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这一标准的指引下,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也亟待解决。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由浅入深,做好小学、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我们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文言文只出现在六年级的两册书中,共有《学弈》《两小儿辩日》《矛与盾》《郑人买履》《关尹子教射》五篇,其特点有三:
1.五篇文言文集中在两个单元内,不是分散出现的。2.课下注释十分翔实。以第十二册为例:《矛与盾》中原文共有42个字,课下注释便有12个之多;《郑人买履》中原文共61个字,有注释20个;《关尹子教射》是自读课文,给出了全文的译文。3.所选文章都是经典的寓言或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历史故事,在学习文言文课文之前或多或少有过接触。
此外,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没有对小学5—6年级的文言文教学提出明确要求:“能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内容和情感。”这句话更多的偏于对古诗学习的要求。
升入初中之后,学生遇到的第一篇文言文便是《古代寓言二则》。其中《郑人买履》是小学中出现的文章,篇目相同但是注释和学习要求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其出现的位置是第一单元即《亲近文学》单元,在这一单元中出现了小说、诗歌、散文等不同的文体,同时出现了白话文、文言文两种不同语言形式的文章。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亲近文学、热爱文学,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同时,也十分明确地显示出文言文学习在中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2.原文字数不变的情况下,课下注释由原来的20个减少到11个,几乎减少了一半。
3.《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有了明确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文言文也是中考之中的必考内容。《课标》中也对文言文的评价标准有了明确要求:“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针对上述要求,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策略:
1. 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过渡阶段,一定要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想学、乐学。教师要架设古今生活的桥梁,突出文本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文言的味的同时,也应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文言的乐趣。例如在讲《郑人买履》时,设计课本剧,让学生用现代汉语直观地进行表演,这样,使得古今相对、文白相对,让学生在亲自实践的基础上,既能把握内容,又能形象记忆。
2.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文言文
小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浓,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和翻译习惯,加强预习,引导学生自读。并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读方法:以独立阅读与思考为主,结合课文和注释,划出生字难词,自己查工具书,并根据教师布置的预习题准备答案。这样,让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手,才能逐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3.补充浅易文言文,顺利做好过渡工作
知识的掌握,指在知识传递的系统中,个体通过领会、巩固和应用三个环节来占有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由此可见,学生要进行一系列的内部加工活动,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学生接受知识绝不是一个被动的机械的过程,而是主动、活跃的心理建构过程。在学习两篇文言文的间隙补充短小浅易的文言文,以此巩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提高文言文学习技能。
二、营造文言文学习氛围,增加文言文学习的篇目和时间
教材中,文言文的篇目仅为白话文篇目的五分之一,如果按照正常的课时安排,学生要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够接触到一次。缺乏语言交流环境,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我做了以下工作:
1.加强文言文的朗读
朗读是一个有着复杂心理变化的驾驭语言的过程,是加里培林学派所提出的心智活动的五个阶段之一:(1)动作的定向阶段;(2)物质与物质化阶段(3)出生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5)内部言语动作阶段。朗读是非常重要、不可忽略的。
具体到训练言语心智技能上看,解读段落的技能模式,学生心智运作很多与读、说、语言表述有直接的联系。通俗地说,语言能力即语言获得,包括语音获得,语义获得,这是一个通过模仿和实践语言规范的过程。其结果表现为能发出一定数量的有意义的音,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说出结构正确的句子。教学中,诵读是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视觉传入、声带发音、听觉监听、大脑辨别等不断循回往返的过程。诵读者对文字材料诵读越熟,体会就越深,意义就越明白。
《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课程的新理念时,“体验”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要让学生浸润在作者的情感当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后再创自己的理解、欣赏境界,就必然要丰富学生的体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靠自己的体验去获得这一切。教会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在此基础上做到流畅、连贯,没有磕绊,理解文章的意图,品味文章的妙处。有文采之处,亦应有所体现要求能读中悟、悟中读,读后思,把理解、感悟、欣赏统一起来。
2.调整文言文授课课时,补充文言文篇目
知识巩固指知识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持久记忆。在知识的巩固阶段,要获得对所学知识持久的记忆,主要靠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其中,识记与保持是再认和重现的前提,再认与重现是识记与保持的结果。因此,识记与保持在知识巩固中占主导地位。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重不大,安排较为分散。因此,教师要适当调整课时,提高学生接触文言文的频率:
(1)利用早读时间,朗读课内文言文,培养语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2)在板报上设立文言文专栏,介绍文言文小知识,定时更新,让学生日常可以接触。(3)开设文言文兴趣小组,时常活动,交流心得。(4)充分利用每单元的机动课时尽量缩短学习课本中文言文课文的间隔时间。 除了时间上的扩充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增加文言文的阅读量,做好文言文课内外联读工作。在选择文言文联读文章时,也可以从不同著作中选取与课文内容大致相仿的文章。
掌握知识的一个标准关键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迅速地提取和应用原来所学知识。文言文亦是如此。死记硬背课下注释是容易忘记的,是丝毫没有用处的。因此,在新的选文之中,把原有的知识点闪现,可以唤起学生的记忆,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又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三、补充相关文言文知识,为学好白话文打好基础
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十分重要。如果文言文不过关,势必引起一连串的反应。
首先,我国大量的著作、典籍由文言写成,涉及历史、政治、文化、外交各个方面,如果没有扎实的文言基础,会对学习造成很大的障碍。其次,会影响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不能唤起审美反应。再次,白话文作品中不乏文言词句,文言文基础不扎实,阅读白话文著作也会有障碍。此外,如果现代文阅读受到影响,作文的写作势必受到影响。不熟悉汉语遣词造句的规范,也会导致文字表达漫无理路。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古代便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当社会产生一定数量的经典文献之后,人们为了准确地传送经文,基本上沿着以下两条系列线索逐步展开了研究:一个是关于解字、释义、析句和注疏、考证、校勘的研究;一个是关于按文体类别将文章汇编成集,并与之联系,关于阐述各类文体特征、创作原理以及评价文章标准的研究。在古代的教育长河中有许多经验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积极探究汉语的发展规律、认真研究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对于现代汉语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
1.《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2.姚梅林《学习规律》,湖北教育出版社。
3.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
4.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辞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王松泉主编《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戴汝潜《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 山东教育出版社。
7.曲建文、陈桦《世说新语译注》,燕山出版社。
8.《训练与检测》,江苏教育出版社。
9.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10.饶杰腾 《语文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1.雷雳《教育心理学概论》,警官教育出版社。
12.《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13.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14.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15.张天宝《主体性教育》,科学教育出版社。
16.师为公《趣味语文》,上海古籍出版社。
17.何深《中学语文教学法》,河南人民出版社。
18.洪宗礼《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
19.《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由浅入深,做好小学、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我们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文言文只出现在六年级的两册书中,共有《学弈》《两小儿辩日》《矛与盾》《郑人买履》《关尹子教射》五篇,其特点有三:
1.五篇文言文集中在两个单元内,不是分散出现的。2.课下注释十分翔实。以第十二册为例:《矛与盾》中原文共有42个字,课下注释便有12个之多;《郑人买履》中原文共61个字,有注释20个;《关尹子教射》是自读课文,给出了全文的译文。3.所选文章都是经典的寓言或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历史故事,在学习文言文课文之前或多或少有过接触。
此外,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没有对小学5—6年级的文言文教学提出明确要求:“能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内容和情感。”这句话更多的偏于对古诗学习的要求。
升入初中之后,学生遇到的第一篇文言文便是《古代寓言二则》。其中《郑人买履》是小学中出现的文章,篇目相同但是注释和学习要求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其出现的位置是第一单元即《亲近文学》单元,在这一单元中出现了小说、诗歌、散文等不同的文体,同时出现了白话文、文言文两种不同语言形式的文章。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亲近文学、热爱文学,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同时,也十分明确地显示出文言文学习在中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2.原文字数不变的情况下,课下注释由原来的20个减少到11个,几乎减少了一半。
3.《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有了明确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文言文也是中考之中的必考内容。《课标》中也对文言文的评价标准有了明确要求:“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针对上述要求,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策略:
1. 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过渡阶段,一定要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想学、乐学。教师要架设古今生活的桥梁,突出文本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文言的味的同时,也应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文言的乐趣。例如在讲《郑人买履》时,设计课本剧,让学生用现代汉语直观地进行表演,这样,使得古今相对、文白相对,让学生在亲自实践的基础上,既能把握内容,又能形象记忆。
2.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文言文
小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浓,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和翻译习惯,加强预习,引导学生自读。并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读方法:以独立阅读与思考为主,结合课文和注释,划出生字难词,自己查工具书,并根据教师布置的预习题准备答案。这样,让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手,才能逐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3.补充浅易文言文,顺利做好过渡工作
知识的掌握,指在知识传递的系统中,个体通过领会、巩固和应用三个环节来占有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由此可见,学生要进行一系列的内部加工活动,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学生接受知识绝不是一个被动的机械的过程,而是主动、活跃的心理建构过程。在学习两篇文言文的间隙补充短小浅易的文言文,以此巩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提高文言文学习技能。
二、营造文言文学习氛围,增加文言文学习的篇目和时间
教材中,文言文的篇目仅为白话文篇目的五分之一,如果按照正常的课时安排,学生要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够接触到一次。缺乏语言交流环境,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我做了以下工作:
1.加强文言文的朗读
朗读是一个有着复杂心理变化的驾驭语言的过程,是加里培林学派所提出的心智活动的五个阶段之一:(1)动作的定向阶段;(2)物质与物质化阶段(3)出生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5)内部言语动作阶段。朗读是非常重要、不可忽略的。
具体到训练言语心智技能上看,解读段落的技能模式,学生心智运作很多与读、说、语言表述有直接的联系。通俗地说,语言能力即语言获得,包括语音获得,语义获得,这是一个通过模仿和实践语言规范的过程。其结果表现为能发出一定数量的有意义的音,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说出结构正确的句子。教学中,诵读是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视觉传入、声带发音、听觉监听、大脑辨别等不断循回往返的过程。诵读者对文字材料诵读越熟,体会就越深,意义就越明白。
《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课程的新理念时,“体验”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要让学生浸润在作者的情感当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后再创自己的理解、欣赏境界,就必然要丰富学生的体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靠自己的体验去获得这一切。教会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在此基础上做到流畅、连贯,没有磕绊,理解文章的意图,品味文章的妙处。有文采之处,亦应有所体现要求能读中悟、悟中读,读后思,把理解、感悟、欣赏统一起来。
2.调整文言文授课课时,补充文言文篇目
知识巩固指知识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持久记忆。在知识的巩固阶段,要获得对所学知识持久的记忆,主要靠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其中,识记与保持是再认和重现的前提,再认与重现是识记与保持的结果。因此,识记与保持在知识巩固中占主导地位。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重不大,安排较为分散。因此,教师要适当调整课时,提高学生接触文言文的频率:
(1)利用早读时间,朗读课内文言文,培养语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2)在板报上设立文言文专栏,介绍文言文小知识,定时更新,让学生日常可以接触。(3)开设文言文兴趣小组,时常活动,交流心得。(4)充分利用每单元的机动课时尽量缩短学习课本中文言文课文的间隔时间。 除了时间上的扩充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增加文言文的阅读量,做好文言文课内外联读工作。在选择文言文联读文章时,也可以从不同著作中选取与课文内容大致相仿的文章。
掌握知识的一个标准关键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迅速地提取和应用原来所学知识。文言文亦是如此。死记硬背课下注释是容易忘记的,是丝毫没有用处的。因此,在新的选文之中,把原有的知识点闪现,可以唤起学生的记忆,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又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三、补充相关文言文知识,为学好白话文打好基础
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十分重要。如果文言文不过关,势必引起一连串的反应。
首先,我国大量的著作、典籍由文言写成,涉及历史、政治、文化、外交各个方面,如果没有扎实的文言基础,会对学习造成很大的障碍。其次,会影响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不能唤起审美反应。再次,白话文作品中不乏文言词句,文言文基础不扎实,阅读白话文著作也会有障碍。此外,如果现代文阅读受到影响,作文的写作势必受到影响。不熟悉汉语遣词造句的规范,也会导致文字表达漫无理路。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古代便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当社会产生一定数量的经典文献之后,人们为了准确地传送经文,基本上沿着以下两条系列线索逐步展开了研究:一个是关于解字、释义、析句和注疏、考证、校勘的研究;一个是关于按文体类别将文章汇编成集,并与之联系,关于阐述各类文体特征、创作原理以及评价文章标准的研究。在古代的教育长河中有许多经验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积极探究汉语的发展规律、认真研究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对于现代汉语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
1.《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2.姚梅林《学习规律》,湖北教育出版社。
3.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
4.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辞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王松泉主编《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戴汝潜《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 山东教育出版社。
7.曲建文、陈桦《世说新语译注》,燕山出版社。
8.《训练与检测》,江苏教育出版社。
9.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10.饶杰腾 《语文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1.雷雳《教育心理学概论》,警官教育出版社。
12.《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13.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14.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15.张天宝《主体性教育》,科学教育出版社。
16.师为公《趣味语文》,上海古籍出版社。
17.何深《中学语文教学法》,河南人民出版社。
18.洪宗礼《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
19.《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