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提高当前的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我们就必须用美术语言进行美术教育。人们常说,美术教育是情感教育,而美术语言则是情感教育的表现手段,它不是摆事实讲道理,更不是客观描述,而是感受的叙说,情感的抒发,主观的表现。美术的核心是情,美术语言的本质是抒情,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关键词:美术语言;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96-01
对于美术语言的界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是这样解释的,“美术语言指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包括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美术语言是我们表现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重要载体,是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获得幸福感的美妙途径。美术语言是一种世界语言,它与数学语言、科学语言一样,可以不分种族、不分肤色、不分年龄、不分文化进行思想和感情的表达与沟通。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对数学语言、科学语言的重要性已有足够的认识,而把美术看做是人类语言的一大部分来认识,就显得很不够了。美术教育在我们的教育系统中只不过是一种技法技巧和调节生活的雕虫小技、小三门、副科而已,这种认识极大地削弱了美术教育在整个教育内容的地位,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美术教育的形式。美术教育的价值远远不是一种技法技巧或装饰,它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境界。从当下的功利价值说,美术语言不能帮我们算数学,不能帮我们进行理化实验,不能进行生物解剖,可是从长远的功利价值看,从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深化的角度来看,与其他我们熟悉的语言相比,美术语言更能反映人的本性。那么,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我们如何让学生能真正了解基本的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感悟。
在中国的艺术长河中,不管是绘画,还是雕塑、建筑、工艺等都蕴涵着相当丰富的美术语言,它所透露出来的人类文明的力量和巧夺天工的奇美构思,无不吸引人们向往它,驻足凝视。人们或多或少都能感悟到其中的一些意义,如果人们丝毫不能感悟到其中的意义,人们就无法产生共鸣,任何一个国家的公民不管他的美术语言能力多么低下,他对本国国旗形象的敏感和激情都会大大区别于他对其他形象的感觉,就是因为国旗形象对本国的公民来说总是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因此,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无疑是要使受教育者理解感悟到每一艺术形象所蕴涵的基本意义。一般认为,科学语言交流的是知识,美术语言交流的是感受。由于人们生理结构的一致性,决定了人类对世界的感受方式和感受结果具有很大的一致性。
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然是令人向往的,但学会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最有效的办法,首先得看懂,并能够感受它们。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基本上忽视甚至放弃了看懂这一感受和欣赏的阶段,试图一步达到运用的水平。结果虽然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习了不少美术类课程,画了不少画,但并不能真正感受美术作品。
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主要的还是对美术教育的观念问题。学会看懂美术语言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会表达,对大多数人来说学会看懂美术语言更重要,也更现实。所谓看懂就是能够理解、感受到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等美术语言所表达的感情和意境。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美术家为目标,但无论如何,基础教育一定要完成培养学生能够欣赏美术的任务。不过语文教育与美术教育还有不同,语文教育同样重视甚至更重视语文文字的运用能力,因为这是一个人在文明世界的基本生活需要。而美术教育对美术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不可能提出这么高的要求。我们现在的美术教育之所以难以令人满意,关键就在于把看懂美术语言与运用美术语言的轻重和先后颠倒了。
美术教育的本质是传情,检验传情的目标是否实现的标准就是看有没有打动学生。如果学生在美术课程中若无其事、无动于衷、鹦鹉学舌、小僧念经,那这样的美术教育一定不艺术了。要使学生动情,关键在于学生自身的参与,学生对美术创作背景的了解,对美术内容的理解,对美术表现对象的关心。美术教育中同样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问题。与学生的关系太远,与学生的生活太隔膜,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太脱节,与时代的色彩太偏离,要引起学生的共鸣,要打动学生自然就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关心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要求我们關注社会,把握时代的脉搏,了解美术时尚。应该说,在学校课程这个层面上,美术教育的空间是十分广阔的。
每个富有成就的美术家对于艺术形象的创造、对于美术语言的运用都常常达到一往情深、达到痴迷的程度。每个大画家都有着动人的创作故事。笔者也提出过希望注意对科学家发现科学奥秘的动人故事和心路历程的教育,那可以激励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科学的热情。但感情和科学毕竟是两回事。而感情对于艺术来说却是一回事。艺术与感情分离开来就不再是艺术了。
转如果我们同意美术教育中看懂美术语言的欣赏教育比能够运用美术语言更基本、更重要的话,那么,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尽可能多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作品,感受语言艺术的丰富色彩,领略美术语言绰约多姿,就是很自然的要求。如果说在印刷文化时代提出这样的要求还比较苛刻的话,在进入多媒体时代、网络时代的今天,满足这样的要求对于绝大部分中小学来说,已经是比较现实的了。
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美术教学的情况,把美术语言适当外延,沟通姐妹艺术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美术语言不但内涵更丰富,而且也是教育成功的内在的保证。美术评论家们说,诗是流动的音乐,绘画是凝固的诗,舞蹈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无非都是说明艺术语言之间的互通有无。中国文人崇尚琴棋书画皆通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把一首诗画成一幅画,可以把一幅画谱成一首乐曲,可以把一首乐曲编成一个舞蹈;另一方面,不同的人,根据同一题材又会创作出不同的诗画乐舞。这就是艺术的相通性和个性的统一,也是艺术形象最迷人的地方。同样是在“竹子”的命题下,郑板桥和金农的风格是那样的悬殊,可又是那样的迷人,都成为典范佳作。如果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面对一个题材,可以领略到不同艺术形式的风采,可以领略到不同画家的不同风格,他们能不如痴如醉、流连忘返吗?
关键词:美术语言;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96-01
对于美术语言的界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是这样解释的,“美术语言指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包括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美术语言是我们表现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重要载体,是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获得幸福感的美妙途径。美术语言是一种世界语言,它与数学语言、科学语言一样,可以不分种族、不分肤色、不分年龄、不分文化进行思想和感情的表达与沟通。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对数学语言、科学语言的重要性已有足够的认识,而把美术看做是人类语言的一大部分来认识,就显得很不够了。美术教育在我们的教育系统中只不过是一种技法技巧和调节生活的雕虫小技、小三门、副科而已,这种认识极大地削弱了美术教育在整个教育内容的地位,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美术教育的形式。美术教育的价值远远不是一种技法技巧或装饰,它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境界。从当下的功利价值说,美术语言不能帮我们算数学,不能帮我们进行理化实验,不能进行生物解剖,可是从长远的功利价值看,从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深化的角度来看,与其他我们熟悉的语言相比,美术语言更能反映人的本性。那么,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我们如何让学生能真正了解基本的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感悟。
在中国的艺术长河中,不管是绘画,还是雕塑、建筑、工艺等都蕴涵着相当丰富的美术语言,它所透露出来的人类文明的力量和巧夺天工的奇美构思,无不吸引人们向往它,驻足凝视。人们或多或少都能感悟到其中的一些意义,如果人们丝毫不能感悟到其中的意义,人们就无法产生共鸣,任何一个国家的公民不管他的美术语言能力多么低下,他对本国国旗形象的敏感和激情都会大大区别于他对其他形象的感觉,就是因为国旗形象对本国的公民来说总是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因此,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无疑是要使受教育者理解感悟到每一艺术形象所蕴涵的基本意义。一般认为,科学语言交流的是知识,美术语言交流的是感受。由于人们生理结构的一致性,决定了人类对世界的感受方式和感受结果具有很大的一致性。
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然是令人向往的,但学会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最有效的办法,首先得看懂,并能够感受它们。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基本上忽视甚至放弃了看懂这一感受和欣赏的阶段,试图一步达到运用的水平。结果虽然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习了不少美术类课程,画了不少画,但并不能真正感受美术作品。
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主要的还是对美术教育的观念问题。学会看懂美术语言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会表达,对大多数人来说学会看懂美术语言更重要,也更现实。所谓看懂就是能够理解、感受到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等美术语言所表达的感情和意境。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美术家为目标,但无论如何,基础教育一定要完成培养学生能够欣赏美术的任务。不过语文教育与美术教育还有不同,语文教育同样重视甚至更重视语文文字的运用能力,因为这是一个人在文明世界的基本生活需要。而美术教育对美术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不可能提出这么高的要求。我们现在的美术教育之所以难以令人满意,关键就在于把看懂美术语言与运用美术语言的轻重和先后颠倒了。
美术教育的本质是传情,检验传情的目标是否实现的标准就是看有没有打动学生。如果学生在美术课程中若无其事、无动于衷、鹦鹉学舌、小僧念经,那这样的美术教育一定不艺术了。要使学生动情,关键在于学生自身的参与,学生对美术创作背景的了解,对美术内容的理解,对美术表现对象的关心。美术教育中同样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问题。与学生的关系太远,与学生的生活太隔膜,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太脱节,与时代的色彩太偏离,要引起学生的共鸣,要打动学生自然就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关心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要求我们關注社会,把握时代的脉搏,了解美术时尚。应该说,在学校课程这个层面上,美术教育的空间是十分广阔的。
每个富有成就的美术家对于艺术形象的创造、对于美术语言的运用都常常达到一往情深、达到痴迷的程度。每个大画家都有着动人的创作故事。笔者也提出过希望注意对科学家发现科学奥秘的动人故事和心路历程的教育,那可以激励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科学的热情。但感情和科学毕竟是两回事。而感情对于艺术来说却是一回事。艺术与感情分离开来就不再是艺术了。
转如果我们同意美术教育中看懂美术语言的欣赏教育比能够运用美术语言更基本、更重要的话,那么,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尽可能多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作品,感受语言艺术的丰富色彩,领略美术语言绰约多姿,就是很自然的要求。如果说在印刷文化时代提出这样的要求还比较苛刻的话,在进入多媒体时代、网络时代的今天,满足这样的要求对于绝大部分中小学来说,已经是比较现实的了。
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美术教学的情况,把美术语言适当外延,沟通姐妹艺术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美术语言不但内涵更丰富,而且也是教育成功的内在的保证。美术评论家们说,诗是流动的音乐,绘画是凝固的诗,舞蹈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无非都是说明艺术语言之间的互通有无。中国文人崇尚琴棋书画皆通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把一首诗画成一幅画,可以把一幅画谱成一首乐曲,可以把一首乐曲编成一个舞蹈;另一方面,不同的人,根据同一题材又会创作出不同的诗画乐舞。这就是艺术的相通性和个性的统一,也是艺术形象最迷人的地方。同样是在“竹子”的命题下,郑板桥和金农的风格是那样的悬殊,可又是那样的迷人,都成为典范佳作。如果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面对一个题材,可以领略到不同艺术形式的风采,可以领略到不同画家的不同风格,他们能不如痴如醉、流连忘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