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单元教学不局限于一题一例,而是放眼知识的系统与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获取新知识。在大单元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在《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单元学习中,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了解长方形长、宽以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对于今后几何知识的学习、空间观念的逐步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表面看来,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简单易学,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却感到困难,不会灵活应用知识,效果很不理想。为此,我在教学中尝试以下教学方法,收到良好效果。
一、运用探究法,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启发学生根据边和角的特征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学会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各种方法。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研究解决问题,其基本的思维指向是注重研究数学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思考数学形式的变化规律,分析数量间的结合关系、演算数量的分合结果等。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就可以不管其物质结构以及颜色性状等,从许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平面物体中,只抽象出共同的四条边所围成的平面,研究其边的长度、角的大小、边与边、角与角之间的关系,以至于找出共性规律,推导公式,进行周长或面积的计算。这样就要运用数学的形式和方法进行观察、测量、分析、推理、判断等。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直接参与这些思维活动,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解决以下的关键问题,即根据“对边相等”的规律选取有关条件求出长方形的周长;根据“四条边都相等”的规律选取有关条件求出正方形的周长;根据长方形周长与长、宽的关系,可以求出长或宽的长度,根据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关系,可以求出边长。如果这些问题的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畅通无阻了,就可以使学生既灵活地掌握知识,又善于分析和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运用实验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的方式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应该是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和学具,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细致观察,亲自动手画一画,量一量。如,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好直尺和三角板,用直尺量一量给出的几条线段的长度,再引伸到量一量给出的长方形的长度,并标在图上;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给出的几个角,指出哪个角是直角?再引伸到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给出的几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每个长方形的角是什么角?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数一数”“量一量”,使学生学会画线段,画角,用三角板比一比量出直角,用纸折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用直尺准确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等线段的长度。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结合提出口语表述的要求,让学生说出实际操作的方法。这样使他们的脑、手、口有机地结合起来,学得兴趣盎然,生动活泼。
三、运用演示法,培养学生分析观察能力
在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中,重点是要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以及掌握它们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使学生掌握好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首先就要让学生正确认识直角。我先让学生通过折直角的操作活动,形象、直观地了解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再用直尺在两条折痕上画线的方法得到四个直角,然后用折好的直角去量各个图形的角,特别是引导学生用一些不同方位、不同边长的直角和非直角,建立“直角”的表象。当学生认识了直角后,我就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日常生活以及我们教室周围的各种物体中,你能寻找出直角吗?在上课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黑板的一个角跟课本的一个角比较,比较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思考后,有两个答案:一个是一样大,另一个是黑板的角大。到底准说的正确呢?我把课本拿到黑板上比一比,让学生看到两个角一样大后,便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直角,为什么有的同学会说黑板的角大呢?引导观察:我们看到的这两个角的边哪一个角的边长。这样一提示,学生纷纷举手说为什么会说黑板的角大的原因。由此,我总结因为看到黑板角的边比较长,影响了我们的视觉,就会觉得黑饭的角大。其实两个角都是直角,两条边所夹的角一样大,大小是一样的。
四、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个课时中,主要是使学生形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并能根据它们的本质特征去鉴别一个图形是否属于长方形或正方形。我结合课本及练习册,在概括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后,提出了四个问题让学生四人小组进行思考、讨论:(l)对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个长方形。(2)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个正方形。(3)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一个正方形。(4)正方形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长方形。经过讨论,大部分学生都是能辨析正误,得出正确的答案。(l)(2)都不一定,还要考虑到四个角必项是直角;(3)不一定,还必须四条边都相等;(4)对的,因为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了,就是正方形,所以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
五、运用练习法,培养学习系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法是数学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检验学习效果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有的放矢地进行练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形式。
如,教图形周长的计算。先掌握基本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我提出了四个具体的步骤让学生思考:(1)长方形的周长是指哪几条边长度的总和?恨据这一点它的周长可以怎么算出来?(长 宽 长 宽=周长)。(2)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呢?所以它的周长也可以怎么算?(长×2 宽×2 =周长)。(3)根据第一个算式,长方形有几个(长 宽)呢?所以周长还可以怎样?(长 宽)×2,从而得出第3 个算式是最简便的。(4)正方形周长会求吗?怎样算最简单,为什么?通过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出最简便的一种,并引导归纳出公式。由于在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中渗透了思维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自学能力、解题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六、运用大单元教学观,打通知识关联形成系统
教材原来的编排是先认识直线和线段,再认识角,然后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最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这一程序基本上是先部分后整体,在传统的教学观点看来,是无可非议的。如果从大单元的教学原则考虑,则可以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整体观察各种图形(教师可用纸剪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棱形和不规则的多边形等),使学生在脑海中初步形成各种图形的表象,然后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构成这些图形的各个要素,引出边(线段)、角的概念,分别进行具体的教学。
(1)结合实例说明直线、曲线、线段的概念,实际测量线段的长度。
(2)结合实际图形比较直角、大于直角的角和小于直角的角,認识构成角的顶点和两条边,以及边与角大小变化的关系。
(3)从各种图形中,选取长方形和正方形研究其边、角特征:对边平行而且相等(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这样按“整体—部分—整体”的大单元教学,既有利于揭示知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效应,又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一、运用探究法,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启发学生根据边和角的特征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学会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各种方法。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研究解决问题,其基本的思维指向是注重研究数学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思考数学形式的变化规律,分析数量间的结合关系、演算数量的分合结果等。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就可以不管其物质结构以及颜色性状等,从许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平面物体中,只抽象出共同的四条边所围成的平面,研究其边的长度、角的大小、边与边、角与角之间的关系,以至于找出共性规律,推导公式,进行周长或面积的计算。这样就要运用数学的形式和方法进行观察、测量、分析、推理、判断等。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直接参与这些思维活动,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解决以下的关键问题,即根据“对边相等”的规律选取有关条件求出长方形的周长;根据“四条边都相等”的规律选取有关条件求出正方形的周长;根据长方形周长与长、宽的关系,可以求出长或宽的长度,根据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关系,可以求出边长。如果这些问题的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畅通无阻了,就可以使学生既灵活地掌握知识,又善于分析和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运用实验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的方式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应该是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和学具,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细致观察,亲自动手画一画,量一量。如,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好直尺和三角板,用直尺量一量给出的几条线段的长度,再引伸到量一量给出的长方形的长度,并标在图上;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给出的几个角,指出哪个角是直角?再引伸到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给出的几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每个长方形的角是什么角?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数一数”“量一量”,使学生学会画线段,画角,用三角板比一比量出直角,用纸折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用直尺准确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等线段的长度。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结合提出口语表述的要求,让学生说出实际操作的方法。这样使他们的脑、手、口有机地结合起来,学得兴趣盎然,生动活泼。
三、运用演示法,培养学生分析观察能力
在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中,重点是要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以及掌握它们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使学生掌握好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首先就要让学生正确认识直角。我先让学生通过折直角的操作活动,形象、直观地了解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再用直尺在两条折痕上画线的方法得到四个直角,然后用折好的直角去量各个图形的角,特别是引导学生用一些不同方位、不同边长的直角和非直角,建立“直角”的表象。当学生认识了直角后,我就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日常生活以及我们教室周围的各种物体中,你能寻找出直角吗?在上课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黑板的一个角跟课本的一个角比较,比较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思考后,有两个答案:一个是一样大,另一个是黑板的角大。到底准说的正确呢?我把课本拿到黑板上比一比,让学生看到两个角一样大后,便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直角,为什么有的同学会说黑板的角大呢?引导观察:我们看到的这两个角的边哪一个角的边长。这样一提示,学生纷纷举手说为什么会说黑板的角大的原因。由此,我总结因为看到黑板角的边比较长,影响了我们的视觉,就会觉得黑饭的角大。其实两个角都是直角,两条边所夹的角一样大,大小是一样的。
四、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个课时中,主要是使学生形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并能根据它们的本质特征去鉴别一个图形是否属于长方形或正方形。我结合课本及练习册,在概括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后,提出了四个问题让学生四人小组进行思考、讨论:(l)对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个长方形。(2)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个正方形。(3)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一个正方形。(4)正方形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长方形。经过讨论,大部分学生都是能辨析正误,得出正确的答案。(l)(2)都不一定,还要考虑到四个角必项是直角;(3)不一定,还必须四条边都相等;(4)对的,因为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了,就是正方形,所以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
五、运用练习法,培养学习系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法是数学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检验学习效果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有的放矢地进行练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形式。
如,教图形周长的计算。先掌握基本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我提出了四个具体的步骤让学生思考:(1)长方形的周长是指哪几条边长度的总和?恨据这一点它的周长可以怎么算出来?(长 宽 长 宽=周长)。(2)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呢?所以它的周长也可以怎么算?(长×2 宽×2 =周长)。(3)根据第一个算式,长方形有几个(长 宽)呢?所以周长还可以怎样?(长 宽)×2,从而得出第3 个算式是最简便的。(4)正方形周长会求吗?怎样算最简单,为什么?通过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出最简便的一种,并引导归纳出公式。由于在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中渗透了思维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自学能力、解题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六、运用大单元教学观,打通知识关联形成系统
教材原来的编排是先认识直线和线段,再认识角,然后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最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这一程序基本上是先部分后整体,在传统的教学观点看来,是无可非议的。如果从大单元的教学原则考虑,则可以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整体观察各种图形(教师可用纸剪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棱形和不规则的多边形等),使学生在脑海中初步形成各种图形的表象,然后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构成这些图形的各个要素,引出边(线段)、角的概念,分别进行具体的教学。
(1)结合实例说明直线、曲线、线段的概念,实际测量线段的长度。
(2)结合实际图形比较直角、大于直角的角和小于直角的角,認识构成角的顶点和两条边,以及边与角大小变化的关系。
(3)从各种图形中,选取长方形和正方形研究其边、角特征:对边平行而且相等(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这样按“整体—部分—整体”的大单元教学,既有利于揭示知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效应,又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