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痤疮(acne vulgaris) 俗称青春痘,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虽不会危及生命,但作为损容性疾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痤疮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提前、病程延长,患者求治心切。江苏省中医院皮肤科陈力主任医师从事皮肤科临床30余年,在痤疮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可观的临床疗效。笔者有幸师从陈力主任学习,现将其治疗女性痤疮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相关病因病机
陈力认为,人体为一有机整体,《外科启玄》所谓“夫人之体者五也,皮、肉、脉、筋、骨共则成形,五体悉具,外有五部,中有经络,内应脏腑是也。”痤疮不仅仅为皮肤的病变,更与脏腑病变息息相关,不少痤疮患者伴有月经推后,经前皮疹加重甚至有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倾向,说明女性痤疮患者的发病与体内性激素水平密切相关。雌激素偏低或雄激素偏高均可导致发病。而人体的激素水平由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内分泌轴调控,这与中医的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相对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阴阳失常,冲任督带损伤,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功能失衡等均会导致痤疮的发病。现代医学认为,雄性激素在痤疮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雄激素的水平、雄激素受体的数量和敏感性、雄激素和雌激素受体的比例以及5-α还原酶水平的活性等因素发生异常改变时,则会影响雄激素对皮脂腺的调控,从而影响皮脂的分泌[1]。而雌激素可通过抑制脑垂体功能抑制皮脂的分泌,并可减少卵巢间质细胞和肾上腺皮质雄激素的分泌,刺激肝脏合成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从而间接地降低有生物活性的游离睾酮(FT)的浓度,减少皮脂的分泌。
从中医角度讲,素体肾阴不足,相火过旺,或因肾阴不足,不能上滋肺胃之阴,以致肺胃阴虚血热,上熏于头面则发为粉刺;忧思郁怒,肝失疏泄,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耗伤肝阴,阴血不足,冲任失养或经产房劳等原因损伤冲任,以致月经不调,痛经、经前乳房胀痛等,日久气血郁滞,蕴结于面部肌肤亦可发为粉刺。因此,陈力将妇科名老中医夏桂成教授的中医调周疗法[2-3]引入到痤疮治疗中,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顺应月经周期的阴阳气血变化,配合西医辨病治疗女性痤疮,临床疗效显著。
2 中医辨证治疗
寻常痤疮中医名“粉刺”、“嗣面”、“酒刺”,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油腻、肥甘厚味,肺胃湿热熏蒸,血热蕴阻于肌肤而发病[4]。陈力在辨证本病上,主要将其分为脾胃湿热型、肾阴不足型、肺经风热及肺胃血热型,分别以茵陈蒿汤、知柏地黄丸、枇杷清肺饮和本院协定方皮肤一号方为基础方加减用药。在此基础上,将月经周期序贯疗法运用到女性痤疮的治疗中。
2.1周期序贯治疗的具体运用:经前期,阴血下聚于胞宫,阳热虚火浮越于上而致经前痤疮皮损增多加重。若重阳无法转阴,表现为雌激素水平低下,雄激素/雌激素比值升高,雄激素睾酮相对升高,亦可出现月经推后,痤疮加重。此期阳长阴消,治以基础方加补肾助阳中药为主,如鹿角霜、木馒头(别名木莲、鬼馒头等,为桑科无花果属植物薜荔的果实。甘、平,归肾、胃、大肠经。功用主治:补肾,利湿,活血,催乳,解毒)、川断、淮山药等,以助重阳转阴;酌情加以滋阴之品,如女贞子、生地黄等,所谓“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兼顾活血,药用泽兰、红花、益母草、王不留行、五灵脂等。行经期,此期重阳转阴,阳气下泄,让位于阴,为阴长阶段。基础方加川芎、钩藤、陈皮等疏肝,使气血和盛。经后期,阴长阳消阶段,基础方加滋阴中药为主,多用女贞子、旱莲草;经后中后期可于补阴之中适当加入助阳之品,如补骨脂、覆盆子等,阳中求阴,阴阳并调,所谓“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现代研究表明,诸多养阴药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对于雌二醇(E2)偏低的女性痤疮患者尤为重要。经间期,重阴转为初阳,基础方加补肾助阳,药用鹿角霜、川断等促进重阴转阳。
2.2 加减用药:经前皮疹加重,加泽兰、红花、丹参、五灵脂等活血;痛经者,除用活血药外,可酌情予艾叶等温经散寒调经;经前乳房胀痛,予制香附、延胡索等行气活血止痛;脓疱较多,皮损炎症明显者,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栀子、知母等清热泻火解毒之品;皮损色红,可予清热凉血之品,如丹皮、生地黄等;结节囊肿难消,予三棱、莪术、皂角刺、夏枯草等软解散结消肿;食欲不振,加生山楂、砂仁等;舌苔腻,湿邪困阻,予苍术、泽泻、薏苡仁等利湿;皮肤油腻,加生山楂、茵陈等;大便干,予瓜蒌仁、制大黄、决明子等润肠;失眠多梦者,予远志、酸枣仁、夜交藤等安神。
在中医辨证用药的同时,陈力亦注重西医的辨病,中西医内服外用同时兼顾。
3 病案举例
患者张某,女,25岁,面部聚合性痤疮,皮疹以额、颊部为主,炎症明显,有脓疱。大便日一次,舌淡,苔黄腻,脉濡数。月经第3天于江苏省中医院查性激素7项: DHEAs 436ug/dL,T 32.55ng/dL,E2 28ng/L,SHBG、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垂体泌乳素(PRL)基本正常。陈力辨证其为肺经风热,治以清泄肺热,佐以利湿解毒。根据周期序贯疗法,按经后期用药:桑白皮10g,黄芩10g,黄柏10g,紫丹参20g,葛根10g,川芎10g,紫花地丁20g,蛇舌草15g,甘草5g,蒲公英30g,炙百部6g,薏苡仁20g。同时口服米诺环素50mg,每天2次,地塞米松0.375mg,每晚1次。服用7剂后复诊,患者皮疹略有平复,脓疱减少,但仍有明显炎症,米诺环素继服,按经间期用药,上方调整为桑白皮10g,黄芩10g,黄柏10g,皂角刺10g、蛇舌草15g、浙贝母6g、紫丹参20g、葛根10g、虎杖10g、淮山药10g、川断10g、泽兰、泽泻各10g、甘草5g。继服7剂后,患者皮疹炎症有所减轻,右颊轻度浮肿,按经前期调整方药:茵陈10g、淮山药10g、川断10g、紫丹参20g、葛根10g、蛇舌草15g、泽兰泻各10g、五灵脂10g、鹿角霜10g、皂角刺10g、连翘20g、甘草5g、紫花地丁20g。米诺环素继服。再服7剂后,方药调整为:葛根10g、泽泻10g、制大黄10g、补骨脂10g、覆盆子10g、决明子10g、蒲公英30g、紫丹参20g、连翘20g、橘叶10g、生山楂15g、川芎10g、淡竹叶10g、苍术10g,14剂。如此循环用药,2个周期患者面部皮疹明显减少,无脓疱结节,炎症不显,改为本院自制制剂痤疮灵颗粒10g,每天3次巩固治疗。
[参考文献]
[1]赵 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4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65.
[2]夏桂成.月周期节律诱导法调理月经周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6(1):11-12.
[3]池 雷,夏桂成.夏桂成教授调周疗法治疗月经病述要[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3):4914.
[4]欧阳恒.中医皮肤科古籍精选[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30.
[收稿日期]2012-03-29 [修回日期]2012-05-28
编辑/李阳利
1 相关病因病机
陈力认为,人体为一有机整体,《外科启玄》所谓“夫人之体者五也,皮、肉、脉、筋、骨共则成形,五体悉具,外有五部,中有经络,内应脏腑是也。”痤疮不仅仅为皮肤的病变,更与脏腑病变息息相关,不少痤疮患者伴有月经推后,经前皮疹加重甚至有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倾向,说明女性痤疮患者的发病与体内性激素水平密切相关。雌激素偏低或雄激素偏高均可导致发病。而人体的激素水平由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内分泌轴调控,这与中医的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相对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阴阳失常,冲任督带损伤,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功能失衡等均会导致痤疮的发病。现代医学认为,雄性激素在痤疮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雄激素的水平、雄激素受体的数量和敏感性、雄激素和雌激素受体的比例以及5-α还原酶水平的活性等因素发生异常改变时,则会影响雄激素对皮脂腺的调控,从而影响皮脂的分泌[1]。而雌激素可通过抑制脑垂体功能抑制皮脂的分泌,并可减少卵巢间质细胞和肾上腺皮质雄激素的分泌,刺激肝脏合成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从而间接地降低有生物活性的游离睾酮(FT)的浓度,减少皮脂的分泌。
从中医角度讲,素体肾阴不足,相火过旺,或因肾阴不足,不能上滋肺胃之阴,以致肺胃阴虚血热,上熏于头面则发为粉刺;忧思郁怒,肝失疏泄,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耗伤肝阴,阴血不足,冲任失养或经产房劳等原因损伤冲任,以致月经不调,痛经、经前乳房胀痛等,日久气血郁滞,蕴结于面部肌肤亦可发为粉刺。因此,陈力将妇科名老中医夏桂成教授的中医调周疗法[2-3]引入到痤疮治疗中,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顺应月经周期的阴阳气血变化,配合西医辨病治疗女性痤疮,临床疗效显著。
2 中医辨证治疗
寻常痤疮中医名“粉刺”、“嗣面”、“酒刺”,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油腻、肥甘厚味,肺胃湿热熏蒸,血热蕴阻于肌肤而发病[4]。陈力在辨证本病上,主要将其分为脾胃湿热型、肾阴不足型、肺经风热及肺胃血热型,分别以茵陈蒿汤、知柏地黄丸、枇杷清肺饮和本院协定方皮肤一号方为基础方加减用药。在此基础上,将月经周期序贯疗法运用到女性痤疮的治疗中。
2.1周期序贯治疗的具体运用:经前期,阴血下聚于胞宫,阳热虚火浮越于上而致经前痤疮皮损增多加重。若重阳无法转阴,表现为雌激素水平低下,雄激素/雌激素比值升高,雄激素睾酮相对升高,亦可出现月经推后,痤疮加重。此期阳长阴消,治以基础方加补肾助阳中药为主,如鹿角霜、木馒头(别名木莲、鬼馒头等,为桑科无花果属植物薜荔的果实。甘、平,归肾、胃、大肠经。功用主治:补肾,利湿,活血,催乳,解毒)、川断、淮山药等,以助重阳转阴;酌情加以滋阴之品,如女贞子、生地黄等,所谓“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兼顾活血,药用泽兰、红花、益母草、王不留行、五灵脂等。行经期,此期重阳转阴,阳气下泄,让位于阴,为阴长阶段。基础方加川芎、钩藤、陈皮等疏肝,使气血和盛。经后期,阴长阳消阶段,基础方加滋阴中药为主,多用女贞子、旱莲草;经后中后期可于补阴之中适当加入助阳之品,如补骨脂、覆盆子等,阳中求阴,阴阳并调,所谓“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现代研究表明,诸多养阴药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对于雌二醇(E2)偏低的女性痤疮患者尤为重要。经间期,重阴转为初阳,基础方加补肾助阳,药用鹿角霜、川断等促进重阴转阳。
2.2 加减用药:经前皮疹加重,加泽兰、红花、丹参、五灵脂等活血;痛经者,除用活血药外,可酌情予艾叶等温经散寒调经;经前乳房胀痛,予制香附、延胡索等行气活血止痛;脓疱较多,皮损炎症明显者,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栀子、知母等清热泻火解毒之品;皮损色红,可予清热凉血之品,如丹皮、生地黄等;结节囊肿难消,予三棱、莪术、皂角刺、夏枯草等软解散结消肿;食欲不振,加生山楂、砂仁等;舌苔腻,湿邪困阻,予苍术、泽泻、薏苡仁等利湿;皮肤油腻,加生山楂、茵陈等;大便干,予瓜蒌仁、制大黄、决明子等润肠;失眠多梦者,予远志、酸枣仁、夜交藤等安神。
在中医辨证用药的同时,陈力亦注重西医的辨病,中西医内服外用同时兼顾。
3 病案举例
患者张某,女,25岁,面部聚合性痤疮,皮疹以额、颊部为主,炎症明显,有脓疱。大便日一次,舌淡,苔黄腻,脉濡数。月经第3天于江苏省中医院查性激素7项: DHEAs 436ug/dL,T 32.55ng/dL,E2 28ng/L,SHBG、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垂体泌乳素(PRL)基本正常。陈力辨证其为肺经风热,治以清泄肺热,佐以利湿解毒。根据周期序贯疗法,按经后期用药:桑白皮10g,黄芩10g,黄柏10g,紫丹参20g,葛根10g,川芎10g,紫花地丁20g,蛇舌草15g,甘草5g,蒲公英30g,炙百部6g,薏苡仁20g。同时口服米诺环素50mg,每天2次,地塞米松0.375mg,每晚1次。服用7剂后复诊,患者皮疹略有平复,脓疱减少,但仍有明显炎症,米诺环素继服,按经间期用药,上方调整为桑白皮10g,黄芩10g,黄柏10g,皂角刺10g、蛇舌草15g、浙贝母6g、紫丹参20g、葛根10g、虎杖10g、淮山药10g、川断10g、泽兰、泽泻各10g、甘草5g。继服7剂后,患者皮疹炎症有所减轻,右颊轻度浮肿,按经前期调整方药:茵陈10g、淮山药10g、川断10g、紫丹参20g、葛根10g、蛇舌草15g、泽兰泻各10g、五灵脂10g、鹿角霜10g、皂角刺10g、连翘20g、甘草5g、紫花地丁20g。米诺环素继服。再服7剂后,方药调整为:葛根10g、泽泻10g、制大黄10g、补骨脂10g、覆盆子10g、决明子10g、蒲公英30g、紫丹参20g、连翘20g、橘叶10g、生山楂15g、川芎10g、淡竹叶10g、苍术10g,14剂。如此循环用药,2个周期患者面部皮疹明显减少,无脓疱结节,炎症不显,改为本院自制制剂痤疮灵颗粒10g,每天3次巩固治疗。
[参考文献]
[1]赵 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4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65.
[2]夏桂成.月周期节律诱导法调理月经周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6(1):11-12.
[3]池 雷,夏桂成.夏桂成教授调周疗法治疗月经病述要[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3):4914.
[4]欧阳恒.中医皮肤科古籍精选[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30.
[收稿日期]2012-03-29 [修回日期]2012-05-28
编辑/李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