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应以学生学习的目的、学生的生活、问题情境、知识规律方面为兴趣的切入点,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注意从课堂练习、课堂小结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兴趣;目的兴趣;生活兴趣;问题兴趣;规律兴趣;练习兴趣;小结兴趣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的教学理念为我们课堂教学指引了方向,要使学生学好数学,就必须先让学生爱上学数学,其实就是对数学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不可能有效的。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发展智力的目标。我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利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产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有了某种需要时,才会对相关的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因此,在导入新课后,具体交代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知识体系中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使其产生心理的需要,引发学习的愿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联系学生生活,引起兴趣
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的计算时,可以以学生身边的小故事引入:小明家养了一群羊,开始的时候每天给大羊4斤干草,小羊3斤干草,结果每天要拿出41斤干草,过了一段时间,羊都吃不饱,提出抗议,要求每天每只羊加一斤,这时小明家每天要拿出53斤干草。那你们猜一猜小明家养的大羊几只?小羊几只?学生们一时算不出来,教师可以引导:“学完这节课,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这就利用了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兴趣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同样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创设情境,营造气氛的方式很多,如讲故事、放录音、放录像、设计多媒体软件等。在课堂教学中,我常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1. 借助图像创设情境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在复习对称的知识时,我就利用多媒体搜集大量不同类型的资料,让学生感兴趣,主动去分析判断。
2. 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比如,在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先让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三角形,将其中的两个角剪下来与第三个角拼到一起。无论什么样的三角形,无论怎样拼,最后三个角拼到一起都拼成了一个直角,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理解得较深刻。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参与教学比看教师拼、摆,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它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
3. 利用數学学习中“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创设不同的情景,让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从而强化学习兴趣,激起对学习的热情。成功不但属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更要为学习困难的同学创造成功的机会。在这种时候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并让其他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让其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样,学习将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魅力。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不能简单评价“对”还是“错”。教师的评价语言应充满感情,而且是有所指。“太好了!你的想法很独到。我们为他完美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虽然不是那么全面,但我相信是你认真思考的结果。”激励的语言鼓舞学生的斗志,形成一个“成功——有趣——再成功——再生趣”的良性循环过程,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源泉。
四、探寻内在规律,发展兴趣
数学知识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突出数学知识的特点及规律。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才能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如在讲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时可以使学生先背一背,然后看看有没有背得快的,让他交流一下经验,那背得快的很有可能是找到了一些规律,这样就使学生愿意发现规律,从而产生兴趣。
五、巧设课堂练习,增添兴趣
课堂练习的设计,除注重从实效出发,对练习的层次、练习的方式等做好安排外,还要利用中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适时地安排一些游戏性的练习,是增强练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我在课堂上适时地安排了一些,都做配合交流的联系,彼此出题给对方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很多问题,然后思考解决问题。
六、完善课堂小结,保持兴趣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要“课伊始,趣即生;课愈进,趣愈浓”。而且要“课已毕,趣犹荣”,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如在教“矩形的判定”时,如果像这样结束课程:“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判定矩形的方法,大家对此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同学们回家请教木匠师傅,他们是怎样来检验所做的矩形部件是否合格的?”就能再一次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情绪,保持学习兴趣,产生认知的需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主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倡导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数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为了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真正喜欢上数学课,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寻找丰富的背景资料,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苦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变难学为易学,变学会为会学。
(普兰店市第十三中学)
关键词:兴趣;目的兴趣;生活兴趣;问题兴趣;规律兴趣;练习兴趣;小结兴趣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的教学理念为我们课堂教学指引了方向,要使学生学好数学,就必须先让学生爱上学数学,其实就是对数学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不可能有效的。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发展智力的目标。我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利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产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有了某种需要时,才会对相关的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因此,在导入新课后,具体交代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知识体系中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使其产生心理的需要,引发学习的愿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联系学生生活,引起兴趣
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的计算时,可以以学生身边的小故事引入:小明家养了一群羊,开始的时候每天给大羊4斤干草,小羊3斤干草,结果每天要拿出41斤干草,过了一段时间,羊都吃不饱,提出抗议,要求每天每只羊加一斤,这时小明家每天要拿出53斤干草。那你们猜一猜小明家养的大羊几只?小羊几只?学生们一时算不出来,教师可以引导:“学完这节课,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这就利用了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兴趣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同样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创设情境,营造气氛的方式很多,如讲故事、放录音、放录像、设计多媒体软件等。在课堂教学中,我常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1. 借助图像创设情境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在复习对称的知识时,我就利用多媒体搜集大量不同类型的资料,让学生感兴趣,主动去分析判断。
2. 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比如,在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先让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三角形,将其中的两个角剪下来与第三个角拼到一起。无论什么样的三角形,无论怎样拼,最后三个角拼到一起都拼成了一个直角,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理解得较深刻。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参与教学比看教师拼、摆,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它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
3. 利用數学学习中“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创设不同的情景,让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从而强化学习兴趣,激起对学习的热情。成功不但属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更要为学习困难的同学创造成功的机会。在这种时候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并让其他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让其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样,学习将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魅力。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不能简单评价“对”还是“错”。教师的评价语言应充满感情,而且是有所指。“太好了!你的想法很独到。我们为他完美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虽然不是那么全面,但我相信是你认真思考的结果。”激励的语言鼓舞学生的斗志,形成一个“成功——有趣——再成功——再生趣”的良性循环过程,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源泉。
四、探寻内在规律,发展兴趣
数学知识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突出数学知识的特点及规律。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才能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如在讲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时可以使学生先背一背,然后看看有没有背得快的,让他交流一下经验,那背得快的很有可能是找到了一些规律,这样就使学生愿意发现规律,从而产生兴趣。
五、巧设课堂练习,增添兴趣
课堂练习的设计,除注重从实效出发,对练习的层次、练习的方式等做好安排外,还要利用中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适时地安排一些游戏性的练习,是增强练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我在课堂上适时地安排了一些,都做配合交流的联系,彼此出题给对方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很多问题,然后思考解决问题。
六、完善课堂小结,保持兴趣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要“课伊始,趣即生;课愈进,趣愈浓”。而且要“课已毕,趣犹荣”,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如在教“矩形的判定”时,如果像这样结束课程:“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判定矩形的方法,大家对此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同学们回家请教木匠师傅,他们是怎样来检验所做的矩形部件是否合格的?”就能再一次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情绪,保持学习兴趣,产生认知的需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主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倡导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数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为了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真正喜欢上数学课,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寻找丰富的背景资料,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苦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变难学为易学,变学会为会学。
(普兰店市第十三中学)