百年发展历程是一很好的范例,阐释了高校特色与体育运动有机结合与和谐发展的途径与方式,对我国其他高校的体育教育不无启示意义。
关键词:高校特色;水上运动;和谐;发展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体育不仅在提升学生身体、道德素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累积起一种文化底蕴,为大学乃至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涉海类高校除发挥一般高校的教育功能外,还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海洋人才的责任和使命。这些高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海上工作者,他们将来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面临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考验。上海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水产等学科为特色的大学,在百年办学实践中,历来坚持“德育、智育、体育”并重的育人之路,十分注重将体育工作与学校办学特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与学科专业联系紧密的水上运动的重要作用。
一、水产办学特色催发了水上运动的萌生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水产高等学府之一上海海洋大学1912年诞生在长江入海口吴淞,时为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又俗称吴淞水产学校。以振兴水产业、发展航运业为宗旨的学校办学特色直接催发了水上运动的萌生。由于发展水产教育的需要,吴淞水产学校非常重视学生游泳和端艇技能教学,始为百年水上运动之发端。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的体育运动尤其水上运动的肇始缘于近代新式教育与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与启迪。在近代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下,著名民族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意在抵御列强侵略,力图发展振兴民族水产业和航运业,竭力筹措并创建了吴淞水产学校,是当时国内设备最完善的水产学校。学校非常重视体育运动的开展,建校初即设“体操”为基础教学内容,后又规定了游泳是渔捞科学生的必修课,“身体羸弱难望成就者令其退学”。在面积不大的吴淞水产学校校区内,游泳池、足球场、篮排球场等体育场地及设施一应俱全;再加上学校背靠上海,濒临长江、黄浦江交汇处,四周有护校小浜与随塘河相通,校门朝东径直向前二百米即到黄浦江边,这都为水上运动的顺利展开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吴淞水产学校的校舍被日军的战争炮火夷为平地,部分师生辗转内迁至四川合川(今重庆合川)。萌兴而起的水上运动伴随着在炮火中毁于一旦的校舍也陷入了沉寂。抗战胜利后,在侯朝海、冯立民及其他著名人士的强烈呼吁和竭力筹措下,1948年我校在上海复兴岛复校,定名为上海市立吴淞水产专科学校。复校后的办学之路极为艰难,校址几经迁移,但学生对水上运动的热爱没有消减,因此学校的水上运动仍然持续发展。借用大夏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运动场地期间,早期学子们在美丽的丽娃河上荡漾着舢板,成为那个艰难岁月里最富有诗意的画面,永远定格在后学们的脑海中。
二、全面发展中水上运动走向辉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走过了恢复、调整、改革和发展的不同阶段。1952年10月,经过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在全国进行的院系调整,鉴于已具备的办学条件,上海水产专科学校组建成独立的本科学院,被正式批准成立上海水产学院。因学校专业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水上运动在五六十年代走向辉煌,既有与学科专业紧密结合的航海多项运动、游泳运动,又有赛艇、水球等现代体育项目运动,形成了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水上运动教学与训练,在上海市乃至全国都产生了非同一般的影响。上海水产学院水上运动在五六十年代的全面发展与辉煌同新中国体育运动尤其上海水上运动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1958年前后,上海市体委按照上海市政府对参加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要求,对原华东体训班(上海市队)的部分运动项目进行了合理布局和调整,把市级一线运动队布局到部分体育运动开展较好的高校中去。作为一所具有水上特色的专业院校,上海水產学院的水上运动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水上项目也就理所当然地被布局过来。在学校和上海市体委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上世纪50年代末上海水产学院建成了开展划船训练条件基本完备的赛艇运动训练基地,并拥有八人艇、四人艇、两人艇、单人艇、皮划艇等多条船只,在当时的上海市高校中可谓绝无仅有。在60年代初上海水产学院还建成并拥有了自己的正规游泳池,当时算得上是上海最先进的游泳池之一。游泳教学是渔捞科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渔捞科的学生入学时要测试游泳技能,未通过者不能就读该专业。学校组织成立的“水上运动训练班”除了进行游泳技能教学外,还教授学生和教工划船和驾驶技术。特别是“以水上运动为主,水陆并举”的教学方针提出以后,学校以水上运动为特色的教学传统及办学理念既已稳步形成。水上教学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水上训练条件日渐完备,有着雄厚实力的水上运动队伍日益壮大,由此,上海水产学院水上运动快速发展,在舢板、赛艇、游泳、水球等项目上走在前列,取得了今天仍无法望其项背的辉煌战绩。1956年7月,四名上海水产学院学生代表上海市参加了全国第一届航海运动竞赛大会,获得全国第三名;1957年5月,上海市全市海军舢板荡浆比赛中上海水产学院荣获第一名的好成绩;1958年10月,在武汉举行的赛艇对抗赛上,由上海水产学院学生参加组成的上海市八人艇运动队以7分11秒4的成绩打破全国记录,并创下世界最好成绩;1959年2月,上海市第一次赛艇对抗赛中上海水产学院获得三项第一名,即男子四人艇2000米、男子八人艇2000米、女子双人艇1000米;1959年6月,上海水产学院男女赛艇队获市秋运会赛艇比赛男子单人赛艇获得了第一名,8人艇获得了第二名,总计总分获得上海市第二名;1959年6月,在杭州西湖举行的上海、杭州、贵州、山西四省市赛艇对抗赛中,上海水产学院双人单浆赛艇、四人赛艇均打破了第十六届奥运会记录,有四十五人次连破三、四次全国记录;全市首次赛艇锦标赛中获得三项第一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上海水产学院水上运动队多次参加全国和上海的各级比赛,屡屡出现摘金夺银的难忘时刻,创下令人骄傲的辉煌战绩,成为上海高校中的一朵奇葩。
三、坎坷前行中水上运动延续发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上海水产学院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正常的教学秩序遭到了严重破坏,训练与比赛处于停顿状态。由于当时政策规定农业院校不能办在城市,学校于1972年搬迁至厦门集美办学,改名为厦门水产学院。全体师生开始了在厦门的学习和生活,并在集美度过了九个寒暑。在艰难的岁月里,由于师生对水上运动的热爱,以及水产教育的特殊需求,水上运动仍然顽强地延续发展。业余游泳训练和锻炼依然是学生的主要体育活动之一。这一时期学校最为重要的游泳活动就是响应毛泽东“到大江大河中去锻炼”的号召,参加上海市各项横渡长江的比赛。毛泽东并多次在武汉畅游长江,成为脍炙人口的历史佳话。产生巨大影响的是1966年7月16日的毛泽东畅游长江,随之各地纷纷以此为榜样依据实际情况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学游泳、练横渡的空前运动。上海水产学院在体育教研组和校武装部的组织下,成立了“武装游泳队”,在学生中广泛选拔队员并进行强化训练。1966~1971年期间,学校游泳队先后参加了上海市组织的上海至崇明26000米、上海至长兴岛16000米等横渡活动,并获得了上海市武装部的表彰。厦门办学期间学校基本承继了上海办学的传统,把游泳作为了体育教学和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规定游泳课程是学生体育课的必修内容。学校通过这项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鼓励学生更好的掌握游泳技能。水上运动虽然在特定时期遭受了很大挫折,但既使是在极其艰难的办学环境下,学校仍把游泳作为专业课程来学习。
四、转型发展中水上运动向海洋体育拓展
在各界知名人士和农业部、教育部的关怀与帮助下,1982年厦门水产学院回迁上海,由此翻开了学校历史上新的一页。1985年,经农牧渔业部同意学校易名上海水产大学;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并整体搬迁至临港新校区。进入新世纪以来赛艇运动也得到了全面恢复与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龙舟运动的奋力崛起,是学校对传统水上运动项目的重要拓展与创新。“人人会游泳”成为学校特色体育课教学目标。游泳教师们对游泳课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在抓游泳技能教学与训练的同时,特别重视学生的德、智方面的素质教育,在逐渐形成团隊和优势的基础上组建了校游泳队,多次参加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水产大学的游泳教学与训练在上海市高校体育工作中得到广泛认可和赞誉,游泳竞技水平和群体活动也走在上海市高校的前列。1991年上海市第三届大学生运动会游泳比赛中,上海水产大学夺得八枚金牌、七枚银牌和三枚铜牌,获得女子团体总分第二名、男子团体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1992年上海市大学生游泳比赛中,夺得九枚金牌、九枚银牌和一枚铜牌,获得女子团体总分第二名、男子团体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1993年上海市大学生游泳比赛中,夺得八枚金牌、六枚银牌和六枚铜牌,获得女子团体总分第二名、男子团体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1993年上海市大学生短池游泳比赛中,夺得四枚金牌、十四枚银牌和六枚铜牌,获得女子团体总分第二名、男子团体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游泳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得上海水产大学水上运动在上海市高校中的影响力逐渐恢复。学校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并搬迁至临港新城以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上海海洋大学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和高水平水上运动队建设工作,“恢复历史传统、重建水上运动”已经成为新世纪以来学校体育运动的最强音。2006年学校专门召开划船队成立大会,商讨水上运动发展战略;2009年学校探讨学校水上运动复兴战略,为龙舟高水平运动队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校复建赛艇队以来,多次参加全国大学生的赛艇、龙舟比赛:2006年6月,校新赛艇队参加了上海市首届“港城杯”龙舟公开赛,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10月,全国秋季赛艇锦标赛在上海举行,大学生组比赛获得第三名;2009年5月,校龙舟队参加第六届中国上海苏州河城市龙舟国际邀请赛获得第三名;同年9月,上海市高校龙舟锦标赛中获得一等奖;2011年5月,校龙舟队参加上海市大学生龙舟锦标赛获得一等奖;2012年6月,为庆祝“世界海洋日”,学校在滴水湖举办首届“海洋杯”龙舟暨赛艇邀请赛并获龙舟、四人皮艇比赛一等奖,八人赛艇比赛二等奖……一系列的比赛以及令人瞩目的成绩证明:作为一所拥有水上运动辉煌历史的海洋类高校,上海海洋大学水上运动是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大力发展水上运动以体现海洋特色的育人理念,使当今大学生通过水上运动对海洋有独到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加强海洋体育文化的通识教育,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强健体魄的海洋人才。上海海洋大学水上运动百年发展历程很好地阐释了高校特色与体育运动的有机结合与和谐发展,这对我国其他高校的体育教育不无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田静,肖亚玲.航海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J].中国水运,2006,(7).
[2]滕海颖,陈学德.航海体育[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
[3]上海水产大学校史编辑委员会.上海水产大学校史[M].上海:上海水产大学校史编辑委员会,2002.
[4]李建新.劈波斩浪跨世纪——上海水上运动五十年纪事[M].上海:上海市船艇运动协会,2004.
作者简介:沈庆会,上海海洋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继平,上海海洋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孔庆涛,上海海洋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高校特色;水上运动;和谐;发展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体育不仅在提升学生身体、道德素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累积起一种文化底蕴,为大学乃至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涉海类高校除发挥一般高校的教育功能外,还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海洋人才的责任和使命。这些高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海上工作者,他们将来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面临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考验。上海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水产等学科为特色的大学,在百年办学实践中,历来坚持“德育、智育、体育”并重的育人之路,十分注重将体育工作与学校办学特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与学科专业联系紧密的水上运动的重要作用。
一、水产办学特色催发了水上运动的萌生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水产高等学府之一上海海洋大学1912年诞生在长江入海口吴淞,时为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又俗称吴淞水产学校。以振兴水产业、发展航运业为宗旨的学校办学特色直接催发了水上运动的萌生。由于发展水产教育的需要,吴淞水产学校非常重视学生游泳和端艇技能教学,始为百年水上运动之发端。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的体育运动尤其水上运动的肇始缘于近代新式教育与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与启迪。在近代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下,著名民族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意在抵御列强侵略,力图发展振兴民族水产业和航运业,竭力筹措并创建了吴淞水产学校,是当时国内设备最完善的水产学校。学校非常重视体育运动的开展,建校初即设“体操”为基础教学内容,后又规定了游泳是渔捞科学生的必修课,“身体羸弱难望成就者令其退学”。在面积不大的吴淞水产学校校区内,游泳池、足球场、篮排球场等体育场地及设施一应俱全;再加上学校背靠上海,濒临长江、黄浦江交汇处,四周有护校小浜与随塘河相通,校门朝东径直向前二百米即到黄浦江边,这都为水上运动的顺利展开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吴淞水产学校的校舍被日军的战争炮火夷为平地,部分师生辗转内迁至四川合川(今重庆合川)。萌兴而起的水上运动伴随着在炮火中毁于一旦的校舍也陷入了沉寂。抗战胜利后,在侯朝海、冯立民及其他著名人士的强烈呼吁和竭力筹措下,1948年我校在上海复兴岛复校,定名为上海市立吴淞水产专科学校。复校后的办学之路极为艰难,校址几经迁移,但学生对水上运动的热爱没有消减,因此学校的水上运动仍然持续发展。借用大夏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运动场地期间,早期学子们在美丽的丽娃河上荡漾着舢板,成为那个艰难岁月里最富有诗意的画面,永远定格在后学们的脑海中。
二、全面发展中水上运动走向辉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走过了恢复、调整、改革和发展的不同阶段。1952年10月,经过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在全国进行的院系调整,鉴于已具备的办学条件,上海水产专科学校组建成独立的本科学院,被正式批准成立上海水产学院。因学校专业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水上运动在五六十年代走向辉煌,既有与学科专业紧密结合的航海多项运动、游泳运动,又有赛艇、水球等现代体育项目运动,形成了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水上运动教学与训练,在上海市乃至全国都产生了非同一般的影响。上海水产学院水上运动在五六十年代的全面发展与辉煌同新中国体育运动尤其上海水上运动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1958年前后,上海市体委按照上海市政府对参加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要求,对原华东体训班(上海市队)的部分运动项目进行了合理布局和调整,把市级一线运动队布局到部分体育运动开展较好的高校中去。作为一所具有水上特色的专业院校,上海水產学院的水上运动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水上项目也就理所当然地被布局过来。在学校和上海市体委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上世纪50年代末上海水产学院建成了开展划船训练条件基本完备的赛艇运动训练基地,并拥有八人艇、四人艇、两人艇、单人艇、皮划艇等多条船只,在当时的上海市高校中可谓绝无仅有。在60年代初上海水产学院还建成并拥有了自己的正规游泳池,当时算得上是上海最先进的游泳池之一。游泳教学是渔捞科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渔捞科的学生入学时要测试游泳技能,未通过者不能就读该专业。学校组织成立的“水上运动训练班”除了进行游泳技能教学外,还教授学生和教工划船和驾驶技术。特别是“以水上运动为主,水陆并举”的教学方针提出以后,学校以水上运动为特色的教学传统及办学理念既已稳步形成。水上教学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水上训练条件日渐完备,有着雄厚实力的水上运动队伍日益壮大,由此,上海水产学院水上运动快速发展,在舢板、赛艇、游泳、水球等项目上走在前列,取得了今天仍无法望其项背的辉煌战绩。1956年7月,四名上海水产学院学生代表上海市参加了全国第一届航海运动竞赛大会,获得全国第三名;1957年5月,上海市全市海军舢板荡浆比赛中上海水产学院荣获第一名的好成绩;1958年10月,在武汉举行的赛艇对抗赛上,由上海水产学院学生参加组成的上海市八人艇运动队以7分11秒4的成绩打破全国记录,并创下世界最好成绩;1959年2月,上海市第一次赛艇对抗赛中上海水产学院获得三项第一名,即男子四人艇2000米、男子八人艇2000米、女子双人艇1000米;1959年6月,上海水产学院男女赛艇队获市秋运会赛艇比赛男子单人赛艇获得了第一名,8人艇获得了第二名,总计总分获得上海市第二名;1959年6月,在杭州西湖举行的上海、杭州、贵州、山西四省市赛艇对抗赛中,上海水产学院双人单浆赛艇、四人赛艇均打破了第十六届奥运会记录,有四十五人次连破三、四次全国记录;全市首次赛艇锦标赛中获得三项第一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上海水产学院水上运动队多次参加全国和上海的各级比赛,屡屡出现摘金夺银的难忘时刻,创下令人骄傲的辉煌战绩,成为上海高校中的一朵奇葩。
三、坎坷前行中水上运动延续发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上海水产学院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正常的教学秩序遭到了严重破坏,训练与比赛处于停顿状态。由于当时政策规定农业院校不能办在城市,学校于1972年搬迁至厦门集美办学,改名为厦门水产学院。全体师生开始了在厦门的学习和生活,并在集美度过了九个寒暑。在艰难的岁月里,由于师生对水上运动的热爱,以及水产教育的特殊需求,水上运动仍然顽强地延续发展。业余游泳训练和锻炼依然是学生的主要体育活动之一。这一时期学校最为重要的游泳活动就是响应毛泽东“到大江大河中去锻炼”的号召,参加上海市各项横渡长江的比赛。毛泽东并多次在武汉畅游长江,成为脍炙人口的历史佳话。产生巨大影响的是1966年7月16日的毛泽东畅游长江,随之各地纷纷以此为榜样依据实际情况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学游泳、练横渡的空前运动。上海水产学院在体育教研组和校武装部的组织下,成立了“武装游泳队”,在学生中广泛选拔队员并进行强化训练。1966~1971年期间,学校游泳队先后参加了上海市组织的上海至崇明26000米、上海至长兴岛16000米等横渡活动,并获得了上海市武装部的表彰。厦门办学期间学校基本承继了上海办学的传统,把游泳作为了体育教学和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规定游泳课程是学生体育课的必修内容。学校通过这项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鼓励学生更好的掌握游泳技能。水上运动虽然在特定时期遭受了很大挫折,但既使是在极其艰难的办学环境下,学校仍把游泳作为专业课程来学习。
四、转型发展中水上运动向海洋体育拓展
在各界知名人士和农业部、教育部的关怀与帮助下,1982年厦门水产学院回迁上海,由此翻开了学校历史上新的一页。1985年,经农牧渔业部同意学校易名上海水产大学;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并整体搬迁至临港新校区。进入新世纪以来赛艇运动也得到了全面恢复与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龙舟运动的奋力崛起,是学校对传统水上运动项目的重要拓展与创新。“人人会游泳”成为学校特色体育课教学目标。游泳教师们对游泳课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在抓游泳技能教学与训练的同时,特别重视学生的德、智方面的素质教育,在逐渐形成团隊和优势的基础上组建了校游泳队,多次参加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水产大学的游泳教学与训练在上海市高校体育工作中得到广泛认可和赞誉,游泳竞技水平和群体活动也走在上海市高校的前列。1991年上海市第三届大学生运动会游泳比赛中,上海水产大学夺得八枚金牌、七枚银牌和三枚铜牌,获得女子团体总分第二名、男子团体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1992年上海市大学生游泳比赛中,夺得九枚金牌、九枚银牌和一枚铜牌,获得女子团体总分第二名、男子团体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1993年上海市大学生游泳比赛中,夺得八枚金牌、六枚银牌和六枚铜牌,获得女子团体总分第二名、男子团体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1993年上海市大学生短池游泳比赛中,夺得四枚金牌、十四枚银牌和六枚铜牌,获得女子团体总分第二名、男子团体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游泳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得上海水产大学水上运动在上海市高校中的影响力逐渐恢复。学校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并搬迁至临港新城以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上海海洋大学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和高水平水上运动队建设工作,“恢复历史传统、重建水上运动”已经成为新世纪以来学校体育运动的最强音。2006年学校专门召开划船队成立大会,商讨水上运动发展战略;2009年学校探讨学校水上运动复兴战略,为龙舟高水平运动队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校复建赛艇队以来,多次参加全国大学生的赛艇、龙舟比赛:2006年6月,校新赛艇队参加了上海市首届“港城杯”龙舟公开赛,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10月,全国秋季赛艇锦标赛在上海举行,大学生组比赛获得第三名;2009年5月,校龙舟队参加第六届中国上海苏州河城市龙舟国际邀请赛获得第三名;同年9月,上海市高校龙舟锦标赛中获得一等奖;2011年5月,校龙舟队参加上海市大学生龙舟锦标赛获得一等奖;2012年6月,为庆祝“世界海洋日”,学校在滴水湖举办首届“海洋杯”龙舟暨赛艇邀请赛并获龙舟、四人皮艇比赛一等奖,八人赛艇比赛二等奖……一系列的比赛以及令人瞩目的成绩证明:作为一所拥有水上运动辉煌历史的海洋类高校,上海海洋大学水上运动是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大力发展水上运动以体现海洋特色的育人理念,使当今大学生通过水上运动对海洋有独到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加强海洋体育文化的通识教育,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强健体魄的海洋人才。上海海洋大学水上运动百年发展历程很好地阐释了高校特色与体育运动的有机结合与和谐发展,这对我国其他高校的体育教育不无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田静,肖亚玲.航海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J].中国水运,2006,(7).
[2]滕海颖,陈学德.航海体育[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
[3]上海水产大学校史编辑委员会.上海水产大学校史[M].上海:上海水产大学校史编辑委员会,2002.
[4]李建新.劈波斩浪跨世纪——上海水上运动五十年纪事[M].上海:上海市船艇运动协会,2004.
作者简介:沈庆会,上海海洋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继平,上海海洋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孔庆涛,上海海洋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