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问题学习”是以问题为基础展开学习和教学的过程。它不以单纯学习和掌握知识为目的,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解决问题时,学生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同时需要把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寻找和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因而能较好地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室制取CO2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用“基于问题学习”法组织教学,则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有效建构,教学效果就比较好。
开始教学时,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再由浅入深地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后进行自主探索或在教师引导下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1:实验室常用什么制取CO2?石灰石主要成分是什么?稀盐酸中的溶质是什么?
上述问题属于回忆旧知识,问题难度不大,即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解答,这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再去发现”已有的知识,理顺旧知识,从而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为新旧知识的顺利联结打下基础。而且,让学生通过解决上述问题完成了对已有知识的“再次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2:根据化合价的规律,你能猜出反应后生成物是什么?
其实上面的反应是有规律的,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这个规律,因而Ca2 与Cl-结合生成CaCl2 ,H 与CO32-结合生成H2CO3,得到如下化学方程式:Ca CO3 2HCl=CaCl2 H2CO3 。
在解决本问题的过程中,激活了学生有关的先前知识,而且把处于问题情境中的信息加以重新组合,通过知识整合,获得了新的信息,并获得探究体验和感受。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重新组合”也是一种创新。
问题3:你有什么要问吗?
传统教学中学生提问题不多,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教师,提出问题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通过问题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包括合情合理的常规性问题,也包括非常规性的问题,有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即使问题很简单,但也会使学生拥有提出问题的经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在本问题情境下,学生很自然就想到要制取CO2为什么反应后没有生成CO2 ?于是学生就有疑问,引出学生将要探究的问题,必然产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发现能力。而发现能力则是创新能力的三大表现形式之一。
问题4:碳酸稳定吗?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也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一味地要求学生背诵化学方程式。诚然,大容量高强度的强化训练也能取得暂时的效果,但由于学生没有体验,思考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弱,不会处理陌生情境中的问题。而学生通过本问题的思考,综合上述问题后得到如下化学反应方程式:CaCO3 2HCl=CaCl2 H2O CO2↑,培养了学生的合成能力,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合成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问题5:Na2CO3与稀盐酸反应生成哪些物质?请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本问题情境中,学生根据CaCO3和Na2CO3 的组成知道,它们的区别是阳离子不同,就可以考虑将原来的Ca2+替代为Na+,当然要注意化合价,结果得到如下反应:Na2CO3 2HCl=2NaCl H2O CO2↑。这样使学生将学到的新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创造性。迁移能力也是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所以本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问题6:做馒头时,面团经过发酵后生成一些酸,这时常加入Na2CO3揉和后做成馒头,然后加热,蒸熟的馒头变得疏松多孔,为什么?如果Na2CO3加多了,馒头变得发黄且有涩味,请你设计一种可行的办法,除去馒头中多余的Na2CO3。
这问题要求学生学会如何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师可适时让他们合作探究和讨论,给各种不同意见以充分的表达机会,使学生的思维过程表现出来,学生会感受到观点、方法的不同,从而可以更好地反思和评判彼此的想法和做法,包括让其他学生对所说的不同看法能有一个理解和评价的机会,学生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今时代知识的剧增使人们不可能在数量上追求知识,因而掌握知识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载体,理想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到现实中,放到一定的情境中。“基于问题学习”通过问题链的展开,让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条知识链,从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利用新知识进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竖河中学)
实验室制取CO2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用“基于问题学习”法组织教学,则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有效建构,教学效果就比较好。
开始教学时,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再由浅入深地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后进行自主探索或在教师引导下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1:实验室常用什么制取CO2?石灰石主要成分是什么?稀盐酸中的溶质是什么?
上述问题属于回忆旧知识,问题难度不大,即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解答,这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再去发现”已有的知识,理顺旧知识,从而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为新旧知识的顺利联结打下基础。而且,让学生通过解决上述问题完成了对已有知识的“再次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2:根据化合价的规律,你能猜出反应后生成物是什么?
其实上面的反应是有规律的,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这个规律,因而Ca2 与Cl-结合生成CaCl2 ,H 与CO32-结合生成H2CO3,得到如下化学方程式:Ca CO3 2HCl=CaCl2 H2CO3 。
在解决本问题的过程中,激活了学生有关的先前知识,而且把处于问题情境中的信息加以重新组合,通过知识整合,获得了新的信息,并获得探究体验和感受。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重新组合”也是一种创新。
问题3:你有什么要问吗?
传统教学中学生提问题不多,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教师,提出问题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通过问题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包括合情合理的常规性问题,也包括非常规性的问题,有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即使问题很简单,但也会使学生拥有提出问题的经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在本问题情境下,学生很自然就想到要制取CO2为什么反应后没有生成CO2 ?于是学生就有疑问,引出学生将要探究的问题,必然产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发现能力。而发现能力则是创新能力的三大表现形式之一。
问题4:碳酸稳定吗?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也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一味地要求学生背诵化学方程式。诚然,大容量高强度的强化训练也能取得暂时的效果,但由于学生没有体验,思考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弱,不会处理陌生情境中的问题。而学生通过本问题的思考,综合上述问题后得到如下化学反应方程式:CaCO3 2HCl=CaCl2 H2O CO2↑,培养了学生的合成能力,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合成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问题5:Na2CO3与稀盐酸反应生成哪些物质?请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本问题情境中,学生根据CaCO3和Na2CO3 的组成知道,它们的区别是阳离子不同,就可以考虑将原来的Ca2+替代为Na+,当然要注意化合价,结果得到如下反应:Na2CO3 2HCl=2NaCl H2O CO2↑。这样使学生将学到的新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创造性。迁移能力也是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所以本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问题6:做馒头时,面团经过发酵后生成一些酸,这时常加入Na2CO3揉和后做成馒头,然后加热,蒸熟的馒头变得疏松多孔,为什么?如果Na2CO3加多了,馒头变得发黄且有涩味,请你设计一种可行的办法,除去馒头中多余的Na2CO3。
这问题要求学生学会如何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师可适时让他们合作探究和讨论,给各种不同意见以充分的表达机会,使学生的思维过程表现出来,学生会感受到观点、方法的不同,从而可以更好地反思和评判彼此的想法和做法,包括让其他学生对所说的不同看法能有一个理解和评价的机会,学生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今时代知识的剧增使人们不可能在数量上追求知识,因而掌握知识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载体,理想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到现实中,放到一定的情境中。“基于问题学习”通过问题链的展开,让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条知识链,从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利用新知识进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竖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