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不少中职学校从理念到行为都正逐步从过去学历教育为主的模式转向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模式。这一理念到实践的转变,掀起了中职学校专业实训基地创建的热潮。如何推进实训基地的创新建设,实现实训基地功能最大化,是中职学校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本文结合该校工艺美术专业大型实训基地“陶习苑”建设,就此问题进行了成效明显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实训基地 创新建设
2014年6月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之后,为主动适应职教发展新常态,增强办学吸引力,我校进一步加快了转型发展、扩规提质、办出特色的发展步伐,于2014年8月启动建设与地方特色产业——云南建水紫陶产业对接的工艺美术专业教学实训基地“陶习苑”。截至今年6月,“陶习苑”一期、二期工程已全面竣工。占地30亩的“陶习苑”实训基地包括制泥车间、教学拉坯室、生产拉坯室、打磨室、现代陶艺室、刻填装饰车间、压膜车间、烧制车间及陶土配方、烧制技术、釉料制作等材料工程研究室,配置了包括大小两台气窑炉、128台拉坯机、两套制泥设备、整套压膜设备等先进陶艺设备;建成了宋代龙窑、元代馒头窑、明代葫芦窑、清代蛋形窑四座古窑和无烟窑、灯龙窑、通窑三座现代柴窑。这一规模在全国也屈指可数。这表明学校从观念到行为,正逐步从过去学历教育为主的模式转向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和“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时代新风尚正逐渐成为师生的理念和实践。
“陶习苑”建设启动以来,省文化厅和州、县部分领导经常莅临视察并指导,不少学校和单位前来参观、交流。以上情况说明,“陶习苑”的建设,是学校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常态,创新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做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职业教育要推进“五个对接”的成功探索和实践。陶习苑的建成,对加强学生实操性教学环节,进而系统深化实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建立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使学校更好地对接产业发展,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实训基地创新建设促进职教资源系统整合,提升了办学吸引力
主动适应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学校教育必须渗入产业、企业、职业和实践要素,也就是进行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的整合。换言之,职业教育资源的系统整合,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目前,一些中职办学特色不够鲜明,职教味不浓,主要是表现在与产业联系不够紧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脱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脱节,不同程度地存在“两张皮”现象上。我校建设教学实训基地“陶习苑”,是职教新常态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深化产教融合和教学、实训、生产结合,培养紫陶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各类人才,为云南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发展乃至云南省陶瓷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进而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必然选择。
从办学影响力和吸引力看,我校经过40多年的发展,师范教育已经在州内外确立了“红河州小学教师的摇篮”的良好品牌和“师范教育一枝花”的美好形象。通过上下齐心、共同努力,我校近年来在校生人数均稳定在3000人以上并逐年增加,大专学生比例达到79.3%并逐年提高,达到历史发展的新高。但我们也看到,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常态和学校升格发展的形势,要求我们想方设法增强办学吸引力,必须加快学校转型发展,突出职业化特征,创新办学模式、培养方式,拓宽办学领域,提高办学层次,推动学校在转型中升格发展。我们唯有通过打造职业教育新形象,凸显职业教育新特色,才能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我校工艺美术专业大型实训基地“陶习苑”建设启动以来,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云南省文化厅,红河州人大常委会,红河州人民政府等相关领导莅临“陶习苑”实地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和单位的参观、访问和交流更是络绎不绝,已有几个部门和单位确定将“陶习苑”定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和国学夏令营云南建水紫陶体验点,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陶习苑”的建设不仅促进了职教资源系统整合,推进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而且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提高了学校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推动了学校转型升级发展步伐。
二、实训基地创新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方式转变,实现学生人人成才
人人皆可成才,人人都有出彩机会,这是适应职教发展新常态应有的理念。习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习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既描述了职业教育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又为我们打开了认识职业教育的思路和眼界。我校地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水,建水有一项驰名全国、蜚声海外的历经千年的地方名特工艺品——建水紫陶。建水紫陶以其卓然不凡的陶瓷品相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坭兴陶、四川荣昌陶一并被称为“中国四大名陶”。为更好地传承这一既有实用价值,更有审美价值的典雅的艺术品,地方政府计划创建建水紫陶文化创意产业园,编制了《建水县紫陶文化产业发展规(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年产值超过30亿元”的发展目标。这就是说,在未来5年内,当地每年将新增就业岗位近5000个,从业人员将超过3万人。去年6月,《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紫陶产业发展条例》正式施行,规划占地3000亩的建水紫陶文化创意园区及碗窰村破土;今年,建水县占地247亩、投资8000万的紫陶文化展示区、陶艺作坊展示区、企业作坊加工区等一期工程已经结束,二期、三期项目规划编制正在实施。建水紫陶产业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影响越来越远。而且,不仅云南省红河州正全力打造中国紫陶之都和“千年建水紫陶”文化名片,而且云南全省各地也在加快陶瓷产业发展。如果我们在建水办学而对建水紫陶的发展和学校的优势视而不见,视野和思维还停留在过去的理念和经验上,我们就适应不了职教发展的新常态,就不可能做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五个对接”。而工艺美术大型实训基地“陶习苑”的建设,不仅促进了广大教职工的观念更新,让我们准确认识职业教育新常态,从而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服务新常态,而且增加了学生人人成才、人人出彩的机会,因为在“陶习苑”实际参与了建水紫陶全套的生产流程操作训练的、已经有很强陶艺技能的工艺美术专业学生,必然就业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陶习苑”建设近一年来,我校不断创新观念,为学生搭建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的立交桥,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学校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团队学习、自主学习;开设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课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每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打牢基础,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加强学生实训平台建设,继“陶习苑”建设之后,又建设了保育员实训室、育婴师实训室、幼儿园环境创设实训室、幼儿卫生与保健实训室、美容技术实训室与美甲化妆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场地,学生以实践学习、自主学习的方式,在学校就可以选择参加如“育婴师、营养师、保育员、美容师、茶艺师”等各类职业资格培训和钢琴、声乐、舞蹈、普通话等考级培训及各项陶艺技能合格培训,让每位学生在实际操作的体验式学习活动中做到快乐学习和充实提高。6月27日、30日和7月1日,我校共有476名学生参加了7种国家职业资格证鉴定考试,其中合格460人,合格率达96.6%。
三、实训基地创新建设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学校区别于其他类型学校的一个显著特征。我校大型实训基地陶习苑建设为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提供了很大平台和空间。目前,“陶习苑”不仅是本校工艺美术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训基地,而且是其他专业选修课的实践平台,更是全国性陶艺培训机构——“华萃陶艺培训中心云南培训基地”,是《中国陶瓷画刊》建水创作基地。它可以接纳中外各地知名陶艺家前来讲学办展,宣传建水紫陶文化,这必将成为扩大专业影响,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载体。如2015年1月22—28日,陶习苑首次举办了为期七天的陶艺技能培训,来自新加坡的著名陶艺家阿Ken老师主讲拉坯和修坯,来自江西景德镇的曹远华老师来主讲《陶艺捏雕成型》,来自浙江义乌的陈云龙老师主讲《陶艺教学研究与创作》,还有来自江苏常州大学艺术学院的刘德龙老师主讲《陶艺与现当代艺术》,63名本校教师接受了首批陶艺技能培训。同时,陶习苑引进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先后引进9名紫陶行业的专家、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陶习苑这个“教、学、做”合一,“理论、技能、实践”合一,“教学、研究、生产”合一的“三合一”的开放式实训基地,对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产教对接和深度融合,促进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融通,形成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下一步,学校还将积极发挥“陶习苑”平台的作用和影响,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到学校从教制度,制定完善企业和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措施。通过引进、外聘、培养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干劲大、有钻研和奉献精神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同时,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机制,以合作办学促发展,以合作育人促就业,促进校企合作从“浅海”迈向“深海”,促进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美宇,温媛媛.高职高专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营[J].中国建设教育,2006,6.
[2]刘畅.刍议职业教育与传承民间手工艺[J].职教通讯,2013(17).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实训基地 创新建设
2014年6月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之后,为主动适应职教发展新常态,增强办学吸引力,我校进一步加快了转型发展、扩规提质、办出特色的发展步伐,于2014年8月启动建设与地方特色产业——云南建水紫陶产业对接的工艺美术专业教学实训基地“陶习苑”。截至今年6月,“陶习苑”一期、二期工程已全面竣工。占地30亩的“陶习苑”实训基地包括制泥车间、教学拉坯室、生产拉坯室、打磨室、现代陶艺室、刻填装饰车间、压膜车间、烧制车间及陶土配方、烧制技术、釉料制作等材料工程研究室,配置了包括大小两台气窑炉、128台拉坯机、两套制泥设备、整套压膜设备等先进陶艺设备;建成了宋代龙窑、元代馒头窑、明代葫芦窑、清代蛋形窑四座古窑和无烟窑、灯龙窑、通窑三座现代柴窑。这一规模在全国也屈指可数。这表明学校从观念到行为,正逐步从过去学历教育为主的模式转向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和“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时代新风尚正逐渐成为师生的理念和实践。
“陶习苑”建设启动以来,省文化厅和州、县部分领导经常莅临视察并指导,不少学校和单位前来参观、交流。以上情况说明,“陶习苑”的建设,是学校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常态,创新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做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职业教育要推进“五个对接”的成功探索和实践。陶习苑的建成,对加强学生实操性教学环节,进而系统深化实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建立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使学校更好地对接产业发展,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实训基地创新建设促进职教资源系统整合,提升了办学吸引力
主动适应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学校教育必须渗入产业、企业、职业和实践要素,也就是进行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的整合。换言之,职业教育资源的系统整合,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目前,一些中职办学特色不够鲜明,职教味不浓,主要是表现在与产业联系不够紧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脱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脱节,不同程度地存在“两张皮”现象上。我校建设教学实训基地“陶习苑”,是职教新常态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深化产教融合和教学、实训、生产结合,培养紫陶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各类人才,为云南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发展乃至云南省陶瓷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进而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必然选择。
从办学影响力和吸引力看,我校经过40多年的发展,师范教育已经在州内外确立了“红河州小学教师的摇篮”的良好品牌和“师范教育一枝花”的美好形象。通过上下齐心、共同努力,我校近年来在校生人数均稳定在3000人以上并逐年增加,大专学生比例达到79.3%并逐年提高,达到历史发展的新高。但我们也看到,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常态和学校升格发展的形势,要求我们想方设法增强办学吸引力,必须加快学校转型发展,突出职业化特征,创新办学模式、培养方式,拓宽办学领域,提高办学层次,推动学校在转型中升格发展。我们唯有通过打造职业教育新形象,凸显职业教育新特色,才能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我校工艺美术专业大型实训基地“陶习苑”建设启动以来,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云南省文化厅,红河州人大常委会,红河州人民政府等相关领导莅临“陶习苑”实地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和单位的参观、访问和交流更是络绎不绝,已有几个部门和单位确定将“陶习苑”定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和国学夏令营云南建水紫陶体验点,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陶习苑”的建设不仅促进了职教资源系统整合,推进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而且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提高了学校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推动了学校转型升级发展步伐。
二、实训基地创新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方式转变,实现学生人人成才
人人皆可成才,人人都有出彩机会,这是适应职教发展新常态应有的理念。习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习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既描述了职业教育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又为我们打开了认识职业教育的思路和眼界。我校地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水,建水有一项驰名全国、蜚声海外的历经千年的地方名特工艺品——建水紫陶。建水紫陶以其卓然不凡的陶瓷品相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坭兴陶、四川荣昌陶一并被称为“中国四大名陶”。为更好地传承这一既有实用价值,更有审美价值的典雅的艺术品,地方政府计划创建建水紫陶文化创意产业园,编制了《建水县紫陶文化产业发展规(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年产值超过30亿元”的发展目标。这就是说,在未来5年内,当地每年将新增就业岗位近5000个,从业人员将超过3万人。去年6月,《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紫陶产业发展条例》正式施行,规划占地3000亩的建水紫陶文化创意园区及碗窰村破土;今年,建水县占地247亩、投资8000万的紫陶文化展示区、陶艺作坊展示区、企业作坊加工区等一期工程已经结束,二期、三期项目规划编制正在实施。建水紫陶产业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影响越来越远。而且,不仅云南省红河州正全力打造中国紫陶之都和“千年建水紫陶”文化名片,而且云南全省各地也在加快陶瓷产业发展。如果我们在建水办学而对建水紫陶的发展和学校的优势视而不见,视野和思维还停留在过去的理念和经验上,我们就适应不了职教发展的新常态,就不可能做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五个对接”。而工艺美术大型实训基地“陶习苑”的建设,不仅促进了广大教职工的观念更新,让我们准确认识职业教育新常态,从而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服务新常态,而且增加了学生人人成才、人人出彩的机会,因为在“陶习苑”实际参与了建水紫陶全套的生产流程操作训练的、已经有很强陶艺技能的工艺美术专业学生,必然就业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陶习苑”建设近一年来,我校不断创新观念,为学生搭建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的立交桥,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学校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团队学习、自主学习;开设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课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每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打牢基础,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加强学生实训平台建设,继“陶习苑”建设之后,又建设了保育员实训室、育婴师实训室、幼儿园环境创设实训室、幼儿卫生与保健实训室、美容技术实训室与美甲化妆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场地,学生以实践学习、自主学习的方式,在学校就可以选择参加如“育婴师、营养师、保育员、美容师、茶艺师”等各类职业资格培训和钢琴、声乐、舞蹈、普通话等考级培训及各项陶艺技能合格培训,让每位学生在实际操作的体验式学习活动中做到快乐学习和充实提高。6月27日、30日和7月1日,我校共有476名学生参加了7种国家职业资格证鉴定考试,其中合格460人,合格率达96.6%。
三、实训基地创新建设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学校区别于其他类型学校的一个显著特征。我校大型实训基地陶习苑建设为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提供了很大平台和空间。目前,“陶习苑”不仅是本校工艺美术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训基地,而且是其他专业选修课的实践平台,更是全国性陶艺培训机构——“华萃陶艺培训中心云南培训基地”,是《中国陶瓷画刊》建水创作基地。它可以接纳中外各地知名陶艺家前来讲学办展,宣传建水紫陶文化,这必将成为扩大专业影响,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载体。如2015年1月22—28日,陶习苑首次举办了为期七天的陶艺技能培训,来自新加坡的著名陶艺家阿Ken老师主讲拉坯和修坯,来自江西景德镇的曹远华老师来主讲《陶艺捏雕成型》,来自浙江义乌的陈云龙老师主讲《陶艺教学研究与创作》,还有来自江苏常州大学艺术学院的刘德龙老师主讲《陶艺与现当代艺术》,63名本校教师接受了首批陶艺技能培训。同时,陶习苑引进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先后引进9名紫陶行业的专家、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陶习苑这个“教、学、做”合一,“理论、技能、实践”合一,“教学、研究、生产”合一的“三合一”的开放式实训基地,对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产教对接和深度融合,促进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融通,形成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下一步,学校还将积极发挥“陶习苑”平台的作用和影响,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到学校从教制度,制定完善企业和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措施。通过引进、外聘、培养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干劲大、有钻研和奉献精神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同时,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机制,以合作办学促发展,以合作育人促就业,促进校企合作从“浅海”迈向“深海”,促进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美宇,温媛媛.高职高专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营[J].中国建设教育,2006,6.
[2]刘畅.刍议职业教育与传承民间手工艺[J].职教通讯,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