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地看,有关西藏事物的表达具有一种戏剧性,二十世纪初期西藏人文主义学者根敦群培的工作堪称事例之一。当哲学与历史学正在急剧经历现代性的转变时,根敦群培却致力于一种类似十八世纪欧洲启蒙主义者的工作纠正有关西藏事物的知识误会,指出人们自觉已知的事物中不自觉的空白之处,推动朴素理性的进展。将根敦群培的工作,理解为与现代学术的不同步也许是不恰当的。基于西藏历史与文化的特殊性,使根敦群培能够在现代世界的大门前,仍然致力于一种近代启蒙式的工作。从这种意义上看,他堪称近代中国的第一个藏族学者。
“亚洲高原一直未被当作博物学家观察的领域。我们有了世界各地的植物群和动物群生动而翔实的叙述,难道不能期望给读者提供一些有关亚洲高原的台情合理,生动有趣的事实吗?”十九世纪末南美洲作家纪廉·蒙特鲁索奇思异想的《题材集》,设想了各种十九世纪现实主义风范的题材、对人情物理各个细节部分的探究,也不乏具有现代虚构美学色彩的选题构想,其中一则,是“什么是一个人在穿越那个对他而言、近乎空白的亚洲高原途中所需要的知识?从空白的对象可以得到什么灵感”?并设想各种思维方式不同的作者与各种表达目的,乃至在想象中演绎,一些历史中的作家会怎样表达这次不同寻常的高原旅程。
我们希望尝试结合根敦群培方式与纪廉·蒙特鲁索的想象,为您展现一系列“合情合理,生动有趣的事实”,这样的工作建立在一次次对西藏生活现场的直接接触中。然而,“空白”也会随之不断发生在这样的接触之旅中,更多时候,我们面对的是“不知道”而并非“已知”——也许这恰好就是一个需要被诚实面对,并且有可能发生新意的处境,也是我们与您的共同处境。我们需要不断整理一个地区的“已知”与“未知”的部分,而两者也处在变动中,并未被过去的话语所固定,并且使关于西藏的认识,始终具有一种令人好奇的活力与可能性。
本期杂志为你呈现的是林芝地区的几个截面。当我们试图复制一幅成体系的、由各种前后连续的材料构成的“林芝肖像”时,已知与“空白”彼此游离、又彼此彰显的奇妙关系又一次活跃其中。在对已被重复过的历史与神话材料转移开注意力以后,我们的目光仍然朝向具体环境中人与物互相作用的现实。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科学考察工作,使这一曾经的科学空白点进人世界的目光。旅游业的发展使峡谷中的生活面貌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开放具有一种隐秘的约束性——在科学家眼中,大峡谷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规定了人类可以做到哪个程度。对这一程度的了解,也即对界限的了解,仍然尚需探索。对于世人,大峡谷的自然界仍然充满未知。科学考察工作者的足迹,大峡谷背夫的身影,雅鲁藏布江边一位村民的日常生活,一棵树的成长履历,历史学家巴旺的讲述……这些都是关于可知部分的线索,对于那伟大的“空白”,我们只能停在它的边沿,保持敬畏,等待它在将来、在科学家与历史学家的工作中如同罕见的雪山真容般再进一步显露。
《西藏人文地理》抱持这样的愿望在我们结合当代情感与理性的报道中,不断呈现鲜活与生动的当代西藏。
本刊编辑部
“亚洲高原一直未被当作博物学家观察的领域。我们有了世界各地的植物群和动物群生动而翔实的叙述,难道不能期望给读者提供一些有关亚洲高原的台情合理,生动有趣的事实吗?”十九世纪末南美洲作家纪廉·蒙特鲁索奇思异想的《题材集》,设想了各种十九世纪现实主义风范的题材、对人情物理各个细节部分的探究,也不乏具有现代虚构美学色彩的选题构想,其中一则,是“什么是一个人在穿越那个对他而言、近乎空白的亚洲高原途中所需要的知识?从空白的对象可以得到什么灵感”?并设想各种思维方式不同的作者与各种表达目的,乃至在想象中演绎,一些历史中的作家会怎样表达这次不同寻常的高原旅程。
我们希望尝试结合根敦群培方式与纪廉·蒙特鲁索的想象,为您展现一系列“合情合理,生动有趣的事实”,这样的工作建立在一次次对西藏生活现场的直接接触中。然而,“空白”也会随之不断发生在这样的接触之旅中,更多时候,我们面对的是“不知道”而并非“已知”——也许这恰好就是一个需要被诚实面对,并且有可能发生新意的处境,也是我们与您的共同处境。我们需要不断整理一个地区的“已知”与“未知”的部分,而两者也处在变动中,并未被过去的话语所固定,并且使关于西藏的认识,始终具有一种令人好奇的活力与可能性。
本期杂志为你呈现的是林芝地区的几个截面。当我们试图复制一幅成体系的、由各种前后连续的材料构成的“林芝肖像”时,已知与“空白”彼此游离、又彼此彰显的奇妙关系又一次活跃其中。在对已被重复过的历史与神话材料转移开注意力以后,我们的目光仍然朝向具体环境中人与物互相作用的现实。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科学考察工作,使这一曾经的科学空白点进人世界的目光。旅游业的发展使峡谷中的生活面貌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开放具有一种隐秘的约束性——在科学家眼中,大峡谷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规定了人类可以做到哪个程度。对这一程度的了解,也即对界限的了解,仍然尚需探索。对于世人,大峡谷的自然界仍然充满未知。科学考察工作者的足迹,大峡谷背夫的身影,雅鲁藏布江边一位村民的日常生活,一棵树的成长履历,历史学家巴旺的讲述……这些都是关于可知部分的线索,对于那伟大的“空白”,我们只能停在它的边沿,保持敬畏,等待它在将来、在科学家与历史学家的工作中如同罕见的雪山真容般再进一步显露。
《西藏人文地理》抱持这样的愿望在我们结合当代情感与理性的报道中,不断呈现鲜活与生动的当代西藏。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