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教师应凭借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下面,就几个教学片段浅谈笔者对词语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在语境中教词语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篇课文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小红马看见了,就喷着响鼻对小骆驼说:‘你的脚掌又大又厚,眼皮上长着两层眼毛,背上还有两个肉疙瘩,多难看呀!’小骆驼觉得挺委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委屈”,教师安排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听了小红马的话,小骆驼一定会在心里想:小红马,我又没有惹你,你——
生接说:为什么要嘲笑我?
师:小红马,我照我的镜子,跟你有何相干?你——
生接说:干吗要说我?
师:小红马,我生来就这个样子——
生接说:有什么难看的?
师:从没有别的动物这样没礼貌地对我,今天——
生接说:你这么无礼地对我,真是不应该啊!
师:现在,小骆驼的心里是多么的——
生齐:委屈。
这个教学片段的特点在于:教师通过模拟人物的心理活动想象说话,让学生在对话中感悟了“委屈”的含义。有些词语具有模糊性、意会性,很难作准确的解释,如果我们能根据词语的特点,把它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引导学生悟真义,定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疑问中教词语
《槐乡五月》这篇课文在表现槐乡孩子的热情好客时有这样一句话:“小朋友临走时,槐乡的孩子还会送他一大包蒸过晒干的槐花,外加一小罐清亮清亮的槐花新蜜。”一位老师在学生读这句话时在“一小罐”这个词语下加上着重号,并且充满疑惑地问学生:“一小罐,怎么能说槐乡孩子大方好客呢?”有的说:“前面已经送给客人一大包蒸过晒干的槐花,现在的一小罐是外加的,它体现槐乡孩子的好客,因为外加的可以送,也可以不送。”有的说:“槐花新蜜非常珍贵,虽是一小罐,却充分体现槐乡孩子的热情大方,一点也不小气。”有的说:“虽是一小罐,但充满了槐乡孩子对客人浓浓的情意,情意与罐子的大小无关。”在对词语的辨析理解中,真正读出了词语背后的情感,读出“一小罐”这个词语在句子中乃至段落中的韵味,激起学生对槐乡孩子发自内心的喜爱和亲近。
三、在换词中教词语
《水上飞机》一课中的这样一个词语:“究竟”。如何让学生理解其义?于永正老师是这样教学的:学生读文中句子“他飞了过去,想问个究竟”。于老师先让学生用换词的形式读懂这里的“究竟”是“明白”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想想在什么时候会“问个究竟”,再问学生除了“问个究竟”,有没有“看个究竟”?还有什么个“究竟”?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先后说出了“探个究竟”、“听个究竟”、“查个究竟”……于老师没有就此停住,又出示这样的例句:“每年春天,究竟有多少人来到扬州旅游,我也说不清。”学生发现这里的“究竟”表示的是“疑问”的意思。于老师又让学生尝试着运用这样的意思来进行说话练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词语的用法,使词语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情境中教词语
《日月潭的传说》一课中,大尖哥与水社姐为取得阿里山山洞里的金剪刀与金斧头,吃尽了“千辛万苦”。课文对“千辛万苦”的描写只体现在两个词语上: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如何更加感性地认识大尖哥与水社姐经历的千辛万苦,从而体会到他们奋不顾身、为民造福的品质,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为了拿到金剪刀与金斧头,大尖哥和水社姐吃尽了千辛万苦,课文是怎样写的?
生: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
师:哪些词语描写“辛苦”?
生:翻山越岭、披荆斩棘。
师:这里的“千辛万苦”仅仅就是这两个词语表达的意思吗?想一想,大尖哥与水社姐在去阿里山的途中,还会遇到什么困难?请大家根据下面的提示,选择一个方面说一说。
饿了,他们……
渴了,他们……
累了,他们……
困了,他们……
野兽来了,他们……
狂风暴雨来了,他们……
火把灭了,他们……
生:饿了,他们只能啃些干粮,甚至只能采些野果充饥。野果采不到了,只能饿着肚子继续赶路。
生:渴了,他们只能喝山涧小溪里的生水,或是只能喝阿里山的雪水。
生:火把灭了,他们在漆黑的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摸索,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爬起。
师:他们吃尽了千辛万苦,但没有后退,这是因为他们心中想着什么?
生:树木、庄稼、动物、老百姓。
师:是的,一心想的是别人,自己却吃尽了千辛万苦!带着这种体会,我们再来读课文中的这句话。
这个教学片段充分利用课文语言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拓展想象,具体而深入地理解词语表现出的人物品质与精神。在情境中挖掘词语的内涵,让学生联系已有经验展开想象,在互动交流与倾听感受中读出情,品出味,语文学习充满了情趣。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罗申◇
一、在语境中教词语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篇课文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小红马看见了,就喷着响鼻对小骆驼说:‘你的脚掌又大又厚,眼皮上长着两层眼毛,背上还有两个肉疙瘩,多难看呀!’小骆驼觉得挺委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委屈”,教师安排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听了小红马的话,小骆驼一定会在心里想:小红马,我又没有惹你,你——
生接说:为什么要嘲笑我?
师:小红马,我照我的镜子,跟你有何相干?你——
生接说:干吗要说我?
师:小红马,我生来就这个样子——
生接说:有什么难看的?
师:从没有别的动物这样没礼貌地对我,今天——
生接说:你这么无礼地对我,真是不应该啊!
师:现在,小骆驼的心里是多么的——
生齐:委屈。
这个教学片段的特点在于:教师通过模拟人物的心理活动想象说话,让学生在对话中感悟了“委屈”的含义。有些词语具有模糊性、意会性,很难作准确的解释,如果我们能根据词语的特点,把它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引导学生悟真义,定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疑问中教词语
《槐乡五月》这篇课文在表现槐乡孩子的热情好客时有这样一句话:“小朋友临走时,槐乡的孩子还会送他一大包蒸过晒干的槐花,外加一小罐清亮清亮的槐花新蜜。”一位老师在学生读这句话时在“一小罐”这个词语下加上着重号,并且充满疑惑地问学生:“一小罐,怎么能说槐乡孩子大方好客呢?”有的说:“前面已经送给客人一大包蒸过晒干的槐花,现在的一小罐是外加的,它体现槐乡孩子的好客,因为外加的可以送,也可以不送。”有的说:“槐花新蜜非常珍贵,虽是一小罐,却充分体现槐乡孩子的热情大方,一点也不小气。”有的说:“虽是一小罐,但充满了槐乡孩子对客人浓浓的情意,情意与罐子的大小无关。”在对词语的辨析理解中,真正读出了词语背后的情感,读出“一小罐”这个词语在句子中乃至段落中的韵味,激起学生对槐乡孩子发自内心的喜爱和亲近。
三、在换词中教词语
《水上飞机》一课中的这样一个词语:“究竟”。如何让学生理解其义?于永正老师是这样教学的:学生读文中句子“他飞了过去,想问个究竟”。于老师先让学生用换词的形式读懂这里的“究竟”是“明白”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想想在什么时候会“问个究竟”,再问学生除了“问个究竟”,有没有“看个究竟”?还有什么个“究竟”?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先后说出了“探个究竟”、“听个究竟”、“查个究竟”……于老师没有就此停住,又出示这样的例句:“每年春天,究竟有多少人来到扬州旅游,我也说不清。”学生发现这里的“究竟”表示的是“疑问”的意思。于老师又让学生尝试着运用这样的意思来进行说话练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词语的用法,使词语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情境中教词语
《日月潭的传说》一课中,大尖哥与水社姐为取得阿里山山洞里的金剪刀与金斧头,吃尽了“千辛万苦”。课文对“千辛万苦”的描写只体现在两个词语上: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如何更加感性地认识大尖哥与水社姐经历的千辛万苦,从而体会到他们奋不顾身、为民造福的品质,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为了拿到金剪刀与金斧头,大尖哥和水社姐吃尽了千辛万苦,课文是怎样写的?
生: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
师:哪些词语描写“辛苦”?
生:翻山越岭、披荆斩棘。
师:这里的“千辛万苦”仅仅就是这两个词语表达的意思吗?想一想,大尖哥与水社姐在去阿里山的途中,还会遇到什么困难?请大家根据下面的提示,选择一个方面说一说。
饿了,他们……
渴了,他们……
累了,他们……
困了,他们……
野兽来了,他们……
狂风暴雨来了,他们……
火把灭了,他们……
生:饿了,他们只能啃些干粮,甚至只能采些野果充饥。野果采不到了,只能饿着肚子继续赶路。
生:渴了,他们只能喝山涧小溪里的生水,或是只能喝阿里山的雪水。
生:火把灭了,他们在漆黑的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摸索,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爬起。
师:他们吃尽了千辛万苦,但没有后退,这是因为他们心中想着什么?
生:树木、庄稼、动物、老百姓。
师:是的,一心想的是别人,自己却吃尽了千辛万苦!带着这种体会,我们再来读课文中的这句话。
这个教学片段充分利用课文语言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拓展想象,具体而深入地理解词语表现出的人物品质与精神。在情境中挖掘词语的内涵,让学生联系已有经验展开想象,在互动交流与倾听感受中读出情,品出味,语文学习充满了情趣。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罗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